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梁乃崇 > 正文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一

  作者: 梁乃崇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圆觉讲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1 时间:2009年2月14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羊忆玫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欢迎大家来听讲《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法思想的指导原则   《金刚经》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佛教经典,尤其对中华文化而言。它是禅宗发展很重要的一部经典,内容就是对佛法思想的指导原则;它能够指导我们,在学佛时候的思想。   我先把今天要讲的部份经文念一遍,念完以后再开始讲解。大家手中的这部《金刚经》经文原文前面标示有小小的编号,我从一念到第五。   经文:「1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2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3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4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 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5『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我们刚才把经文念过了,那么我们再回到前面,一段一段先做文字字义的解说。   「如是我闻」,是什么意思呢?这部经典是阿难尊者把它记下来的。阿难尊者记忆力第一,他有这个能耐,听过就记得。《金刚经》就是凭他的记忆把它写下来的。所以「如是我闻」就是阿难说:「我听过以下的内容。这是我听过的、听到的。」「一时」,就是在某一个时间;「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祇树给孤独园就是佛陀居住的地方。「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他们聚集了一千二百五十位的比丘,跟佛在一起。   「尔时」,就是那个时候;「世尊食时」到吃饭时间了,就是快接近中午的时候。「着衣持钵」,就把衣服穿好,拿了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就到舍卫大城城里面,去做什么呢?乞食。乞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托钵化缘。当时,佛陀还有跟祂一起修行的比丘们,他们吃饭就是靠这样的方式,是去乞讨的。   乞食的方式,后来到了中国,虽然还有这样子的形式,但是我们的修行者,已经不是靠乞食维生。主要的生活、吃饭是靠自己耕种,就是丛林制度了。虽然还是留有一个乞食仪式,但是这已经不是出家人生活的主要方式。但是在佛陀那个时候,祂主要就是靠乞食过日子的,乞不到食物,就没有饭吃,就会饿肚子的。他们自己不去煮饭、种田,不做这样子的事情。乞食,是佛陀留下的一个生活典范。是有意义的。关于乞食的意义,我们如有时间再另做说明。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就按照次序的去乞食。他们有规矩的,按照规矩来次第乞食,让人家供养食物给他。接着「还至本处」,乞食完毕就回到祇树给孤独园;「饭食讫」,把托钵化缘来的食物,吃完。他们托钵化缘,是人家供养什么,祂就吃什么,并没有限定是荤是素,是荤、素不拘的。「饭食讫,收衣钵」,吃完饭把衣服和钵都收好;「洗足已」再洗脚;「敷座而坐」把座位铺好,坐在座位上。就是吃饱饭,坐下来,大家准备谈话。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个时候,这么多大比丘里面,有一个长老,就是地位更高的须菩提,他是解空第一的修行者;他就在一千两百多人当中先站起来,他的右肩是露出来的,只有左肩这边衣服是有衣服遮到,这是比丘他们的服饰。   「右膝着地」,是单脚跪的,不是双膝着地。很多经典里面,都提到这个动作,这个动作有一点像是我们看清朝的电影,那些臣子叩跪皇帝「喳!」一下,就像那样的方式,是右膝着地。   识心想东想西生生灭灭   须菩提就向佛请教问题:「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他就说:「啊!