第二章
一、问:你在《大手印愿文禅》说中讲到大手印与禅的根本点在于:大手印是向上的,禅宗是向下的。你把这二种法门的特点合在一起,让我们学习的话是不是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面的: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是这个意思吗?
答:法本无法,无上无下,方便说于上下。就是说法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祖师根据众生的根机不同作方便的接
引,方便的修法。
禅宗为什么是向下呢?禅宗的人智慧很高,见地很高,内心很空灵,但是这个空灵,要在实际当中透脱,在实际当中没有障碍,没有染污,使一切地方都显为净土。那么他这个向下,也就是向上。因为在一切众生中得到成就,才是圆满成就。如果你在没有众生的地方得到成就,只是自我成就,不是圆满究竟的成就,这是一方面。
那么大手印为什么说向上呢?大手印开了见地以后,就是得见宗。它要修定,它要保护这个明体。所以一般都要闲关几年,保养明体。在西藏的那样严酷的环境中,还有那些鬼神魔难当中,还要面对许多的外道,如笨教什么的,它们都要来阻碍。如果你没有道力,没有神通,没有开显那种定中的德,降伏不了他们,因此要努力向上精进用功,开显本具的功德,证大威德力量,如果不是这样向上观修,你的道也不会成就。而且他们也没有人事的锻炼,他们的人事很简单,就是牧民的生活。而我们这里的文化、政治等等很多很多,这里面非常的复杂。在这复杂的地方,也就是锻炼清净心的地方。所以禅宗就是这样主张的。
禅宗的向上,也就是说有的在山上养道,有的参明师,有的与佛境合一等,它也是向上的,但是这不是它的最大的特点。禅宗最大的特点是透过一切境界,就是彻悟一切。他是随波逐流,在一切地方都是道的显现,这是禅宗的特色。所以禅宗是大手眼。禅宗的机锋禅,是所有佛教里最高的,最直截了当。很多祖师都这么评价,这是其它宗派里没有的,这是它最大的特点。它无论遇到国王、遇到战争、遇到科学家、哲学家,它都能够发挥,都能无碍。
那么大手印它在神通、力量方面是很大的,加持力也特别大。这是几十年修定开发出来的,通过气脉,通过心力,通过意生身等等的种种方便开发出来,这是大手印,大手印到后来很多是飞身的,很多空行、很多变化,它的力量就很大,而且它会有一种奇异的圣迹表现出来。
二、问:我们学大手印,跟法界相应了,法界的能量就是我们的能量?
答:对,就是这样。法界的能量,在密宗来讲,就是母光明,我们的觉性叫子光明,两个相合。
三、问:噢,实际上这个母光明范围广的不得了,不光是指我们那个法性中有的母光明。
答:应该体悟到是一体的。在没有一体之前,总是有障碍,就是说被我们的意识、分别,或者说习气烦恼障碍住了,没有相应,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其实这个整体就是一真法界。
二、 问:师在《禅与大手印的悟与证》讲到最后什么都是实相,这是不是从性体上看的?
答:不是,随便从哪里看,都是实相。
四、问:老师在网上答疑,与狮子吼问答中的"无梦无幻转亦真",这一句,你这个如梦如幻是指深达实相的如梦如幻,还是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幻?
答:它是超越了梦幻境界。开始的时候,悟道的人他要悟到一切诸法缘起是如梦如幻。如梦如幻是没有实质性的,是不可得的,所以说如梦如幻,但是证到一定地位的人,他所显现的境界不是如梦如幻了,也不是了不可得。一切都是真实的显现,一切都是透明光明妙用显现,都是功德显现。佛看一切众生,他不说众生如梦幻,他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的地方都是净土,不再是如梦如幻了。如梦如幻是一个过程,是悟道人的一个过程,是破相的一个方便。像《金刚经》是破的,破有相,破空相,它要说如梦幻泡影,说不能作相见。
把这个问题弄清了,就在见地超越一层了,用禅宗的悟来讲,就是小悟,悟到明体,桶底脱落,见到一念灵光,这是小悟,明白这个。接下去要在一切境界当中,如八风当中做到如梦如幻,了不可得,不住在上面,不受他所动、所影响、所染污,这是第二步。第三步随波逐流就不是如梦如幻了。一切都是道的显现,都是实相,都是微妙的境界,都是佛国净土,那是彻悟的境界。
五、问:就是所行的全部是佛行,全部按称性来做?
答:称性而谈,称性示现的。这是真实的境界。在这个地方就不可说,不可说。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自己可以说,没有境界可以说,但是所有的说都是方便,就是对众生说的,自己没有可说。问:你在香风谷"空谷的回音"网站中,"不跟你说"也是这个意思?
答:是的,就是说对自己来讲无法言说,即使讲也是方便。
六、问:从"信心铭直指"到"禅与大手印的悟证"是不是全部包括老师结合在一起的没有法门的法门,是不是也包括老师垟山禅的整个?
答:是的,都是,其实垟山禅也是假名,都是方便,就是我们的心地,都是真实的地方。
七、 问:老师在网上答疑录中提到学禅者应如何求学,谈到要分七个阶段。第一是明理知用心之道;第二要见性;第三见性之后安养以后打成一片等等。这以后的阶段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来还是融会贯通地一起向上走?
答:这里面有两种人,有一种人他比较钝,他要跟着师父走,他是一步步来的;另一种人,他领悟力好,他能超越。虽然功夫不是很高,也没有成片,但是他的意境已经达到最高点了,结果他融通了整个步骤。虽然有步骤等于没步骤,他整个都融通了,都在当下。虽然他力量不足、不圆,但他会逐渐去圆,去补足,是这样的两种人。第二种人根机特别利,他的领悟特别透彻,而且做人来讲呢,比较超脱,他不受一些教条的限制。他自己知道有的地方有落处,也有不够的地方,或者有些力量,或者不圆。他知道,但是不放在心上,总有一天会圆的。这就比较超脱,他就不是一个个步骤来了,像天台宗说的圆教圆悟的人,他虽然证破一品无明,但一切都破,整个都破掉了。他悟了某一点,一切都悟的。所以说这个悟和地位不是固定死板的,只是成分的不同。大海的水,他尝到了,他不会说我的水太小了,而是悟到了:我这个水和大海水一样,没有区别,那么他就放心了,总有一天我会融入大海的水。
八、问:即生成佛与即身成佛的区别?
答:即生成佛就是这一生成佛,不一定是密宗的,禅宗的或者其它宗派都有可能的,华严讲三生成佛,像见闻生、修证生和成就生,三生不一定是三世,而是三个阶段,先是见闻,见闻生就是悟了,悟了后就是修证,最后一个步骤是证道,那么三生就在一生当中。即生成就指这一生当中,在你从领悟开始一直到成就,叫即生成就,即生成佛。
那么即身成佛是密宗特殊的方法。它不但要修身心,转业气,开智慧,开发功德,还要转这个身体,转这个身体的气脉、身体里面细胞种子的染污性,把这个身体全部变成光明、光体,变成光体后,那么这个身体就可以起变化,成为报身功德,每个毛孔里面都是光明,都可以显现佛,显现妙用,可以飞身到虚空当中,像米拉日巴一样,这样一种成就叫即身成佛。
九、问:他是不是修气脉,先打通中脉?
答:他首先要做到无分别,大手印有显有密。显,主要是悟到空性为主,破习气、烦恼、执着,然后成道的。
那么如果加一个密,他在无分别的见宗上修定,在当下,修气脉、明点。修气脉这里还有佛祖加持力,修气脉要把人身体里的三脉五轮打通、净化,把身体上的八万多脉全部打通化掉,一切的业气都化净,这个身体的物质,最微细地方,极微细的地方化作光明,这是宇宙里面最细的能量;气,比光明要粗一点,有物质,物质里面有一种气体,物质波、能量波,最细的就是光波,光波静极的就是本性了。本性是无相波,光还是有相波,可以变化的,这个光还有成份不同,有的是外道的光,有的是罗汉的光,有的是菩萨的光,有的就是佛光,成份不一样,佛光更加寂静、殊胜了,称为常寂光。
十、问:佛有时放光说法,放光说法的时候,每个人都感到光,是不是就知道佛说什么了?
答:不是。佛放光分两个层次。一个是佛先放光,在三摩地定当中放光,慈悲照耀众生,再说法,这是一种;另一种放光就是说法,那么他放光,一个是无相光,佛在无相光中,众生无念,当下无念,体悟到本性,这是放无相光,这叫常光。一个叫放光,放光可能是眉间、眼睛、手指。如手一指,马上一道光过来,这个光过来,马上心地一开或得到一种加持,这个叫放光。
佛在世的时候,有的根基好的罗汉,他能看到这个佛光,放光照他们,他们都知道。但有的根基差的,无明烦恼重的,看不到。现在说法的人,有道的人他说法就是放光的。众生根基好,他当下就会得到感应,得到加持。他自己会知道,但不一定能看到这种光,看到这种光是特殊的情况,不多的。
禅宗讲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不是放有相的光,是无相的光,六根门头在作用处,是一种清净无染的觉性在流露,流露在当下。
大慧杲禅师在吃饭的时候,他就讲"我正吃饭的时候,这个身体,这一切都是空空的,但又在显现,有即无,当下显现。"这个当下显现就是本来放光,这叫真光,无性无相之光,本来面目彻底显现。禅宗不主张放有相光,有相光一个是在能量上有执着,一个是对众生讲,会住在这个有相光当中,会迷失的,会成为外道。如果没有证到无相光而见到有相光,都会成为外道。
如果在无相光当中,像密宗,再显现有相的光,那么他会成为妙用,能够显现报身的妙用。像大圆满的虹光法,它就显现妙用,以五光开发五智,达到圆满。它的妥噶法就借这个五光来开发五智的。
十一、问:转八识成四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地圆。第六识是妙观察智。我们把你讲的天台的"摩诃止观",就在因中转成妙观察智?
答:对的。
十二、问:你把摩诃止观介绍给我们也是这个意思?
答:对的。
十三、问:第七识是平等性智,禅宗的平等是最彻底的,按禅宗的不二直接下手最简单的修,能不能这样?
