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道,如果没有一番体验,也就没有真实的信心。来自於体验的信心,才是鞭策道业、鼓舞向上的人生实践的动力。因此,做为现代人,应当力求在体验中建立信心,在信心中领悟佛法的受用。然而因为人的宿根不同,或因职业、爱好与人生遭遇的差异,对於佛法的体验也必然各不相同,正因为这种体验是个人的心得与佛法的交融,所以才显得真实与可贵。更由於依个人的体验所建立的信心有其内在的差异性,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属於各自的佛法,依赖这各自的佛法而形成的共同和合,便融人了平等的法界性,成为整体而圆满的佛法。因此,佛法是属於众生的,没有众生的心地的开启与觉醒,佛法便失去了它的价值。
感应中的体验与信心
一位医学界老教授,在一九八八年去五台山度假,在佛殿上瞻仰时,看到释迦牟尼佛正在对著他微笑。慈悲之眼似乎在说:「你应该皈依佛门了。」他看著,突然悲欣交集,内心感动地忘了一切,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啊!佛陀实在太伟大了!」久久、久久地仰视,忘了身心世界,忘了过去的一切,心灵进入了一片的慈光之中。从此以後,他深感佛法不虚,佛光无量。真实的心灵感受使他产生了坚定的信心,并在学习佛教教理、明白教义後,出家为僧了。来自於自身体验的感应,在心灵上唤起了一种共鸣,这种心灵一旦启开,比一切说教力量都要大得多,因为正在感应的一刹那间,他已进入佛法了,他已真实亲切地感到了佛陀在召唤他,而他正因为此刻的觉醒,便明白了人世间那些是虚妄的、那些才是真实之道,故而最终皈依三宝,出家为僧,以了却人生的最大心愿。当她体悟时,他亲切地笑了
笔者在一次讲授《法华经》时,听者、讲者都进入了法华会上的神圣而庄严的意境中,忽然一个女居士笑了,笑得那么真切、那么直接,她笑个甚么?後来她说:「我已在听经时会得了听经的那颗心,从此之後知道如何用心了。 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很多人在听经论或听开示中,专心致志,进入意境,便获得了久已遗失的那颗摩尼宝珠,於是了知法的自性,会悟了心的妙用。正是这种会悟的体验,就在刹那间真实地领受了佛法,使之在生活中常常体现那一种亲切的觉醒,而正在这种体验中,信心便一直不退,使他在学佛之路上一步步地深入下去。
佛典自有无穷妙趣一次,一位在佛学院任教的年轻法师告诉我:「现在才真正相信佛法是不虚的。」为甚么出家数载,担任了教学之职的法师到如今才信了佛法?原来他昨天阅《指月录》时,慧眼顿开,安然直入,觐面相逢了,所以如今蓦直真信佛法不虚了。像这位法师直接相应地阅读佛教典籍,是真正阅读佛典了——如数家珍,销归自性。体验了佛法,领悟了自心,於是信心便不期然而自生了。所以从此以後,他无论是上讲台或挥笔疾书,无不由此体验而流露,也无不贯穿著那一股无尽的信心之力,於是道味恒在,听者、讲者二都融在法喜之中。看经不能向外看,须是会得自家主。会得自己了,也就消得万法而无滞了。正像清华大学一位廖姓研究生来信说,每当他读到《禅》刊里登载的元音老人著的《略论明心见性》与耕云大师的论著时,心中顿觉亲切,法味无穷,此时对於修道向上的大事,使有了立志证悟的大信心,尽此一生也不退失菩提大愿。古来很多学道之人因阅经论而开悟,究其原因还不是在直接荐取的时候,体验了这一刹那佛法的灵妙之光吗?更因为肯定承当了这一刹那的顿悟,而树立了坚固的信心,推动著*轮常转,扫荡习染而成道业。
快乐无穷的老太太
