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位于九江市南36公里处,北靠长江,南傍鄱阳湖。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1982年国务院批准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冬联合国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简介
庐山。又称匡山、匡庐。中国江西省北部名山,位于九江以南,星子县以西。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庐山山势雄伟,瀑布飞泻,云雾缭绕。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体多峭壁悬崖,相对高度1,200~1,400公尺。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公尺(4,836呎)。传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为舍。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为中国佛教中心之一。6~8世纪又为道家、诗人、学者驻地,寺庙道观遍布。胜迹有白鹿洞、观音桥、仙人洞、三叠泉、含鄱口等。山地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21.9℃,为著名避暑地。江湖水气郁结,云海弥漫,年平均雾日190天,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称。山中牯岭,又名牯牛岭,以有大块岩石状如牯牛得名,海拔1,056公尺。清光绪年间先後为英、法、美等国强行租占。1935年始收回。现兴建疗养院、休养所等多处。庐山植物园因有地形屏障,亚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在此驯化生长良好。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气候特征
庐山,是中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位于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沙河县中心花园附近。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清水秀景色泛胜。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
庐山气温,根据气象数据统计:庐山年平均气温11.6度,极端最高32.0度,最低16.8度;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为2068.1毫米。日照较丰,年日照时数为1715.3小时。风大雾多,大风日数100天,年平均雾日达200天,年积雪日数30天。[1]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年平均温度15℃,极端最高温度不超过32℃,庐山雨量丰沛,年平均降雨量1900mm左右。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是庐山的一大特点。 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0天以上。庐山云雾常常此出彼没、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一抹神奇妙景。
“庐山云雾景观奇,变幻无常千万姿;刚作浪涛腾汉海,又成瀑布泻天池”。庐山云雾景观是庐山一大奇景。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态环境
庐山植物生长茂盛,植被丰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亚热带竹林,有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有寒带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时夹杂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郁郁葱葱。