答:也可以这样理解,对的。我们人呢,因为六、七识会造业,第七识是我执,里面有贪着等等染污性,放在里面,它是坚固执着;第六识是分别,了别境界。人一旦有了分别才有了思想,才有作意,来指导这些行为,所以先要转第六识的修观的,第六识这个介尔一念之心,性具三千诸法在这里转,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那么能够在这里面起相应的智慧,转化他的分别、执着,这样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有了妙观察智的人,他的智慧时时现前,就不同于凡夫的造业,但他没圆满成就之前,还不同于圣人的妙用,那么再进一步他以无分别的智,第六识的转变打破第七识的坚固执着,就是我执,打破里面的染污性、执着性和习惯的流注性。我们人有习惯性,打破了我就变成无我,很亲切,里面没有执着,没有染污,一个人的心地达到纯净的境界,纯净的境界之后,第八识里不好的种再也没有进去了,只有以空来化,不执着来化,里面绑着的东西没有,第八识染污的种子,逐渐转净,转一部分就起一部分妙用,前五根所对的五境就起变化。因为五根五境都是第八识的见分和相分的表现。那么第八识里面的种子有能藏、所藏的种子,还有执藏三大功能,那么它的这个种子化掉,因为能的执着和第七识是通的,第六识的智慧能够照彻里面的束缚和执着,把能解放出来,能解放到透彻的时候就是真如妙性。所以第六意识的一种悟其实对真如妙性已经是一种肯定,已经见到了真如本性,但是它里面还有束缚,什么束缚?俱生我执、还有种子、还有习惯性、染污的习性,这些通过六、七识的净化以后,它逐渐净化,第八识转一分,就能够证一分法身,逐渐净化,逐渐入,那么前五根出现的就是妙用,就是功德了,就是大悲的妙用,神通的妙用。整个世界就变化了,变成了光明的世界,清净的世界,就这样转,所以叫六、七因中转,五、八果地圆。
十四、问:本性清净,一清净一切清净,众生每个人都有佛性,那么都有体、相、用。那每个人说话做事,你都当他念佛、念法、念僧,行不行?
答:不用这样想,你这个想就是分别,你不能当它是什么,你没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也没有想到是善,也没有想到是恶,你没有想,就是显现。就是说显现它的自然性,显现它的实相性,显现它的真实性。但是你这里面没有分别心、没有对错,是非的这种感受和想法,不用把它当作什么,你把众生当作佛,你永远是凡夫。
(插)噢,我还有个对立面。
其实在根里面,还深深埋藏着是非善恶,觉得他是恶,那么念佛是善,我要把他当作念佛,恶的把他当作善的,善恶的根还在里面,没有觉得是恶,没有觉得是善,你到一个地方,很污染,很嘈杂,很不好的境界,你没有感觉到,越乱越静,越是污染,你越清净。
超越的功夫是不可思议的,这是第六意识已经净化了,第七意识也应该净化了。如果不净化, 里面还有习气。就觉得这个人最坏。第六识达到净化还有受,只是智慧到,还没有证量到。智慧到了,明明知道,实际当中还觉得不行,还有这个感受,还有这个感觉,还要转一转,所以第七识全靠转的功夫,转成平等,转成无碍,转成无我。第六识全靠无分别的智慧,他对一切境界无分别,那么第七识就要在这里面转,如果有落处,有第二念,有分别起来了,就靠转,一转的话,第七识就清净一点,转到后来没感受,没有觉得染污了,没有对错是非了,就不用转了,就安住不动了,安住这个道性,第八识逐渐自然净化了,这个时候开始起妙用了。
十五、问:与人在一起时候听的话,跟人家不同,比如家里人叫我去买三斤菜,我会听成二斤菜,为什么会这样?
答:这就是说你的心不在那里,你的心产生错位,你的心在你觉受当中,你没有完全显现它们的境界。
问:有时我跟人家说,人家也错位呢?
答:人家没错位是你讲的或者你当时的心有错,就是这个,错位不是对错的错,错位是什么意思呢?你安住在无分别的幻化当中,你听到的东西也变成幻了。幻化二与三没什么区别,你讲出来的二与三也没有区别,也许你讲的三,别人听了就觉得是二了。这个位子对修证来讲,就是对俗谛法不通达,不缘起,还在幻化当中,在幻化当中容易错位,师父讲话,弟子偏偏领会错了,这个情况是很多的,(插:大家听的不一样。)对的,是不一样。(插:就是佛说的法,众生各各随类解)那是安住中道实相来说话的。佛也没说什么,但众生各各领会不同,那么凡是你有不同的,就是你还没到家。
你没有同和不同,你都了知,众生讲三就三,二就二,如实地了知,但是你的心不是三也不是二,那才是真实。所以修行的一个过程,比如说,对生死,对烦恼、对众生都了不可得,都是梦幻,自己什么都不用管它,这种境界最多是重关当中还没有透出来。这个时候自己还有些习气的,但这个时候对人、对情、对一些观念、感觉都会错位,都不会认真对待它的,无所谓的,一切不在话下的那种感觉,往往不能真正了知众生心意的,这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以前经历过,这个阶段过了以后又不一样了,你的心会变得一片透明,这个透明不是途径幻化,众生讲什么如实了知,佛说什么话,这句话背后在当时是什么意思?事情出来了,是什么原因?都如实了知了。这个就是对法界的安立和法界的秘密,才透彻了,这个时候要到末后关才行的。因为你自己还有习气,还有这个感觉,还有受,还有如幻如化的存在,那么一切在你显现的时候,不是那么透明,不是那么真实,而是只是守住自己的一点灵光,但周围这一切都是幻化的,都不可得,是会这样的感觉,甚至走路走路自己走忘记了,哎,我刚才在做什么?这个过程要过的,也是功夫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世界才能破掉、放下。对自己才能破掉,但还没有到那种清净明朗的境界,这个过了以后,才能到清净明朗,才能成片,才能如实了知。
如实了知还要锻炼的,因为众生的思想,他的习性,他的执着,很复杂,你要到里面去还是清净明朗,再出来,这样一碰一触,都是清净明朗,你就透关,魔与恶劣的环境等等,你都能在这里面透彻,还是一样的清净明朗,那就叫透关的功夫了。透关以后,才能真正在末后关里面启用,方便启用。
透关不容易的,因为人的思想太多,你执着到如幻如化,你还不行,因为你不能跟他真正一样,要在觉性中都一样。他说好吃,你说好吃,真好吃,什么表现都一样,但是内心没有这样才行。如果你讲你的,他讲他的,比如说人情世故啊,各个方面不融洽、不和谐的,那么不算透关。
十六、问:我喜欢纠正别人的缺点,这是不是习气?
答:是习气,像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一般人理解他有很多化身到世界去,这也可以的,这是果上化身肯定有的。但是因中呢?悟了观音圆通之后,比如你遇到比丘你讲比丘的话,遇到生意人讲生意人的话,遇到家庭妇女你讲她要听的话,在无形当中,加持他,无形当中利益他,不要讲他的缺点,他如果需要你批评,你也可以讲,这个就是三十二应,这个就是真正的三十二应。这一点做不到,你化身有什么用?你化出来能够和他讲同样的话吗?做同样的事吗?表演得很好吗?不一定,是吧,只是人的相出来了,但实际没有,这是讲实际的心地和智慧。你虽然是一个妇女的相,但是你是菩萨女。比如说菩萨,是面对不同的众生的,讲他们心里的话,无论是讲政治、讲文学、讲科学,你都讲他心里话,那么这样就是显现了,就是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了。所以说修道的人到最后是自现观音,自成本尊,然后在世界上示现,而你所住的地方就是净土。(插:你上次讲的自在观音不观观也是这个意思?)对。(又插:不观观与不识机是不是也这个意思?)对,这个不识机也不要去识了,如果还要去认识的话,你的机还没有成熟,还有分别的。(插:如果去认识是不是还有个对立面?)对的,就是你遇到不同的人,你直接显现,不要去理解他,不要试图去我要认识你,我用什么机?这不需要的,当下了然,当下体现,不要没有话找话讲,他会自然流露。观音菩萨他没有来,没有去,他感应的众生都是自然显现的。众生有求于他、感他,他应你,你问什么,他答什么;你需要什么,他做什么。其实他的心里面没有做,这里面作为菩萨,多一点点出来,都是大障碍,就是魔,我要起个好心,我要帮助你一点,我要多讲点法给你呀,多了一点点都是魔心。(插:这也是有落处),这是最根本的落处了,这是悟后人大忌讳的。
十七、问:有个居士是念佛的,遇到烦恼,就打电话来,她打电话来,我心里想,很难跟她说,你说理论上的吧,她又不懂。不说吧,又不行。
答:主要是你不能破她的执着,破她的执着心,你要针对她的烦恼,问她为什么会烦恼?是念佛念得不相应,即在念的当中有执者、有落处,有所求,太个人化,太自我,有这些东西在,念佛怎么会念得好?我们这个禅的智慧是遍一切处的,都是智慧,做什么都不要紧的,主要是你做的心是怎么样?禅宗是了心的智慧。
念佛是很好、很殊胜的,但是你用什么心去念?应以无分别、不执着心、清净心去,那念佛不是很相应吗?
阿弥陀佛是最伟大的佛了,愿力这么大,他是包容一切宗教,一切宗派,当然禅宗、实相念佛都包括在里面,都包容啊。(插:实际我们十法界还有六道轮回,说简单的话,是心态的缩影。)对,这句话就是天台宗所讲的,一念中有十法界,十法界有因有果,果中十法界已经形成了,那么对十法界的人来讲,你发什么心,这个因的心态你又形成了十个法界,你念佛的时候,就是佛法界;你念地狱起了恶心了,就是地狱法界嘛。十法界里面又包括十法界,就是百法界,就是心态。
那么无论他修什么法,你不要破他,如果他要求,我修这个不行,能不能给我一个方便,修什么法比较好,那么才可以给他说什么法,他修净土的,你不能给他讲禅宗,也不要说我修禅宗。我也是念佛的。(插:就把实相念佛插在这里面)对的,但是你念佛念到什么样才能相应,才能进步,你要告诉他怎么念,那么他念一段时间,进步了,他又来问,我接下来怎么念?我现在得到什么境界了,你再引导他。但是引导众生是有限的。引导到一定程度,他就上不去了,他就满足了,或者他转移了,所以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一直上去的,除非自己向上,后来就靠自己了,做师父的,只能带到一定的时候。对禅宗来讲是带到开悟,悟后人自度,然后给他方便一点,可以的话,再给他一些力量也可以的,但是悟后是自度的。
那么净土宗呢?就是带他到一心不乱,能够非常安心了,与西方很相应,觉得自已肯定能往生了,就可以了,再带上来没什么好带了。这是一个过程,不需要一直带着的。到后来在法界当中有这么一段缘分,以后生生世世可能会遇到,遇到迷失的有缘的人,可能有个指点的机缘,把他拉回来。但是路还是自己走,所以说,"但去其病,不去其法"。药是没问题的,只是与病对得上对不上,对不上,就不用这个药,或者你这个法是好的,你执着心不好,把执着去掉,我们的禅宗就是讲破执之具嘛。破执着的二具嘛。智慧起什么作用?照黑暗,破愚痴,把愚痴的东西照破了,他就光明了,他就明白了。但是我们对那些人,那些有世俗欲望的人,他求的是世俗的东西,五欲的东西。我们对他没办法。你只要是求道,想解脱生死,想成就的人,那么我们就用这种方便。那么那些求世俗利益的人,让他们到庙里去求,去烧香、礼拜啊,求福报啊,他只能走这条路,没有其它的路,多培福吧。因为我们所走的路是道上的路、解脱的路。
十八、问:培福有没有止境?
