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学道证果的那先
译文
等到长成十五、六岁时,那先有一个舅父,名字叫做楼汉,出家学道成为沙门,其人是旷世高才,世间无人能与之相比。并且已经证得阿罗汉道,能够从密封无问之中出来,也能钻进没有孔穴的器物之中,自由自在地变化,没有什么不能做到。天上天下的人民以及蠕动之类的东西,只要他心中有所思念,都能预先知晓他们从何处而来,死後又趋向何处。那先走到舅父的住处,自己申说道:「我喜欢佛所阐述的大道,要求成为沙门,做舅父的弟子,能否同意让我做沙门?」楼汉十分同情他的要求,立刻就让他出家做小沙弥,先受十戒。然後每天诵读经文,思惟佛经戒律,不久便证得四禅,全部知晓各部经典的精义。
当时,国中有座佛教寺院,名字叫做和战寺。寺中有五百名沙门,都已证得阿罗汉道。其中有第一阿罗汉,名字叫频波曰,能够知道天上天下、过去未来现在的事情。
当那先年满二十之时,便已接受了大沙门的经戒,来到和战寺之中,到颊波曰住的地方来了。一日,正值十五,是僧团的布萨日,五百阿罗汉齐聚於讲堂听戒。大沙门都进去了,那先也夹杂在其中。诸沙门都坐下之後,频波曰环视坐中诸沙门,知道他们皆是阿罗汉,唯独那先还没有证得阿罗汉道。
频波曰为刺激那先便说道:「譬如人们择米,所有的米都是正等白米,其中有一粒黑米,人们就会立刻剔去这粒黑米,因为它是粒坏米。现在我的所坐之中,都是清净白米,唯独那先是粒黑米,尚未证得阿罗汉道啊!」那先听到频波曰这般地说法,心中大为忧愁!赶紧站起来,向五百沙门施礼。出去後心中想道:我不应该坐在众人之中,所有在座比丘,都已证得解脱,成就阿罗汉道,唯独我例外。这仿佛是座中众位皆是狮子,忽而其中夹杂著一条狐狸野狗一般。我从此以後,若不能证得解脱道,决不进入众人之中而坐。颊波曰早已知晓那先心意,用手慈悲地摩弄那先头顶说道:「不久的将来,只要你努力,就可以证得阿罗汉道,不要忧愁。」於是便挽留那先住下。
那先还有一位师父,年届八、九十岁了,名字叫加维曰。众人之中有一位优婆塞,十分贤德和善,每天为加维曰大师提供斋饭。那先要为师父持鉢取饭的时候,师父命令那先口中含水,走到优婆塞家,去取回饭食。优婆塞看见那先年少端正,与一般大为不同!以往之时便很有名,很早就听说他很有智慧,胸襟广阔辽远,颇有大志,能够阐发经中的大道。优婆塞看到那先前来,赶紧向他施礼,并合掌说道:「供养诸位沙门斋饭已有很长时间了,下曾有一个沙门向我阐说经中大道。现在我向那先请求,但愿能向我阐述佛经,解开我心中的迷惑愚合。」
那先心中想道:我已接受了师父的教诫,他命令我口中含水,不许说话。我现在若是吐出口中之水,便是违背了师命,这又该怎么说呢?那先知道优婆塞也是高才有志之士,我若向他阐说经意,想必他立刻便可得道。
於是那先便吐出口中之水并坐下,替优婆塞阐述经意道:「人应当布施做一些福善之事,奉行佛的经律教戒,死後再转生人间,便能得到富贵之福。人若不违犯经律戒律,死後就不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道中,或贫苦穷困之中,就可以生於天上享乐。」优婆塞听到那先所说之经,心中大为欢喜。那先也知道优婆塞心中欢喜,便又为他阐述较深的经义:世间万事万物都必然会流逝灭亡的,没有一事是常住不变的。各种所作所为都很辛勤劳苦,万物都不能自由自在。唯有证入涅槃之道,就意谓著不再转世而生,也不衰老,没有疾病,也不会死亡,没有忧愁,也没有烦恼,唯有灭除各种恶念和招致苦的原因,才能脱离无尽的轮回,获得真如的快乐。
