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以此可以承受生活的压力,并享有短暂人生中的一切,但往往事与愿违,有漏的生理因素,总是或多或少会生疾病的。维摩居士在毗耶示疾说法,正是为了解众生的实报病而权现的方便;天台智者大师立疾病为十境中的第三境。这些都说明了如何在病中修持是学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我们想要保有身体的健康,首先要在因地上克服致病的要素。致病的要素不外杀生、食肉、恼害众生,及一切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当的修持方法,要克服这些业因,就须做相应的善净之业,如放生、吃素、利乐众生,及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依明师指示的正确的道品来修持。由於过去业果不断地流逝,善净的行因逐渐累积,慢慢地转换旧业,福慧果报必能随之到来,因此,就可获得新的生机——生命的源泉裏注人了善净气的功德力,可使身体日趋健康,生命就会呈现妙乐与安详。
对於净土行人来说,身体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怖,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因为净土宗行人志在生西,是为了了办此人生真实归宿,究竟成佛的一大事因缘而修学的,所以不管寿天否泰如何,念佛求生净土的信愿是不会因之而动摇。由於身虽在娑婆,心已到乐邦,故对四大无贪执,对病相无缚染,心灵时时安住於佛号中。藉此一心持名的力量,就能产生三大效应:
一、由於佛陀愿力,自性功德以及念力的不可思议,行人在一心念佛中,自然转变了业力,消除了报果,开发了自性的功德。
二、由於专心念佛,对於痛苦的感觉及对死亡的恐怖,自然大大减轻,因为依靠佛号,使心灵常处於安详之中。
三、由於一心念佛,调动了生命本源的智慧气,抑制与转换了身体报果中的疾病业气,使生理重新恢复平衡,心境也更为清明开朗。
因有以上三个效应的关系,念佛的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度过了疾病的关口,同时也使净业的功行大为长进,当然,不能一心念佛者是例外的。如果行人寿缘当尽,也可以藉病偿还宿业,由念佛之力,重报转为轻报,待业消智朗,临终时承蒙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接引而往生乐邦,圆证三不退,一生成办修行大事。那么,净土宗行人在病中应该怎样修持?究竟有那些典型例子可资参考?以下试就《净土圣贤录》中的五则例子来阐释病中修持的方法。
例一、谢春华居士病中之行
谢春华,杭州钱塘人。禀性和直,与人无争。事亲至孝,未尝忤颜。凡善举,竭力相助,但不知茹素念佛。光绪十年,忽染蛊账病,医祷无效,呻吟待尽。有表弟朱全伯居士,久奉佛法,参叩知识。一日来谓春华日:「观兄病苦,实是宿业,若不立大善愿,念佛忏悔,恐难消除。」春华首肯,遂立愿,终身戒杀放生,志心念佛。立愿已,朱复教之,共念阿弥陀佛,四十九日为期。是晚,梦僧与一丸含吞之。既寐,觉腹中响动,连下数次,当即身安。不三日,病尽痊愈。自此信心恳切,念佛靡间,凡念佛,皆预之。光绪十五年夏初,偶染微疾,饮食少进,而念佛益切。至四月二十六日,梦见西方三圣,知是往生之兆。循告亲友日:「将生净土。」谓姚居士明斋云:「二十八日我当西去,可来助念。」日:「二十八不暇来。」「二十九可否?」日:「二十九亦不暇。」复云:「若如此,定於五月初一去,如何?」日:「初一当来送行也。」至期,澡沐更衣,面西端坐,谓诸子曰:「汝等若有孝心,念佛助我,慎勿哭泣。」既而诸友俱集,同称佛号。约半枝香,举手合掌谢众。复仰目视空,若有所见,合掌向空,含笑而逝,後,异香数日不散。(净土圣贤录,下册三编,第五十二页)
谢春华居士虽具善性,能行众善,但在未悟佛法真理前,不知念佛法门的妙用,故在蛊账病中,医祷无效时,只得呻吟待死,白其表弟的劝告指示,使他确立了信愿,明白了「病从心造,还从心转」的道理,所以立誓终身戒杀放生,这是转业的第一步。他更能志心念佛,则以功德力消灾厄增福慧,从根本处确立了道业。_由於四十九日的精进念佛,心力与佛力相合,感应道交,故在不可思议的本性妙用中,呈现了吞丸疗病的奇迹。由於病去身轻,业消智明,故信心更为恳切,念佛修持也更为精进。五年後的再病,乃是业障最後的泛现,而他念佛益切,证明定力坚固,不因病而动心。现在许多人,乎时无事时,也能念佛,一旦障碍到来,则求之於他法。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
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修,至於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怨,则《梁皇忏》。济厄难,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无补於事。不思彼佛寿命无量,况百年寿命乎?不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目前罪垢厄难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况时人所称智慧乎?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圣工巧,独且奈之何哉!