笔者在瑞岩镇讲净土法门後,一位安详持重的老太太对我说:「我每天念佛打坐六小时,打坐时只有佛号在心,别无杂念,身心都很轻安,平时心中也无烦恼牵挂,偶然生病,只要一打坐念佛,病就自然消除。现在心裹非常安宁快乐,所以对於净土法门很有信心,相信临终时能往生极乐世界去。」我听後很是赞叹。像这位老太太专心虔诚地念佛求生西方,他虽然不懂甚么高深的佛教妙义,不知其他甚么玄妙的修持方法,只是老老实实地持念名号,把他这一颗心归入到西方去。正是这一种专心致志,信心坚固,放下一切,求生西方,使其真实地体验到佛法的伟大,使他在晚年的生活中真正领悟了佛法的受用,那一颗用佛号庄严的空灵的妙心,不是时时在放光吗?所以佛法没高低之分,没贵贱之异,只要真能放下一切,一心修去,三昧现量的正受,总会呈现在眼前的。那时,不由你不信人正法,契而不舍了。而真快乐也就时时陪伴著你,所谓秒秒安详了。
忙中无住解脱心
一位在中学任教的教师,自从皈依了传印法师後,逐渐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但是教学的重担,家务的牵累,一直使他的心不得安宁舒畅,後来终於领悟了修道不在事上,而是心的解脱无住,因此尽管教学备课,处理家务,心中仍是安详自在。而当他在忙碌过後,坐在属於他个人的小房间时,心地更为明朗清虚,深深地感受到解脱的体验,於是对於佛道的上求信心十足。他在给我的信中说:「我现在才真正地感受到佛法的真实妙用,这解脱的受用,使我在事业上、生活中,一直处在受用豁达的地位,不再受环境的束缚了。」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要应付很多事情,如果认为撇开一切事情之後才能学佛修道,那你有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体验佛法了。只有珍惜每一秒的目前,不放松刹那的观照,透过一切事物的捆绕,摆脱一切情见的干扰,那么,心灵就会呈现一派天真与明朗,解脱之感就会自然出现,到了此时,你才会说:「佛法不吾欺也! 由气功内景到佛门
笔者几乎每天都收到来自气功界朋友的有关询问佛法的信。他们或是在气功修陈出了些问题,或是想抉择一下新的适合的功法,而更多的则是因为气功把他们带人佛门,希求进一步地深入了解佛法的真义。一位气功爱好者在打坐中进入忘我禅态,忽然在空明中见到了观世音菩萨坐在莲花中给他摩顶,顿时身心清凉。从此体验之後,他深知菩萨的慈悲,而产生了对佛教的信仰。他来信谈及自己的体验,并提出今後如何修学时,我回信说:一你在气功内景中感受到了菩萨的慈悲,这是你善根的发现,应由此而生起真实的信心,并应皈依三宝,放弃气功之行而修习佛道。」为甚么要放弃气功?因为气功的见与行都落在世间五欲上,不是执身寿就是著气与乐。虽然能因为修习而产生与佛教相似的效应,但由於落处不对,所以不能引发解脱正智与慈悲的正行,也就是不可能得证真实的道果。因此,从气功界到佛门的朋友,切须扫除气功习气,一心安住在佛法正道上,方能获得大成就。而由气功的体验引人佛法,生起信心,这是很可贵的,应当进一步深化,努力进修,方得大成就。
他塑出了一尊佛
一位塑佛的工艺师林居士,在他信仰佛教後,一天早晨起来打坐修法。起初对於佛是不是真有,是否有六道轮回,他是将信将疑的。一天早晨他在打坐时,忽然身心世界一齐消失,心地豁然开朗,明明了了,一念不生,正在此时,一尊似乎是他所塑的佛像在空中放光,广大无比,洁净庄严。而他的心没有彼此,不落对待,只是一片虚明之中的自然呈现。下座之後,他明悟了,佛是心造,六道也是心造,心净则生净土,心染则入地狱。真能虚明朗照,此心非佛而何?由此体验,他深信佛法不虚,并时时以此信心去体验生活,去应付一切。知道修道就如塑佛,只要时时处处如佛之三业清净,将来必能圆成无上的佛果。
重返过去心犹昔
