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风谷禅语 下编
下篇 网上答疑
1、问应缘接物如何体现全体,诸缘齐现又如何体会全体?
答:在诸缘齐现时,觉性空明不动而了知种种所现差别,内不起知见情感之心,外不随逐境界而迁流。当下圆照,因机而用。同时具有现量之德与差别法用,活泼直显,自在无碍。
2、问:未悟之人平时如何摄心观心、妄中求真。弟子知道平时观照最为重要,悟前为摄心,悟后为保任,弟子乃初学,平时应如何操作?
答:未悟前正知见、正皈依、正发心为前导。然后才是用功:持咒应缓而有力,不可出声,空性中心闻即可。另可看妄想起处,一照即了。平时威仪如幻而现,不分别而知,不执着而用。若巳入定,一切放下,自然安住。
3、问:缓而有力何解?持咒应缓而有力,这"缓而有力"请老师详细开示。
比如心中心法,应要求每分钟达10遍上。准提法虽然无此要求,但很多人都是说速度快妄念不易生起。到底是快好还是慢好?
答:心中心法属于刚法,目的是提持咒力逼其打开,而身心无力者,难以凑效。而六字大明咒乃渐入定慧之法,故速度应缓慢而字音有力,方能摄妄归一,亦易得观音大士加持。用心地功夫,最忌落于身、境、见、求、急、等的上面,否则难以相应。要真正入定化空,再破空而证。
4、问:老师,您说说我是用刚法好?还是用渐入定慧之法好?
我感觉自己好象也是身心无力者,只要能"摄妄归一,亦易得观音大士加持。"我选择惭入定慧之法行吗?
六字大明咒法与无相准提法比较,谁刚谁惭?在修六字大明咒法或准提法时,能做到"速度应缓慢而字音有力",这时它们每分钟应须念多少遍左右为依据?(学生可依此来调整自己念咒的速度,从而达到"速度应缓慢而字音有力"。)
"用心地功夫,最忌落于身、境、见、求、急、等的上面"。我的理解是;"身"是持着于身上感觉、"境"是持着于境界、"见"是凡圣知见产生、"求"是心中有所求,挂碍其心而不能放下、"急"是用功心太急于求成、这"等"是指什么?不明白请老师开示。
答:先渐入后猛进再养道。六字大明咒一分钟30句左右为缓持。"等"是等入定、等开悟。
5、问:平日就是这样去用功,老师指点一下是否正确。若欲修心中心,但是如老师所说那样身心无力,提持咒力久而效果不大,应该修何法呢?心中心除提持咒力之外还有别法吗?
后学因对老人开示颇多感悟,所以选择了心中心法,而从自己平日处事及修学情况来看,确实有些无力,故有此问,恳请老师明示!
答:至此有培养力量、祈请加持、智慧观照、借法除障等,最好亲近目前的上师,加以观察引导。但应知:最好的法也不可得,即法无法,即用离用,方能相应。
6、问:后学读《大圆满见修行果》(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讲授)及《椎击三要诀胜法解》(贡噶上师讲解)等文章后,深有感悟,若自心底流出,当体放下,坦然而住,无丝毫可用力处,同时心中获无比法喜。之后,比如现在,稍一提持,即入此境。
但此境界却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滑走,当此时,便再提持心念:此境亦幻,不可贪着,一切只管放下......有时似乎能走得很深很远------也并不是什么"深远",只是化于极简极平易而已,平时只是在妄想中打滚,未觉察到而已。
我平日就是这样去用功,老师指点一下是否正确,同时请您再提出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答:此时不能堕在无事轻安、无念之中,应提起觉照照于知源,或看"有句无句,如藤倚树"等话头。不可再生分别,一心照看当下,证入真性,否则毫不得力。
7、问:"禅宗不落文字,为什么还用文字来阐释禅?"
答:"禅的体性本非文字所能到,亦非禅法之可行,乃是无法之法,无境之境,但禅师为了破除众生之执着,指示本有之智慧,不得已以言遣言,借义了义,使人顿然明悟,就路还家,从此知一切文字本无所立,一切知识亦无可诠释。活泼自然,妙用自在!
8、问:六祖在八个多月就开悟了,怎麽开悟的?他在厨房舂米时开悟的,舂米时他怎麽舂呢?他个子矮、年纪轻没有重量,舂米是用根横而长的棍子,在棍子这边他为了增加自身的重量,就绑了一块石头在身上。结果他就这样上上下下的做功,如此帮助他气脉的通顺,所以八个月就悟道了。
答:六祖见弘忍时巳理悟,八个月苦行是息机,即自心纯净于不二,悟迹尽则妙明现,所以智慧圆活而了无心迹。弘忍知机熟而于三更指示向上,方始彻证。
9、问:不成就无以度生,不度生无以成就。请问老师,禅门行者应何法行,在一生之中证得不动地,自度度他.而非在六道轮转中,体现已身未度而度人的力量有限的慈悲心.
答:不发心无以成就,不成就无以度生。禅门行者欲成道度生,先应明理除障,发心求真,依师依法而体究深入。如是用功,直到桶底脱落,彻见本性,顿开慧眼,悟入不二,然后再安养圣胎,绵密保护,了习透境,逐步证入法身本位,再由十方诸佛加持而圆满成就!
10、问:老师,我的一个朋友想让您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他少年时期耳根极利,居然能听到老鼠打喷嚏的声音,眼睛在黑夜的视力范围亦超出常人。
冥冥之中能感觉到自己的上一世......(略去数行)
头一次去嵩山少林寺,便能知未到过场所位置的所在。
还有许多不为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事发生在他的身上。
其人身在官场却淡泊名利,虽未涉足佛学,但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的工夫做得很不错。
答:缘于生命之报,行于人生之道
此是天上善报未尽,故于人间留有此德。如能不生异见,了惑悟真,则随缘行善,利乐有情,不着不染,清净本然,即此人间亦如天上矣!
如以禅答:
生生如幻真常如
境境无碍虚行舟
世事恒顺众生意
佛智妙圆无一尘。
11、问:请问老师,修行人遇到漏丹是什么原因?该怎样根治?
一、引中脉向上化空。
二、大礼拜。
三、观欲之害。
四、持愣严咒心。
五、严重者中药调治。
12、问:迷---觉---觉用一如,敬请老师指教.
答:既一如,还须指教么?
13、问:老师所说的常闲住于一片明净,也是一句勉强的形容吧?
又想起了您那句话:"了知道在目前在当下,一切现成,不假外求,无明本空,一切了不可得,何以不直澈心源空寂、体用一如。"
答:因为还有"了知"在,意解未尽,觉受未空,犹带性中痕迹,法中流波,微细二显未净也。
14、问:对于后学来说,如梗在喉,吞之不入,吐之不出,坐立不安,食之无味,唉!
答:此地无言唯自证,妙明确然圆照中。直透而过。
15、问:证入佛性是心不动。心不动,知有风帆否?
心动是否指念起?