因此,念佛须专心,要全体靠在一句名号上,方能得到成就。
临终前的预感,梦中见圣及定中入圣境,是往生净土的三预兆,而谢居士梦中见圣,内心清明朗彻,没有颠倒执著之念,故能於後自在地择定日期,可见生死已经自由。到了往生之期,他安详地澡浴更衣,面西端坐,缓缓地付嘱,犹如远去旅游一般,这正是身心俱人圣域的妙趣。而後合掌、目空、含笑而逝,都显示了一个往生者的自在神态,这对一般未真修净土的人来说,更是功德妙行的溢露,留给人们信心和希望。
例二、冯日南居士病中之行
冯日南,号融午,广东博罗人,冯达庵居士之父也。晚年,老病交迫,厌娑婆苦,遂发心念佛,求生乐国。自是:六字洪名,或声或默,未尝间断。梦寐之际,时见佛光。民国甲子夏,老病益甚,起坐须人。秋七月笙,病忽疗,苦况赖减。十六日,空中现大莲花,绚丽莫可方喻。十七夕,谓家人日:「予净土资粮既具,明日去矣!汝辈好自努力。」翌日,家人进午粥。又日:「好好,啜此即西归。」至申时,感三圣现前,亟呼儿曹顶礼,时精神固甚清晰。继续持佛号弥殷,家人更番助念。夕阳垂暮,气息渐微,安然化去。时举体温暖异常,容貌欢笑,转增光泽。数时渐冰,顶上腾腾犹热,年七十七。(《净土圣贤录》,下册三编,第七四页)人到晚年老相摧,未病也是苦三分,何况是老病交迫?而天下人能知寿命无多,早脱轮回的又有几人?因为人们依无明妄执,执此有漏幻躯,不悟生命无常,娑婆苦多,若及时回头,返奔家乡,则永绝流转,捷登不退。冯居士能在老病交迫之际,深厌堪忍之苦,遂即发心念佛,脱此五浊恶世,欣求极乐莲邦。犹如在黑暗中,导向光明的去处,在生死大海裏,乘上了慈航,驶向彼岸。
既有信愿,又能无间地念佛,正是符合净土宗的宗旨。由於至诚恳切,念佛相应,妄心渐歇而心镜初明,故在梦寐之际,时见佛光。此光不从外来,不从内出,妙明天然,不现而现。後病甚是业力逼到极点之时,「病忽疗」,则为业消苦尽之际。由此可知,我们如在病痛苦极之时,应明白乃是业力偿报的顶点,能以念佛力熬过此刻,终有光明美妙在前头。冯居士病疗後,圣境也随之现前,「空中现大莲花一,正是亲人圣境的现量。而此圣境,虽有不有,无生而生,即心即境,心境不二。明告、啜粥、安详的神态可掬,三圣现则再呈妙相,神清而智朗,心净与土净交映。安详逝去後,体温、欢笑、光泽及顶上犹热等,皆是往生的象徵,所谓有真功德必有真妙相。若非净业功成,怎么能如此安详妙乐?又怎能如此轻松撒手便去?