难得的世尊啊!您是会护念各位菩萨的,也会付嘱」就是教导、叮咛诸菩萨的。他先称赞佛陀,接着说:「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这个意思。须菩提说有先生、女士们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里我们就要先了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我们现在简称这个心,就叫做「菩提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么长的称呼,指的就是菩提心。因为那是依照梵音翻译下来,所以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现在就简称「菩提心」。须菩提说有好多先生、女士们,都想把这个菩提心启发出来,「应云何住」应该怎么住?「云何降伏其心」怎么去摄服我们平常的心,才能够把菩提心启发出来。他的问题,可以说就是在问如何启发菩提心;如何去住,能够做到这个菩提心?如何把我们平常的、不好的心摄服,然后我们的菩提心才能够生出来。他等于就是问了这样的问题。   第一个,我们先要让大家能够了解,什么是菩提心?还有我们所谓的,一般我们说「不是菩提心」的那个心,又是什么心?这里先要跟各位讲的,就是心的种类。心,我们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就是所谓的生灭心,另外一类就是不生不灭心。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另外的名称,我们说,一类是分别心,一类是无分别心。我们也可以说,一类就叫识心,另外一个就叫菩提心。不同的说法,只是不同的名称而已,指的都是一样的。各种不同的名称,指的就是两类,心就是分为两类。大家比较容易懂的,还是从生灭心和不生不灭心来分类,大家容易有体会。   这两类心,第一类,我们一定知道的,就是生灭心。所谓生灭心,就是念头一下有、一下没有;这个时候有,等一会儿又忘掉了;现在想它,等一下又不想了;心念是会生起来,也会消失;这样子的心,就是生灭心。各位对于什么是生灭心一定知道,每一个人都知道,你现在觉得你有什么心,那个就是生灭心。所有你想的,比如说,我想赚钱;现在经济不好,我想找一个职业;我失业了怎么办;但你也不会一直在想如何赚钱,你想一想也会累,也就不想了,或者改成想别的事:我要吃饭、我要睡觉了,诸如此类一会儿想一会不想,想这个又想那个的状况,就是生灭心。   菩提心不生不灭无分别   你知道的心,大概都是生灭心,也就是分别心,也就是识心。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心,就是不生不灭心。这个通常我们不太会知道,但是它在那里,它一直在的。但这个不生不灭心,你怎么知道有它呢?你是要自己去找的。你有一个心,它一直在那里,从来没有消失过,也从来没有生出来。   它早就在那里,没有消失过。有这么一个心,你要去体会。你去找也不见得找得到,就是要去体会它,这个就是不生不灭心。这个不生不灭心,我们通常都无法掌握,我们知道的都是生灭;那个不生不灭,就很难找,体会不到。所以需要去启发它,启发出来了,我们就知道了。我们要启发的这一个不生不灭心,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要启发这一个。它一直在那里,这个心是不灭的;它早就在那里,无所谓生,也没有生;它是不生不灭。   这一个心,既然是不灭,意思就是这个心是不会死的。而那个生灭心,是会死的,它会灭,就是会死、会消失的。所以这个菩提心,就是不会死的那个心。要知道这个不生不灭心不容易呀!所以当时,须菩提就问世尊:「这个心要怎么样可以启发?我们好多先生、女士,都想要启发,该怎么启发?」他就是问佛陀这个问题。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问的好啊,须菩提呀!就像你所说的,如来是很善于护念菩萨,善于付嘱菩萨的;那么你就好好听我为你说。祂就说了:「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各位先生、女士啊,想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是这样子去安住,这样子去摄服其心的,我接下来就要为你讲。须菩提就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当然啦,世尊啊!很高兴能够听讲。   「佛告须菩提」,佛就告诉须菩提,这边就是重要的佛的开示了。「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菩萨们啊!各位大菩萨们啊!应该这样子来摄服其心。怎么摄服呢?「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要怎么样去摄服其心呢?