此处心指妄心?
完全证入佛性是否一念不生?即心不动?
如果知道有风帆,则是念起,即心动?
心不动是体,心动不着是用。体用一如如何做到?
这是日常修行方法?
念起不随是心不动?
不分别是心不动?
镜照物时,知道物是什么吗?如果知道,就是分别,是心动吗?
答:证入佛性是心不动-
心不动,知有风帆否?--知也不动。
心动是否指念起?--是念之初相。此处心指妄心?--分别即妄,无分别即真。
完全证入佛性是否一念不生?即心不动?--起知见而取舍,则念在而动,动一而念起。
心不动是体,心动不着是用。体用一如如何做到?--二边不住,照痕亦了。
这是日常修行方法?--这已离修,自然任运。
念起不随是心不动?--是妙用。
不分别是心不动?--是妙智。
镜照物时,知道物是什么吗?如果知道,就是分别,是心动吗?--灵明妙性分别而不着,应机而不住。
镜照物时,知道物是什么,但不执着,才是日常修行方法?---不知而知,无修而修,圆明常照也。
谢谢老师慈悲解答!还请开示:
心不动,知有风帆否?
--知也不动。
*知是念之初相?
*不动是不再有第二念相随?
心动是否指念起?--是念之初相。
*是妄吗?
此处心指妄心?--分别即妄,无分别即真。
*如何是分别?
后学愚痴,老师能否慈悲举例说明?
镜照物时,知道物是什么,但不执著,才是日常修行方法?
答少小问
知是念之初相?--真知无初相,乃全体了知,非知之知。
不动是不再有第二念相随?--是,不动而知即本性的妙照,不动即寂也。
心动是否指念起?--是念之初相。
是妄吗?--是妄,即无明初生之相,极细。
如何是分别?--缘虑、比较、取舍等二边之心。
举例,如见物,分别心则起心动念去对事物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比较、取舍、好恶等种种心理。不分别则正对境时事物自然呈现没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而是直接了知,此须悟入,方知现成!
请问老师(答少小问中)
知是念之初相?--真知无初相,乃全体了知,非知之知。
*是体吗?
不动是不再有第二念相随?--是,不动而知即本性的妙照,不动即寂也。
*知不是动吗?
*比如见到杯子知道杯子即可。不再生起第二念。对吗?
*或者是说心思不能到杯子上?
老师楞严经中: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怎么解?
答少小问
是体吗?--体用一如。
知不是动吗?--不动而知乃真性的妙知。
比如见到杯子知道杯子即可。不再生起第二念。对吗?--如是。也可显现与杯子相关的知识。
或者是说心思不能到杯子上?--如是。
老师楞严经中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怎么解?--真性自体是本具明了照用,如起一念明了觉照之心,则生无明分别,也即一念动心起念的初相。比如一个本来已证空明不二的人,忽起一个心念:"我已空了,我很明了"等念头,则已入于妄心境界。
16、问:多少游丝羁不住,云绕青山听晚钟。后学在参学过程中,略明心意,当下顿解,稍窥门径,游丝不断,亦无大碍。奈何心中一物梗梗,吞不下,吐不出,日日彷徨,不知所归?
后学常来此处,深为老师古朴幽趣之高风所感,望老师慈悲为念,拔后学心中之疑!
答:其力未充,应常持"部林"而化之。
何为"部林"?
答:是一字大轮咒的咒音,可除去心碍。
17、问:有师兄问:近来持"六字大明咒"越持越吃力,必须要出口念才能坚持下去。而持"能断金刚经陀罗尼咒"很轻松,并且越持越轻松,这是怎么回事。
答:持经缘熟,一法深入,慧观相应,则得契证。
18、问:如果话中仍有诗意,如何入禅?
答:会者无意,入者无禅!
问:若会者不来,来者不会。岂不是更隔一重山?
答:个中岂有来去相?
19、问:了放眼观去,所显现者,就是我之自性,没有体用之分,没有物我之分。-----这就是自性的觉照功能,对吗?
答:是如此
20、问:请问老师:工作当中,有时坐着不想动,身、心都不想动,一直那么坐下去,周围的事情都清楚,是怎么回事?
答:是定,应安养深入.
问:我刚接触佛法,在听早晚课的带子时,就出现这种现象,我不知是怎么回事,可惜耽误两年多了。您说的安养深入是指继续不动吗?工作时可能不行,站着时也不行,躺着的时候可以。
答:此定是宿根所致,应利用早晚与休息时安养不动,躺着也一样。入定后身心化空,于空觉不二中,圆显明净无相性光,则到力充时在工作中也能如此,渐达动静不二。
21、问: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何必勤拂拭
尘埃即树台
答:
身是菩提树--清净四大现光身。
心是明镜台--圆明朗照无碍智。
何必勤拂拭--安住本然明体性。
尘境即树台--妙用无尽尘刹事
22、问:要达到初禅乃至四禅境界的人要打通身上哪些经脉;还有开悟的人是否具有禅定的境界?谢谢。
答:关于禅定与气脉的关系不是理论探讨的范围,应在师父的引导下进行。开悟见性是不论禅定与气脉,但现在结合密宗也有方便引导的。
23、问:明道居士请问宋老师
(1)六祖息(歇)心法,与四祖看心法,用功有何不同。
(2)要修无修之修、无法之法,应具备那些条件(是否要顿悟顿证者)
(3)经上师直指于一刹那见性,与见识自本性顿悟者,不持久不稳定,尚须熟知法性管带,直到登地速证有何诀窍。
(4)见地、功夫、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相应。
(5)了知道在目前在当下,一切现成,不假外求,无明本空,一切了不可得,何以不直澈心源空寂、体用一如。
(6)北方妖鬼灵通极多,不少行者遭草木(及畜类)精灵附体,应怎样以慈悲心对待他们?出家在家人都有,此何因缘。
又及据说有"带仙修行"一说(言可共同成就之功德),听之则非正道吧。如曾供过某些精灵仙道,后来要专修佛法,有何方式可与之了断因缘,又不伤和气。有人发生过将所供精灵(像)拿走送走,产生矛盾,报负行人之事,后果严重之事。是否有持咒或其它化解方法。
(7)不立一切,不破一切之妙,在于无分别念,大圆满直至圆成次第,尚未除尽,多么难?
答明道居士问:
(1)看心法为未悟前之初入门方法,息心法则为已悟人自然的回归。
(2)有理有事:理上已明无修无证,但仍需觉照了习,则未离功用位。事证无生,当体圆成,则已无功用行,在八地以上。
(3)真信自肯,护念安养,印证佛祖开示,活用目前之法,了见了习。再以参拜大成就者以相应,体究心法口诀以契体,则登堂入室,道力日圆。
(4)见地彻于智理,功夫觉于当体,方法行于善巧,三者一时顿圆,则妙明圆显。
(5)因为还有"了知"在,意解未尽,觉受未空,犹带性中痕迹,法中流波,微细二显未净也。
(6)遭此报者,一是过于慈悲而入颠倒,悲中带情故;二是因地本含邪性,已结此缘,故缘会而来。发菩提心,了身心空,无佛无魔,一法不立,则诸邪顿消。如已结缘,则发大愿,成道后度它,并诵经咒回施功德,则可了缘。
(7)不仅仅如此,于不立中开一切功德,于不破中尽一切种习。故直至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破尽,方得究竟圆满,岂易事哉?