不少禅师都说:「难得一枝好香。」因为有人坐一个时辰的好香,体验了那真实的境地,启开了本性的智慧。致使他永生难忘,受用不尽,并一直鞭策他开启悲愿,利乐一切。一位老居士说:「我曾在躺著时,领悟了那一片清净,所以至今信心不退,时时明监。」一位学佛数年的女居士说:「我曾因打坐完毕之後,站在寺院的庭院中凝心静住,顿时身心两空,光明朗发,一时心地安详,觉智不昧;後屡屡重现,使人生大得受益,烦恼不起,习气亦渐渐转化。」一位经常在居士林帮助做事的老太太说:「我去年因为放下尘缘,一心念佛,三次打坐时打失身心,佛号明了,一片安舒与安静无以形容,故如今心情安详,更无烦恼在心,只是时时念佛,并以法味资神。」一位孀居的中年居士说:「以前念佛因为恋著家庭,总不得妙趣,後来丈夫往生了,就看破世情,一心念佛,在去年一次打七中,因为心境十分宁静,佛号便从心中自然流露出来,并渐渐地忘了坐在何处,是甚么人在念佛,但佛号仍是明了现前,一感觉时,就过去了两个小时。从此之後,无论是打坐、卧牀或站在那里,只要一提起佛号不久,就身心空净,只有佛号明明了了在念了。所以我现在深深感到佛法真实不虚,利益广大,看见那些身在佛门而不修行的人,深为他们惋惜!以上的几位修行者,都在「一枝好香」中体验了佛法,尽管深浅不同,保护有异,但都从此而生了真实的信心,也展开了学佛修道的人生实践之路,而使这一生得到无尽的受用。所以我们应知道发愿往生西方的人,平时应有一心乱的体验,因与佛感应道交後,信才能真,愿才能切,而行持自打成一片,时时不昧了。
体验处处有,只是不悟知
有人说:「以上的体验我都没有,那我怎么生起信心呢?」其他体验佛法乃是处处都有的,只是你不去观察领悟,所以没有深人而已。譬如说有几点:
一、你阅读到别人的感应事迹时,你是否也欣欣然生起信心?赵州寺的佛像动了,你怎么想?法门寺的舍利放光了,你怎么想?凡此等等,你是否真能感动而生起信心?二、你生病了,或看到别人生病、死亡时,你是否立即感受到人生之苦?明白了佛说苦谛的真实义?是否能生起即苦了脱的修道信心?三、你在阅经听经时,是否曾有过共鸣,是否曾唤醒过那一颗沈迷已久的佛心?你是否曾在生起亲切之心後,又把那刚刚萌芽的信心打失在无尽的俗事上?四、念佛打坐的感觉如何?是强迫自己念呢?还是深深地被念佛的法味所吸引而常常乐此不疲呢?当你真实地感受到佛号的力量时,不是就有了体验了吗?信心不也就在此刻树立起了吗?所以,体验佛法可以说无处不有,只是我们没有时时观照,因此不悟知罢了。
体验千差信心异
体验是镜子照物?还是幻灯现影?那就得看各人因缘与智慧的不同了。所以不是所有的体验都好,也不是所有的信心对修道都有利。因为体验正与邪、浅与深、相与性、妄与真、智与识、体与悟、道与俗等等的千差万别,正因为个人心识反映的不同与实践法门的各异,所以在心灵中唤起的信心也不尽相同。但是,不管体验的情况如何,都务须引入正信。而引入正信则应与圣言量相符合,所谓印证此信心,成就一切法也。一个真正明眼人,在引导後学时,便重在信心的引导,使佛种纯正,道芽萌发。
气脉把她引入歧途
一个学佛近五十年的女居士,因为看到某居士的文章中谈到气脉未打通的人,不可能得禅定、证三昧。於是她就转而观察自己的气脉,觉得还没有通,便怀疑自
己平时的安宁是否可靠,继而急急忙忙地去寻求打通气脉之法,又以气脉通相来观察他人,起分别工夫好劣之心,又於坐中著身气之受,如此不久,心地反而更乱,工夫不仅上不去,还落个怀疑自他的後果;由身体气脉的体验上,信心转移了方向,不是在三宝的功上建立,不是在心地清净庄严上建立,而是建立在臭皮囊上。如此一来,当身体较好时,则以为道业有进:如果身体生病或体质变差时,则往往灰心丧气,以为道业又退转了。这种把体验都放在身体气脉的修行上,他的信心就不能坚固恒一,修道就没有力量,而心中的烦恼习气也不可能真正解脱,因为「身见」乃五见之首,万恶之源啊!