就是所有一切的众生,包括哪些呢?包括卵生的,就像鸡、鸟、蛇,它们都是生蛋的,由蛋来生出来的;若胎生,就像哺乳类动物、人类,是胎生的。若湿生,是在潮湿的环境里面生出来的,像细菌。若化生,若化生是什么呢?就好像天人,他们一想就出来了,没有经过卵、胎、湿,这些都没有;想在那里出来,就出现,一化,就出来了。   这样子就有四类了,这四类众生以外,还包括「有想」,会想的;我们人会想,天上也有一个天,叫做有想天,他们就是有想,什么都用想的就可以了。「若有色」,是有形象的,就像色界天的天众;「若无色」就是无色界天的众生,那是没有形象的;再来「若有想」那是有想的;「若无想」还有一种是不想的、没有想的;没有「想」这件事情的。所以有「有想天」、还有一个「无想天」,。还有「若非有想非无想」,就是有一个天,叫做「非想非非想天」,那里呢,既不是想,也不是不想,还有这样子的众生。这一些类型,都已经是天界的了,总共有九类众生。   这里的一切众生之类,包括很多,各种形式的生命,全部都包含了。不像我们,以为看到人才算是众生,其他的都不算了。这里不是,连细菌、微生物都是,只要有生命的都是。而且天界的,我们看都看不见、根本没有形象的,只要他有生命,那就是众生之类,都包含在里面。   这么多各式各样的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都让他进到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那我们先就要讲涅槃是什么?我们用这个「涅槃」,当然它的含意相当的多啦,也很深的。但是我们为了方便,让大家很快的了解,涅槃是什么呢?就是世尊成佛的时候,祂所达到的境界,就是涅槃。也就是修行者达到的最高、最成功的境界;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办完成了、成功了、都做好了,那么才叫做涅槃。也就是最圆满的程度,最圆满的那一个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   那么大家可能会想:「喔!那只是一个境界,可能不是真实的,是我们心中想想而已。」不是,是真实的;你达到的话,那是真实的。修行者修成佛的时候,就是会达到那个境界,叫做涅槃境界。这样子的一个涅槃境界,就是佛的世界。当然也就是所有众生的问题,都完全解决了的那一个境界、那个世界就是涅槃。   涅槃又有两种,一种是有余涅槃,就是把生死的因解掉了;无余涅槃,是把生死的因,与生死的果,全部都解掉了。所以无余涅槃是最高的境界,就是真的全部都解掉了。所以祂就说:「我呢,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达到最高的、佛的境界。」意思就是这样。要让众生都达到最高的、佛的境界,那就是「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的意思。   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度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样子也都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数不清的众生,祂都把他度了;接下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其实没有众生被度。最困难的就是这个地方。前面当然都好懂,最困难的呢,就是度了无量、无边众生,其实没度。那大家就想,那到底是有度还是没度?祂既不是有度,也不是没度。我们先再看下去,再来让大家了解。   「何以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祂也知道,讲到这里大家就听不懂了。怎么回事?到底有度还是没度啊?「何以故?」为什么呢,须菩提啊,「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啊,菩萨不可以有相。当然,世尊讲的更清楚,四种相都不可以有,意思就是不可以有相。哪四种相呢?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不可以有;简单来讲,就是不可以有相。若有相呢,就「即非菩萨」,就不是菩萨了。这里又是很困难了,到底在说什么?这里真的是不好懂,如果这个地方我们都了解了,整部《金刚经》就解掉了。   现在我试着让大家了解这一段的意思。「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个我们就不讲了,就是很多众生,各种形式的、所有一切就是了。「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个大家刚才也应该知道了,就是;祂都让众生达到最高的、佛的境界,这个也可以理解。