24、问:老师,您早已彻悟,为何又去西藏接受传承,只是为度生吗?
答:为了双融而光大
道无尽、缘无尽、法无尽、方便亦无尽。藏密入汉乃是必然的趋势,但一般人只了解加行与生起次第,若不承接金刚乘的最高法门融会汉地的禅、教,则即失一宝藏。故愿法法融通,光光相照,利济更多的众生
25、问:听说大圆满分内,外,秘密,极密四个层次,不知您的传承的是哪一个?另,这四种的差别是什麽?
答:大圆满传承的具体内容是不可以向未经灌顶者宣说的,否则破三昧耶戒。如欲深入了解先依上师灌顶,然后再向灌顶师请教具体内容。
26、问:请问宋老师,老和尚可不可以学电脑。
答:老和尚如果心未老,什么都可以学。电脑是现代的方便,如果以智慧来用,则是妙用的拓展。
27、问:听说宋老师於藏地松吉泽仁仁波切处,于大圆满得三十七个传承,赞叹不已,汉藏两地佛法本即无差,即此又融为一味也。另听说宋老师还有一法名为"松节多吉",汉译"佛金刚",可否请问一下来历。据说宋老师曾拜见过一位贝玛多杰上师,能简要介绍一下老师在藏地所得的各种传承?
答:虹化成就的阿曲喇嘛的心子白玛多杰上师于定中数次见到宋老师,知法缘甚广,故于2001年特到汉地寻找,亲传了大圆满法,赐法名为"松吉多杰",并嘱三年后之后方可弘法。
(松吉珍玛略述)
28、问:汉地一直未有语言相通的大圆满弘传者,虽有陈健民等一些汉人上师,但皆在海外弘法,宋老师应为汉地弘传藏密大德之肇始吧
答:略说汉藏两地的佛法及行者的趋向问题
汉藏两地的佛法在根本上是一味的,但因地区不同而形成汉语系与藏语系的两大系统。藏地与汉地一样,也有显密以及与禅、华严、天台相一致的金刚乘--大手印、大圆满;也有息灾、护摩、增益等普密,如转经筒、绕湖、绕山等都有民间性质的普通密法。但是汉藏不同点不在于法的差异与高低,而是藏地仍在传持正法,根本道并未失去,故修道风气与得道的人还很普遍,而汉地佛门的主持者均忙于事务,教学的内容偏于学术知识,修持的方法失于圆融广大,因此道的传统很难真正展开。
传持正道的人自然转入隐的形式,而无法显示在没有道的气氛的佛教中间,也是基于这种原因,许多发心求道的汉地佛子走向了藏地的成就者,学修藏密,这样反过来也会促进汉地佛教的再次弘扬,也使大众更重视实际的修正。
但就具体而言,汉地求(学)藏传佛教的人,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1)已悟证佛道或再来人,到藏地去是因为道与道的互证,外传承与内传承的统一,使修证的道在最究竟的层面上获得一致与互融。于是对汉地修行上的印证上具有可信度。
( 2)原已通达汉地的天台、华严、禅、净土及汉密诸宗的人,再去藏地参学或研读藏传的著作,在佛的根本的经量、理量、行量与证量上获得更圆融的智慧,于是佛法在两地的最高成果上相融一致。从此可以解答汉人对藏传佛教的根本性问题以及佛教的究竟谛理上的分歧,使汉藏佛法融为一体。
(3)一心发愿要在藏密中获得成就并愿成为藏传佛教的金刚上师,于是不怕艰难到藏地依止许多善知识求学密法,学藏文、通显教、修次第、闭关苦行等,往往需要二十年至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方能有所成就。
此类汉人要善根深厚、福报大、学问高、身体好等条件,才能可能学修圆满全部的藏传佛教。
(4)汉地有人修学佛法,如修禅与心中心密,中途忽不得力,于是拜见藏地的仁波切祈求指点与开示或指出障碍而化解,或传一法而加持,或印开心地而明彻等等,一旦得旨,即可安养道业而不必深入藏密。
(5)有人先修藏传的五加行及一些本尊法,但因根基与语言,教理等原因再也修不上去,于是再转向汉地已通藏传佛教的善知识,以汉人能接受的方法进行引导,使能再深入而修完金刚乘。
(6)有的汉人既不通教理,又不知如何修密,拜了许多上师,求了很多密法,但不能归入心地的根本,内心十分矛盾与痛苦。此类人就须一师一法逐步深入,方能不虚此生。
(7)余如因为求加持、消灾、培福等等,而求藏地活佛的,则全属民间性质的信仰需求,与真正学修佛法无关。故不必为此评价,只是一般信众结善缘而已。
至于十万虹化的例子,出自康藏白玉县的噶陀寺,不是一次,是到白马登灯祖师为止的历代成就者。
佛教中攻击他人是魔派来的使者,不可理睬。参学善知识则学他人智慧与修行方法,所谓"南无咕噜呗"即归依法界中的智慧之流的光明所在,不可以世俗知见来理解。
那里有成就者、那里有正法、那里有道的好风气、那里可以增益智慧、那(哪)里就是你的归依处!
29、问:寂明述:恩师:
原来眼睛不是用来"看"东西的
而是照!
心不动 眼不动
如镜照物
明明朗朗 万物具显
在自然连续的照用中
心自不动
一切的恶言、善言、恶事、善事离我远去
哪里还有烦恼
哪里还有需求
哪里还有不满
哪里还有不完美
在自然连续的照用中
随缘处理一切事务
三言两语
勿需多言
事过而无痕
安然自在于事务之中
原来世界这么简单!!!
答:这个也不留!
30、问:寂明再述:
本来安然
无需名相
欲描述时
方强立之
----由此可见名相之害:
为留提供条件
为执提供条件
为妄提供条件
为争提供条件
……
----大千迁流,与名相何干!
咦?又是名相?
未见!
答:到这里山人加一个字都不可得,从此活泼泼地随波逐流去吧。
31、问:寂明:恩师:
原来身体不是寻觅信息的
而是接收!
眼接收色
耳接收声
鼻接收香
舌接收味
身接收触
心不动 即可做到
若做到 心自不动
原来人体功用不是分开的
而是整体!
心不动 即可做到
当做到时 牙痛立即消失
当时体验无能所 无对立
纹丝不动
没有身体 只有一片觉知
原来没有身体!!!
恩师,描述如上,可没有留哇,前者亦是。
答:空谷笛声自悠然,百草头上蝶舞风。
32、问:为什么人总是活在迷惑之中呢?