答:培福没止境,这个福从世福到道福到后来就是无量光明。
十九、问:福大了是不是开智?
答:不一定,如果是有相福,会蒙蔽智慧。福报大了,智慧会没有。就是比较聪明,脑筋比较灵光,生活上处处比较安乐,帮助人比较多。但是如果是不着相的福报呢?他会开智慧。
什么叫不着相的福报呢?培福的时候,他没有分别,没有为自己培福。只是以慈悲心利益众生,做过了等于没做一样。这样的话,他的福报叫如意福。什么叫如意福?他需要的都有,不需要的不会有。他不会有很多的钱存在银行里,但他要的时候就有,都会安排得好好的。到一个地方去,如果天气热,天就比较凉快;长久没下雨了,到那里,就会下雨,是这样的福报,是这种福--及时雨--如意福。
二十、问:世俗人对修道人不理解怎么办?
答:修道人总是被人误解的,世俗人的观念很多。修道人很清净,修道人的清净意境和他的做法,世俗人不理解。他理解不了你的作法,所以说到一定程度他就要隐退,除非是龙天推出,一定要大家拥护你出来弘法。那个时候方出来。一般的,都要隐退,不说自已的功夫境界,不说自己是修行人,因为别人不理解的。你越说自己怎样,别人越不理解。因为他们都着相,都执着分别,你要是不跟他们一样分别,一样去做,他就说你不好。(插:怪不得老师说不要标榜自己是吃素的,是修行人)对的,不要说这个。道是没有痕迹的,他不能以世俗的尺寸来标榜你是清净不清净,你是有道没有道,世俗没有一个衡量道的尺度,没有的。世俗人都以世俗的观念来衡量,是根据他的需要来建立的。每个师父也一样,世俗的师父,他要根据他的需要来说法的,符合他的,他说好啊,对啊,不符合他就不好了,都是这样的。所以说悟道的人要超越这些,不能和他们同样的见识,他有第三只眼。这二只眼只能是看世俗的。
二十一、问:什么是第三只眼?
答:第三只眼是觉性,是以智慧来看的,那么他就不和众生同一个知见,同一种落处,在道上不会有过失。第三只眼就是法眼,(插:是不是佛眼呢?)综合起来是佛眼。五个眼都具备了是佛眼,缺一个都不是。佛眼是一切具足的,下面四个眼都圆满了,清净了,都是一个整体了,就是佛眼。修道人最怕的,就是被世俗所染污,世俗的也包括修行人,他的观念,他的执着影响你,你也跟着他们一样去做。所以说:"独超于万法之外,而又遍入一切之中"的。他超于人类的那种观念的,他有特殊的见地,然后又应和众生之中,随缘说法,随缘做人,但不要说自己是什么。别人骂你越多,也越好,就随他骂,到最后他们会知道,会明白,但是明白的人也是少数的。大部分只明白了一些相,比如说,你临终走得特别好,他说哎呀,我以前都骂他,原来他这么好的。像太虚大师在世的时候,很多人骂他,园寂后烧出了很多舍利子,心脏不坏,很多人跪下来哭。他们也只能看到这个相。如果这个人连相也不示现,那么那些人就全心全意要一直骂下去,那造的罪就大了。太虚大师慈悲示相,一般都要慈悲显相的。在密宗来讲,不等最后,他中间就要示相,显一些神通相,像热罗活佛等。
二十二、问:我们不知道哪些是习气?
答:凡是你的觉照当中有一点落处的就是习气来了,这个人起了一个念头,有了落处,就是习气,这是第一。如果你的所作所为在众生当中,在你缘起当中,对别人、对境界有障碍的,也是习气。让别人看到你不舒服也是习气:你讲的话表露出来的东西,让别人产生一种反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但这个习气比较难除的。因为要融合众生的心,要有真正的智慧方便才行,这是第二步了,这是更难的了。
先要做第一步,自己的觉性当中,任何时候没有落处,没有染污,没有执着,没有痕迹,没有固定的东西,像吃一种菜,你没有一定的,一定要吃,非吃不可;如果你睡觉,没有固定的,非要睡不可,如果你非睡不可,这个执着也是习气,凡是你有一个东西,使你有落处、有抓住你的,都是你的习气。
习气就是你的身体和心念带来的一种习惯或者说受环境约束的东西,你离不开的东西,都成为习气,像对别人好、帮助人,用批评的口气,这个心念,如果你起了个好心,是心善的习气;你喜欢点香,在佛前这么清净,你觉得:啊呀,我喜欢这样,也是习气。习气细起来很细的,很多的,知道了要化掉。知道了不分别,但习气在,知道再把它化掉,就是功夫。功夫一到家,第七识就空了,就成为平等性智。什么叫平等性智?一切事情,一切因缘,都平等无着,都没有障碍的,都没有习气的。 (插:这个平等的范围非常广,佛法细起来细得不得了),佛法是心地上的修养,智慧和慈悲的修养,而不是说光是功力,我打坐用功,我功力怎么样,有一些光明,有一些神通,如果住在上面就是外道。
有的人说,我根机浅一点,我求生西方,我要把世界放下,这是方便法,方便过渡,建立一个目标。如果这目标建立的好呢,他用功就会比较相应,烦恼减轻,得定得安祥。如果他再努力向上,读诵大乘经典。修净土的最好要上品三生,上三品往生都要读诵大乘经典的,发菩提心,慢慢他就明白本性了,为什么有这个要求,从以上有相的,慢慢过渡到无相,从自我的到过渡到菩提心的利世;从小乘的自了过渡到大乘的利生。那么这个过渡一过去,就能够开悟了,就能见性了,所以说是上品三生,这里就合着这个道妙。所以说,上品三生的,多多少少都要开悟的,要发菩提心的,才能证上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开悟的人发愿的话,都是上品生的。佛法是不可思议的。(插:上次老师发的禅与净土法门的讲义中讲的净土法门,看来要求蛮高的。)
一句佛号不光是一句佛号,它包括戒律、包括禅定、包括六度万行,一切的一切的法在里面了。你这句佛号方是真正的佛号,你这句佛号能够受用得起,能够受持,那是真正的修持。它包括大彻大悟在里面,包括密宗、包括净土的妙行,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它是不可思议的,有的人说没有包括这一切,懂都不懂;又有人说我一句佛号包括,但不是真正的包括,讲暗合是可以的,我暗合了这些,但是我不懂,我没有修到这个程度,但是如果真的讲一句佛号包括一切,那么就要表达出来,要表达出来一切佛法,一切悟境,一切功德,在一句佛号里面要显示出来,那才是。(插:这句佛号要能够与自性相应),对的,就是佛和大菩萨是达到的,是相应的,那么从达到的这个证境当中,大成就当中,流露出来给众生的,都是智慧光明、心的妙用,布施给众生,那么众生要跟着他流露出来的这个开示和法门向上走,要接上来,接到佛菩萨的境界当中来,那才是对的。如果只抓住一点,就停留在上面,往下拉,减低要求,那是不好的。如果这一年要这样修了,第二年要进一步,进一步相应,进一步努力,不断超越,这是真正的进步,不然的话,就是世俗的净土,是一种世俗的方法了,不是真正的佛法了。(插:他们是求生净土,我们是回归净土),求生呢,开始求是可以的,对的,先是通过求生,然后提高信愿,提高修养的程度,使人生面貌发生根本的改变,然后慢慢地就知道了,西方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心的显现,那就回归家了,回归到自性当中了。这个过程是很难的。如果没有善知识引导,没有好好地用功,只是一个观念,或者做做功课,那么回归的那一天就会很遥远,非常的遥远。
二十三、问:实相念佛要与法界现量相应,你一念佛,法界全部念佛,什么叫法界全部念佛?
答:当你正念佛的时候,你这个全体的本性和这个佛号就是说全体一致,是不即不离,全体显现,就是法界都在念佛。无论你这个明体、觉性范围有多大,这里面不用去分别大小,如果你这一句佛号里面没有凡夫的心,没有人我的心,没有分别的心,没有烦恼的心,也没有执着清净的心和光明的心,什么都没有,你就是法界在念佛。(插:阿弥陀佛,你这句佛号就是要和本性相应,本性就是法界不二的)就是本性,就是法界在念佛,没有能念,没有所念,就是法界念佛,所以有人不是讲:法界清净体,作我一念心,而我一念心,全具法界体。就是这个意思,这叫会通,会通了,一切通,一切都是圆通的,只不过证量不同。证量不同不要紧,总有一天会到的。只是你悟了这一点,而且在悟的作用下,你体现出来,处处回归没有矛盾,没有多出来的东西,都能在你的当下圆融。那么你越圆融一切,你这里面的智慧功德就越来越圆满。功德的圆满,是你圆融的圆满,圆摄一切法,圆满是这样的,它里面没一个边,也没一个中心的,只是你不断地去圆、去回归。那么祖师的一句话你圆了,功德就体现出来,(插:老师在自性的流露中把祖师的话恰到好处地插进去,起到一个以点概括全部的作用)
任何一个点都是全部的,但是这个点上你要体现全部,就要有智慧方便去体现 。但是我们说法或者我们的因缘,任何时候,都在时间、因缘一个点上,在点上我们要体现全部,要去体现它,要圆融的回归。比如我们讲到了某些人,某些事物,不怎么理想,不怎么对的,但在我们的全体当中,显现的也是实相,也是清净,也是我们圆融体的不二的作用。这里面不能说在我之外有这些人,怎么怎么样,如果这个念头一起,就染污了,就被这些假相所染污了,你的自性就不清净。(插:自己也是跟众生不二),对,也是跟众生不二,他就是你心中的众生。不过,你在这种显现当中,你没有被这些形象所染污,没有产生一种看法,那就叫度众生。这叫自性清净,这叫不二圆现,这是很妙的境界,这里体会到了,就是无碍自在。但是在实际当中,你真的体会出来,不然的话,你有一点点看法,一点点的执着在里面,你跟人讲话,就会流露一种感觉,批评人或者对人有看法,有态度,或者不想给他讲,你总有个东西的。(插:如果不想跟他讲也是习气?)不过,你不讲也可以的,但是不执着不讲,就是说你觉得没有话可以讲,那你可以坐在那里微笑不动心,你就这样子,也没有嘲笑他,也没有什么表示,就这样子,任何事都这样。
第三章
一、问:这个证道的关键在哪里呢?
答:元音上师也讲证体起用,所有的证道要证这个体,用而不离体.即体之用,用而归于体,证道就是证体用一如。就是在境界中透过去,透明的体、觉性、空灵无住的体性广大圆融,就是观音菩萨耳根圆通讲的十方圆明境界。证体是真正证到圆明体性,如如不动,透彻、清朗,一念不生的圆明体性。一切山河大地一切万物都在觉性中显现。
二、问:这是不是大圆镜智了?