那先说完经义之後,优婆塞即证得了第一须陁洹道,那先也因此而证得了须陁洹道。优婆塞十分欢喜,便极力给那先做出美好的饭菜。那先对优婆塞说先取饭菜放在师父的鉢中。那先吃完饭,洗脸漱口完毕,便手持饭菜而回交给师父。师父看到那先说道:「你今天虽拿回美好饭菜,可是你已违犯僧团的规定,以之冒犯众人,应该把你驱逐出去。」那先大为忧愁,心中不乐。师父命令道:「集合大众比丘。」大众都集合起来了,全部坐定了。师父说道:「那先不禀师教冒犯了我辈众人之约法,理应将他驱逐出去,不要再让他在众人中住下。」频波曰藉经文替那先求情说道:「譬如人用一支箭,射中两个目标物:那先自己得道,又使优婆塞也得道,这是十分难得之事,不应该逐出那先。」师父迦维曰说道:「即使一箭射中一百个目标物,总而言之都是违犯了众人之约,就得接受处罚,不能再住在此处。其他各人务必持戒,不能像那先一样;如果有人敢效法那先,为维持法纪的尊严应该如那先一样立即将之逐出僧团,不予共住。」坐中众人,都沈默不语。师父命令立即逐出那先。
那先便虔诚地弯下腰,以头顶礼师父之脚以示忏悔。起身之後,又逼向诸位比丘僧作礼。之後便走出和战寺。进入深山之中,坐在树下,昼夜努力精进向道,不敢懈怠,最後终於证得阿罗汉道,能够飞行,自由无碍,得到了天眼通、天耳通及能徧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的他心通,也证得了宿命通和断尽三界的见思惑,不受生死的漏尽通。证得阿罗汉道之後,便又回到和战寺中,到诸位比丘居住之处,虔诚地践晦往昔之过,以期求得他们的理解。诸位比丘当即表示欢迎,并听随他本人之便。
原典
年十五、六,那先有舅父,字楼汉,学道作沙门,大高才,世闲无比。已得阿罗汉道,能出无闲,入无孔,自在变化,无所不作。天上天下人民及蠕动之类,心所念,皆豫知①之,生所从来,死趣何道。那先至舅父所,自说言:「我喜佛道,欲作沙门,为舅父作弟子,宁可持我作沙门?」楼汉哀②之,即听③作沙弥,受十戒。日诵
经,思惟经戒,便得四禅④,悉知诸经要⑤。
时国中有佛寺舍,名和战寺。中有五百沙门,皆得罗汉道。其中有第一罗汉,名额波日,能知天上天下、去来现在之事。
那先年至二十,便受大沙门经戒,便到和战寺中,至额波日所。时五百罗汉这⑥以十五日说大沙门戒经,在讲堂上坐。大沙门皆入,那先亦在其中。诸沙门悉坐,额波日悉视坐中诸沙门,心⑦皆是罗汉,独那先未得罗汉。
额波日言:「譬若锡米⑧,米正白,中有黑米,即剔,为不好。今我坐中,皆白清净,独那先黑,未得罗汉耳!」那先闻额波日说如是,大忧愁!起,为五百沙门作礼。出去自念:我不宜在是座中坐,譬若众师子⑨中有狐狗。我从今以後,不得道,不人中坐。额波曰知那先意,以手摩那先头言:「汝得罗汉道不久,莫愁忧。」便止留那先。
那先复有一师,年八、九十,字加维日。其中有一优婆塞,大贤善,日饰加维。那先主⑩为师持鉢,行取饭食具,师今⑾那先口含水行,到优婆塞家,取饰食具。优婆塞见那先年少端正,与人绝异!有名字、智慧⑿,广远有志,能说经道。优婆塞见那先前⒀,为作礼,叉手言:「饰⒁诸沙门日久,未曾为我说经者。今我从那先求哀⒂,愿与我说经,解我心意。」
那先自念:我受师教戒,令我口含水,不得语。我今吐水者,为犯师要,如是当云何⒃?那先知优婆塞亦高才有志,我为其说经,想即当得道。
那先便吐水却坐⒄,为说经言:「人当布施作福盖口,奉行佛经戒,死後生世间,得富贵。人不犯经戒者,後不复入地狱、饿鬼、畜生中,贫穷中,得生天上。」优婆塞闻那先说经,心大欢喜。那先知优婆塞心欢喜,便复为说经:世闲万物皆当过去,无有常。诸所作皆憨苦,万物皆不得自在。泥洹道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愁不恼,诸恶憨苦皆消灭。
那先说经竞,优婆塞得第一须陁洹道⒅,邪先亦得须陁洹道。优婆塞大欢喜,便极与那先作美饰具⒆。那先语优婆塞先取饰具置师鉢中。那先铈竞,澡漱讫毕,持饰具还与师。师见言:「汝今日持好饰具来,以犯⒇众人,要当逐出汝21。」那先大愁忧,不乐。师教言:「曾22比丘僧。」悉23会,皆坐。师言:「那先犯我曹24众人要,来当25逐出,无令在众中止。」频波曰说经言:「譬若人持一箭,射中两准26;那先自得道,亦复令优婆塞得道,不应逐出。」师迦维日:「政使27一箭射中百准,会为28犯众人要,不得止。余人持戒,不能如那先得道,如效那先,当用绝後29。」众坐中皆默然。师教即逐出那先。