例三、王燕济居士病中之行
民国王燕济,浙江镇海人,业农。性朴实,无嗜好。癸亥春,年七十七。其堂侄王春生,笃修净业。燕济一日至春生之佛堂中,默念佛号,忽闻琉璃灯爆发声,视之,灯上现金色佛身。由是惊喜深信,日至其佛堂课佛三万。甫二月,竟能一心不乱,三昧现前,夜间常觉一片光明,因而持念益切,旋患足肿、眼痛、气喘等症,乃在家持念,增至三万声。甲子冬,又日失明,课稍辍。乙立春,目复明,因感佛佑,虽肿、喘转剧,而净课益谨。润四月望,梦见庄严楼阁,门皆锁,叩门铃得入,顿见大光明,地广无涯际。内有顶放毫光趺坐者数位,酷肖西方三圣等像。次晨召其侄日:「余梦游胜地,庄严光灿,非可以言语形容,予志决矣,望各奋勉。 一由是日夜持名,惟喘极痛甚时,稍歇而已。是月二十九日,梦见二人导至一池令浴。次晨见一老者,随二童子,秉烛来近。至午刻,异香满室。五月朔,告家人日:「吾当拜佛去矣!一至戍刻,念佛而逝。逾三日入殓,顶门犹温。(《净土圣贤录》,下册二编,第八十页)
一个修行人,应具有朴实无伪,平心正直的心地;应淡然处世,一物无所好,方能在清净道业有立足之基。王居士夙有善根,品格本高,所以他在初念佛时,就蒙佛加被,见到了灯上的金色佛身,从而唤起宿世学佛的因地本愿,确立了信愿求生的大志。尔後,只用了两个月的精进念佛,就达到一心不乱,证念佛三昧,更可见他在念佛时,深合法门要妙,既不回忆过去,也不攀缘现在与向往未来诸事,一心靠在佛号上,念念相续,绵绵密密。当念到了了分明,一念不生之际,自然进入了念佛三昧的真境。由於证人三昧,心地开朗,妄惑渐消,故在夜间常觉一片光明。这些真实的道验。使他修持更为精进。因此,由深切的念力,击发了无始来的业习种子,引起生理的病变,故有双目失明诸疾,此时他课诵稍辍,正是养其神而入於寂,在静定中,深入真境,转变业种,去诸报障。因内有道力,外感佛佑,双目旋即复明。而肿、喘未去,可知余业未尽,而他再提洪名,勇往直前,打破生死牢关,捷登西方乐邦。初次梦见圣境,是预示生期将近,乃净业功就的表现。王居士病中日夜持名,可见念力极强。而後梦人浴池,是业垢消除的象徵;亲见来迎,是往生缘熟的道交而异香满室,明告而去,三日犹温,也都是自在往生,吉祥美妙的功德相的表现。
例四、何太夫人病中之行
王母何太夫人,王孟范居士之母也。年二十,归王,事姑孝。民国丙辰秋,亡夫,夫人痛不欲生,常州治开和尚为说法要,由是虔修净业,求生西方,日有定课,七年如一日,辛酉、壬戊两年,大病涉危,虽卧疾半载,而净念益虔。癸亥春,旧恙时作,语孟范曰:「欲修净行,当自断俗缘始。 一遂於七月杪,寄居寺中。八月,自知不起,罄其衣饰,命孟范为之变价作佛事。遂延宝一法师,为说三皈,法名显忆。复延比丘昼夜念佛,王母亦随念不辍,十一月初九夜,语孟范日:「学佛之人,无所谓死,我若去时,当虔持佛号,毋戚悲以乱我心。汝亦努力精进,莲池会上相见有期,尔时方为真实眷属也。」至二十七日丑初,自合掌持佛号,其家属及寺中比丘三十余人,同声助念。历二时许,声息渐微,仍说偈日:
累劫种莲因,今生还成熟。
务将诸外缘,斩尽不相绩。
慈彼西方圣,垂手来接引。
从此生莲邦,誓度诸众生。
言讫,含笑而逝。至次日,手足柔软,顶门犹温。(《净土圣贤录》,下册三编,第一四O页)
修学净土法门,定课修持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悠悠泛泛的持念,往往散心多而定心少,杂染多而清净少,故难以成就。如能定课修持,从少念到多念,从外出声念到心念心听,从心迹有作到心神元音内照,更进而从有念的能所对待,直人绝待无念的真性真念中,则净业必能大成。何太夫人七年如一日的坚持定课,是须毅力与奋勉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大病濒危之际,仍能「净课益虔」,可见道心之坚,而修学亦甚得法,否则必难以为继。病愈而复发时,即寄寺修持,乃是清净专修,预备生西的极佳办法。而舍衣饰、作佛事、皈三宝、延助念等,皆是离俗者求往生的资粮。明智的付嘱,妙湛的偈颂,都显示了内心修证的真实,西方在即,含笑而逝。我人净土,净土人我,唯心之境,殊胜之道,的确是真实不虚!