不要回答说,因为没有智慧。智慧又如何而来呢?清净又如何而来呢?
万物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答:你想找回失落的家园,就会感受于孤独与失意;如果你想解脱于万累,就会在孤寂中享受生命的智灯。全然地回到自心,静静地观照每一刻,不去回忆与计划,在无分别中念一声观音,再看心灯是否点亮!
一切全靠你自己。
33、问:据老师说中国禅宗的源头应为达摩、僧肇和志公禅师,能说一下这几位大师当时的情景吗,他们可是同一时代人?那这样几个人在一起,一定很"好玩"。还有一位傅大士吧,还有么?
答:僧肇开禅理之先声,巳纳老庄之学而融于般若,见地巳纯圆,早于达摩西来一百多年;志公、傅大士则在达摩面壁时在粱始弘禅法,巳露机用,为以后祖师禅的弘传铺垫了基础,可以印证达摩一脉的真实。而达摩接慧可之后,禅的正脉方入汉地,逐渐形成中国禅的特色。另有慧思禅师也以禅著称,同化于达摩时代,唯后人流入教观,重于铺陈而少于内观,故禅道惭衰。稍后有华严杜顺,形成华严三观的禅法,数传后也融入了禅宗。
后达摩入藏传禅密于有缘,种下禅与金刚乘相融的正因。
中国禅宗是中国佛教及文化融合后形成的一个奇迹,其中的人物与著作,都是人类心智发展到极致的体现,是至今仍被尊为最高法门的原因。
但禅是每一个生命的源头,是灵妙、清澈、透明、自空、直显的体性,因此真正的禅源应在开悟者的妙心里,它是不断流显活水的地方。
34、问:如何透境无滞?是见处不到,还是力未充?
答:如见处未到,唯须参究而体达;若见地巳彻,性地巳安住,方有透境之本。内了种子习气,外荡万千境染,守护无着妙寂,圆会内外痕迹,念觉不二,直接了然,久久自能于境无滞。
35、问:何謂祖師禪及何謂如來禪
答:对成就者而言没有二者的差别,但于门庭施设即有不同:如来禅先要圆解一切法悟入圆理,再起圆修而证道;祖师禅扫荡一切,直指心性而开悟,再照而了习,圆通一切。前者有一字、一义、一见、一法未透则不为大开圆解,心中问题未决,起修即无力;后者若立一字、一义、一见、一法于心上,即不能亲见本来。但如证悟心性、圆通教海、妙契密乘、回归净土者,则不受门庭限制。
36、问:初学禅时,作禅与打坐是一回事吗,打坐可以用天台宗的六妙法门吗?还有静坐即是打坐吗,劳烦解答,谢谢。
答:对于初学者而坐禅、打坐、静坐都是指以坐姿的形态进行修持的一种方式,坐禅的方法很多,六妙门是非常完整的系统,如有兴趣可以依法进修,但最好有老师引导。
37、问:老师好,顶礼老师;
出声念好吗?我觉得出声念(声音可以小一点,并不一定伤气。)更好点。一是咒音清晰、二是容易抓着意根。老师以为如何?
请老师评论一下,藏密所传的四臂观音法大多都有观想。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观想的作用可能会更好点,对吗?(很难用"有相密"、"无相密"来评论藏密,比如我等初学之人修无相心中心,修来修去其实质是有相。若是久修之人,这个虽有"观想"也等成于"无生"。)我总觉得藏密对观想的重要性,可能有另一层深意。
答:观想、专持、圆修,或出声、金刚持等都是方法,都有一定的作用,不必强分,但须对机而行。观想对初机更有利,但汉人不善观,须依师引导为佳。藏密广大圆融,谁可评价?如居初学位应依师、依法、依见、依根而行。
38、问:请问宋老师:如何转此业报身?(为利众生申此问)
答:不迷执于业报身、不知见于业报身,乃至不住、不受,又能以清净的智悲、诸佛的加持、密咒的密化、善巧的调伏等,使凡夫的业报身转化为清净的光明身。具体方法有禅宗的融入觉性光明法与大圆满的脱葛法等许多方便。
39、问:悟心之后,如何行方不逾距?古德云: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如何是当今讳?如何得不退转?
答:悟心之人含养觉性于六根门头,心无分别取舍,不落觉受之相,活泼启用,来去不拘,智不着于知识,悲不染于情意,常寂常照,虚灵妙显,故又能随顺俗帝缘起,恰到好处地利生济物,不令众生生烦恼之心。何谓讳?背与触也,如能不落背触,又能含虚养德,则道业自成。这当然要胜过满腹经论的断舌才了,太尖酸了,会伤人的,故为人为法都不可诤也!
40、问:初学者六问
(如是仁友谦称初学者,实为众行人发问,编者按)
初学者第一问
各位老参:
虽然禅不在坐,但坐也不可或缺。
初学者打坐,腿子酸痛是个肯定要碰到的问题。
末学用尽各种师授书得的方法,仍旧解决不好。
听人说,非得到四加行之暖发动或初禅轻安才能彻底解决,是吗?
不知各位老参有什么诀窍。
答:坐中初入先观此身腿非我所有,当痛生时唯举觉性而照,在极处忽然一转,顿入无身之境。透此关后自然保持、随意乃至无着。
如腿有伤者应注意调治,年令大者应逐步锻练。但绝不可住在腿上用功,否则必无胜进。
初学者第二问
坐中,觉双手双腿消失,范围渐渐向上,乃至全身。初觉时骇然开眼看时,方知是"幻觉",复又继续打坐。
请教各位老参,这是怎么回事?是"好"还是"不好"?经中有无相应开示?
答:不见好坏。既是幻觉,何以知之?找经意比量岂非幻上加幻?
即是初学,有所体验时,都想从"道理"上弄清是为什么。
这正是初学所泥执之处吧。
答:是。初学到此往往都要寻求答案,但此时最好莫管,一心用功,透出识情与境界的分别,直接契入,方知本来现成。更知所谓路中经验实不可得,应直直而过,不留痕迹方是。
如果初学者心中有疑,且一向"理性思维",让他莫管他偏偏放不下,现实中这类人很多,这时不如给他讲清道理,他明白后,则易放下。
答:对此类如遇善巧的老师则好,如不善指点,或乱看书,则难免弯路。
初学者第三问
坐中,身体全无的觉受后,似现一"意识黑洞",似在身内,又似在身外,莫定其处,但又似有实处。此时妄念不起,但有觉知。即使猛提妄念,马上消融在此"黑洞"中。只到起意下坐。
这属于什么情况?
