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波浪起 日出光明生
佛法常把无明烦恼称之为业风,心识昏动喻之为波浪,而日出则说明自心的智慧生起觉照,使业风止而昏浪息,心水澄清而明现,于是一片空灵圆照。
觉照对于一个修行者是否能 成就至关重要。但起真正的觉照并非光凭理解,它是来自识自本心、了悟自性后的当下心智的自然而又直接的体现。因此,觉照 一起立即切断分别意识的相续妄念,了脱对境的缠缚执着,呈现为空灵无住的清净觉受。我们知道持戒是为了防非止恶,实现道德规范的生活方式,以和合有利于修道;修定的目的是通过止杂念,安于一处,使心神宁静以有利于观察谛理,降伏烦恼;而开智慧正是反流尽源,彻悟自性,脱开境缠的修心松开。所以智慧是心识空明之后破惑了习的真正用功,而用功的方法即是起于觉照。觉照不是对立于内外、净染的分别心,而是自心照自心的不二妙用,因此,不修而修,平等无碍,自然胜妙无比。
那么,怎样才是理悟与事观的不二妙用呢?正如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对牛头山法融开示心地觉照所说: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生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缺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由此可知,修行用功,关键在于悟明自心,透过一切境缘,不落有为,自然入道。至于念诵、礼拜、学教、参禅、持咒、打坐等一切方法,无非是借种种方便来培养向上的力量,直到资粮充足,加行具备,万念摄归一心,再于一念上不分别,无取舍,因缘时节一到,刹那顿脱根尘,灵知妙性豁然开显,正于此时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无心而觉,不知而照,无缘而应,无法而用,久久自成一片,任运成佛!
有人理悟已具,禅定亦深,唯因未透过根尘一关,所以不知如何起觉照,以下就来者所问以呈三答:
其一、问:“什么叫觉照?”
答:知暖知冷而心非冷暖;知动知静而心无动静,知有念起而知心不起不随,此知不入过去,不想未来,不落目前,也不昏沉,亦不无记。如是之知恒在当下,无所依赖与对待,心中荡然无住,安乐无比,即是觉照现前之时。
其二、问:“我修了这么久,为什么起不了觉照?”
反问道:“问者是谁?”
来人搜括身心内外,一切无我,无心可觅,于是回答说:“不知道”!
此时一直指道:“不知最亲切!”
为何不知最亲切,试参看!
其三、问:“虽然已知觉照,为何不能成片?”
答:因有习气在,故被境所惑,正于所惑时,真心即被覆盖,所以要想成片,平时必须以觉照之力转化习气,使自已一物无所好,一法无所挂,一尘无所受,一缘无所对,方能任运成片,自在无碍。
然而觉照契入的过程不可不知,这是初入道时的必经之路,王骧陆居士开示觉照有五个功程:
一、知照--开始知道起用的方法,并且知道非照不能转,开了这样的觉慧,就是悟后的正修,但还属于理解之后开始的事修。
二、照空--以觉照之力而空身心人我的烦恼习气,已经入于行了。
三、照寂--通过觉照已经到了湛然寂静的境地,但有时还忘记了觉照,一旦凛然而觉,立刻又湛寂不动了。
四、空空--空空也是觉照,是用觉照之力空掉了空的分别,即连空也不可得了。
五、寂照--这时已到了常寂常照,寂照不二境地,的确是无时不寂,无时不照,照与不照都是寂然不动的,并且不自知当下是照是寂,这是功夫熟到极点而证入微妙圆通之境地。
因为通过念念觉照,层层深入,自觉能消业障、断烦恼,了生死,而成就道果。但有的行人不放心死后灵性的依止何处的问题,有的依托西方净土,有的寄愿于兜率内院,有的再来弘法,其实都不是灵性觉照的正题,只是方便的所用。当年山南温写信问圭峰禅师说:“悟理息妄之人,不结业,一期寿终之后,灵性何依?”
圭峰禅师回信说:“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而身本安闲。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灵不昧,了也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妄执,习以为性,喜怒哀乐,微细流注。真理虽然顿达,此性情难以卒除,须长觉察 ,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一生所修,便同诸佛力用?但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化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谨对。”
从开示中我们可以了知,只要长期一直觉照下去,从粗到细,剥尽心垢,自然能够无依自在,而不必再担心临终之后的问题。
风来波浪起,日出光明生,一念透万法,灵空自无涯!
附:上文刚毕,恰有一学生从山中回来,便就觉照问题进行了对话。
问:“住山已有一年了,目前觉得定力较深,没有什么烦恼,平时空灵无住,念起不随,对境不迁,见一切境犹如梦幻不实。但是总觉提有个空灵可守,并且有时起念仍要放下才不受惑。身心与世界还不能一体,这时应如何继续起觉照的功夫?” 答:你这种情况是依较深的定力而显现的自觉状态,属于脱开境界后的对自性空灵的“保”。因为有个空灵在,即不得活泼妙用,所以还须借助不随、不迁、放下等功行,才使空灵常在。这在初初打开契入的人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过程。但仍须依此空灵而起觉照,参透一切问题,打脱身心诸碍,使自心生大智慧而超越一切,方能于力量成熟时放任自在。
问:“我的习性比较内向,偏于空灵的执守,如何才能照破呢?”