答:是的。不仅是大圆镜智,这四个智都在里面。大圆镜智是体,是智慧之体。它就是镜子圆照,圆明朗照的体性。起用就是在事物上,在作用处,在六根变化或神通境,一切一切的作用中不离体性起妙用,即用之体,即体之用,体用一如的境界就是证。自己知道证的量,证量很高。在作用处上师要考察你,考察你的作用,证的体是一样的,只是力量大小而异。上师考察你,看你在作用处圆不圆,透不透,有没有落处。他要这样打磨你,讲反面的话,使作用处的有漏、有住、有所得,有些习气破掉了,要骂你或者说你的好话等等一切,把这些作用处化干净了,证量自然高,这就是彻底了。如果你没有在作用处转的话,那就没有办法了。如果一个师父没有在作用处给你除障碍、化解,师父就没有作用了,师父的作用就在这里。
三、问:因本性的概念可以从文字上了解,但上师是从各方面去考验你?
答:对的。处处考验,禅宗的那些禅师对弟子们钳锤,即经常考验。如这个菜不能动等,处处是考验,讥锋句语都是这样的,密宗也是这样的。
四、问:这样磨练的开悟是不是理解的悟?
答:理解的悟那是本性明白一点,但事上作用处没有透出来,它很快就埋没了。如果破了初关处处把握住,但在各种境界上没有磨练过最多也只是个自了汉。只能是小成就,大成就成不了。所以说我们要遇到一个上师并和上师有缘,要经常在作用处透境界的地方来请教师父,形成一种比较亲近的关系,来一次化解一些东西,证量就会提高。师父就起这样一个作用的,有的人不在这方面问师父的话就不会进步,他很多年还是老样子,还是住在这个地方,没有修上去。
五、问:整个学佛过程是不是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答:有能量的、智慧的、品德的,本性中的很多作用处,很多的德,体相用都要开发转化的。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工程,要有很大的转变的力量来化解这些,转得越快修行的成就就越高。
六、问:老师能把充满的智慧和能量加持我们,我们感到了。
答:全部在这里。
七、问:我们感,你就应,过一段时间,一下子感到很快?我们敲这个钟你就应?
答:是的。诸佛菩萨成就者全部在加持,法音里有智慧,法音里有真理,法音里有一种无形的东西,还有就是明体,明体加持到每个人心里去的。
八、问:能否讲一下安住与安立的区别?
答:安住,念念在本位上无分别、空灵。无住是正住,无位是正位、是大用,安住本位当中无相,本来面目时时刻刻都不离这个,走路、吃饭、穿衣都不离这个叫安住。什么叫安立呢?就是说在安住本位的基础上要起用,起法界的大用,缘起的大用,安立在法性当中起用。华严经讲的法界安立,法界安立是有缘起的,过去讲的相就是性,在相中处处回归本性。处处和本性不违背,任何一个作用、任何智慧、任何方便都不能离开本性的作用。和本体相应的空性、觉性和显现是一体。它的智慧、它的慈悲、它的所有功德要慢慢地相应,安立在这些上面去建立、去方便作用的,如果有一点不相应,不在本性上安立的那就是魔障、偏差,离开本性的一切建立、一切安立都是错谬的。所有的安立是依本性来安立,本性有体有相有用,体相用都可以安立的。
九、问:如功夫不得力在家里还要带小孩,是不是可以把这个一体看熟了,是不是保险了?
答:仅仅看还不行的,还要用功。一是建立信愿,如果求生西方,这个信愿不可缺,如果悟性比较高,在本性上建立就要熟悉本性,经常觉照,觉性显前,就知道了,把握住了,那就是证到法身。这个本位证到了,如果平时不熟就错过,一刹那就错过了,你想也没想清楚就过了。看他的发心,想往生西方的?还是中阴阶段证法身的?本性的,证道的,不一样的,要弄清楚,目的在哪里,发心在哪里,这点要清楚。如果要往生,那要和阿弥陀佛结缘,要礼拜、供养、念佛的名号,要发愿:我一定要往生西方到你那里,临终时祈请你来接引我,这是向往的愿,时时刻刻不离这个愿,念佛不多也不要紧,只要愿在,这个时候愿力会起作用,在本性当中阿弥陀佛会出现。因为他一直有这个愿,阿弥陀佛出现时心花开放就相应了,就跟阿弥陀佛走了。
十、问:"听了磁带后知道第一要降伏烦恼,降伏烦恼有哪几种办法?
答:有好几种的,主要的要自己建立品德,因自己业的关系带来的烦恼,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把这些烦恼转化掉,这也是降伏的最重要的一种。烦恼是病,要念佛、念咒使妄心歇下来这也是一种降伏烦恼的方法。净土宗一般说是降伏烦恼的,如果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烦恼自然伏了。如果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前怎么样伏烦恼呢?不要多事,不要去抵触烦恼,很多人自己想得太多,找得太多,找出烦恼来,或者说因为别人做得不对,修行不好,自己心里过不去,起烦恼,这是凡夫的状态。别人讲是非,你是把是非带到自己家里来,放在心上化不开,成了烦恼了,这些属于修养性的。持戒也好,品德也好,对于人世间的是非,众生的烦恼或者欲望或者名利要看得很淡、很开,这个基础要有,这个基础没有,修定也定不了,定不深,心中常有感触的,因为这是落在一种状态中,如果这些能够排开了,放开了,自己的意境就会提高,品德自然也会提高,自利的东西就比较少,很容易定。如果身体状况没有调整过来或用功不得法,也是造成不能定的原因。如定了以后烦恼开始伏了,能够健忘,健忘的人没有什么烦恼,事情过了就忘记了,但他头脑是灵活的跟痴呆症不一样。学佛的人应很灵活,有智慧而明白,这是降伏烦恼的象征,一般是这样的。他遇事不会染在上面,过了就没有了,不会老是想烦恼,就身心轻安了。这样降伏以后,在定当中如果有理上的指导,他的功夫在觉照中就如在法上不执法,身体上不执身体,感觉上不执感觉,就很容易开悟见性。见性以后就不着相了,心地上用功内种与现行就净化了。不但降伏烦恼而且断烦恼,种子不起来了就断掉,因不相续了,不相续就不出去了,空了,他就不会再产生,不产生就是断了。
十一、问:无思无念的观照,做功夫契入本体,吃饭穿衣要怎么做才能合道?
答:吃饭没有吃饭的想法,没有作意的,如果有作意的出来提醒一下马上化掉,化掉以后直接显现。有的人在理性上安立开发智慧,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安立道的作用,这些都是差别智,各人作用处不同,安立的地方不同,但是都没有离开本位。在本性的安住上起作用。有的人不需要理论上抉择,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悟大道,体现大道的智慧,这是一样的。
十二、问:为什么概念化的本性经常反映在心中?是否做本性的保姆?
答:那是你的痕迹留下来,过去看书看多了,留下来的痕迹。所以要把过去看的东西都忘掉,一点都没有了概念,想不起什么。不一定要离开环境的,因环境有的比较清净,有的环境比较复杂,环境清净可保持你的觉照,太噪杂了可能被拉跑了,歇不下来,本性被覆盖产生力量不够,初期保护像保姆一样。西藏都是这样修的,住山、闭关这些情况较多,这是一个阶段。但是根基好的人不一定都要这样,自己不要去取境界,不要被境界影响,就能安住自性,安住当下就可以,因这里面力量不同。如没有自己,吃饭、穿衣都是本性的作用。
十三、问:离开妄了真性就显出来了吗?
答:离妄显真是一个阶段,然后认识真以后,妄就是真。
十四、问:歇就是菩提,全妄即真?
答:对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烦恼没有根了,它就起变化,一切自然会做,自然体现,不用概念,因一切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转化了。如果有人说种种难听的烦恼话,他有意见说你什么话,到了你这里就没有了,到了一定时候他也不会说了,知道自己错了,改变了,这也是对他的加持,这是度众生的一种方式。有的菩萨就是这样,在种种毁谤、打击中不动,太虚大师在世时多少人都毁谤他,他不动,结果度了这一大批的人。在他死的时候烧出很多舍利子,那些毁谤他人人都流泪忏悔,因而这一大批人都得第一义谛了,都得度了。
十五、问:宋老师众生烦恼的地方,你不烦恼,本性不烦恼是吗?
答:那是正度众生了。因为众生都以他的烦恼习气来看世界,到了你这里的时候都没有了,如泥牛入海无消息了。它冒出来冒出来没有了,等于你把他的烦恼执着都度掉了。不要对着干,他里面也空了,没有什么好意思讲了,讲完了就是这样子。
十六、问:好像自己是一个大的法界,一个大圆,圆外面没有一个众生这个理对不对?
答:对的。不但是没有大小,第一步要做到心里面没有东西,没有众生影子,什么都不住,空空灵灵的,灵知了了,事情过了就没有了,知道走路说话都是、都在,不是入无记无念,也不是分别,没有什么可牵挂的,没有什么可以放在心上的,保持相当的时间才能透明,才能空灵,才能把身心世界化掉,然后一切山河大地都在我这里,都在当下显现。这里没有来去相、没有牵挂相、没有执着相、没有烦恼相、一切一切都是现成的,都是具足的,这就是大悟现前,就是法界平等,就是真空妙有,这是我们本性显现功能,这里面充满智慧、慈悲、平等,这是第二步。
十七、问:宋老师,上次讲的"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我觉得太好了。用在下手功夫上,如在汽车上听到吵杂声,我记住了"六尘不恶"马上就转过来;邻居吵闹了,也是"六尘不恶"太好了,包括用在一切处只要记住六尘不恶,不落圈套,这个太重要了。
答:你已明白怎样在境界中用功了。
十八、问:空假中也是讲的一,实相无相无不相讲的一其实都是一?
答:这是你心里面已经统一了,你才觉得是一,都是一个无一的一,就圆了,圆了以后没有痕迹,没有文字,没有道理了,没有这个说那个说,天台说的没有了,自己所得的没有得什么了,不会执着别人说什么了,那就是全体的智慧,用的时候有,不用时什么都没有。
十九、问:禅宗讲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到后来山又是山水又是水。一上来山是山,水是水,是凡夫的执着;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是消除了迷相的执着;到山又是山水又是水是实相,无相无不相是不是这样,对不对?