「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就困难了;度了这么多、这么多的众生,而其实没有度;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菩萨不可以有相。   好,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样一句话,就是有相;我们度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包括卵生、胎生等等,这就是有相。所谓有相呢,就是你心中有一个很清楚的轮廓,有一个很清楚的图像,你心中有一个很清楚的picture,那就是相。所以「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说得很清楚啊,要度很多、很多众生,你很清楚啊。当你很清楚的时候,就是有相,就是有形象,有一个很清楚的picture。   「实无众生得度者」又是怎么样呢?也很清楚啊,一个众生都没有度,你也很清楚啊,也有相啊!而现在呢,要把这两个相摆在一起,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跟一个都没有度,相等了;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就是没有度众生。度无量、无边众生,跟一个众生都没有度,是不是这两个都是相?但是是相反的,对不对?是两个相反的相,你都很清楚,而这两个相是相反的。祂呢,就要把这两个相反的相连起来。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不懂了?「咦?这个在讲什么东西啊?」你就会问,到底是有度还是没度?祂好像又度了,又好像没有度;没有度,又度了;这是什么呢?你心里面是不是就觉得不清楚了,对不对?你会觉得「到底是什么啊?」你不清楚啊。这个不清楚的状况,就是无相。   所以祂就告诉你,「何以故」为什么呢?因为有相不是菩萨啊,所以要告诉你一个无相的,要做到无相,那才是菩萨啊。什么时候就是无相了呢?就是你觉得「咦?到底是有度还是没度?」也就是无相了,既不是有度也不是没度。所以祂就告诉你一个无相的状态。这个无相的状态,怎么造成的?就是我们让两个「相反的相」相等,这两个相反的相,我们说它就是同一个。度了很多、很多,就是一个都没度;这个时候你心里面,自动的就把两个相反的相,互相对消。   就好像我赚了一百块,就是赔了一百块,就没钱了,那个钱的相就没了,就空掉了,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么一个作用。所以它的作用,就是让你离相,让那个相对消。祂怎么对的呢?就是拿两个相反的相,两个相,还是相哦,但是这两个相是相反的,放在一起就让它对消;这样子的话,就达到了离相的状态。所以祂就告诉你,若菩萨有相了,就不是菩萨;我们就是要离相、要无相。怎么达到?就是用对消的方式让你达到。   世尊说法启动广大心、第一心、常心、无相的心   在这一段里,同时还有另外的含意,这一段祂也是在启发、在启动人性。怎么启动?首先,「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一段启发了我们的广大心,把你的广大心开动。我们人的心量大概都没有那么大,讲到「所有一切众生」,一般想到的大概都是只包括我认识的,我不认识的都不算;或者我喜欢的才算,我不喜欢的都不算;这样都是很小的心量。但这里不是啊,祂告诉你,连什么湿生、化生之类都算进去,是无量无边的心量,这就是启动了我们的广大心。   第二,「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就是启动了第一心;凡事都要做到第一、最好,救人也要救到最好,度人,也要把度到无余涅槃,就是达到最高、最高的境界,达到极致、顶点,就是第一。这也是菩提心的一个特质,上述「广大」是菩提心的一个特质,这里要做到「第一」也是菩提心的一个特质。   接下来,「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又是什么心呢?我们也可以说它是离相的心。我的师父说,这个心叫做常心,这个就是恒常不变的心;它是离相的心,也是常心。常心的意思,就是跟无常相对的,所以常的意思是什么?永恒不变。永恒不变是什么?就是不生不灭!这就是不生不灭心,这同样是菩提心的一个特质,就把我们那个常、不生不灭的特质启动了。   再来,这里还启动了一个心,就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无相的心。无相的心是什么?是不颠倒;有相,就是颠倒心。所以祂把菩提心的四种特质都启动了。那么现在,它的不颠倒是要无相的,有相,就不是。这一点大家就要注意了,当你觉得很清楚明白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颠倒的时候,当你在问「到底是有度还是没度?」那个时候就是不颠倒。我们要启发的那个菩提心,就是这个呀!这个就是无相的心。   