例五、张媪病中之行
张媪,扬州束关人,性淳厚,与人无忤。早寡,乃长斋念佛,求生净土,精勤恳至,三十年如一日。民国某年秋,忽遘风痹疾,缠绵牀笫,日以增剧。入冬,势益殆,病中念佛,昼夜不辍。有来问疾者,辄摇手日:「勿妨我念佛也。」弥留时,家人环侍榻前,见其张目外瞩,若有所见。询之,则日:「有一大人,涌现虚空,身黄金色,放大光明。」言已,念佛转惫,复嘱诸人助念。顷之,声渐低微,奄然遂逝。(〈净土圣贤录〉,下册_三编,第一六六页)
净土法门重在离爱断欲,一意西归,而要到达心地纯净之境,须长期修学,力革习气,由量变和质变,临终方有保证。张媪三十年如一日地精勤修持,已种下了净土往生的深因,资粮已具,道果当可获证。而病中工夫不失,昼夜不辍,更可谓定力坚固,信愿不移。如此用功,进步最速。世人往往在病危时;业种翻腾,平时念佛工夫,及所学教理,不知何处去了,心中妄念纷飞,习染不断,所谓将生死大事,柬诸高阁,那还有甚么念佛的真境现前?可见透过病境是一件极难的事。张媪因为平日积累深厚,方有病中胜进的真实妙行。问疾止之,乃是病中无间念佛的关键,否则干扰太多,必失正念,欲情或将再起。见圣境而知生西在即,故束念一心,念佛转急,生死关头,唯在此一著。助念,可助心力不足,内外相资,声心相依,则往生之乐可增。奄然西逝时,虽然没有圣境讲述,可知必是乘佛光而入妙莲,殊胜岂可思议!
净土法门,至广至大,至圆至妙,是末法时代最好的修行捷径。而病中之行,又是使人速除业障,速证妙乐的最佳时刻。莲池大师曾说:
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药与病反,奈何以病为药?盖有形之身,不能无病,此理势所必然。而无病之时,嬉怡放逸,谁觉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实,人命无常,则悔悟之一机,而修进之一助也。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三,而因病发悔悟,增修进。由是信良药之语,其真至言哉!
因此,我们不要辜负了疾病之境遇,应庆幸有此锻炼消业的绝好机缘,试一试自己的工夫究竟如何,在临终神识迁居之际,是否真有把握。以上所录五则病中行例,谨作净宗行人在病境中参考。祝愿诸位畅游弥陀愿海,透过疾境,神栖莲邦,圆心道果。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禅与止观法门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记 禅与天台止...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 今天我们讲永嘉大...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讲述:净明山人 这部经是...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
禅悟的要义 净明山人开示 沈佳芳居士记 一、 修行...
净土宗功课简例 净土行者的功课因人而异,应机而...
第三章 古德有关净土观法的开示 关於净土观修法...
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 净土宗修持法门有...
禅修与念佛 问:有的人24小时在修,结果不放下,...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悟人无疑,疑人不悟;...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宋智明 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讲到修行,一定要注意...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恒河沙佛所说的经,三世...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当一个学佛者成为自心...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圆觉必因觉觉而...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在圆觉的法界里,文...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修入圆觉,道惑...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讲完了经题,也就掌...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师法已得,解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