据不完全统计,庐山植物有210科、735属、1720种,分为温带、热带、亚热带、东亚、北美和中国7个类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庐山有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
庐山佛教
佛国净土史载:“迨东晋末,山之南北名刹迭兴,远公居东林,陶渊明居栗里与陆修静 辈日见称述,然后庐山之胜昭著人耳目矣。”可见名刹,名僧与名山的关系。东晋南朝至唐 宋时期,庐山兴建了大量的寺院,遍及各峰。对此,唐宋诗中多有叙及,如:“僧 屋五百住庐峰”、“庐山三百寺”、“宋时三百六十寺”,可见寺院之多。明人张率见佛寺遍布,赋诗曰:“庐山到处是浮图,若问凡家半个无。只为渊明曾好酒,至今有鸟号提壶。”据载,至清代初年,知道名称的寺观还有200多处。
庐山最早的寺院当推归宗寺:归宗寺位于庐山南面金轮峰下、玉帘泉附近,原为王羲之别 墅,东晋咸康六年(340)舍给西域僧人达磨多罗作为寺院。唐元和中(806—820),智常禅师 复兴重建,遂成禅院。诗人白居易、李渤等曾至寺访道。至太平兴国九年(984),释道诠主 持寺务,为本寺第十二代住持,此时,寺中法事,极为兴盛。此后相继任住持的僧人是克 文、正贤、昙华、慧南等。《归宗寺志》称:此寺之壮丽,“甲于南山诸刹”。其山门书有 “江右第一名山”六字横额。苏辙曾赋诗咏叹:
来听归宗早晚钟, 疲劳懒上紫霄峰。
墨池漫垒溪中石, 白塔微分岭上松。
佛宇争雄一山甲, 僧厨坐待十方供。
欲游山北东西寺, 岩谷相连更几重。
此外,还有宋王十朋《宿归宗寺》诗和清周体观《归宗寺》诗。王诗谓:
好山无数不知名, 路入禅林气更清。
岩石不时开镜面, 溪流入夜作鸾声。
临池墨客余风韵, 拭眼高僧避宠荣。
安得清风生两腑, 紫霄峰顶望寰瀛。
周诗谓:
坡前错落寺门古, 山气苍凉秋日斜。
九月悬泉犹瀑布, 重阳野菊尽开花。
云霓飞阁临丹壑, 翡翠香烟出绛纱。
何处伽蓝曾舍宅, 至今传是右军家。
影响最大的要算慧远和他的东林寺了。慧远(334—416),本姓贾,晋雁门楼烦(今山西 崞 县东部)人。早年于儒、道学说都有根底,后从道安出家。晋哀帝兴宁三年(365),他南游至 浔阳(今江西九江),爱庐山峰林清静,定居下来。初住龙泉精舍,后在其师兄、西林寺主持慧永帮助下,另辟禅林。新寺建在原西林寺东,“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 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廓;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寺院“规模甚大”。西林寺、东林寺是庐山北部最早、最主要的两座寺 院。当年,慧远在东林寺率众行道,倡导念佛法门。鉴于当时江东于禅法无闻,律藏残缺,故令弟子法净、法领到天竺寻访。太元十六年(391),请南游浔阳的宾沙门僧加提婆入山,译《阿毗昙心》、《三法度》两论,并为两论作序,推重提倡,开南地毗昙学之端。安帝 隆安五年(401),西域僧人鸠摩罗什到长安,他即遣人前往致书通好,并就大乘要义往复问答,又节录罗什所译《大智度论》为《大智论抄》。元兴元年(402),他率众于精舍无量寿 佛像前,建斋立誓,期生净土,结白莲社,以期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后世称之为净土宗,又称作莲社。净土宗立祖之说起于宋代,慧远被推为净土宗的始祖。慧远隐居庐山30年, 其行止不过虎溪,潜心研究,弘扬佛法。其弟子有慧宝、法净、法领、僧济、法安、昙邕、曾彻、道汪、道祖、慧要、昙顺、昙铣、法 幽、道恒、道授等。现在,东林寺内最著名的是神运殿,殿内供奉释迦、观音、文殊、普贤等佛像。
庐山著名的寺院还有大林寺、栖贤寺、开先寺、圆通寺等。大林寺在庐山北端的云顶峰, 系晋慧远弟子昙铣所建。据说昙铣法师于云顶峰讲经台东南杂植花木,郁然成林,故云顶峰又称大林峰,寺称大林寺。白居易在《游大林寺序》中写道:“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 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寺前有树,甚壮伟,“铁干铜肤四十 围,隔逢犹自望孙枝。涤云抹日空山里,曾见东林行道时”。据说此树种为西域僧人带来,昙诜手植,似娑罗木,被称为宝树。寺久圯坏,历代曾多次修复。今废圯。
栖贤寺位于庐山东南栖贤谷中。建于南齐。唐代智常禅师为纪念曾在此读书的李渤而命名 。栖贤寺唐宋时最为兴盛,僧房多达数百间,寺僧多达五、六百人,殿堂楼阁极为壮丽。寺周风景古迹荟萃,有著名的激流奔涌的三峡涧、深不见底的金井、玉渊潭和被称为天下 第六泉的招隐泉。泉旁还有著名的陆羽亭、飞跨峡谷两岸的三峡桥。智常禅师系禅宗传人马祖道一的弟子。道一派在庐山影响也很大,不少寺院曾由道一或其弟子任住持。