这里特别说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解释很清楚的话也不容易,简单来说,我相就是我自己;人相就是别人的自己,别人就是人相。众生相是什么呢?以前的解释都是说很多人;这里不是,这里的众生相是所有的一切众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团体、组织,或者国家、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物种,那个都是众生相。像我们有些学校,比如说清华大学的,他们就常常自称「我们是清华人」,台湾大学他们就说「我们是台大人」,这个「清华人」、「台大人」就是众生相。不是许多的个人,那已经不是一个一个的个人了。   那么寿者相是什么呢,就是前面讲的,所有一切生命,整个大生命,就是寿者相。所以寿者相,是命,跟命有关,它是生命相。跟命有关系的话,它就多了一个东西,它特别强调寿命,寿命就是时间,就跟时间有关系。所以,什么是寿命相?历史就是寿命相;很多人喜欢算命,那也就是寿命相,我的命如何、我的命运怎么样,说的都是寿命相;还有,我们都很喜欢听故事,所有的故事都跟历史故事差不多,都是寿命相;凡是跟时间连上关系的,这些都是寿命相。   不过这边的寿命相,当然还有短命相,说时间的话,也有短命相。我们这里不讲短命相,寿者相都是讲长命的;很多人做事情都是短线操作,不管长线的事情,长久的事情他都不管,只管眼前、短线操作,那个都是短命相,但都是跟「寿者相」同类的东西。不论长或短,这些都是相,都要离开,才是离相的,才是无相的。   三轮体空,不住相布施   我们再看「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前面已经为这一个部分布下了一些基础。「复次」就是再来呢,「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你就不要住在上面,要无住而行于布施。不只是布施,布施是法当中的一种,所有的所谓的法,都要无住,都不能住。「应无所住」不要住,「不住色布施」,同时也「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六尘,就是六尘相;这些尘相都是相,所以布施的时候不能住于相,简单来讲就是这样。什么相都不能住,不只是色相不能住,声香味触法都不能住。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应该这样子来布施。「不住于相」大家就想,那我们布施的时候要怎么去做呢?就是以布施为例来讲的话,我们不要去想到:「我在布施」,这个我相要放掉;帮助的那个人,那个人的人相要放掉;我给了他,布施了什么财物、什么东西,那个色相也要放掉;这叫做三轮体空。这样子才是不住相布施。   祂接着又告诉你「何以故?」,为什么要这样布施呢?祂就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这样子布施的话,他的福气、福报,就大得不得了。事实上福报也是相,也要放掉;但是祂为了说明,当然还是要借一些东西来说。「须菩提!于意云何?」这里呢,祂就要来让你体会。   接下来的文字,就是要让你体会「其福德不可思量」,那个不可思量是什么?「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祂就问须菩提,我们可以想象我们是在外面,往东方的天空看,那么一望去,无边无际。祂就问:「你这样子望去的时候,对于东方的虚空,那个天空,你能够思量吗?」祂的意思是:「你能够抓得到什么东西吗?」当然你会想说,有云彩啊,云彩就不是虚空啊,我们现在讲的是虚空。如果是虚空的话,就没有东西可抓了;没有东西可以把握,连它的边际都没有办法知道。   你能够想天空的边在哪儿吗?这个虚空的边在哪里吗?没有办法。所以祂就说「可思量不?」你可以去想象吗?它的边在哪里呢?没有办法想,所以须菩提就回答:「不也,」没有办法,世尊,没有办法。接着祂又说:「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其它方向的天空,上上下下四面八方,那个天空你去想,找得到边吗?有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找到。「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如果他的布施是不住相的,那么他的福德就大到像虚空那样子,没有边际。「福德不可思量」是这个意思。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那么菩萨呢,就应该如此安住;就是要住于无住、住于不住相,应该这样子住。我们现在来讲无住,就是像虚空这样,那么有住呢?是什么样子?大家来看看,你们就往前面看,是不是有墙壁就是有相?有相了,你们就住在这个相里啊!是不是?就住在这里啦!这个相是什么样呢,它「可思量不?」可思量啊,可以想啊,这个空间里有地板、有墙壁、有天花板,我们往上、往下、往四面看一看,是不是都住了啊?都住了。