答:对的。虽然说来这么简单,如果没有前面二个阶段的认识,因自心是虚妄的,前面执着有,有在、有感觉、有见闻觉知的等等执着,依这个来认识的自性不是根本自性,要把这个破掉,有我有执着,有烦恼的这些对立面破掉以后,然后听到声音的,看到云在飘的是什么呢?那个就是实相就是自性,这是很简单的,如果前面二个没有经过,那这个就不算。
其实实际要透过很多执着的落处、各种境界,还有宗派整个统一起来,要有大智慧。修行境界上好和坏,成就不成就,世间法出世间法,生死涅槃、烦恼菩提这些都要圆融统一,没有大小,自在得很,一切都在里面,都俱备,都是本性活泼泼的"妙用",一定要达到这样子,才叫"了手"。本性中不要想什么,没有问题、没有执着,没事了。这个时代能见到本性,安住本性上起用是大根基、大福报的人。做到这点上能不退转,要么在这生中,要么到临终时一定会成就。但是中途有许多障碍,有的人有许多想法,有的向外求,有的见地不透彻,有的想成就,想什么的,自己被自己障碍了。自己真的明白了,知道这是本来面目,本来无修无证,本来俱备的,不散乱,不颠倒自然就是本性放光,这样悟入的修得很快,都在自己觉性中放光,自然到家成佛。
二十、问:大根基的人能一闻千悟,我们钝根的通过打坐用功修持是否能达到?
答:在根本上没有无渐的顿悟,都是渐修而顿入的。但在实际当中有迷惑、不透彻,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在实际作用中,总是有一些问题出来,你怎样转变它,消融它。要多听闻、多印证,在看佛祖开示,在里面生起深沉的一种悟性,会通圆融的境界,自己慢慢地就有力量了,觉得自己很亲切,作得了主,就这样坚定不移,需要一个过程。打开了,从定中出来后,世界就变了,世界都是影子,觉性在,这时经常看些祖师语录,一看很亲切,通过这样不断地印证,不断地看,越来越明白,越来越透彻,就是这样,这个过程还是需要的。要在这方面建立信心,建立到一定的时候量就到了,坚定不移非常圆融。别人无论怎么说都不会动摇我这个信念,而且的确觉得自己日日在进步,安住在本性上就是用功。
有的人不知道明白以后怎么向上,原因是得少为足,认为够了,安住了,不知努力的方向。还有佛祖开示的印证、智慧观察、开发,包括自己信愿、习气,包括佛祖开示的内涵,不断地圆融开智慧,这是一方面。有的人看杂书,老是在这个问题上去比量、讲话,他是看错了。看的时候应是回归千经万论,处处圆融的看,越看越少,没有文字,很轻松,越看越简单,没有什么新的问题产生,没有执着解不开,看到后来智慧越来越高越透彻了,佛祖背后的真理是什么?就这么一个意思,所有的目的就是为这个来的,千经万论就知道了。如法了,以后讲法也好,写文章也好,别人讲什么也好,这个智慧不会动摇,怎么讲都是对的,怎么用也是对的,无可批驳的,自己就有这个力量,如果老是在问题上选择对和错,心就动了,智慧就埋没了,有的人看书被书所迷,不会回归。看到很有意思了,那就不了,不是看有意思,看印证自己,越来越亲切,看完没有文字了,没有书和道理,都是自己。有的人很在乎别人怎么修,怎么想,怎么讲,这是大错,通过别人有一种对比,知道自己对和错,知道自己在哪里,自己怎么样,这样修行,不会成就,把自己的信愿交给别人手上了,经常会发生一些动摇,一些变化,而且这个人并不是自己的根本上师或自己的善知识,如果是一般人或各种各样的人,你在乎他们怎么讲,这样不会修成就。因为不是自己里面的智慧,不属于自己的放在心上就障碍了。任何人的修行要根据自己修到哪一步来决定的。第二根据缘份来决定的,从宗派来讲或从师父来讲,哪个师父有缘,跟哪个宗派有缘,在这个宗派里深入,然后化解对宗派、对师父执着,这个叫出来的人,开始时要进去,如你没有进去就没有资格谈出来,结果这里面有很多内容对你有影响,很多宗派层次很多内容都会对你构成一个迷惑,动摇你的信心。一个过来人的师父他不管宗派,活用的,他安住觉性当中,用活的智慧来安立法义的,安立法门方便引导的,他重视的是什么呢?众生根基的现量,你需要什么,你是什么样根基,指点的,肯定的,否定的,也有方法的,从各个方面破你执着。通过肯定,通过指示,通过消融使你成长开花结果,善知识都是这样的作用,他没有定法,做弟子的要亲切领会活用,融化在实际中,悟到了,证到了,就要这样做。使你从原来的一年级到二年级了,再来见师父是不一样了,师父再讲新的课,新的修行,这叫指点,这叫修行,这是活的教育,禅宗大手印都是这样的。大圆满有的这样,有的不这样,看师父的,还要看你能不能成为师父的亲密弟子,能不能契入上师和你的那种相应的亲密关系,如果契入的话,就很亲切,句句指点在你心里面了。
二十一、问:看你的光盘,好像你是对我一个人,也在看我们、对我们才说的?
答:这是听法时候的感应,录像带也好,法会也好,都会产生一种感应,这个感应是心灵世界的相通,是不可思议的,有这样感应的人根机比较深厚,过去生听了很多的法,所以说有这种感觉,这是很厚的善根。因为你的心对法有这种感觉,是它在用心对师父,它有这个感觉,师父呢,也不仅是对你一个人的,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都平等不二,因为是你自己对师父的感觉,所以觉得是对你一个人。
二十二、问:听说西藏有很多活佛?
答:活佛是修行人修得比较好的人,他能够预知自己转世的,这叫活佛。一般起码是开悟的,发菩萨愿,再来利益众生的,叫活佛,汉地也有很多活佛,只是没有封号,没有一种活佛称呼,汉地有很多是高僧转世的,大居士转世的,他们也是和活佛一样的。
二十三、问:元音老人按照他自己的修法完全可达最高境界,为什么求生西方呢?
答:他求生西方是做榜样的,他知道很多人修净土比较合适,求生中得很大利益不用再轮回,他所以要往生西方是做榜样的。八地以上的菩萨到哪里都自由。一个是要发愿,在修行上不断增加力量,还有诵经,持一些咒,弟子当中要观察哪些有缘,哪些没有缘,哪些有什么障碍,帮助他们消除,要怎么样带他们一步步修上来,一个个层次,一步步带上来,有这么个过程。一般的活,中间会出现一些问题,西藏传承中有一整套的指导方法,汉地本来也有的,现在差一点了。像憨山大师的弟子遇到一些障碍,他就诵经等,帮助弟子解开,解开后没有事了,这个不是光讲讲法就算了,他要把弟子带上来,有的咒一定要传的,密宗像法宝一样都有护法神守护一代代祖师传下来的口诀、密咒,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
二十四、问:密宗的咒语如楞严心咒都可以持吗?
答:楞严心咒是普传的,师父们已经公开传了,谁有缘遇到都可以持的,有的没有普传的,是要保密的。
二十五、问:心中心法的咒可以持吗?
答:心中心法的咒不可以持的,大悲心咒持是可以的,要传了以后才有力量。从实际意义讲密法全部要靠传的,有的人遇不到师父,没有办法也可以持,但是力量差很多,地藏心咒可以持的。
咒为什么要传呢?一个是有护法神护持你的人和咒,同一个咒在什么时候念,应该怎么念它有方法的,有些诀窍,有些说法,这些不公开的,只有在传承时才能传。传咒的人要有道力帮助众生,背众生的业才可以传,要具资格,你修的法跟菩萨感应,菩萨是通过你的桥梁作用加持众生,你是一个桥梁,如果你没修好,就要生病。
二十六、问:有私心持咒有用吗?
答:不行的,要有菩提心持咒,如为病持持咒,感应会有,但效果不大。要发愿成就,以后才能利益众生,不成就力量不够会有障碍,要提高自己的悟性,知道四大五蕴身心都是虚幻的,无量的众生还在苦海中,我要治自己的病,更希望一切众生不要生病,要远离痛苦和烦恼,要这样想,要观察通过这些方法起慈悲心,慈悲心生起来了,但不要过头,要有智慧,知道这个是空的。慈悲过头,落在慈悲上就是烦恼。悲智不二,即空悲不二,要有智慧,慈悲才没有爱见,爱见大悲给大家带来烦恼,做什么事都不圆满,有缺憾,这个就是慈悲过头,有自己感情,自己的想法,要用智慧超越自己,达到真正的慈悲而不觉得慈悲,这是应该这样做的。
二十七、问:持咒时要"空"?有妄念怎么办?
答:对呀,无分别的空去持咒,开始要发愿到持咒时要"空",达到一心持咒时会生起一种量,持咒的力量自己知道的。这个力量会转化分别、烦恼,转化你的执着,力量当中会产生欢喜、光明,这个光明不一定看得见,觉得自己很明朗、清晰,这样功德开始出来了。如你有觉受功德就生不起来的。持咒时不要去管持咒,妄念有没有,不要受它影响,不要理它,只管持咒,妄念来了不管,它会去的,开始时有点影响,后来就不来了。
二十八、问:六字大明咒、听闻解脱咒,可以持吗?
答:可以持的,听闻解脱咒:"阿比家当嘎"听到一句就解脱了。在作用时像祭亡灵、度鬼神、度众生时,像放生法事都要念的,平时也可以念,念熟了才有力量。
二十九、问:做佛事功课时,心越清净功德越大,是吗?
答:是的,但有时会变化的,也不要去比量它,一心去做就好了,不要老是比量它好不好,功德大不大,效果怎么样,因有变化,不可能一直清净。或许清净习惯了也就不觉得清净了,睡好了,他也觉得没有什么。但是有的人认为原来很好的,现在怎么不好了,所以说当你真正好的时候没有感觉到。修行人如骄傲了,觉得了不起的,就是没有修好,因修好的人不说自己的,他就歇下来。所以用功当中不要老是比量,一心去做就可以了,无心去做,做过了,也不要去回顾,做过了,现在就是现在当下,当下自己在觉照,这样容易相应了。
三十一、问:居士家里有事,请其它居士去做佛事功课帮助性结缘可以吗?
答:因为不是在寺庙里,又不是出家僧,这个事有方法的,你就告诉他念佛号,念什么经、念什么咒,自己要念,另外我们在家里念,用功给你回向,大家在家里用功回向,这对相互之间都好,不要会在一起,因会在一起比较累的。
三十二、问:如果家里有父母亲要往生可以做吗?
答:父母亲往生的时候可以做一做。如三时系念,念佛号等等,将功德回向亡者。
三十三、问:我们一定要跟定善知识带我们上去?
答:诸佛在法界中时时放光照耀你们,你们要努力用功,与佛菩萨相应了就是不二,诸佛菩萨善知识和你的心是不二的。不能用相来见,不能用境界来分别,是你的心契入了师父的心,契入了诸佛菩萨的心达到了不二的境界,这是得到最大的加持,不要向外求加持,用你的内心去加持,凡心转了以后,没有自己,没有区别也是和佛菩萨一样的光明,自性光明,全是一体。为什么佛说金刚经是佛的法身呢?如果你和金刚经相应了,你的当下就是法身了。法身就在经里面。这个经是没有文字的,或者叫无字真经,你真实的地方就是法身,就见到佛了,这叫见法身。你通过金刚经明白了你的真实,也就是见法身的真实义要怎样去转。
三十四、问:相对于境界以后,如来的真实义也会用上去了,也能转境界了,当下跟经典相应是不是?