开先寺位于庐山南麓鹤鸣峰下,建于后唐初,南唐中主李王 景即位前,以万金置地建读书 台,来此读书。即位后,将读书台舍给寺院,为己有国之祥,故名寺曰开先。经历代维修扩建,寺“穷壮极丽”,可以“千人宴坐”。寺为香炉、双剑、鹤呜、龟背等峰所环抱,东瀑 、西瀑飞漱两旁,苍松翠柏,掩映其间。
圆通寺位于庐山西麓石耳峰下,为南唐后主李煜建造。寺近江州至洪州驿道,香火很盛。
人们习惯将西林、东林、大林,称为“三大名寺”;将归宗、栖贤、开先、圆通称为“四大丛林”。
此外,千佛寺规模也很宏大。千佛寺位于庐山西南麓黄龙山南金竹坪。明万历七年(1579)恭乾仁敬法师始建,后经其弟子续芳智联禅师扩建,“遂成巨刹,聚僧垂万”,寺中大雄 宝殿“巨丽甲山南北”。寺周环境幽美,所在金竹坪“无径不竹,无阴不松”。
古代庐山几乎峰峰有寺,甚或一峰数寺。随手翻开《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山川典庐山部分 ,知名的寺院俯拾皆是,数不胜数。现略举如下。慧远门人弟子建于晋代的寺院主要有龙池寺、清泉寺、龙泉寺、圆觉寺、中大林寺、上崇福寺、上化成寺。另外分布于各处的有,赤 脚塔山东南黄龙寺,为明代彻空和尚所建,寺内有藏经阁;金竹坪西南有净土庵、圆觉庵,会胜庵、宝树庵;仰天坪有云中寺;寺东芦林有五叶寺;万仞峰南有青莲庵、朱 砂庵;小天池山有小天池寺;石船峰有石船庵;九叠谷有九云寺;小汉阳峰有匡顶寺;大汉 阳峰傍有竹影寺;汉阳之西南有香山寺;黄龙山温泉上有净慧寺;屏风山上有宋建屏风寺;开先寺西为黄岩寺,唐僧智常所建;庆云峰下有庆云庵,再向 下有万杉寺;五老峰有吉祥寺、头陀寺、芒山寺;狮子峰有折桂寺、华严寺、方竹寺、实竹 寺;华严寺南有海会庵,其东有石泉庵;石泉庵东有金竹庵;凌霄峰有唐道一禅师所建凌霄院;凌霄岩西南有太平 寺;罗汉山有罗汉寺;东 古山山上有法轮院,东古之阳有翠微庵,东古之阴有善山寺;西古山有西古寺;东古山南行 为能仁寺,宋代大慧日木禅师曾居之;南康郡界有唐天宁寺、宋兜率寺;紫阳堤西北为水陆寺、铜铃寺;落星墩有落星寺,等等。
庐山不仅寺多,而且许多峰名、地名都被打上佛教的印记,如金轮峰、般若峰、佛头峰、 佛手岩、文殊崖、文殊台、狮子崖、宝陀岩、罗汉岩、罗汉山、普陀岩等即是。佛塔遍布庐山各处,著名的有耶舍铁塔、天池寺东西舍利塔、赤脚塔、六和塔、 文殊塔、观音 塔等。其中般若峰巅舍利塔系东晋佛驮耶舍自西域来,奉佛舍利建塔于此,即阿育王所建八万四千塔之一。
在庐山活动的僧人极多,现据《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庐山”部分略举如下,东晋及 南朝,除前已述及的慧远及其弟子外,还有慧永、慧持、道仪、慧安、山阴、慧静、慧归、 慧明、佛驮耶舍等;唐代有道一、道明、智常、耶舍等;宋代有居讷、大慧日木、圆悟、太虚等;明代有慧空、静庵、彻空、恭乾仁敬 、高峰耆宿、镜堂、无染、了宗、慈舟、若昧智明、广玉等。
在庐山还流传着许多同佛教有关的传说神话,其中关于慧远的最多。相传慧远当年于法堂庵撰《涅般木经疏》,疏成而掷其笔,笔卓立虚空不堕,化为掷笔峰。相传东林寺建成后缺少泉水,慧远以杖掘地,泉水喷涌而出。再如关于“虎跑泉”的来历,据说慧远与名士高僧在东林寺后游玩,老虎跑来效劳,掘地成泉,供他们饮用,此泉故名“虎跑泉”。又相传天池山下有巨石障路,慧远弟子慧持往诵尊胜 咒千遍,石忽开裂,路遂通。这些神话传说固不可信,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这一佛国净土 浓厚的文化氛围。
庐山与儒道名流
庐山历来为儒士们所青睐,他们或游历,或隐居 、或办 学,在这里留下深深的足迹。这里重点提及的是白鹿洞书院和濂溪书院。这两个书院是传播儒家思想的阵地,也是儒士们活动的主要场所。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其北 靠后屏山,其西倚左翼山,其南为卓尔山。山中林木繁茂、郁郁葱葱。贯道溪从凌雪峰来,经书院,穿过峡口,向东流去。白鹿洞原为唐代江州刺史李渤读书隐 居处。时李渤养有一只白鹿,人呼其为白鹿先生,称其所居为白鹿洞。唐末,为避战乱,不 少儒士来此读书讲学。南唐升元间(937—9 42),此地开始建学置田,称为“庐山国学”。宋初扩为书院。宋太宗曾于太平兴国二年(97 7)下诏,将国子监印本“九经”颁发给书院。宋真宗则在咸平五年(1002)下诏在书院内塑孔子及其弟子像。大中祥符元年(1008),礼部郎中孙琛,为学院增建学馆十间。时学生“常数 十百人”。与睢阳、石鼓、岳麓合称为全国四大书院。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火连天,白鹿洞书院遭严重破坏,以至“屋宇不存”。