你的心是不是也被关在这个房间里面,出不去?所以住,就是住进牢房,住进这个相的牢房。你就住在这里面,那么你的心的大小就这么大,那你的福德呢,也就这么多。所以无住真的很厉害,无住就变得很大。   「相」是心的牢笼   「相」是什么呢?「相」就是心的牢笼,可以把你的心关起来的。你不要以为是这个墙壁,墙很厚所以才把你的心关住;其实只要糊一张纸,都可以把你的心关住。「相」就是专门把你的心关起来的监牢,它的作用就是这个。所以你住相的话,就是关进相的监牢了。为什么佛陀要叫我们离相、要无相?当你是无相的时候,你的心才没有被关住!所以要把人的心关住,很简单的。只要弄一个相,就可以把人的心关住。很多人想要讨好情人,想把他喜欢的人的心锁住,怎么锁呢?送她一个钻戒,就把她的心锁住了,不是吗?所以,佛陀就教你不要被这个相关住,不要住相。   再来看,「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祂又再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啊?可以以身相,以如来的身相,来见到如来吗?须菩提回答:「不也」,不能;这个须菩提很厉害哦,他已经完全懂了。可能各位会想,我不看祂的画像,我怎么知道祂是如来呢?一定要找一个祂的样子嘛。可须菩提不是,他懂了,「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没有办法用如来的身体的样子,见到如来。   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身相,就不是身相啦。哦,那大家又要「到底有相还是无相?有身相还是无身相?」又不知道了。不知道就对了,不知道就没有相了嘛!对不对?就离相了,你就没有被锁在相上,就没有被锁住了。所以,「佛告须菩提」,下面有重要的话,这个是我们常常把它背起来的:「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相都是虚假的。   大家想:「怎么会是虚假的?钞票的相也虚假吗?」是虚假,如果你把它看成不是虚假的话,那么你就被锁在里面;你只有把它看成是虚假,你才不被锁住。大家心里面想:「你们把它看虚假,那钱都给我好了。」所以心里面还是认为它不是虚假的。不过最近我们有一个作者,他把他的文章寄给我,那篇文章叫做《科学论道》,把最近的那些科学理论,全部都贯通了,结果证明了一件事情:「宇宙是虚幻的」,连宇宙都是虚幻的。大家不妨去看那个文章。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把它改成「凡所有相皆是牢笼」,都是一个牢笼,都是脚镣手铐。不过大家呢,可能把脚镣手铐都看做手镯、项链,看法不一样,但它一定是把你锁住的。刚才我们已经证明了,这个相就是可以把你的心锁住,非常有效的。「若见诸相非相」,如果你能够看穿了,这个相就不是相,那就离相了;你能够离相,「则见如来」。   这个见呢,我们把它改念成「现」,则现如来。这里的如来指的什么呢,就是你的菩提心;你自己的菩提心就出现了,这就是我们所谓《金刚经》要启发的菩提心。怎么启发?就这样子启发了。你这样一离相,你的菩提心,你的不生不灭心就启发了,就出现了。为什么这里的「则见如来」,我要把它解成「现」?因为在古代,「见」和「现」是同一个字;再一个原因呢,如果这个如来可以被你看见,那祂是一个相,就又没有离相了,这个本身就不对了,要不住相,所以把它念成「现」,是菩提心被启发而显现,这样的话就完全合乎它一贯的精神,一贯的含意。好,今天就说到这里。   接下来,大家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问?   【现场问答】   师:我们刚才讲到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三方面都不要住相。就是布施的时候,三方面都不要住相,哪三方面呢?就是不住于我在布施,这个我相不要住;布施的对象,就是人相不要住,还有,布施的物品,这个物品的相也不要住,这三个部分的相都不要住,都要离相,这就是三轮体空的意思。   问:当我们的肉身没有了之后,我们的不生不灭心到哪儿去了呢?既是不生不灭,表示永远存在,而肉身当然是有生灭的。   师:我们肉身没有了,就是肉身结束了;至于不生不灭心,祂是永远存在。现在问的是,人往生以后,这个不生不灭心到哪儿去了?祂哪儿都不去,哪儿都去。因为所有的哪儿呢,都是从这个生灭心生出来的东西,所以并没有什么哪儿去、哪儿不去。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说,可以去到哪里。去到哪里呢?如果你还没有修成,你肉身没有了,你就可能到人道以外的其他的道。我们不是有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六道,这六道你都可能去。如果你修好了,就有另外四个道,一个是罗汉道、一个是辟支佛道、一个是菩萨道、还有佛道,这四道你可能去。这是要修的,有程度差别的;就算要到天的话,也要做一些善事,才上得去啊!