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果之问
11. 正当阿阇世王从象乘上下来,开始步行时,世尊的光明就遍满了他的全身。他立刻汗流满身,他的衣服紧贴着他的身体,使他觉得似乎非脱下来不可。他想起自己所造的罪恶,心中生起大恐怖,因此他无法直接地走向世尊,而是拉着耆婆的手四处巡绕,好象来参观精舍一样,他说:「你建得很好,耆婆,你建得很好。」如此称赞了精舍之后,他才渐渐走近会堂的门口。
为什么他会问说:「世尊在那里?」呢?有些人说:因为他不认识世尊。他们解释说:在他小时候,他曾经与父亲去见世尊;但是后来,由于结交了恶友,他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派遣刺客(为提婆达多做事),放出护财象(那拉奇林Dhanapàla = Nàëàgiri)(去攻击佛陀),如此变成了大罪人,他不曾面对面地见过世尊,所以他不认得世尊。然而,这不是真正的理由。因为世尊在众比丘的围绕之下,坐在会堂的中央,就像众星围绕的满月一般。世尊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身体的美好,并且以六色的光明照亮了整个会堂,谁会不认得世尊呢?阿阇世王之所以如此问,只是显示统治者的格调(issariyalãlà)而已。因为这就是王族贯有的特质:即使已经知道某件事情,他们仍然会好象不知道地那样发问。而耆婆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心里想:「这个国王,自己就站在佛陀的面前,却问说:『世尊在那里?』这就好象站在地上的人问说:『大地在那里?』或者好象抬头仰望天空的人问说:『日月在那里?』或者好象站在须弥山脚的人问说:『须弥山在那里?』一样。我来告诉他世尊是那一位。」于是耆婆向世尊恭敬问讯之后,说:「那位就是世尊,大王,」等等。
12. 当阿阇世王环视众比丘时,无论他看向那里,所有比丘都是安详寂静地坐着,没有任何一位比丘在玩弄自己的手或脚,或者发出一声咳嗽。也没有任何一位比丘抬眼观看站在世尊面前的阿阇世王和他的皇家随从,以及全身打扮的那些宫女。所有比丘都一心只注视着世尊。
阿阇世王(见到)如此的安宁,心中生起信心。他一再地环视诸根平静地坐着的比丘众,就像一片清澈见底的湖水一般。于是他发出欢喜赞叹:「愿我的儿子优陀夷跋陀王子也能享有这些比丘现在享有的安宁!」他这句话的意思是:「愿他也能享有这群比丘现在享有的身语意安宁,以及行为的安宁。」他说这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哦,愿我的儿子出家(作比丘),并且能像这些比丘一样安详!」而是,由于见到比丘众而引发信心之后,他想到自己的儿子。因为世间人常有的倾向是:当他们得到稀有的东西或看到美好的事物时,他们就会连想到自己所爱的亲人或朋友。
再者,他讲这句话乃是因为他担忧自己的儿子,而希望儿子平和安详。因为他想到:「我的儿子会问:『我的父亲还这么年轻;我的祖父到那里去了?』如果别人告诉他说:『你的父亲杀了你的祖父。』他的儿子可能会想:『那么我也要杀死我的父亲,我自己来统治国家!』由于担忧自己的儿子,所以他讲出这段话,希望他的儿子得到如此的平和安详。虽然如此,可是后来他的儿子还是杀死了他。
在那个王朝,杀父的事件发生了五代。也就是:阿阇世杀死频婆娑罗;优陀夷杀死阿阇世;优陀夷被自己的儿子摩诃文荼杀害;摩诃文荼被自己的儿子阿努律陀杀害;阿努律陀被自己的儿子那伽达沙杀害。那时人民感到愤怒,心里想:「这些国王自己毁坏自己的血统,我们要他们有什么用?」于是他们将那伽达沙杀掉。
大王,你的意念是否听从情感的感召?