答:对的,这是第一程度上合了,还没有究竟合,天台讲的即佛,明白了是文字即佛,明白了去做,是观行即佛,做了以后达到一定的相应是相似即佛,再进一步证到十方圆明了是分证即佛了。所以有差别的。
三十五、问:境界和经典跟心是合一的,属于什么程度?
答:这个是通过解和悟跟实际联系了,但是联系程度的路还很长的,还要继续深入的。但是已经开始联系的修行人是上路了,上路的人闲杂的事不可太多,应保养精神,要有足够的时间去用功,路才能走得平直,才能走到底。如果这个时候坑坑洼洼叉路太多,他就走不上去,要长时间的走下去,要有眼光和智慧,看透彻,很清楚,要有脚力,很有力量走上去,普贤是行动,文殊是智慧,观音是大悲,地藏是大愿,这些功德方方面面都要俱备。理上明白了,开了智慧去行动,行动里有大悲大愿,智慧开了以后,自然会生起愿,不可过于悲,过于悲就障碍了,要回到道上,行不要偏离道,否则会退步,修行人进得很难,退得就很容易。
三十六、问:诵经以前做什么样观想?
答:诵经以前第一发愿,愿成佛道,愿度众生,诵的经能遍法界利益一切众生。第二诵经中要观想自己坐在高座上像佛菩萨一样,经书放光在法界虚空当中,有很多人在听你诵经,每念一句境界要显现。显现里面的意境有的是"相"的境界,有的是"意境",要在念时显现,显现时心没有分别,没有我,没有众生也没有声音,什么都没有,不想它,不分别它,就是"空",再去显现念,念到不可思议时相应了,你的念和经文的意思都会合一起了,圆融在一起了,一体了,不知不觉的念完了,这个叫相应。无心念,也不是有一个无心在,念到无心在又多了个无心,无心是各方面都如法,不要再想一想我在诵经,我的功德怎么样,境界怎么样清净不清净,这些不要去想它,这叫无心,不要有个无心在。如果你好好修"得法",一部经就可以成道,一句咒,一句佛号都可以成道。念经念得很好的人,念好以后人很轻安、很清爽、很清净,走路非常地轻松,每天很开心的,这说明业障消掉了,善根正在培养增长。
修行人现在歇下来用功,不必要的事,攀缘的事都不要做,有的缘不能随,再修上来,修上来以后,修得很好了,要观察哪些缘可以随,哪些缘不随,不然一直做功夫就没有了。修行是要时间的,三年五年以后,再去修就难了,因修行有个信心和善根开发的时期,看经书有个兴趣的问题,时间长了没有修上来,停下心来再用功,那个时候就难修了,有个时间性的,错过了不行,修行有年龄的,有童蒙时、青壮年、年老时,童蒙时及青壮年时没有修好,到老了就修不好了,失去了机会。所以要把握好。有的人要朝山,不要往外跑,自己心里有菩提宝藏,要向内开发。专心用功三年五年,才会有消息,还要进一步参学善知识得到各种善知识的指点、开示、经验,再修五年十年方有道力,有了力量了,才有资格去帮助众生,来生再来度。修好了是一个榜样,有一定道力,修到临终时可以示现,走得很洒脱,或留下一些话,那么这也是"弘法",起个榜样。关键是自己要先修好,一般到成就如果不是特别根机要二十年到三十年,开悟一般快的话,三年左右,特别的根机,一听就悟,修几年时间才能真正明白,悟透上路,上路后在理解上不需要了,努力用功,经过三年、五年,打成一片,内外一片,动静一片,苦乐一片,二十四小时成片。成片以后可破五蕴,破一点就开发真境界了,神通、光明,境界开始起变化了。
妙戒居士记
第四章
一、问:念咒的时候,怎样体会到心即是咒,咒即是心?
答:心和咒本身不是两个东西,我们人所想像的任何的事物都是心里面产生的,一切唯心所造。但是一般不修行的人,他的心很散乱,他的知识,他的经验,他的感觉都是受外部六尘所影响、百万所左右,所以他的心全部被六尘所埋没了,成了颠倒,主人变成了仆人,自己的主体,清净光明的自性就变成了无明的颠倒,所以说他成了一个迷惑的人,流浪的人,流浪于六道轮回。那么我们学佛的人,就是用一些方法,把心念归一。念佛、持咒、观想,还有禅宗的坐禅参究,目的都是把我们散乱的心收回来,定在当下。那么定在当下的用功必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就是你所用的方法和你能持心要交融,如果你没有交融,你就不知个中的滋味,就是说你的法味没有了。当你交融的时候你才知道,心咒在不二的时候那种法味,那种超越。因为当你交融的时候,六尘没有了,不散乱了,你的感受不再是身体上的冷暖轻重,舒服不舒服,也不是情绪化的一种状态,一种感情的波动,而是心中只有咒,咒里面只有这个心。但是什么是心?什么是咒呢?如果在这里面起分别的话,还是会有一些感觉:我在念咒,这个咒念得特别清朗,特别舒服,好像是活水源头滚滚而来,滔滔不绝,绵绵不断,一直念一直念,我的心就在咒里面,就在念,我感觉到很清净、很舒服,这种感觉从来没有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说初步到了心咒交融的境界。但是你这里面还有认知在,就是说一个能认知的我,我感觉到了,特别舒服,特别轻安,感觉这个咒念得这么轻松,有这个认知,还有这个咒被我所念,我也认知这个咒,六字大明咒也好,阿弥陀佛心咒也好,这个咒的声音,节奏真的是很好,对我的感应,那种光明,那种加持,那种力量真是不可思议。但是这里还有人认知在。这个认知如果没有去掉的话,他只是事上功夫,没有到理上的功夫。如果你把认知拿掉,把你的感知的心拿掉,不分别,把你所念的咒拿掉,不去执持,原来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现在是不要去执持,心空了,咒也空了。但是这个空只是空了分别,不是说咒就没有了,也不是说心就没有了。心是无心之心,咒是什么样呢--自性的妙用。咒成了我们自性的妙明的作用。这里面有两层境界:一个境界就是说他心失去了,咒也失去了,刹那之间一片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当中,也有粗浅和深入的阶段。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呢,什么都不知道,自己对本性灵知的体悟也没有,那个定,是初步一点,属于功定。或者暂时失去的那种境界,譬如说过去心也没有了,未来心没有,中间那个心断了,当断的时候,只是断,没有生起灵知的智慧,这个是比较粗的,这个时候容易被误认为见性,误认功夫到了。其实如果死在这里的会落空见,会落空心,会落无心的执着。这里面不会生起自性的功德来。那么如果在这个地方不去执着它,再深入觉照,在身心世界都空净的时候,这时灵知一片,清净光明,自性的那种妙明的境界自然显现,那是定的比较深的了,这个是什么?叫证体的功夫。禅、密、净土都是证到这里的。
那么另一种情况就是说咒也在,心也在,心是清净的心,明明朗朗,没有分别;咒是没有执持的自性的显现,这两者是不二的,没有分别,自然显现,这个咒是一种自性显现的光明,或者说加持,或者说自性的力量,是使他转化,转悟的力量,那么这个境界是什么呢?就是启用,就是用的境界了,用这个无心之心,用这个和诸佛菩萨一体的咒,咒是我们法界当中的一种功德的显现,是诸佛菩萨证到本性以后的一种方便的示现,示现在众生心灵中,引导你进入佛心的一种方便,是宇宙里面的一种语音或者加持音,是一种力量。那么这个时候所证入的就叫做用,启用。所以说不是不念咒,也不是一定要不念佛,如果你证体了,那么就是启用,如果你没有证体的话,你肯定有分别,肯定有一个心在,有一个咒在,尽管你念得交融了,还有这个东西,只是比较细而已。如果停留在这个比较细的层面上,贪着安乐,贪着那种状态,贪着舒服,不想出来,那么就产生了障碍,就不会成就、不会成道。
然而这里又有好几条岔路:如果说在这个贪爱当中,能够把世间的贪破掉,那么身心会比较愉悦、健康、向上,精神力比较好。这个是比较好的,但他要是临终往生,品位会比较低一点,不会很高。为什么?他会贪着这种修行当中的快乐,这里面还带有自私性的,因为他要去利益众生,要去做好事,这个境界就没有了,事情一多就没有,他又怕,他要守住它,守住这种安乐,舒服的状态,那么这在密宗来讲,就是住在乐、明、无念的境界上,这是无明的皮壳。乐、明、无念都是无明的皮壳,都是不能住的,无明没有破。没有打破无明,所以不能真正证到念佛三昧,就是这个落处在。
那么另一种人,他习气比较重,念佛也念到这个地方,但是他起了比较大的贪心,增长了贪心,他的习气不改,然后通过这个贪心产生了其它的贪心,那么他会狂妄自大。他的习气很大也很骄傲,世间法也贪,那么这就走错路了。 念佛念到后来变成不正常的现象了,走错了路头。就是说他在大众的学佛人当中比较骄慢,习气比较重,认为有自己的一套,修得比别人好,自己有一定的功夫,但这个功夫不能带出功德,不能开发智慧,只会增长习气。有的老修行、老居士到一定的时候会容易进入这种状态,那么他和菩提心、佛教的正见正智慧就不相应了,这是另一条路。
所以说修行从心咒交融开始,是初步开始入门的时候了,这里的叉路很多,但是这个交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心和咒,心和佛交融的了,逐渐逐渐地成片,逐渐逐渐地面临很多的路。所以说诸佛菩萨菩提路也不同,修道的人各种各样的路也不同。到了这里,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根据自己的习气,根据自己所开发的功德善根来引导,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净土宗在过去的祖师们那个时代很殊胜,他有四种念佛法门,有很多很多的理论。像用天台的理论来引导,有的用禅,有的用华严,各种的理论来引导,还有和密宗结合,禅宗结合,天台结合的修证方法。因为祖师证位比较高,他们根据各人的修到的不同的境界来给你指引,所以古人一般是这样的。那么现代的净土法门就缺少这一点。大众的修法都千篇一律,都是趋于简单化。而且没有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殊胜进步的过程,这个是我们现代人修行的特征。这是念佛法门的内容,密宗也是一样,大部分的人都是修普通的密,修加行;如再引导大圆满、大手印更加殊胜的那些地方,就比较困难。那么这些法最最重要的,从修证来讲,是后面的部分。从普及、利益世间来讲是前面的部分就是人乘。所以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乘,五戒十善,念佛行善回向净土,这是世间法上普遍提倡的符合实际的一些方法。那么从修证来讲,它要深入,要证悟,要证到真正的三昧解脱。那么人间的"眼",也就是智慧眼,也是从修证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我们根据刚才所提的问题,心咒交融的时候在整体上作这么一个说明。
二、问:怎么样把握好当下?