那先便以头面30礼师足。起,遍为比丘僧作礼。讫竞,便出去。入深山,坐树下,昼夜精进,思惟道不解,自成31。得罗汉道,能飞行,彻视彻听,知他人心所念善恶,自知前世所更从、来生32。得罗汉道已,便来还入和战寺中,诣33诸比丘所前,头面悔过,求和解。诸比丘僧即听之。
注释
①豫知:即预知。
②哀:怜悯。
③听:任凭、随某人之意。
④四禅:即第四禅天的境界,已脱离八灾患(即寻、伺、苦、乐、忧、喜、出息、入息等八种能动乱禅定之灾患) ,故也称为不动地。
⑤要:精义、核心之义。
⑥这:「别本」译作「适」 。适,恰好、正逢。 「别本」更准确。
⑦心:心中以为,用「心」观照。名词动用。
⑧锡米,丽刻本作「扬米」,「别本」译作「折米」。当以丽刻本为准。或「别本」折米应写作「择米」,则亦可。
⑨师子:即狮子。
⑩主,丽刻本作「旦」,依丽本。
⑾今,丽刻本作「令」。依丽本。
⑿有名字、智慧:此句颇为不通,无法断句。「别本」译作「宿知有慧,预闻有明志之名」。依上下文,「别本」更为准确。此句下「广远有志」大约为「预闻有明志之名」意的误译。
⒀前:前来、走近。
⒁诈:即饭字。为某人供饭。名词动用。
⒂求哀:即哀求、苦苦请求之意。
⒃当云何:怎么说、怎么交待。
⒄却坐,「别本」作「而坐」。依「别本」。
⒅须陁洹道:指断尽三界之见惑,意为开始进入圣道,可以译「入流」,是小乘修行所达到的四种道果之一,即声闻四果的「初果」。
⒆诈具:即饭菜。
⒇以犯:「以之犯」之省略语。「之」代指美饭菜。
21汝:你。
22会:集合、召集。
23悉:全部、都。
24曹:辈。
25来当:来当:理应。
26准:目标、靶子。
27政使:即使、纵使。
28会为:总之都是。
29当用绝後:应该因此行为而断绝日後修行。由此见迦维日尤重教之戒律。
30头面:即完全弯下腰,跪下以头脸触捱,意为极虔诚。
31自成:自我修炼,证成正果。
32能飞行......更从、来生等句:此句为证得阿罗汉的六种神通:
㈠神足通:指能飞行自在,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㈡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㈢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㈣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㈤宿命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㈥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33诣:来到。
解说 作为一部宣教作品《那先比丘经》,其主要目...
第十七问地狱中人经万年为何不清亡? 译文 王又问...
第三十五问父母死哭、闻法哭有何不同? 译文 王又...
第四十六问人行善得福大或作恶得殃大? 译文 王又...
源流 古人、今人对《那先比丘经》的研究成果来看...
第二问人死还受後有之身? 译文 王问道:「难道人...
第二十六问人死旧身不随神识再生後世吗? 译文 王...
第四十四问两人同死何者先投胎? 译文 王又问那先...
第四十九问何物骨长四千里? 译文 王又问那先:「...
第五十一问得道者能忆念深奥之事吗? 译文 王又问...
解说 作为一部宣教作品《那先比丘经》,其主要目...
源流 古人、今人对《那先比丘经》的研究成果来看...
第五十三问佛所作所知甚难甚妙吗? 译文 那先说:...
第五十二问神识、智慧、自然,是同是异? 王又问...
第五十一问得道者能忆念深奥之事吗? 译文 王又问...
第四十九问何物骨长四千里? 译文 王又问那先:「...
第四十八问此身能飞行到第七梵天吗? 译文 王又问...
第四十七问智愚者作恶,何人得殃大? 译文 王又问...
第四十六问人行善得福大或作恶得殃大? 译文 王又...
第四十五问通过何种方式学习可知道法? 译文 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