他们在忙甚么
前年甲师最好,去年则乙师最妙,今年才识得原来丙师更佳,於是百千位而上之,百个心而投之。师门不厌其高,法门不厌其精。美其名说:「求道不倦!」而问他们甚么是真正佛法?如何才得安心进道?则曰:「佛法那有那么简单?进道谈何容易?先须却一切疾病,练得身体健壮,次则获长寿延年月,得久保色力。然後享用自在,名财都要,得福报。如此诸缘具备,才谈得上安心进道!」由此而观,他们忙著求师学道,原来先为得眼前利益。体验如果都在这些上,那么贫穷之人,忙忙碌碌之人,未修之人,患病之人,岂不是都不能修道了?如果修道都注重在眼前的利益,而不重视心地的清净,那么到底解脱出世的胜果建立在何处?真实的体验又在那裹?由此可见,依赖眼前利益而起修行的,所有的体验与外道相等,所有的信心都是虚妄的业缘,其最终仍是莽莽荡荡,遭殃祸去了!
谤佛原是学佛人
这是一对十多年的夫妻,由於骄傲自慢,没有虚心求学,自以为懂得佛法,善於用心。因此,固步自封,烦恼不断,习气孳生,於修禅打坐中不得真正法乐,体验毫无。近年来气功的兴起,他俩决定一试,果然身轻心安,气色好转,於是一改以往拜佛诵经的功课,转而专练「鹤翔庄」气功了。不仅如此,逢人便赞气功之妙而说学佛无明,而其结果呢?因谤佛之罪,致使气滞心乱,障重境逼矣!佛法乃是圆满之法,学佛无功,不能归咎佛法,而应反省自己,观察进道。而气功虽可以转化一时的滞碍之身心,但终因著其气感,执其身见而落病,更何况兼有谤佛之罪业?所以学佛之人,如果用功修法没有体验,不得安心时,应谦虚下怀,求诸善知识的开导,更应忏悔业障,广行善业,如此久久,业清智朗,法味自然呈现,此时真实的信心便得不退了。
—个还俗和尚的自述
和尚还俗乃是不光彩的事,而作为师长,未能帮助他体验佛法,树立信心,则更应自责。某师原是某大寺院的比丘,喜练武术,出家、进修,都还带一片虔诚的求道之心。去年,笔者听到他这一番自述:「我出家五年了,但在寺院裏没有人指导我用功修道,僧人之间并没有融洽感,一些领导根本不重视僧团的建设,不考虑僧人的慧命,所以愈来愈觉得没意思!」今年上半年,我听说他已回原籍还俗去了。当然,他是有理由的,寺院存在的问题,致使僧人不能感到他在这裏是主人,且能成就一番修道成佛的大事业,而似仅为温饱混一口饭吃,所以他的信心退转了。在没有体验之下,人人都有这种可能。但是他也有错,可以到适合的寺院去呀!可以去拜一位有缘有道的师父去呀!正如一位学僧来信说的:「我出家前非常羡慕僧人的修道生活,乃至现在身在其中,却感到是非矛盾仍然不减世俗社会,也非是一片净土。」我回信对他说:「真正的净土在你自己心中,只要不污染於外境,不生烦恼妄执,那么,你就在净土中行了。假如你力量不够,不适合这个地方,那么你可以去寻找有缘的寺院去修道。但是既已出家,千万不要再生一念还俗的念头,要尽形寿持戒清修,誓成佛道才行。」是啊!出家很难,但出家而没有修道的体验则更难——内心的烦恼痛苦,外界五欲的诱引,此心何安?所以既已出家,要寻求明师舆道法,使自己安心进道。当有了真实信心时,无论何种境遇也难不倒了。 不见境界不死心
一位年届七十,学佛十多年的老居士说:「你们修道都有境界,都有反映,我却没有,是不是我的根器不行?是不是我与佛无缘?所以,总觉得不死心,一定要见到境界了,我才有信心!」以这样的见解去学佛是大错特错了。因为境界有两种不同,一是外善根开发,一是禅定与智慧的开发。是没有一定形相可见的。所以古德讲:「没有境界的境界乃是真境界!」如果明白了此理,不以相求,时时体验现前一念之心的落处,转恶行善,转有化空,使心地一片清凉,如此体验不是与佛相应了吗?怎么还不起信心呢?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在境界相上去追求,一定要安心进修,清净离著才行。
天下唯我独尊
佛当年说「唯我独尊」时,此「我」乃指一切众生同具的佛性而言,盖天盖地,无法不具。而现在有些人,在修法中初得几分消息,有一些些相应,便以为自己的体验胜过他人,遂建立了相当自满的「自信」——成佛有余了!但不知你在体验此境时还有个你在!还有个高低在!故仍是大海一沤的自执,未全大海而已。故此自信便生出了骄物傲人,临对人说法时,居高临下诃斥指责,如此一来又跳到邪道中去了。一个真正悟道之人,其心必然平等,见一切众生不生二想,为人做事,平常而应,处处予他人以方便,时时从无住而照理。只有如此才算是体验法性,明见本来之人,以此而立的信心便与诸佛合辙。反之,自以为是悟人,清高自居,法见不忘,不是又落在迷人队里了么?