南宋时,白鹿洞书院的中兴得力于朱熹的苦心经营。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守,他接连上书,力主重办白鹿洞书院,并争取到宋孝宗 的赐额及御书,使书院名声大振。朱熹为书院制定有“白鹿洞规”,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定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认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 行,诚与不学无异”。关于“行”,提出“修身”、“处事”、“接物”三个方面。朱熹对 书院倾注极大的热情,将这里作为他传播和研讨理学的重要基地,他在这里留有众多的诗文及题名。同时在这里讲学的还有陆九渊、王守仁等著名学者。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 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一宏大的建筑群落。元代,白鹿洞书院为战火所毁。直至明正统元年(1436),翟溥福任南康知府时,才开始修复。明弘治年间(1488—1505),苏葵任江西提学佥事,重修部分殿堂。明弘治十一年(1498)御史陈诠为书院收回学田900亩。书院得到恢复和扩大。但好景不长,明万历七年(1579),宰相张居正请废书院,白鹿洞书院也在被废之 列。书院虽终未毁,但征去学田1000亩,变卖后以充边防军费。此后,潘志伊任南康知府时 ,收回学田数百亩,“重构堂庑,召集坐徒”,但也只能勉强维持。明末清初,书院又一次 遭到破坏,直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江西巡抚蔡士英前来南康,书院才得到重修,并清核田 租,使书院每年保有900余两白银的固定收入。此后书院得以多次维修,但仅处于维持状态 。 白鹿洞书院现存房舍,基本为清道光年间所修。仅存有圣殿、御书阁、彝化堂等。圣殿西原为启圣祠,现有碑廊存碑百余块,其中有朱熹制书院学规 及历次修建文记、名人书法等。明万历间紫霞道人的《白鹿洞歌》为书法珍品。院外有独对 亭、枕流桥等景观。后山洞中有石鹿,为明代正德年间复制。
庐山著名的书院还有濂溪书院,系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周敦颐于宋熙宁五年(1072)所 建,位于庐山北麓莲花峰下。此后书院屡毁屡建,直至清末,为封建社会中国南方一重要学府。儒家与佛家、书院与佛寺长期并存于庐山,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当在必然之中。
自古以来僧人中不乏学者大师。这些人往往出身于知识分子队伍,他们 不满社会的黑暗,深感仕途的艰险,遁入空门以寻求精神的寄托。这些人往往兼通儒、佛、道三家经义,既能谈禅又能论政。他们将深奥的佛教哲理同中国文化相结合,弘扬了佛法, 并大大提高了佛教的社会地位。东晋南朝直至唐宋,庐山佛门中的慧远、慧永、智常、居讷等人,正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还有更多的士人,自己虽未投身空门,却同僧人保持着密切 的关系,并把和僧、道交游视为一种超逸风雅。在东晋南朝时,刘遗民、周续之、雷次宗、宗炳等士人与慧远、慧永有莫逆之交。晋元兴元年(402),慧远邀集刘遗民、周续之等学者 居士聚会,研讨如何转生西方净土世界问题,并请刘遗民撰《发愿文》,123人共誓佛前, 转托来世投生西方极乐世界。谢灵运与慧远交厚,慧远死后,著《慧远法师诔》以示 悼念。王羲之也崇尚佛教,将自己的别墅舍给西域僧人达磨多罗 ,是为归宗寺。在唐代,白居易也同佛门联系密切,临别时,将自己的文集寄存在东林寺, 并委托僧友代管在庐山的草堂。在宋代,李常将万卷藏书寄存在庐山白石庵。欧阳修与圆通寺住持居讷禅师一见如故,坐而论道,成为至交,并赠诗给居讷:
方瞳如水衲披肩, 邂逅相逢为洒然。
五百僧中得一士, 始知林下有遗贤。
三苏(苏洵及二子苏轼、苏辙)同居讷也有交往,相互以诗词应答。士人投身空门和僧人保持密切的关系,既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但更多的 则应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佛教这一异质文化自东汉末年传入以来,已渐同中国文化相结合,已渐渐得到中国“文化人”知识分子的认同。也正因为这种认同,更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大发展、在庐山的繁荣。
