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a-bhūmi-ā stra),系印度佛教论书。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取经法之最大原因。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佛教传统上认定此论的作者为无著。
瑜伽师地论
本论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出现在古印度,相传乃无著菩萨夜升兜率天弥勒内院,听闻弥勒菩萨说法,返回人间后,再为大众演说,并成纪录。
石碑护身符是密宗佛教和南传佛教常用的符咒、经文储藏器物。将符咒储藏后可以随身携带。如同转经轮,方便生活中一边劳作一边做佛教功课。而且密宗佛教认为,诵念时因为受到各地方言影响,容易出现发音不准的情况,所以一般人佩戴瑜伽师地论的石碑护身符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起到最大的功效
瑜伽师地论石碑护身符组成方法解析
(石碑护身符组成之一影子石),象征本尊之智慧,属于禅定波罗蜜多,能除傲慢心
(石碑护身符组成之一蜜蜡石),象征本尊之慈心,属于忍辱波罗蜜多,能除嫉妒心。
(石碑护身符组成之一橘子石),象征本尊之身、口、意、事业、功德,能除贪心。
(石碑护身符组成之一玫瑰石),象征本尊之大乐,属于布施波罗蜜多,能除痴心。
(石碑护身符组成之一红竹石),象征本尊之大乐,属于布施波罗蜜多,能除吝啬心。
(石碑护身符组成之一樱花石),象征本尊之悲心,属于精进波罗蜜多,能除瞋心。
以“影子石、蜜蜡石、橘子石、玫瑰石、红竹石、樱花石”组成的石碑护身符就是瑜伽师地论。而这些石头组成顺序就叫做结樱
唐玄奘译。100卷。但在玄奘以前,已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相当于奘译本35~50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近年来发现有和阗文译本残篇)及《菩萨戒本》1卷(相当于奘译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9卷(相当于奘译本《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相仿,但另有序品)和《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为《菩萨戒本》的异译);陈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相当于奘译本第1~3卷,已佚),《决定藏论》3卷(相当于奘译本50~54卷)等几种译本行世。
此论梵本菩萨地部分,1930~1936年间由日本荻原云来校订印行。1936年印度罗睺罗于西藏萨迦寺发现此论,录写归樱经校订,于1957年由加尔各答大学部分刊行。藏文有题名为《瑜伽行地》译本,分为前十二地(26卷)、声闻地(20卷)、菩萨地(22卷)、摄决择(43卷)、摄事(22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以上三部分不分卷)等八部分。收在丹珠尔中。
藏文译本题为《瑜伽行地》,无著造。全本共分八个部分,分别为前十二地(二十六卷)、声闻地(二十卷)、菩萨地(二十二卷)、摄决择(四十三卷)、摄事(二十二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都不分卷。。收在《西藏大藏经》〈丹珠尔〉中。此译本纳入藏文大藏经的丹珠尔部。
就奘译本而言,主要由以下五分组成:
《本地分》,1 ~ 50卷。释十七地瑜伽禅观境界,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 《摄抉择分》,51 ~ 80卷。释本地分之十七地的深隐要义。 《摄释分》,81 ~ 82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说法和仪则。初明说法应知的五分,次明解经的六义。 《摄异门分》,83 ~ 84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和差别。 《摄事分》,85 ~ 100卷。释十七地有关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众多要义,初明契经事,次明调伏事,后明本母事。 五分中以《本地分》为中心所在,后四分主要是解释其中的义理。 主旨为揭示根本心识(阿赖耶识)总持眼耳等六识及所知境界的作用,禅观渐进的各种境界及修习所得果位,借分析名相,斥有无二见而使人悟入中道;其余四分只是《本地分》的补充说明。
五分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欧阳竟无在《瑜伽师地论叙》中说:
云何《瑜伽》五分耶?三乘根本,有十七地以为宗要。摄文义尽曰本地分,释地中不尽要义曰抉择分,释地中诸经说解仪则曰释分,释地中诸经名义别异曰异门分,释地中三藏众要事义曰事分。初一是论,故称地论。后四为释,释不名地,摄故名分,曰《瑜伽》五分。
全书中心内容是论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性质及其所依客观对象是人们根本心识——阿赖耶识所假现的现象;禅观渐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以分析名相有无开始,最后加以排斥,从而使人悟入中道。全书分五部分:①本地分(1~50卷)。将瑜伽禅观境界或阶段分为十七地,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②摄决择分(50~80卷)。论述十七地的深隐要义;③摄释分(81~82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说法和仪则。初明说法应知的五分,次明解经的六义;④摄异门分(83~84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和差别;⑤摄事分(85~100卷)。释十七地有关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众多要义。初明契经事,次明调伏事,后明本母事。五分中以本地分为重点,后四分主要是解释其中的义理。
根据五分内容排列顺序,依次提要如下:
一、本地分(1 ~ 50卷)
此分共有十七地,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
欧阳竟无在《瑜伽师地论叙》中认为:
境摄九地,五识及意曰境体,一切皆以识为体故;寻伺三地曰境相,上下粗细别故;等引及非、有心无心曰境用,定散隐显别故。行摄六地,闻思修三曰通行,三慧修行被一切故;声闻、缘觉、菩萨曰别行,随机修法成自乘故。果摄二地,有余、无余是曰通果,自性、无住别惟被大,此不诠别,惟普被故。
欧阳氏以境概括九地,值得商榷。在九地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等三地,可以说是境体和境相。然而,三摩呬多地及非三摩呬多地,是辨别修学禅定的差别,怎能说是境呢?因此,摄在行中较妥。?
