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宋智明 > 正文

垟山禅悟录 垟山禅话

  作者: 宋智明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垟山禅话

△寻求禅道,必从寻求明师开始,也以超达明师为终。是以大智大勇透视世俗情见与宗教理念后的一种无心。因此会归无心的人,方到无求的地步。

△以世俗利益为前提的学人,虽有诚心,如未能破除私欲,身心之窒、境界之碍,必难以超域,不可能出离尘累,开启般若,更不可能即真理而成大道。

△即五欲而出离,在愚昧而智明,俱烦恼菩提,有生死而涅 。真正的禅人,须有如此见地,否则在迷求悟,永无了期。

△大道无象,大悟无言。宣称自我,说人过失故显神通,自立宗派,神秘惑人,故逞机锋,不能平常化道,无为直行的人,不仅不是悟人的行迹,更不是为人师表的正行。

△参人以参凡为主,明师以明鉴为机,机感相投,妙言启智,使人如醍醐灌顶,顿然明悟;如脱胎换骨,清净自在;如睹面相逢,亲切无比,如是方是学人的得益处。

△师资相交,密入无间,汉有猜忌和疑惧,没有负担和隔阂,如是心心相应,方是真正的同道。假若见地不一,愿行有别,心意不通,性格相忤,彼此不和,则非善缘,应避而它求。

△禅师若无真德,借用手段而显自宗,出言伤人,破坏他人师弟关系,造成佛法、禅道的支离,不仅做不成真正的禅师,而且其报应地狱

△人有悟入而破坏其悟智,人有德行而破坏其德,人有善行而破坏其善,虽说似禅法机锋,标示甚高,如果应用不当,罪过非常巨大。

△在茫茫人海之中,如果遇到不以任何名利地位建立自我,而以本来面目平等相见的人,你会觉到清凉、明了、快乐、解脱、向上,这种人绝对不是偏邪外道,千万不要错过。

△真正禅修之士,除了方便破斥,绝对不谈鬼神之事;必是远离神通功能与邪险游戏,使自心无碍于万法、清净于无位,养成一股清风,含蕴于无量妙德。虽然如此,更无分别取舍之意,只是如是而已。

△见性是无见的本面,开悟乃正智之显现,即境而无境,是心而非心,内有明照之动,外有合理之举,则体如用如,中道昭然。

△ 禅悟只是契入与恢复的一个里程碑,如梦醒,醒后正事多多,故正好以悲愿而行菩萨道,广益有情,不可一直迷在禅中而囿于法见。

△ 知见、感觉、习气,往往困行人于一生的修持。因此应扫荡知见达于无见,消去感觉而证于空明,勤除习气而圆于净德。稍一不慎,入于其中,则成魔伴。

△ 禅与密及禅与净的双修与融通,在因地修学位即是有害,在果地则为有益。有害者因其未悟“双”旨而成执着,有益者万法同归而成大用。因此,修密所证者非即禅宗而是通于禅理,悟禅行密者非密宗而是方便用。“宗”旨不可滥,行者宜于专,如是方得胜进。何况与道教、气功双修呢。

△ 研文字、论义理、谈境界、执行持、入业网、住假法,皆不契实相真境,不得佛道妙义。反易产生种种廖见,妄评是非,错立法义,徒使众生增长我慢,广开邪伪,障碍道悟,不仅害人,且亦自害。

△ 渐修渐悟,或渐修顿悟,所悟之理虽有彻与不彻的差别,但刀不可妄求高深与圆妙,应以各人根性与境缘及所获利益为度,不可执为一定而妄加破斥,使现得之益反而失去。真有所悟,必有内外善根的开发,并且体现于事行之中,若无慈悲、愿力、方便的开发,则非真正理悟。

△ 禅修的真工夫,乃是通过念念觉照、消融一切尘劳烦恼,体入法界真性,开发功德妙用。而身体、气脉、光感乃至神通功能,都不过是假相或副作用,其好与坏并不意味着工夫的进步与退失,千亏不可入此圈而以为真。