答:此正无明现前,如坐此证,即黑山背后,死蛇也。应返照体源,体又体之,直到忽然顿脱,方知本来。
此是乐、明去后的无念空知,有许多人认此为"一念不生",妄自肯定,结果落于颠倒。
初学者第四问
夜半坐中,见室内物件历历分明,睁眼看时,天黑灯灭,一无所见,方知不是坐中眼睛睁开。
请诸禅德阐述此境理事。
答:此乃暂时明体现前,睁眼即失,说明仍未完全相应,且落在明相与所见上。如与明体不动性上,刹那相应,明而非明,正见无见,不关睁眼闭眼,也不关见不见物,更无明暗对立;出定入定无别,动静来去无异;不假思索,直接了达,照了无碍,一体平等,应用无亏,方始初得相应。
曾闻"觉明"一说,与山人说的"明体",是同是异?望能细说。
答:"觉明"者乃于本明中起一觉,此觉即微细的分别,"明体"即本明,于"明体"现时,起觉了之相,而成"明相",故不见性而仍生灭,一念分别无明未破。如于"明相"认取,则堕"觉明"立知,心中仍有一个"东西"在。
初学者第五问
初学者当年经师灌顶后,有一段时间(约百日),身体散发出似檀似麝的奇香,不但自己可闻,其他人也能闻,且衣衫上也有留香。整个人周围似有此香气笼罩,外来异味经此香气过滤后,也变成香气,粪尿溲腐无一例外。师傅只说这是"破臭成香",但一直不明白什么道理。
答:这是欲界四大开始转为色界四大的中间位所发生的香气,如果执取则招外魔,不执而化则完全转为色界四大后消失,身体呈透明光。还未到性香真空、性空真香的境界。
初学者第六问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老师邀请我给他们的健身培训班讲讲修行课。
过几天很多学员反映头顶骨软化下陷,有的蚕豆大有的鸡蛋大,有的一个有的数个,大多是在2-8课内发生的。学员年龄从十几到八十几都有。
摸摸自己的后头顶,过去软化的已经硬了,但是下陷之形仍在。
关于这个,听过很多种解释。到底是怎么回事?
答:这是较普遍的顶脉通相,大约有三种途径:1、外力加持,分正、偏、邪的三力;2、修密乘宝瓶气的初相,以后还有三脉五轮的开现功德及四空四喜的证境;3、修心地功夫者因觉照力而自开,然后全身通透,融入寂光中。
至于生理解释乃是能量转化物质所留下的见证。
初学第七问:代一个道友问。
该道友每上坐周身气脉即自然流注不止凡数年,虽无不适,但想平息。乃遍参诸方,但凡禅净密道巫,庙观乡野,世间网上,多方请益。有告诉他放下,有告诉他不管,有告诉他念佛,有告诉他念咒,有告诉他归于丹田,有告诉他散诸气脉,有告诉他强止,有告诉他随观。但几年下来,稍无改变。
该怎么对治呢?
答:此乃以意凝气,气足而行脉,再以意随气而成执病,病因在执以为殊胜,病源为意证,若不空其意证,任何法皆无能改其病。唯须观照知源,参一念未生前之本面,直至身心顿空,觉性顿现时,意、气皆无影无踪,湛寂空明,一切无着矣!
此人所修法门以持咒为主,并无凝神运气之功,气脉周流乃自发生,也未刻意强化。
答:凝气有两种:一为意守身中窍穴而行气;二为念佛持咒不离身觉。当气运动时产生喜欢心与随气而住,此即意入气中,不知意气转为空乐不二者,久后成习气而难消。在禅则直参不顾而超越,在密则以空智化气为光明,再消融为空明不二。
类于此种状况,皆见与行不圆所致,凡偏一边皆成病,故先彻"见宗","行"方无偏。
问:暂离"见宗""空智",有无方便对治?
答:若言方便,唯以气入中脉,通五轮而转此业报身而成虹光身。
另一方便为心气不二的全体呼吸法,可于观想中化入空明不二。
初学第八问:
灯灭天黑入睡,整夜明明了了的知道自己在睡觉,见室内物事历历分明,白天精神清朗。第一次时,还疑心自己未睡著。
这是什么景象?
初次发生时,并未"在意"时间,闻得起床号响,还以为刚入此境。
刚现此境时,疑未眠,然与第四问时境界类同,知不是"失眠",乃住。
以后只历历的在,并无时间外景在。
证此境后,历历常在,心中更无一物,随缘即照,亦无作意,无修可修,无境可境,平常自然,则巳悟证本来,入如来家矣!
初学第九问:
一次无意接触一个肺结核(已钙化)病人,顿感胸部闷痛,当时一老参在旁说,你出体感功能了。此后,身触灵敏,与人接近则感知对方身体所有不适甚至心情,即使不见对方,凭照片、电话、物件也可感知,甚至自作意也行。虽感奇特,却也难受(于公共场合周身不适),后渐渐适应也能排除,数年乃止。
不知于理何解?
答:此是觉性光明作用于身体而觉受于业气所致,因为初证觉性而四大业气未能顿净,故与众生业气产生感应而知,并受痛苦等。若于觉性不动、不执、不分别,安心无为,则自可渐渐虚化,了知而不受。待至力充,如于觉性中显空悲不二的加持力,即能转化众生业力,使身心发生净化的作用,甚至化入气脉、直契心源,令顿空身心而见本性。
更可了悟众生即自性众生,同体感现,而觉性不惑、不受、不想、不住、无分别而圆知一切,则五蕴顿融于法性而现五智,证三身而圆三德矣!
禅人向上,照用透境,性德渐圆,神变始发。
初学第十问:
正闭目坐中,眼前忽见一眼,骇然而出。后,不复惧。后,成双眼。明晰后,乃是自己双眼相,如对镜然,莞尔。
离师即久,所学也少。问诸四方,也是各衷其事。
答:性光彻眼,妙智从此流布。印证《上师心滴》可知。
清澈妙明的觉性从心轮通向双眼,呈大智彻照之用。
初学第十一问:坐中,耳中闻蝉鸣,动念一想,深夜何来蝉鸣?静听,周围无声,乃知内发。白天凝神也有,询之旁人,曰无,确认内发。询之医生,问曰头晕否恶心否朦朦否,皆否,化验检查皆正常。乃知不是病态。
那是什么状态呢?
答:此为觉性通彻耳根,显出闻中微细声尘,有许多种声类,如作意闻则出流,本位不动则了然圆闻无碍,到一定时节,耳门一响,耳通即发。
幸得那时正修内闻念诀之法,虽耳通偶发,旋即平息
答:如是。
41、问:甲:若是宗师须以本分事接人始得,宗师是守本分的人,也无一法教人,乃示人各守本分而已。十二时中,吃饭睡觉、行住坐卧守住本分。学人尤其要警惕别受那等不安分守己之人的迷惑,成天论悟论禅,辩正辩邪,似有高见,实为诱人起心动念,迷失本心。切切!
乙:本份事情现在已经难以直接抬出来压人了,大家都喜欢把本份丢到垃圾桶里。现在须得弄出个既本份又有些不本份(可以吸引眼球)还能把人引向本份的东西出来,呵呵,好象难度很大啊!