答:这个当下其实不用把握。一个安住当下的人,他的分别念,他的执着心,他的比量就消融了。他就住在当下,就像你在家里一样,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他不用耽心我哪一天会失去这个家,我哪一天会外出流浪,他不用耽心,只有在外面的人才会耽心我会不会到家,到了家我能不能把家守住,会有这个耽心。所以说安住当下的人只是不要去破坏。如果在当下平常、直心、无念、清净当中不要有意去起心动念,不要被境界所牵,不要再去流浪。所以说他要把握的只是这个。防范于那些复杂的东西,那些迁流的东西,那些起心动念的事物的到来的影响,而当下就是你的家,你是国王,你是主人,主人认识自己是主人了,他不会怕主人丢掉,所以说不要有意去守这个当下,当下就是你自已的本来,是自然的,不要有意去守他。
三、问:用功的时候,概念里有一个空,可以吗?
答:概念里有一个空,是给那些在理上没有认识空的人,让他知道世间一切法是缘起,它的本性是空的。身体的感觉,自己的体会,一切一切的流变的过程是无常而不停留的,它是一种暂时性的组合,那么这个仅仅是初步的。从这种理论上所了解到的佛法,以这种理论再去指导修行的,力量非常轻微。现代佛法的末落衰败就是因为理论太多,实证太少。但是这个理论是需要的,如果没有理论也就没有实证,但是理论只是一个指路牌。譬如说给你一张地图,但是认识地图了就要去做,在做的当中要智慧地去做,所以这种理论要能引发智慧。智慧有两种:有漏智和无漏智。从大体分析,你有概念的,有分别的,这些都是有漏智,带烦恼性的,执着性的都是有漏智。当你分别念,执着念去掉之后,本性开发的智慧,那是无漏智,无漏智和理论没有关系,它是现量的,它是真实体现。那么这个有漏智怎么样去体悟到本来的无漏智呢?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譬如你知道一切是空的,那么你知道是空的时候,你还执着吗?如果你知道空了还执着,那么你的这个空就没有发挥作用。譬如说你知道妄想是空的,为什么还要打妄想呢?那么你没有发挥这个空的作用 ,空力没有,那么怎么体现这个空力呢?首先要集中,集中于一念,使万念归于一念,归于念佛念咒,当下一念。当然这里的"当下"和我刚才讲的"当下"是两码事,这个所谓的"当下"只是假设的,只是指引你当下,而不是真实的当下。就是说你要念念归空,念念摄心归一。归一之后,把其它的化掉了,你初步有了外部空了,外部世界空了,但是你自己还在,我在这里,我在念咒,我在怎么样,你这个还在。再进一步,把这个也去掉了,那么你身体空了,身体空了以后,你心也空了,这个空是一步步体会来的,然后你才知道,噢,原来这样才是空,就知道了。原来我认识的空不是这样的,现在我体会到什么是空了,然后把所学的理论教义一对照,噢!是这样,我走的路是对的。因为人在业力缘起当中,如果你空了外部,外部的业力缘起对你就没有干扰,你就从外部的世界解脱出来了。然后你身体空了,身体上的业力解脱了,你就不会受身体所拖累,不会受身体的障碍。身体就不会引起你的执着,生和死不是身体,身体死就死了,心不会死,不生不灭。那么这就是通过空的概念,然后逐步引导进入真实,一步步超越,印证你自己的空的境界,是这么一个过程。
四、问:一切的顺逆境界都是业感缘起呢?还是自性的显现呢?
答:这里有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我们讲缘起,是业感缘起,就是爱非爱缘起,这是指众生界来讲的,众生有善恶,有爱有非爱,有种种的业行,造成了他的缘起,这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形成了这样一种缘起。那么如果这样缘起,他作为一种认识来讲,然后显清净业,不造恶业,使人能够在因果上得到进一步的增上,人天增上的道,这个不究竟,但是他有作用。那么进一步我们要知道的就是性空缘起,性空缘起就是破这个实有性,外界的果报和我们所造的业的实有性,善非善,恶亦非恶。所报的境界是人天,非实有人天的境界,它都是一种因缘的构成,虚妄的显现,这个虚妄的显现还没有到自性显现的地步,那是一种虚妄性,如果以这一点作为指导修行,然后安住在某一个法门上用功,到后来真正空了以后,就是见到了本性,才能了知一切万法是自性显现。这中间还有经历所谓的第八阿赖耶识的那种显现,等等理论上都有很多讲法。像真如缘起等等缘起,那么这个真如缘起的显现,其实就是指自性显现,大圆满、自性的显现。真如包括六大种性,一切万法都在真如里面,就是自性显现。所以自性显现是甚高的境界。那这个心不是肉团的心,不是意识,不是第七识我执,也不是第八识,它是真如佛性。要认识到这个自性,这个认识不是谁认识谁,是真正不二的相应,证到了自性以后,才知道万法是自性的显现。而因为自性清净,所以万法清净,自性圆满,所以万法圆满。
五、问:生活中,用功的时候怎么样才能进得去,出得来呢?
答:用功的境界里面进得去,出得来,这个用功的境界有两种:一种是法上境界,法上境界就是说你修什么法,这个法起什么作用,怎么去认识这个法,达到什么效果,这些法上境界,你要一一地依这个理,依这个事,依法行而行,要有规律地进得去,出得来。譬如说有初善、中善、后善。打座也这样。念经怎么样进去,怎么样回向出来,都有一个过程,法行的过程,这是叫法行境界。一种是显现,这里的显现还不是属于真正证到自性的显现,就是说你在打坐当中有感觉,有某一种境界。见到光,见到佛,或者身体上起什么气脉变化,或者空到什么境界等等这些反应,就是境界反应,是这种境界。如果你是这第二种境界的话,那么这个境界你也不要进去,也不要出来。譬如你前面有一个茶杯,你不要进到茶杯里面去,不要去看它,你也不要说我不要看它,我离开,我要出来,也不要出来,任其自然。
六、问:当下的显现是住于一处还是自性显现?
答:住一处是修法,把心安住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这个一处有内外之分,外面的境界,譬如说住在一个水晶球、莲花、佛像,净土有十六观。住于内,有的时候是脉轮,有的时候是某一个脉轮、鼻端,这是住一处,那么持名念咒也是叫住一处,这是叫用功的住境,住的境界。但是自性显现,这里差别比较大,一种是理论上,理上讲的我们知道都是自性显现,但是我们现在见的都是妄心,真心没有找到,是妄心。在理论上认识到一切万法是自性显现,但是修到后来,要修到真空以后,真空--内空身心,外空境界,本性现前,灵光一片,这个时候,在性光当中如镜子照物,那个叫自性显现,镜子照东西一样,照得清清爽爽,明明朗朗,这个叫自性显现。小乘他没有讲到这句话,只讲四谛、十二因缘等等,大乘才讲到自性显现,这个理的起点很高。因为你悟到了或者说理解到了一切自性所现,那么你念佛念咒中间所有的反映都是知道自性所现。譬如说佛来了,你就知道这是我自心所现,佛不从外来,那么就不会着魔,在实际当中,他是非常有用的。到后来你真正证到自性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彻悟,佛讲得太对了,真的是自性所现。山河大地,一切万物都是自性所现,这个自性就是无相无物,空灵一片,真的是如此,这是指证。我们讲境、行、果,境就是唯心之境,然后起行,行又归到这个理,证到了这个理,这叫果。过去解释祖师的意义:解行相应即祖,理解和行相应了就是祖师了,就是果位,意思就是这样。
七、问:怎么样去体悟念念觉悟和念念觉照。
答:念念觉悟是指智慧。就是说你发生了一个问题,你看经也好,日常生活也好,在这里面有善有恶,有不同的显现,有不同的障碍,有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习气,不同的烦恼,不同的执着,在这里面会发生一些智慧。这个智慧一发生,所有的问题就解开了,再也不执着,转变了,这叫觉悟。你每一天都在觉悟当中,如果你经常有发现,噢,我明白了,我突然觉得我很透彻了,这就是觉悟,念念觉悟。一般人念念觉悟是做不到的,有时候会觉悟,有时候又迷失了,经常是这样。
觉照就是指当下,当下觉而能照,就是照体起用。照,这个念一起我就知道,一觉就没有。照,就是妄念一起,境界一来当下就知道,就能照,觉而能照,照在当下,当下就产生了一种觉体上的力量,他是不可动摇的,他能转化境界的,能够生起功德的,生起力量,那个就叫觉照的力量。
只有觉悟才能超越,只有觉照才能成就。由于觉照的力量才能使你成就。不然你经常动心,经常失照,经常被境界拉着跑,那就不会成就,即使你有觉悟也不会成就。觉悟是属于智慧,觉照是本性的定,是本性的定上的功夫,这里有不同。
八、问:家庭事务多,又要带小孩,怎样在事上练心做功夫?