答:“只知离障,不落所守,真妄不二,见相见性,内外一体,梦幻亦离,离尽二边,动即不动,圆光透脱,妙随无随。”
问:“我的慈悲心起不来,那么如何是菩提心与慈悲的不二口诀呢?”
答:“菩提即觉,觉彻者无人无法,所以可以掉臂而去,一切无所挂碍。慈悲即性德之用,全在心量广大,包容万有,了悟之人心地已经自觉,但因守住觉位,即难启觉他的差别智,慈悲与方便之德即被障住。故应开脱心量,圆照众生,使人有缘者皆能醒悟而入道。觉他的慈悲之用在于平时,如有人来问法,灵妙觉性一照,当下即知对立的烦恼习性,落在何处,有何障碍,如何方能透出,于是安住不动而一一指点,一一破除,开示以方便向上的前程。这就是慈悲利他的开端。其它如 随顺众生而不逆,游戏人生而不妨,不染污于诸行,又不损恼于众生等等,皆是末边之用。
问:“请具体讲讲觉照的机是怎样练出来的?”
答:明悟之人时时直觉而了知万法皆自心所显,因心中不滞情见,所以于自心所显的一切境界上,均一一如实而知,既不执又不昧,心无去来,境非生灭,灵然一照,当下现成,此中并没有次第过程而言,但有力量大小与习性种子等差异,故初练机者,应正于知时,就有应境而显的微妙动机--动而不动的真机顿然而现,明朗透澈,灵妙无比,应用无差,恰到好处。如此在时进处处,吃饭穿衣,一切运作之中,都如是即机练机,不使有落处,即使偶然失手,知而顿空,不留痕迹,使机用自然、直捷、平常,毫无粘滞牵强。这样久久练习,念念无住,待到力量充足,必然于法界中灵机起于大用。
问:“已悟性空、明了缘起而知觉照的人,是否还须学习教理?”
答:教者圣人被下之言,圣人的机用无尽,故言教之被下也无量,如果学人未得会通诸义,不能圆了诸法,心量不广,智用有限,则应再博览佛祖言教,透彻文字背后的真义理真智慧,以补益性地,拓展机用,使圆心普被,觉他有方。假如宿因圆植,智慧朗照,举一反三,早已掀翻佛祖言教及公案等一切窠臼、葛藤,那么,物物头头,皆是现成佛法,时时处处无非灵机妙用,则何须再拾他人牙慧呢?因此学与不学皆在当人自己。
问:“有人不许论十地内的行智,认为禅宗一悟即至佛地,没有阶段次第。但依我的体会,十地中的德用并未具备,因此仍须努力上进,一一透过才是,不知对否?
答:顿悟彻了之人见地与佛同,如高高山顶立,看得很远,但在行上仍属因地,故仍须“深深海底行”,经历艰难的跋涉才能真正圆满。因此学佛的人见地须高,心志才能远大而无碍,行持要低,从一举一动做起,步步深入,方能了手成功。
如初见性人,开圆解而见地透彻,就念念觉照于当下的空灵,彻底放下身心世界,因觉照于布施故,所以相应于初地的行智。如进一步念念觉照于三业行为之机,处处符合于戒律又无落处执着,自然形成道德规范,即行不越轨,平直而合节,这样就相应于二地菩萨的行智。如此以真智行于德行,随着觉照之力用的增上与圆满,也就真正地从地至地的超越有为进入无为,直至真正平等究竟。
问:“往后修行应注意什么?”
答:正智圆超,觉受不失,后事不落,计较不生,妙智常用,用处即空,无人无法,亘古亘今。
问:“虽然如此,对于出家在家,以及生活、工作等方面是否应作一安排?” 答:本来不须此问,只因仍有计较,所以有未来的打算。其实人生在世,本随业报因缘而来,只要明达因果,随报而安即可。就觉照而言。更是借顺逆二缘以练机用,不必预先安排,所谓“上士无恒产”也。如果能做到不为未来事所计,则于当下观机随缘而用,定能层层透脱,以至于人事无碍,三界无寄,圆智广大,灵机妙发,从此盖天盖地去了也!
问:“已明白觉照启用的具体方法,但还不知如何在觉照中起圆通呢?”
如自性觉照于身,因为无身见身染,此身即由性空而显。如照于一房、一城市、一国家、一地球、一三千大千世界等亦复如是,于是其中一一无碍、无染,宇宙一切法皆由性空而显,明朗无比,如是穷尽法界,性相圆通,自然可满无上佛果了。
反之,如仍有执着染污在,非但真觉不显,且正于观时即受其缚。因此在自性觉照中,要即照即空,了尽自性中的染着之念,这即是度自性众生,然后扫所向无敌,化一切万法悉归于圆明之性海了。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禅与止观法门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记 禅与天台止...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 今天我们讲永嘉大...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讲述:净明山人 这部经是...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
禅悟的要义 净明山人开示 沈佳芳居士记 一、 修行...
净土宗功课简例 净土行者的功课因人而异,应机而...
第三章 古德有关净土观法的开示 关於净土观修法...
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 净土宗修持法门有...
禅修与念佛 问:有的人24小时在修,结果不放下,...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宋智明 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讲到修行,一定要注意...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恒河沙佛所说的经,三世...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当一个学佛者成为自心...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圆觉必因觉觉而...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在圆觉的法界里,文...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修入圆觉,道惑...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讲完了经题,也就掌...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师法已得,解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