师云:禅忌解会,教贵圆通;禅则道着即错,教则不圆即废。深体佛心祖意,方能对机说法,应缘度生。
白云因太重而坠地,高山因太峻而难居,胸中无物才能虚含万有!
42、问:请问山人。喉结缩进去 ,头骨有时候会疼的厉害。
等等中脉显现后的迹象,请指点中脉通达前后的一些迹象以及该注意的问题。
答:不要着意头顶,身心放松化空,提持正念,疼到极处,自然入定,身心消失,此时觉性易开。出定后头顶有黄水出来,会有特别松软的感觉等。以后不再疼,极易入定。
注意不要疲倦与动世俗念。
43、问:看到「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禅宗好象很赞同这句,问题是,禅门无门如何入?会给人感觉,这个法门像在玩文字游戏,禅宗是只是玄论。禅堂老师能解众疑吗?谢谢。
答:佛说一切法为使众生悟入自心而为根本宗旨,它是随机指示,没有定法可说,故以无固定法门为真法门,所谓"就路还家"者也。禅宗非玄论,而是活泼的大智慧。
44、问:不是大根器,也不會很鈍,
相信禪宗說的,卻做不到,
喜歡坐禪,境相時好時壞,
不喜歡持咒,不喜歡對治,
喜歡根本用功,理到事到,
不理會妄念,卻常失覺照,
被妄想拖去好久,才發現,
我這是什麼地方出問題了?
我要怎樣用功才能入佳境?
我這個性情況,淨明大德,
有什麼好建議好方法指示?
答:
死尽偷心,离诸对待。
理解消泯,归于当下。
心无所求,知而无知。
绵密觉照,直契灵源。
仁者可参考《永嘉观心门》。
45、问:既然"心中心"密法更契合当代人心性,更有利于学人修证,为什么不更多宣扬该法呢?以愚人之见,身处瞬息万变、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定得住才是最重要的,亦即,修定重于谈禅。不知我的看法是否正确,敬请宋老师斧正。我对禅的理解是"佛祖说法四十九年,而实无一法可说"。
答:心中心密巳有许多人在弘扬,而又不宜网上传法,故于禅中心里不传此法。我们在网上主张真见地、缘中行、透定慧、传直道、化烦恼,希望来者当下得益而去。
虽无法可说,正可于机缘中作无尽说。
46、问:代问见性是证无生忍吗?
仁王般若经说:圆教七地菩萨证下品无生忍;圆教八地菩萨证中品无生忍;圆教九地十地菩萨证上品无生忍;圆教等觉菩萨证无余涅槃(圆证三不退),证无生忍的标准是以此经为准吗?
答:见性以后再看还是问题否?若未见性何必问后来事?
47、问:学生心中有疑问,"身心世界是一念心的影子",了悟实相的人"无人无我、无佛无众生",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或听说)佛在度众生?为什么我们要发愿成佛后去度众生呢?
还有如果一切都是幻相,那么当一个人悟道(从梦中醒来)的时候,我们这些众生(他心中的影子)也该不存在了,可为什么每个六道众生还需要自修自度才能醒来,醒来后我们是多个佛还是一个佛?到底是怎样的境界呢?
答:妄心所现都是影子,证真时一切皆真,世界即净土,众生即佛,性德无量,故所显皆圆妙。但虽然一性平等,众生在迷惑时却不能显现功德,所以应依善知识、发菩提心、修真实行,方悟证本性。成佛后法身一体,报身各显无边妙德,应化身随众生机感、百千亿无穷。读《圆觉经》可以了解到这些原理。
48、问:学生不明白"证真时一切皆真,世界即净土,众生即佛",那么为什么还要化百千亿身应机度"众生"(众生即佛);还有"妄心所现都是影子",众生也是影子,为什么我们还要发愿度众生?为什么通过发菩提心度众生才能证真呢?
答:佛在因地发大愿、行六度,利益一切众生,到成佛时于清净圆明性中,自然具有功德妙用,且与众生曾结法缘,故当众生发心祈求时,于不动真性中,自然感应化身变化,加持一切。佛的体相用都巳清净,五智圆满;而众生体性却被妄想所覆,不能开显。犹如矿中金、梦中人。
如不发心修行,性中至德无由开发,所以必须修德有功方能引发性德,性德若成,亦必能光照法界众生,因寂光故所以全真。而众生在迷,所以不见真相,而于梦中取相。
请老师原谅学生的愚顿,经老师慈悲开示仍然未解迷惑,不知是否钻到了"牛角"里。我是这样思维的:"佛在因地发大愿、行六度,利益一切众生",是因为因地时他尚在梦中,所以有佛、众生的差别,到成佛时"空空无大千",才知"与众生曾结法缘"也是昨梦,本无众生在受苦、祈求,故也不必去加持他们。比如眼病医好时,才知空中本无花,故也不曾种花,更不需给花浇水。不知这样的思维是否落入邪见,肯请老师开示!
答:佛在真性中圆明普照,证知一切都是清净本性,不生不灭,但又证知众生虽同具此性,却依然在无明颠倒之中,叹为可怜愍者,故自然在本性中现无量的智悲,加持、救护一切有情,如众生生信、发愿,归向于佛行,则立即相应,契入佛的功德,开显本有光明,也即从梦幻中醒来,圆成本性的功德。但佛对梦中人所做的一切,称为水月道场、梦中佛事,本无实法可得,故佛不曾说法、不曾度众生,唯方便唤醒人,指归自家,恢复本来而巳!
49、问:请宋师详解护念安住保任之法?
此时当持何咒?
活参是否参人生现实?
到什么程度才算入寂?
答:护念--时时不离明体而显用
安住--常常安住本位而不移
保任--保而不失、任而自然
持咒--可持文殊心咒、观音心咒等
活参--一切现前智照不昧,应缘而无滞
入寂--身心世界全部消融入于觉性光明而不动
50、问:我少年时的一些神秘体验,敬请宋老师解惑
十几岁时我对气功很感兴趣,学过一些静坐呼吸与开合运气法,粗浅得很,除了偶尔身心舒畅的感觉外,并无其它神奇,后基本放弃。不过我读小学高年级时便爱思索,对天文宇宙更有浓厚兴趣。一日(十二三岁时)晚上我仰躺于床上,思索起人生与宇宙奥妙问题,突然念头一转,想起一个问题,具体如何已忘,无非是"我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会死,死了到哪里去,宇宙为什么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严格地讲,这个问题只是触发了我一下,然后便消失了,我有一种莫名的无法形容的感觉,我觉到自已在思索一个无法掌握的极其可怕超出我自身的问题,但是这种思索之情愈炽,既可怕又极其引人入胜,只是一瞬间我突然一转,顿时宇宙破碎,觉得好像超出这个世界的物理法则一般,更重要的是突然明白了自我原来并不存在,这种境界大异于我的日常生活,我本性虽单纯,却不是果敢之辈,于是心中大悸,此种觉受消失了,自此五六年中,每年都有几次这样的经验,大部份是不经意间产生的,或是极苦闷时或思索形而上学的问题时就会出现,而且我大悸退出后,马上心念一转又可进入,若稍微时间长一些,便无法第二次进入。
答:这是宿世根机所发,乃参究到见性前的光景,因恐怖而中止,如能无惧直入,全部脱落,则明妙灵光彻底显现,清净一片,圆现万法,安乐自在,再来看世间,犹如梦幻,而自心则如如不动。
以后不要回忆,不可追求,一心用功,再到此境时,不再恐怖,一放到底,便自知自证了。
51、问:"离戏瑜伽。"接下去的叫"一味瑜伽"。还有呢?请老师指教
答:以后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一真圆明照无痕",透出天地外,不在凡圣中,时人不识伊,闲闲随类戏。
52、问:请问:功夫达到什么境界,才能达到不修而自修;无为而无不为。
谢谢!