注:为什么世尊如此说呢?据说在阿阇世王发出赞叹之前,世尊心里想:「这个国王来到之后就沉默无言地站在这里,他心里在想什么呢?」了知国王的心之后,世尊想:「由于国王无法与我交谈,所以他环视比丘众,因而想起了自己的儿子。我要开始与他谈话。」因此,紧接在国王发出欢喜赞叹之后,世尊就说出上述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正如雨水,降落在高地之后,就会向下流到平原;同样地,在你环视比丘众之后,你的爱就会趋向你的儿子。」
这时国王心里想:「哦,佛陀的道德真是太崇高了!再也没有人像我这样曾经对世尊犯下严重的罪恶了:我杀害他的主要拥护者(频婆娑罗王);我接受提婆达多的建议,派遣刺客去谋杀他;我放出那拉奇林大象去攻击他;在我的支持下,提婆达多以岩石向他猛力投掷。对我这样的一个罪人,佛陀甚至可以不要开口说话;然而他却主动地先对我说话了。哦,世尊确实是具足五种坚固相(tàdilakkhaõa)[28]之人!我绝不能放弃这样的一位导师而去另外寻求其它导师。」他的内心充满了欢喜,而对世尊说:「尊者,我爱我的儿子,」等等。
13. 世尊知道阿阇世王渴望提出问题,因此告诉他说:「尽管问吧,大王。」世尊邀请他发问,给予他一切知者的邀请,(暗示说):「尽管问吧,回答问题对我而言并不费事,我将回答你的任何问题。」这种邀请并非辟支佛、上首弟子或大弟子所能提出的,因为他们不会说:「尽管问吧。」而会说:「听了你的问题之后,我会试着回答。」然而,诸佛会说:「尽管问吧。」来给予鬼神、国王、天神、沙门、婆罗门和修行者一切知者的邀请。
14. 阿阇世王因为世尊以一切知者的邀请允许他发问而感到欢喜,于是他提出可见的沙门果这个问题。此问题的要旨是:「是否可以指出就像各种世间技艺的可见成果,以及依靠这些技艺生活者所享受的可见成果那般可见的沙门果?」因此,就依靠那些技艺生活者而言,他提出了各种技艺。
「沙门果」(sàma¤¤aphala):就最终的意义而言,沙门指的是圣道,沙门果指的是圣果。正如经上说的:「诸比丘,什么是沙门?沙门就是八圣道分,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什么是沙门果?沙门果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相应部》45:35/v.25)然而,阿阇世王不了解这些,因此,在以下的经文中,他问到有关奴隶与农夫的例子(所阐述的沙门果)。
15. 大王,你是否记得曾经问过其它沙门与婆罗门这个问题?
注:世尊并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想到:「来到这里的许多皇家大臣是外道诸师的弟子,如果我谈到正面与负面的解释,他们就会抱怨:『我们大王抱着热切的渴望来到这里;然而,从他一来到之后,乔达摩沙门就一直谈论沙门之间的争议与辩论。』如此他们就不会细心地听法。但是,如果由阿阇世王来谈论的话,他们就不敢抱怨了,因为他们必须服从国王;世间的人总是服从有权力者的话。因此,且让我将(解释外道六师教理的)这项任务交给国王。」于是世尊说:「大王,你是否记得曾经问过其它沙门与婆罗门这个问题?」来将此任务交给国王。
尊者,我不觉得麻烦
注:阿阇世王这句话的意思是:「当那些假装有智慧的人在场时,说话是很麻烦的,因为他们会挑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毛病。然而,在真正有智慧的人面前则不然,他们听到别人所说的话之后,会称赞说得正确的话;对于说得错误、违背义理与文句的话,他们则会纠正它、改正它。而再没有能与世尊相比的真正智者了。」因此国王说:「尊者,当有世尊或与世尊同样的人在场时,我不觉得麻烦。」
第二章:心所之概要 (Cetasikasangahavibhaga) 节一:序...
Ⅰ. 经文篇 沙门果经(Sàma¤¤aphala Sutta) 群臣之言...
八圣道之正语正业正命 净化心灵的辅助 菩提长老...
第六章:色之概要 (Rupasangahavibhaga) 节一:序文 E...
观智(vipassanà¤àa) 85. 当他的心如此专注、清净、光...
八圣道之正定 纯然的专注 菩提长老著 林娟蒂 朱怡...
神变智等等(iddhividha¤ààdi) 90. 注:其中,善巧的陶...
知足(santosa) 66. 大王,比丘如何知足呢?在此,大...
佛陀与他的启示联合国首次卫塞节庆祝典礼上的...
第八章:缘之概要(Paccayasangahavibhaga)节一:序文Y...
一次与菩提长老的会晤 攀登佛法的高山 释见勛译...
智慧的修练 我生已尽 菩提长老著 林娟蒂 朱怡康译...
八圣道之正定 纯然的专注 菩提长老著 林娟蒂 朱怡...
八圣道之正念 通往觉悟的基石 菩提长老著 林娟蒂...
八圣道之正精进 达致解脱的努力 菩提长老著林娟...
八圣道之正语正业正命 净化心灵的辅助 菩提长老...
八圣道之正思惟 航向彼岸的心灵舵手 菩提长老著...
八圣道之正见 解脱道的领航者 菩提长老著 释见芊...
前往归依(saraagamana)[90] 为了通达有关归依(的课题...
阿阇世王自誓为在家弟子 101. 注:细心聆听了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