答:讲到人的家庭、工作,实际当中非常复杂,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有福报的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事情是越少越好。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住山林?为什么要闭关?为什么先要避开人事?这些等等的做法,就是为了专心致志地用功,专心致志的修定,达到三摩钵提,达到正定解脱的境界,这是真有福报的人,应该这样走比较好。如果是真的需要很多事要做,要上班,要带孩子,要做很多很多的事,那么就要随缘,在事当中练心,做功夫,绵密用功。不要背上包袱,不要被他所拖累,你的身心要保持一种比较安祥的状态,使你的功力不断绝,在这个事上也不断绝。虽然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你在实际当中是不是能够把握得住,能够把握得住就可以。但是在修证上毕竟清闲一点比较好,应该是这样子的。功德大小是一样的,闲的人的功德与忙的人的功德是一样的,但是闲的人他能够好好利用时间用功的话,他进步要快。释迦牟尼佛修苦行,一心用功的多,他成就就快;弥勒菩萨就慢,他是随缘,他就慢,他东走西走,他是随缘,他就慢了,速度有不同,但是功德并没有差别。
具体的你就要考虑了,如果你能够不带孩子的,那就不用带。因为人的年龄大了,精神有限,那就一心用功,如果你必须带,不能放下的,那么就不能使众生烦恼,使家里人生烦恼。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自己把握这个度,自己一旦把握了大家都安心,那就好。如果你安心了,别人不安心,还是有烦恼。当你修得高了,你就知道,众生的烦恼,有缘的人的痛苦你都要承担,你才知道他们的念头打过来,他们的感觉你都要受,还是修不上来,所以佛教还要讲到了缘的问题。有的缘没有了结,你还是要来世再来了,不然的话,你还成不了道,你过去欠他的那些情感的或者其它的所欠的债,你都要还。但是往生净土则不用,如果你在世上要成道,你还是要了这个缘,还要还这个债。所以有很多的人要成道的时候冤家债主一齐到,鬼也到,人也到,打他的害他的都有,他了这些债就成就了。
(问:那么他就干脆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就了以后再来),他一去一来,这个世界就经过了很多劫数了,很多时间了。那里的一天一夜是我们这里的一个小劫。就是说时间已经过了很多很多,那些亲人,那些有缘的人都失去他的依怙,失去他的帮助了,那么因为他已发了大菩提心,他先要舍弃自己为众生的,发愿为了众生而慈悲度化,他情愿受苦,情愿生生世世在这个世上,要这样做。因为慈悲心大了,对自己就负担会重一点。但是他的慈悲心和佛菩萨因为相应的关系,那么他得到的加持也是最大的。因为佛的力量是无限的,佛有无量光,一旦心和佛相应了,一直会得到佛的加持。虽然说他一个人承担那些冤业,业债,佛菩萨都来加持他,来化解这一些,所以说这里面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大根大力的人,他就在众生当中修行,根机力量不够的人,他要回避众生到佛国去修行,佛国修好了,还要来锻炼。(问:佛国再来,还要还债吗?)这个还不是那种还了,就是没有受了,没有感受了,没有痛苦的,没有感觉的受。譬如说你大富大贵,以前因为你比较穷,别人要你一百元、一千元,就算很历害了,结果你西方回来以后,你有一千万、一个亿,你钱多得不得了,你要怎么还都可以,意思是这样。像身体也是这样,自己有大力量,别人怎么打你骂你,你都没有影响。有威力,有福力,得到十种自在,菩萨的自在。那么冤家就不是冤家,成了你的弟子、护法,被你利益的对象了,就不再是冤家了。我们力量不够,才要回避一下。因为这个社会这个人生是很艰难的,活着不容易,家庭也是一个监狱一样,家庭是最牢固的监狱,因为你逃不开的,所以说这些也都是冤家,但是他又是恩人,他是两者交融在一起的,看你怎么去体会:如果你力量大了,他们也是恩人,你也是恩惠于他们;如果你力量不够,老是有烦恼,老是承担不起来,老是受他们的影响,这就看你的力量。
九、问:请老师指点我,怎么用功,功夫才会上去?
答:怎么用功呢?
第一要发大菩提心,要勇猛向上,这一生一定要了脱生死,一定要往生净土,一定要得到成就。这个成就是莲花开放的成就,然后乘愿再来,这个要发大心,这世间一切都要放下,不再执着,不再依恋,不再把世间的亲人,那些缘上的事当作重要的事,只是把修行、解脱、成就,将来利益众生当作大事,现在是一种准备。那么先要明确这个目标,然后要建立自己的功课,自己一天到晚修什么功课?念什么经?怎么打坐?怎么修法?这些自己要安排得非常好,一天至少四时用功,早、晚、上午、下午,四个时间用功,在四时定课以外,平时还要用功,还要绵密觉照、念咒,一定要安排得很好,外缘要尽量减少,身心都要放松、放下,进入一种相应的状态,非常清净安祥,心里面非常透彻明朗,一直要这样子用功,到后来自然自然就相应了,不要把这个人那个人的事放在心上,世上的事都没有了,世上的人也都没有了,就是天下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点事放在心上,自己的身体也不在乎,什么时候要扔掉就扔掉,只是你当下的心,当下用的法,当下菩提心的觉悟的境界时时刻刻明朗向前,时时刻刻增长相应。你只要这样做,你会觉得修法非常有力量,修法会相应,修法每一天有每一天的法味,这样子就能成功。
十、问:打坐腿疼的时候,我会这样想:我们的本性是不痛的,身体的感觉是痛的,但是以前因为一直在感觉上,在境界上、在外面流浪,一直没找到自己心的主人。现在知道了,本性不痛,感觉上痛,但是我这个知道痛的不痛,痛就是不痛。后又经人提示指点:痛也是空,不痛也是空,我才知道我还没有观空。请问老师,我这样的体会想法对不对?
答:这还在认识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但是没有抓住最中心的地方。譬如说痛和不痛,你不要去管痛和不痛,或者说本性不痛,身体痛,不要有两个东西,你还有两个东西在。身体是痛的,我本性是不痛的,那就是二,你要体会不二,(我说痛就是不痛,这不就是不二了。)这是你在用功当中的某种理解,这个理解是对的,不是说你错,但是你在理解当中又分开两个东西了。那么另一个人讲,痛也是空的,本性也是空,那么他建立了空这个概念来破痛,这种方法也可以成立,但是还不究竟。什么叫究竟呢?就是说你知道痛的那个东西,不是痛,不是不痛。知道"知道"不在痛里面,也不在痛以外,这个知道痛的不在痛里面,不在痛以外,就是这样。
十一、问:我常常会有受的感觉,超越不了感受。
答:不可能完全超越。但必须把握好自己,是什么受,受到什么程度,是怎么苦、怎么快乐,不要去分别它,不要去想象它,不要住在受上,当你不住在受上的时候,这个受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但是一般的人还没有完全就超越,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超越,当你在三昧当中是可以完全超越的,一般情况下还是有,只是你不住在上面。譬如说刚才讲的"知"。知道痛,但你的知不在痛里面,你这个知不痛。你知道痛的那个知不痛,也不要离开痛,不要故意在痛以外去找一个不痛的东西,不痛的空,不要去找,这个知不是痛不是不痛,它不是属于受,也不是不受。那么这个时候你要亲切去了悟,这个当下的知,这个知不在内也不在外,这个知不在什么地方,只不过是你自己知道,叫亲切了知。这个亲切了知是不用分别的,不用寻找的,不用去抓住的,但是你只是要去了知它,那你就会明白的。
十二、问:有人说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每一个状态过程应该看得清清楚楚。但我再怎么看也看不清,念头来也看不清,粗的念头也看不清。以后明白了妄即是真,性相不二的道理后,曾用观心的功夫观妄心。体会到不能把妄心当敌人,妄心是自性的显现,我就观:妄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看不到。于是体会到,妄心就是如来,我就把它当如来,这样对不对?
答:吃饭的时候,不是去知道吃饭的整个过程,不要有意去知道,这是什么菜等等,不要去有意地作意去知道,只是知道我自己,我自己这个吃饭的状态,吃饭的心,我知道。知道如果我起贪心了,马上一照就没有了,我去执着了,一照,我又打妄想打出去了,一照。知道我从吃饭开始整个过程的我的知,都知道,要这样知。我都知道这个当下清清爽爽,明明朗朗地吃饭,但是这个吃的饭,我不会有分别,能吃和所吃,不要去执着饭菜的好坏。也不要去分别这是什么饭,什么菜,一一把它知清楚。如果力量薄弱的人一一知清楚会力量不够的,这是假观。
我们用功的人首先是空观,当体为主,体空观。当下的觉,当下的空,当下的知,他在当下。但不是全部不知道,也不是说都要全部知道。在自然当中该知道的知道,不该知道的就不要知道。你夹了这个菜就知道了,知道的时候你不要想菜的滋味,接下来是怎么样,不要想,当下知道,知道了就知道了,不要想我知道了。不要多想,直截了知。这个知就是遍知,宗萨将扬仁波切也提到这个问题,他说遍知不是宇宙所有的事情都知道,不是这个意思,他说遍知是每一时每一刻的当下你都知道。知道自己在用什么,恰到好处的用,应该不应该都知道,这个就是遍知,念念不忘失,不忘失你的觉性的作用,这个功力其实是很深也是很妙的。一下子不一定会马上就把握住,如果你外面有境界你就把握不住,如果你里面有心情也把握不住。外无境界执着,内无心情干扰,你就是这样子,吃饭就是吃饭,那么你就把握住了,你自然会觉得非常安祥,非常自然,很平常的那种流露就知道了。
十三、问:怎样契入上师传承?
答:就是对传承生起信心。然后依照所传承的法去修,就契入了。这是对历代祖师,对传法的上师生起极大的信心,然后对他所传的法坚定不移的,要坚持修下来的这种力量,然后在修法里面获得一种相应的体会,这就契入传承了。
你念一部经也一样,这部经和你非常有缘,你非常想去念这部经,念了以后,通身都是舒服,经常想去念这部经,而且对这部经每一次念都有不同的体会,对经里面的意旨,经里边的境界,经里面的功德就会自然的生起信心,自然地产生一种升华的东西,然后念了以后,你的本质上会改变,你觉得自己很多方面在变化,在和经意方面有相应,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契入了。
十四、问:何为用功得力?
答:不要去求境界,不要去找感觉,越求越找越不好。而且真正用功下手的时候,理论的问题就没有了。不要老是在文字上找理论,只是在实际中去化解自己的障碍。或者说认识路,或者说亲近善知识加持向上,他一切都在实际当中体现 ,不能在文字上去找,不能在方法上老是去变动。
最重要的是自己理上明白了,发心正确了,方法掌握了,重点是把自己的功夫怎么用上去,这个功夫用上去不是一天、二天,一年二年的事,要好多年,五年十年,好多年地用上去。而且自己会觉得有力量,得力了。自己会感觉生起力量。如果里面软绵绵的,里面空空虚虚的没有什么力量,还没有得力,得力会有一种凝聚的力量,甚至身心都凝聚在一块,这还是初步的,然后身体就没有了,就是心念上有一种力量,定在那个地方,非常亲切的,力量要生起,没有力量生起,你还没有入门。要生起力量,你就得法了。
十五、问:打坐空静时应该怎么办?
答:一般的人因为力量不够,到了空的时候,翻不了身。古人讲:"翻身触破太虚空。"如果翻不了身,没有力量打破空,那么就死在空里面,就不能成就了。所以说要念或者觉,不住在空上。觉或者念一个字,那么他的力量慢慢形成,形成到一定的时候,突然把空破开,就见到本性,所以说要在空中回光返照,要觉照分明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对话只是一时的机缘,明白之后不要记住这些话,要用自性的智慧,不能留痕迹。
智理居士记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禅与止观法门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记 禅与天台止...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 今天我们讲永嘉大...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讲述:净明山人 这部经是...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
禅悟的要义 净明山人开示 沈佳芳居士记 一、 修行...
净土宗功课简例 净土行者的功课因人而异,应机而...
第三章 古德有关净土观法的开示 关於净土观修法...
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 净土宗修持法门有...
禅修与念佛 问:有的人24小时在修,结果不放下,...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宋智明 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讲到修行,一定要注意...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恒河沙佛所说的经,三世...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当一个学佛者成为自心...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圆觉必因觉觉而...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在圆觉的法界里,文...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修入圆觉,道惑...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讲完了经题,也就掌...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师法已得,解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