答:功夫到成片时,于现量中一切不二:动静、色空、内外、净染、一异、来去等,由一味而趋入无修、无为,再透出无修、无为,而圆明大用,周遍一切。
53、问:一切佛的法身无二无别。以毗卢遮那为法身如来,卢舍那佛为报身如来。是佛菩萨在因地所修的因所致;还是一种表象的说法;或者还有其它意义?请开示?
答:自性本具法、报、化身,由因地行菩萨道而开发本具之德,因德而显光明悲智身相等用,如毗卢遮那佛表法界不动智的身相等,故知以表象而诠功德,内在意义应通过观修而逐步了达。
54、问:拜读了老师的《悟人的气象》,其中看到:
"悟道之人,悟知一切众生即佛,故无业可造,无佛可成,于是菩萨之地顿空,行愿之执即化.",老师能详细解释解释吗?
答问:
悟道之人全体显照,了知一切众生乃至山河大地无非是本性所现,心无分别取舍,不着善恶、凡圣、是非等相,虽有身口意存在,却不落作意思维,唯以清净心平直起用,故无业可造。因悟知此性即佛,觉性光明恒现于前,故于此外无另外的佛可成。菩萨地乃方便断惑显德而立位,于本性中无位真人赤裸无为,故顿空地位阶级之比较。悟道人称性而显智悲愿行,但又即智非智,即悲无悲,大愿无作,妙行无住。由此可知真悟之人,全体起用,了迹无为,圆明照现,透脱一切而融入至道!
仍有几点值得参究
一、 分别我执、法执空后还会造业吗?
二、 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是统一吗?
三、 就体性消归与相用缘生不矛盾吗?
四、 根本智与差别智圆融吗?
五、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何处体现?
六、 "三身四智体中圆",悟性者是否还要建立成佛的概念?
七、 "觉后空空无大千"还能显现一切吗?
55、问:奥修的修行不可得而知,
奥修的见地给人启发大。
请问奥修的见地彻底吗?
答:任何的教言只是引导,首先不要考虑某人的见地彻不彻底,否则你将永远无法确定,因为你自己未曾亲证。所以你应观察他把你引领到何处?是否消除了世间的烦恼而达到彼岸的清净?是否在本然的心中充满法喜与智慧?是否只是理解而无实际的意义?记住:在任何时候,都要从自心中去观照,不要被评价左右,在人生的路上,每一步都是你自己走出来的,任何的教言都是方便,进入真实之后,教言将被放弃,你就有肯定真相的能力。
人生从体究中走向圆满!
56、问:是名顶礼宋老师.
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若悟到无为法,破了分别智,"高高山顶立"了,还需要"向上"吗?还会去"深深海底行"吗?我这几天在反复恭读您的"净明十愿讲解",觉得有一股很大的提持力量.又找出"普贤菩萨行愿品"看.我想问您:发愿是无明吗?禅宗讲发愿吗?"牧牛"与"发愿"矛盾吗?
祈请老师方便开示。
答是名:"山顶"向上就是"虚空",于"虚空"中具"海底"--众生业海,故以大愿大行而济之,此非无明,而是本性功德妙能的开显,此即向上也。
"牧牛"是"了习","发愿"乃"利生",一切均在无为本位中展开,古人云:"了一分习气、开一分智慧、证一分法身、显一分功德。"即此旨也。
禅宗契入后,则超宗了相,全是菩萨性地之圆行,法界圆具无碍,妙德无尽,自在成就也!
57、问:印顺法师从"缘起性空"到"诸法无自性"到"诸识无自性"(破阿赖耶识),再到"诸土无自性"(怀疑净土信仰)。
萧平实居士执著阿赖耶识,走到永恒的神秘的精神实体"神我"(从萧言论中攻击最多的当属印顺法师)。
请山人指教
答:一是纯理论研究到否定一切,因为文字的异说,必然是互破的,若无悟证,即不能圆解归于自心。
一是有所体会,却执着于自己的体会,未能超越所谓的"悟证"及"识精",于是起邪智而自立破他。
58、问:我们这一代,是文化中断的一代,不太懂礼,
请宋师为我等开示,以能结缘善知识。
善财童子叩首。
答:拜访善知识应以诚心为本,问自心中的疑难问题,如能亲切相应,则入道,如不契也不可执着,不见师过,唯察己行,根本在于亲近之后自心开发智慧,烦恼消除,证入清净性地。
59、问:修行是通过一种方法,达到解脱的彼岸,这样常识性的观点不会错吧。佛家禅净密都大谈即生成佛,立地成佛,这里的"佛"恐怕不是最终的成就吧。
如果真的即生成佛,那怎么有如此多的芸芸众生,在我看来,生命是个生生不已的过程,众生都要经过多少大劫才能圆满成就。。
当然不是否定佛教中某些大成就者,被公认为即身成就了。只是这样的少之又少,亿万之一。一种是已经经历了无数大劫只欠此一生,所以对他们是名符其实的"即身成就",因为在任何时期内都不能否定这种事情的发生。再就是佛的示现。其它所谓的即身成就,认为只是成就菩萨位,这样成就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吗。
因为是渐近的,所以才安心修道,而不是寻找窍门,因为一切都是平等的,没有捷径可言。渐次达到了,自有顿然的发生,只在当人,不在其法。
答:关于成就问题的答复
成就的本身含义是道上的证量,有阶段性成就与究竟成就的不同,天台六即佛即是总结从凡夫到佛果的成就之量。这在许多经中都说明菩萨地道的差异。
以下就时间、修法、证量的三方可说明成就的不同:
一、 成就的本身是心性的解脱与回归,契证自性的圆满即是成就的究竟,故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1)识田的染污种子是否消尽?(2)自性的功德是否均已开发究竟?(3)所发的愿是否已经圆满?(4)与一切有缘的众生的因缘是否了结?由于每个人在无始以来所思所行的不同,在完成这四方面也有极大的差异,教下讲三大阿僧祗劫:第一大无数劫是资粮与加行;第二大无数劫是悟入本性而了脱染污种子;第三大无数劫则是开发自性功德而臻圆满。因此可知,你如已开悟见性则已证入了第二大无数劫和及初地至八地的菩萨位。这里就没有绝对时间可言。所以宗下讲"因缘时节",而不把时间绝对化,是因人而异的。
二、 由于各人走的修行的路不同,对于成就的时间早晚与证量的大小有着极大的关系。如:(1)为世俗福报而修的;(2)杂修诸法而无宗旨的;(3)为个人修行而无菩提心的;(4)虽发菩提心而着相修行的;(5)虽知无相功德但不能大开圆解的;(6)大开圆解与见性明心的修行人,因依性起修,全修归性,故能日劫相倍,速得成就;(7)如果既已圆解,又能遇大成就的明师,则能直超而入,即生成就;(8)有一类天性清纯洁白的人,一遇明师指点加持,即得契悟成就。由此八种情况而知,修行人的成就的时间与大小与见地、发心、方法、师父相应与否等有极大的关系。而绝不是一切平等、大家都要走相同时间的历程。
三、 关于成就的量,各宗说法也有不同:如天台宗以大开圆解为初步成就;再历观行、相似直到分证位为大成就,到究竟即为圆满成就。有说密宗以三地为小成就,八地为大成就,妙觉为圆满成就。禅宗见性成佛,不立阶段,净土以往生为准则,唯以九品莲花以示品位。
因此,在自性中本无成就与非成就,一切成就只是佛祖给修行者的一个标帜,它既有渐进过程中的标帜,也有究竟位上的标帜。但是这些标帜对于悟人而言,只是小学、大学的毕业证书,真正的知与德只在自己心中。因此灵活把握修行,使证量融在心智之中而化为妙用,则是极为重要的课题。
对此我们要关注什么呢?我想应真正了解以下内容:
1、佛的成就与一切功德。
2、自性的本质。
3、研究心法差异。
4、了解真正的自己。
5、通达经量、理量、行量、证量。
6、参究现代的真正的明师,师从学修。
7、把握契合自己根机的修行方法。
8、在自性与佛果之间,穿透一条心路。
60、问:"三际托空"是否是六意识的清静相?