所以呢,你可以说哪儿都去了,哪儿也都没去。反正就是不死就是了,可以确定。     问:请问不生不灭,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存在,是会生灭,还是不会生灭?   师:这个不生不灭,它是一种空无的存在。就像什么呢?就像天空,天空是空的啊,我们有的时候讲空,就是没有嘛;可是天空是空的,那就没有天空吗?有啊!所以那个天空是存在的,它是一种空无的存在。所以不生不灭,就有如天空。   那么如果存在,到底是有生灭,还是没有生灭?如果要这样子问的话,那么就又落入在生灭的问题里面去了,我们既已知是不生不灭,就不要再掉进生灭。我们讲存在的话,其实是因为我们人,你要让他了解,才讲存在的。最正确的讲法是什么呢?闭嘴不说话。问这个问题,然后默然不答。那个是最正确的回答;里面才没有语病了。   因为只要你回答,就会落入生灭,这个也就是佛陀说:「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句。」祂说祂没说一句。「咦?那不是在骗人吗?」祂不是这个意思,因为真正的,是说不出来;说出来,就已经落入生灭了。只要说出来就已经落入生灭,但如果不落入生灭,我都闭嘴不讲,那大家就不必来听演讲了。所以还是要讲,又要说了等于没说,它的奥妙也在这里,它的困难也在这里。     问:为何是以身相见如来,不问以心相来见如来呢?   师:为什么不问这样?因为讲的时候要看对象。如果对象是从身相比较容易懂,他会比较清楚,那你用心相来讲,他会搞不清楚你在讲什么。所以佛陀是应机说法,祂是看当时来听的对象需要怎么讲,如果当时的对象是要用心相来讲,那么祂会用心相。不是说就不可以讲,可以的。     问:如何找〈科学论道〉这篇文章?   师:如果想要看〈科学论道〉,可以问基金会。     问:「相」涵盖同体大悲吗?还是指世间外在的东西?   师:我们应该这么说,这部经典的重点,是对着相的众生说法;对已经着相的,就是已经被关在相的牢笼里面的众生来说的。如果你没有被关在相里面,你不是被关在相中的,这一个人已经离相了,祂就不这样说,祂就不会讲这一套东西,祂会讲另外一套,祂会讲《华严经》。 《华严经》里面就告诉你很多、很多相,你要入这个相、入那个相。你离相了,祂就要告诉你入相;你关在相的牢笼里面了,祂就告诉你要离相。所以,这个相是涵盖了同体大悲,不是光指世间外在的东西。   凡是你清楚知道的都是相,你讲「同体大悲」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当然还是相。有时候我们也会说,我心中有一种很殊胜的心境、感觉等等,但只要那个心境是被你清楚知道的话,那就还是相。所以就是相,没有什么说的。     问:须菩提为什么去问发菩提心云何应住?他为什么要这样子问?   师:这个不能问我,要去问须菩提,我只晓得他这样子问。如果你心里也想要问这个问题的话,那正好,很好;如果没有的话,我没办法回答你。     乞食深具意义是为典范   问:乞食有何意义?有什么深意?   师:我们众生都要吃东西,我们现在也知道,众生与众生之间已经形成食物链;意思就是你吃我,我吃你,都是吃来吃去。而吃来吃去的方式,很多时候等于是在猎杀、抢夺。我们或许会说:「啊,不是的,食物是我们自己种的。」你自己种的那个田,不也是向植物抢夺?我们说收割,其实就是抢植物的果实。   我本来以为,我们自己种东西就没有抢,结果发现不是。自己种东西的话,要看你的农作方式是什么。如果你的农作方式是像现代用化学肥料、杀虫剂,然后机器去收割,这样子的这个农耕法,是向天地抢,是跟天地抢食物。现在有人在推动自然农法,就是恢复古代的种田方式,恢复土地自然的生机,让它自己复活。我觉得这样子的农法比较接近不是抢的。   还有一种呢,就是我们吃动物、吃肉,那也都是抢的啊。如果是猎人的话,那是猎杀;如果是饲养的,那个等于是绑架。所以说,生命之间,众生求取食物的模式,里面有很多不善的因素。   我认为,佛陀不是轻易在做乞食这件事情的,祂立下这个乞食的典范是有道理的,祂就是告诉修行者,你们不要用猎杀、抢夺的方式取得食物,你们要做一个典范,就是用乞讨的方式。乞讨的方式获得食物,就不会有抢,也不会有猎杀的行为。因为你是乞讨的,人家给你你才有得吃,人家不给你你就饿肚子,所以你的心是谦卑的,修行者的心是谦卑的,而且是慈悲的。在行为上,就不会有抢夺和猎杀的这种行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典范,它是有意义的。 除此之外,祂也让众生有种福田的机会。因为供养了修行者食物,哪一天这个修行者修成佛了,他有很大的功德力,当他要帮助众生的时候,他就有理由帮助你,因为你以前给我饭吃啊,所以我现在要帮你,要把你救起来,要把你度到无余涅槃,这样子就有缘由了。如果你没有给过他饭的话,他想要帮你都没有理由。所以乞食是给众生一个种福田的机会,让这个修行者,以后修行成道的时候,就有机会、有理由去帮助当年曾经供养的众生。这就是让修行者跟众生之间,建立一个互惠的机制。   另一方面,乞食和布施,根本就是一对,两相一对就结合了。所以它的意义是很深远的,代表了慈悲心,也代表了感恩的心,也代表了谦虚,都在里面。     