除佛教外,道教在庐山也有一定的影响,著名的道观,要首推南朝时陆修静创建的简寂观 了。此外还有祥符观、先天观、景德观以及唐朝的白鹤观、广福观、太平会等。当时的佛教寺院多集中在庐山西北麓,而道观则集中在东南麓。佛、道两家的竞争是激烈的,但道家往 往处于劣势。清代文人李渔为简寂观书写一幅对联,反映了这种状况: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 出我先师。”
自古以来,名刹依名山,名山因名刹而更有名,二者相得益彰,这在庐山又得到一次很好 的佐证。
国际交往
庐山同其它一些佛教名山一样,也和国外有着文化上的交 往。仅就佛教而言, 其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唐开元中(713—741),当南岳怀让下二世法嗣智常禅师主法庐山归 宗寺时,新罗僧大茅和尚曾前来从师求法,《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均录其机语。宋咸平中(998—1003),广济坚禅师在庐山罗汉岭下、白鹿书院南建寺,寺成不久,高丽国来 献佛、罗汉像,以章圣皇后曾梦十八应真请求归住庐山,因诏令将高丽所献金像供奉于此寺中,寺亦因此称罗汉寺,寺所在之山亦称罗汉岭。庐山在历史上以慧远在东林寺弘扬念佛法 门而颇享道誉,日本净土宗中的一些信徒,至今追根溯源至庐山,尊东林寺为其祖庭,不断有僧前来礼谒,开展各种佛教文化交流活动。
地方特产
庐山特产可以概括为“一茶三石”。
庐山云雾茶:庐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宋代列为“贡茶”。
庐山石鸡:庐山石鸡是一种生长在阴涧岩壁洞穴中的麻皮青蛙。庐山石鸡昼藏石窟,夜出觅食。形体与一般青蛙相似,但体大,肉肥,一般体重三、四两,大的重约一斤左右。
庐山石鱼:庐山石鱼体色透明,无鳞,体长一般在3040毫米左右,同锈花针长短差不多,就是长上七至八年,长短也不超过一寸,故又名锈花针。
庐山石耳:庐山石耳与黑木耳同科,是一种野生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的肢菌植物,由于它形状扁平如人耳,又附着在岩上生长,所以称之为“石耳”。石耳营养价值极高,内含很多的肝糖、胶质、铁、磷、钙及多种维生素,营养十分丰富,是一种高蛋白滋阴润肺之补品。
旅游景点
主体旅游景点主有:美庐别墅、庐山会议会址、花径、锦绣谷、仙人洞、大天池、龙首涯、石门涧、黄龙潭、乌龙潭、三宝树、芦林湖、博物院、含鄱口、植物园、大口瀑布、三叠泉、五老峰、庐山云雾。
外围有:东林寺、观音桥、秀峰、白鹿洞书院、汉阳峰、小天池。
终南山 草堂寺 终南山简介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
千佛山简介 千佛山位于济南市区南部,海拔258米,...
南岳 祝融峰 衡山概述 南岳衡山是中国五岳之一,...
鸡足山 祝圣寺 鸡足山简介 鸡足山气势磅礴,方圆...
庐山 东林寺 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隶属于江西...
灵岩山简介 灵岩山位于古城苏州西南的木渎镇。山...
安徽九华山简介 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
狼山 狼山简介 狼山位于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
五台山简介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
天台景区 天台山 天台山概况 天台山,隶属于台州...
观音山 观音寺 广东观音山简介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
辽宁彰武千佛山简介 辽宁彰武千佛山,亦称阿古庙...
千佛山简介 千佛山位于济南市区南部,海拔258米,...
千佛山简介 四川绵羊千佛山,面积220平方公里,坐...
灵岩山简介 灵岩山位于古城苏州西南的木渎镇。山...
嵩山简介 嵩山位于中国中东部河南省西部。五代以...
终南山 草堂寺 终南山简介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
鸡足山 祝圣寺 鸡足山简介 鸡足山气势磅礴,方圆...
梵净山 地理位置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
千山 天成弥勒大佛 简介 千山历史悠久,早在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