答:此时六意识思维暂停,但身见未除,还困在色蕴里?
61、问:到了此处如何再更上层楼?请师明示。
答:三际托空时,谁知道空?正在三际托空时,还有身见在吗?如于空起分别即第六意识,如落于无念则入无记空。是否是觉受空?如果真是三际托空,你用起细心去观身与境还有吗?如一观即有,即未真空,如观照一切皆空无所有,则是真入三际托空。此时如起空见,则未见性,如能即空返照:"知空者谁?"忽然空与知全部脱落,此是即可了然,无可言表也。
仍须印证:
1、 灵知了了而明净一片否?
2、 身心世界如心中影相否?
3、 说话作事还有意念否?
4、 心中对文字理论还落概念否?
5、 智慧是否直接流显而不用通过大脑否?
6、 自然安住不用修证否?
7、 根尘相触之时,知习动而能化否?
8、 与诸佛功德宝藏能相应否?
9、 与一切众生同体不二否?
10、 圆明之性能于一切时处自然显现否?
以上十条应一一印证过,方能入室。
62、问:脑神经坏时,无念灵知还在不在?
答:初入的行人,其力未充,还会受覆盖,但灵知并未消失,一旦脱开,当下即现;如果保任时久,则身心化为透明体,即不受覆盖。参阅冈波巴大师的开示即知。
63、问:"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了义还是非了义?
"缘起性空"说明了没有恒存的自体或主体,而"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一个永恒轮回的主体在,这就是矛盾。
答:以中道实相来显现"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即是了义,为"不昧妙现",是为了义;如以相待实有观来看,即是不了义,即"落于因果"。
又性空并非无性,只是真性本空;轮回看似有主体,其实是妄执的迁流,悟两者的不二,则可消一切相对疑惑。
64、问:宋老师的见地能用"缘起性空"一以贯之吗?
答:缘起性空是大家共识的真理,但真见地是无见之见,故全是自性的显现,随缘说法,无有概念与定法。
65、问:佛经说,
初果必须七返人天生死,然后证得涅槃,这是指心理状态,还是死后如此?
很奇怪,为什么一定是七次?
涅槃是明心见性吗?
请大德指教。
答:这是一类钝根声闻的报位说,为什么七次,这与惑的消除成份有关,可查见思惑断位的数。利根声闻则是就心理除惑而言,即某一惑习七次可了断。声闻的罗汉证于空性,灰身灭智,不能空明不二,所以不见佛性。故知小乘涅槃没有明心见性。
66、问:请教净明山人:
南怀瑾先生云:醍醐灌顶是轻安的标志,是初禅必定发生的现象。然否?
答:如果是头顶梵穴中有一股清凉无比的觉受直灌而下则是初禅德相之一,此时身体轻安若无,喜乐生起。
67、问:末学请教,比如
坐禅时,禅家如何用功?
妄念起时,将如何?
无妄念时,将如何?
腿酸麻时,将如何?
以上,請以開悟的觀點來談,
答:不悟人答:
一、看当下的看在不看中;
二、不见妄念、亦不压制、不随逐;
三、不于无妄念处分别而住;
四、若有腿在,则放下,如即腿无腿,则了痛非痛。
68、请问:禅宗三关的境界差异?
答:三关非关,乃是祖师斟验学人的一把尺子,而这把尺子如何量,全在师父的手里作用,如今学人拿到反而量起师父来,于是禅门大乱,纷纷猜测诸师的悟与未悟,这是禅的正题吗?未悟之前一心参究,既悟则印证而养道(初关),再透境了习而八风不动(重关),然后无为无作、浑然天成、游戏万法、妙明圆显(末后关)。自看吧!
69、问:如来禅与祖师禅何别?
答:你看某某法师的说法即是如来禅,因有五蕴实法可破而见佛性,未能了见、了法、了名、了相,所以是如来禅的形式。祖师禅则反之,唯证本心而了然无痕,更无片法的建立,乃圆照之妙用也。请参"传心法要"便知。
因为有法有次第有证境,故方便说为如来禅,如果是直指本性,不落阶段地位,不带任何理法的概念,则是祖师禅,但某某法师的看话头的方法,则表明祖师禅的下手功夫。
编于二00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禅与止观法门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记 禅与天台止...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 今天我们讲永嘉大...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讲述:净明山人 这部经是...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
禅悟的要义 净明山人开示 沈佳芳居士记 一、 修行...
净土宗功课简例 净土行者的功课因人而异,应机而...
第三章 古德有关净土观法的开示 关於净土观修法...
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 净土宗修持法门有...
禅修与念佛 问:有的人24小时在修,结果不放下,...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宋智明 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讲到修行,一定要注意...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恒河沙佛所说的经,三世...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当一个学佛者成为自心...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圆觉必因觉觉而...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在圆觉的法界里,文...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修入圆觉,道惑...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讲完了经题,也就掌...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师法已得,解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