问:请问老师,总统、行政院长,要如何去做三轮体空?   师:来上课吧!     问:若心住于懒于生计,应如何降伏其心?   师:我想,如果其心真的懒于生计,如何降伏其心?不用降伏,如果你还有饭吃,就不用降伏。到哪一天真的饿肚子,你就自动降伏了。     问:菩提心会提问吗?   师:菩提心就是能提问,但是它不是被提问。能够提问都是菩提心在作用,在起用。菩提心在起用的时候就提问,但是它不是被提的问题。     问: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当时无扩音设备,如何能听到?   师:能,因为当时很安静,能听到的。当我们心静、环境也安静,那个声音传得很远,听得到。像千里眼、顺风耳,再远都听得到。     问:根据学理,成佛是否要素食?佛乞食显然未介意荤食,请开示。   师:这是汉传佛教会有的问题。当我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去的时候,了解南传佛教的状况。我这一生第一次吃烤乳猪,就是新加坡的一位南传比丘请我吃的;他这么请,我吓了一跳。后来了解,南传的比丘没有吃素。佛教吃素是到了汉地以后转变的,所以佛陀没有吃素,祂也不挑食,人家供养什么,祂就吃什么。   吃素并不是坏事,我赞成。我自己也曾经吃过一段时间的素,但是我的吃素方法,是六祖的肉边菜。因为我家里面其他人不吃素,要为我弄素食太麻烦了,所以我就吃肉边菜。就是有一天开始要吃素,就吃了,又到某一天,大概经过五年还是六年,不吃了就不吃了;不是因为戒律。现在我们吃素,变成是戒律、是功德,我觉得这个不太适合。但是我是赞成,吃素是好事。   尤其现在地球的粮食比较不够,差不多用花费五斤的粮食,才能得到一斤肉;当粮食都不够的时候,这个事情是不对的。所以吃素是好事,但是把它硬性规定非吃素不可,这个没有必要。     问:佛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世界乱象却有增无减,何故?请开示。   师:这里啊,无量无边就是无穷大,无穷大减一个无穷大,等于什么?还是无穷大啊。道理就是这样,这个在我们数学里就知道;祂度了无量无边众生,就是减去了一个无穷大;但剩下的还是等于无穷大。所以是没有增减的。     问:请问识心是否可感知菩提心?人何以感知菩提心显露?   师:我们能感知,都是菩提心在起作用。所谓识心可以感知菩提心,那还是菩提心在感知的。单独识心是无法起用的,它是靠有菩提心,才能够感知、才能够起作用的,所以真正的源头都是菩提心。     问:我思故我在,是否落入生灭心?   师:不是。我思故我在,这是笛卡儿的名言。我最近了解,他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就是在确认他的菩提心的存在,笛卡儿是在确认这个事情;但是大家对于他的解释,都不是很了解他的原意。在我看起来,他是一个缘觉乘,也就是独觉式的、这种哲理的修行者。   这种人,在没有佛法的环境里面,但他自己会去找到正确的法,「我思故我在」,就是他知道自己的菩提心,他是证明:「你看,我会思考,就证明我的菩提心存在。」他是这个意思,但是很少人看得懂。   问:「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请问此二者是否相同,或者相近?   师:对。相同也相近。     问:涅槃即是成佛境界,圆满无缺的境界。为什么还有区分有余、无余,有高低之分呢?   师: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金刚经》的话,在后面会讲到。     问:老师诵读《金刚经》时字字清明,请问诵念当下,是否以意解,还是声入?我们诵经时,心应住于何处?   师:住于无住,专心的念。这个《金刚经》很有作用的,你就这样子念过去,就在修心了。就这样念过去,不要想太多;不要想,就这样念过去,自动会有反应。「唉呀!到底是有度还是没度啊?」就不用管它了,这样念就好了。这样子你就在修行。   像是「倩女幽魂」那一类电影,不是常演到说是把《金刚经》一亮出来,鬼就吓跑了。其实不是,其实是当我们一念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的心、我们的菩提心,不被相的牢笼锁住,一打开的时候,那些鬼就会跑掉。     问:圣严法师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希乘愿再来奉献。」请问,众生若修行不错,且发愿再来者,未来是否可如愿?   师:会啊。这个愿都会实现的。     问:如果遇见自称为几地菩萨,可观人前世因果者,是否真为菩萨?   师:你不用看啊,你只要看他有没有四相,有任何一个相,那就怎么样?即非菩萨。很容易啊,就是你自己判断嘛。就是这样子,有相、没有离相、着了相,那就不是;没有着相,就是,离了相、才是。   好,我们回答到这里。谢谢各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