△ 以肉体假相现神通功能引入修行的,往往不是真道,如以了生死、求出离、发觉心、转迷情而引入发悟的,方契佛法。许多人迷惑于精气,执取于有漏,不知悲智双运,破除一切妄执,使心地清净、圆明而行于一切善行的方是真道。

△ 真正的禅观工夫,乃是在心境不二中所开发的法身、般若、解脱的三德,如不与三德相应,不能圆会一心,则不是禅门的真工夫。

△ 只是虚怀若谷,积极向上,放下一切的人,方有悟道的机缘。如有出头之念,比量之心、颠倒之见,人我之执、幻景之住,则所悟必然非道。

△ 心是主人,法是舟楫,智是明灯,愿是南针,海是性体,行是道力,如能融贯于当下,体现于生活,则必能广益有情而同登彼岸

△ 修禅是超然中的平常,悟道乃平常中的超然。行人如果一直处于追求、做作、奇特、神妙、执着,乃至于有为的壮丽中,则永远不能契合一实大道。因此,必须在无分别心中,以观智磨掉一切节外生枝的尘点,回归本来的真心,在本无所有中,显了一切,应用一切。如此,方能在生活、工作等一切人事中,体现禅道的妙机与大用。

△ 真悟道人,不可能把悟放在心上,只是理智相应,心地明澈,遇事能照,即法而空。真正道人,无道之道常在,故能行于非道,圆于万法,普于悲愿,净于诸德。真度化人,没有度化之心,不立度化之所,四相宛空,自然影响,妙化无碍。

△ 有佛在前的人,根本就见不到真佛,无佛在心的人,也同样不能显现佛德。行于宗派法义的人,无法透彻禅的究竟。自立佛祖而宣称统理天下的人,显然是天下的大骗子。

△ 非实非虚,亦实亦虚。透过禅修之实而不妨常坐常行。行于世间之法,而又可即境即心。因此,言中无实法,悟里不着虚,说有悟空,谈空悟有,二过不住,何处立中?

△ 以身心为内,以境缘为外。由此执身心之禅修,斥外缘之多事,分别角立,动静互换,如此修持无法契入不二之道,所有禅修均落有漏。

△ 不要以师自居,不可以法自得,不能以法自碍,更不能为了做老师而去学法修禅。

△ 不要自以为如何,任何的自以为都意味着执着。

△ 大乐来自于自然,当消融于一切烦恼痛苦粗重负担之外,其心必大乐于身,久而不知其乐。大明必出于本明,不须理照用意,自然净光启而诸法显,久而常照而意其明。

△ 借禅修而入空灵,空灵现则妄心消、智悲明。否则徒困于持念、系缚于参叩,虽然功行至深,其坚固执着也同样更深重。

△ 不能产生智慧慈悲的禅定,都不是正定。

△ 道性无闻,道人无知。如以世俗声名来比寻道迹,则天下没有人能识道人,天下也无真正的智灯了。

△ 不知恩义的人,其心必然难诚,在求道路上,既会错过第一个老师,也会错过最后一次机缘,错了又错,永远得不到真正的指点。

△ 出离世俗的痛苦,只有在世俗中出离。成就菩提大道,只有在烦恼的众生中成就。所谓天堂在于当下,极乐无过明心。

△ 道无止境,互参互破。是道人的妙着,此中稍带人我,偶落情面,均难以真正拓展其德用。

△ 等待、借托、依赖,均是禅人的大碍。一了百了,当下回归,方是大智之行。

△ 准备好方方面面,化解掉点点尘累,老师的言句才能成为活机的显现。

△ 禅人指示的言句,不可做言句会,大向、大度、大机、大用,全在一念心智的明照中体现。

△ 道法双亡,师资两空,独超万法,圆摄诸类,禅人至此,心中无牵无累,无愿无作,方显出自在人生的意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