如何体验佛法
如果你还是门外汉,希望有一天能进佛法的堂室,领略佛道的法光,那么你先要把世俗的情见放下,怀著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无论在经论中、在善知识中、在寺院中,都会有启迪你心扉的机缘,使光明进入。如果你初步进入佛法了,信心也刚刚萌芽,心中渴求法雨的滋润,正道的行进。那么,你就必须寻师依止,觅法进修了。有一位刚刚学佛不久的蔡居士的求道之心,很值得我们参考。他在信中说:『我曾在中学任教,今改行在机关工作,年三十有二。曾练过功,终因无师指导而半途作罢。但在气功中接触了佛教,接触了禅宗,引起了我探究之举。通过阅读佛教普及读物及一些经书,然後知道佛教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指导亲证真理的方法,是度我们这些迷失在茫茫苦海中的众生到达彼岸的大舟,因此而产生信仰。此後我订阅了《法音》、《禅》等刊物,阅读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通俗禅籍,特别是阅读了耕云先生的《安详集》後,我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禅书所述的美妙安详的境界,常使我产生不可名状、清凉酣畅和愉悦之感。禅悟的境界太美了,引发了我追求禅悟境界的浓厚兴趣。但禅是要亲修亲证的,不是『口头禅」,於是我按一些书籍介绍的方法去修习,但是学法不依师承,难得正眼,亦难获正受。今年我在《禅》上拜读元音老人的鸿文《略论明心见性》,得知有『心中心密法」这一殊胜法门。文中说该法简速易行,与禅相近,而且无繁复仪轨,不须建立坛场,任何人随时随地俱可修习,用三年时间仗佛加持,可以开悟,此法令我神往不已。但老人曰:『此系密法,有志者请觅师灌顶传授,依之修习,自有是处。』「唯此地情况特殊,难得机会亲近佛门大善知识,然而『心中心密法』太令人神往了,我很想修习这一法门……」这位蔡居士从气功而入佛,起信心而求大法,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终能得到满愿的。在修道问题上,师父、法门与能修之人,都应二以正见去择抉,然後一意而行之。故智者大师曾经说:「修道之人,第一是不要怀疑自己亲近的师父;第二是不要怀疑自己所领受的法门;第三是不要怀疑自己的根性,应承当自己的佛性与佛不二。」有些人总是怀疑眼前的师父没有道行,而欲求远方的师父,乃至拜了远方的师父,又觉得:「也不过如此!」须知师父只重先有正见、正行,所授的理法能亲切指示,行持无滞即可。对於法也是这样,一般人总是怀疑自己已掌握的法不高妙,一定要另寻一个高妙奇特之法,这样修一段时间後又变个样,始终不得受用。所以只要法能当机,能安心进道就是妙法。又对於自己,往往只高标其世俗的情执——如执教理通达为高,执坐久为高,执身体练健壮为高,执有光明为高等等,从未尊重本具的佛性:成佛成祖的灵妙真心;因此说成佛却说不敢,论开悟见性却说太难。如此不相信自己的根性,而执著在六根光影裏,如何能深人体验佛法呢?体验的护持
无论你获得何种层次的体验,都需要保护坚持才能胜进。
一、得到了体验时,不作圣解,不以为高妙,只作平常想,不住著在体验二、不向人称扬自己的体验,不随便与人比较体验的深浅。三、不被世俗的事所转,不动烦恼,令此体验所产生的信力长久保持,并不断开启。四、不以妄情知见附在体验上,应进一步在明师指导下,或在经论中引向更深妙的层次中去。常见一些人,修法得到了某种体验後,对未具眼的人一说,往往称赞一番,或者乱说一通,好了,心中一高兴,一落见,根尘又起来了,於是从此之後不再恢复此段光景了。信心也只停留在此地。
如何培养信心
学佛人一旦有了体验,当然,信心也就不期然而生了。但是这种信心还是萌芽初期,如果不经过培养,仍会在境风中倒下去的。培养信心须具以下十法:一、不与不信佛之人诤辩,免得因诤论,而影响信心的亲切。二、不与信心不足的佛教徒交往,免受其消极心理的影响而退却。三、不接触身居佛教要职而不行菩萨道的人,为免受其俗气的影响而对修道失去信心。四、要经常亲近有真实修证的善知识,如不能见面也须经常去信问候与提问,以求坚定信念,明确方向。五、要常常与经论对照,作如理思惟,以唤醒知觉。
六、坚持打坐修法不退,以使体验更加深刻。七、要以佛教徒的精神做好一切事,对周围产生良好的作用。八、不断开拓菩萨慈悲精神,心量广大,爱敬一切。九、常观现前一念之心,不落妄情妄知,自省觉察,不染诸法。十、心地安详,无为无住,怡乐资神,道味有加。
体验与信心的相应行
学佛修道表现在体验与信心的两个方面,是并驾齐驱的,开始时是体验生信心,信心护体验,到了中期也是体验与信心相互作用,稳持而不断深入,到了最後的圆满也是体验与信心的统一与充实。所以就行人对於教、理、行、果的体验来讲,虽然层层不同,但无非是即体验即信入。所以信、解、行、证,一一之中,都是不同体验的不同信入。太虚大师讲「佛法从果证上建立」。此乃千古名言。没有佛陀的亲证,如何能相信佛果的真实?其言教又如何能使人相信?其理又何晓人心,其行又何以导入正修?因此,可以说:「只有真实亲切的体验佛法,才真实地具有信心;有了真实的信心,才能真正导入佛智。」现代人学佛修道难道不也是从这条路上迈进的吗?所以只有在体验与信心同时进行时,才一段有一段的风光,一层有一层的受用啊!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禅与止观法门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记 禅与天台止...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 今天我们讲永嘉大...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讲述:净明山人 这部经是...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
禅悟的要义 净明山人开示 沈佳芳居士记 一、 修行...
净土宗功课简例 净土行者的功课因人而异,应机而...
第三章 古德有关净土观法的开示 关於净土观修法...
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 净土宗修持法门有...
禅修与念佛 问:有的人24小时在修,结果不放下,...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宋智明 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讲到修行,一定要注意...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恒河沙佛所说的经,三世...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当一个学佛者成为自心...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圆觉必因觉觉而...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在圆觉的法界里,文...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修入圆觉,道惑...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讲完了经题,也就掌...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师法已得,解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