『境』
境摄七地: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有心地、无心地。
「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各从自性(各自体性)、所依(生起的依赖条件)、所缘(所缘的境界)、助伴(各各相应的心所)、作业(业用)五方面来辨别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恒行意)、阿赖耶识。其中,意地包括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因为它们都以意根为生起所依。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反映了初期的唯识思想。其理论特点是:一、诸识及心所各有自体,论中建立了八识五十三心所。二、以第七识为恒行意,尚未提到末那一词。三、种子本有。四、一切色境虽由种子所生,但各有相对独立的自体,未达到唯识为体的程度。此外,这二地还详说有情生死、世界成坏及法相差别等问题。
「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等三地,分为五门叙说:
界施设建立:由数(三界)、处(三界处在)、有情量(有情身量高低)、有情寿(寿命长短)、有情受用(苦乐、饮食、淫欲之受用)、生(三种欲生及三种乐生)、自体(四种不同的所得自体)、因缘果八相组成。 相施设建立:由寻伺体性、行相、等起、差别、抉择、流转七相组成。 如理作意施设建立:由如理作意相应寻伺依处、事、求、受用、正行、声闻乘资粮方便、独觉乘资粮方便、波罗蜜多引发方便八相组成。 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广辨十六种外道的思想差别,是研究古代印度哲学的重要资料。 杂施设建立:此明三种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 「有心地」和「无心地」:从五方面辨别有心与无心的不同。
『行』
从三摩呬多地到菩萨地,这八地的内容是说明行法。
「三摩呬多地」:三摩呬多,汉译等引,指行者静坐时远离昏沉、掉举所引发的胜定,并说明静虑的种种差别、安心、作意及修习静虑的注意事项、方法等。
「非三摩呬多地」:本论列举十二种相说明它的特征。
「闻所成地」:广辨五明,一、内明处,二、医方明处,三、因明处,四、声明处,五、工巧明处。五明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知识,作为菩萨必须学习并精通,才能广济群生。
「思所成地」:如何如理思维、观察诸法。?
「修所成地」:叙述修行的条件及所得果实。由四处七支说明:一、修处所,为投生的处所及根身没有缺陷。二、修因缘,包括说法、闻法及正确的发心动机。三、修瑜伽,指出修习瑜伽种种能治、所治法。四、修果,由修习瑜伽得世、出世间的定慧果实。?
「声闻地」:广明声闻种性发心、修行、得果的一切。?
「独觉地」:由五相说明,一、独觉种性,二、独觉道(修行的方法),三、独觉习(证果的方法),四、独觉住(身心安住处),五、独觉行(自利利他的行为)。
「菩萨地」:广明菩萨种性发心、修行、得果的种种。论中用持、相、分、增上意乐、注生、摄受、地、行、建立十法予以概括说明。十法又归纳为四处:初持瑜伽处,有“种性”等十八品。第二随法瑜伽处,有《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有《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正发菩提心品》。?
初持瑜伽处:说明菩萨的种性(为成就佛果的依因,在五种性中最为殊胜),菩萨的发心(发心的自性、行相、所缘、功德、最胜),菩萨应该具备的六种知识(自利、利他的途径,世、出世间的真理,请佛菩萨的威力,成就有情的方法,自我圆成佛果的道路,无上佛果的妙境),菩萨的修学法门(六度、四摄、供养三宝、亲近善知识、修四无量、大乘三十七菩提分法等种种利乐有情功德事)。?
第二持法瑜伽处:
《相品》说明菩萨具备的五大特征,一、哀悯,二、爱语,三、勇猛,四、舒手惠施,五、能解甚深入理密意。 《处分品》:说明速证佛果的四种法门,一、善修事业(六度行门),二、方便善巧(于十二处具足方便善巧,能作自他义利),三、饶益于他(依四摄法门),四、无倒回向(所修法门能回向无上菩提)。? 《增上意乐品》:指出菩萨对有情应有的态度,如七相怜悯,十五种增上意乐,十事应知。 《住品》:菩萨发心行菩萨道的十二种住,及其特征、修习时间和所断惑障等。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
《生品》辨别菩萨受生形式及动机,有五种不同,一、为除众生灾患而生,二、随着有情种类受生,三、所感殊胜正报生,四、所感殊胜依报生,五、最后生。? 《摄受品》:摄受有情的六种方法。? 《地品》:随前十三住建立七地,一、种性地(种性住),二、胜解行地(胜解行住),三、净胜意乐地(极欢喜住),四、行正行地(增上戒注增上心注三种增上慧注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五、决定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六、决定行地(无碍解住),七、究竟住(最上成满菩萨注如来住)。上述七地反映了菩萨修行的过程。 《行品》:总括一切菩萨地的行门为四种,一、十波罗蜜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建立品》:叙述诸佛具有一百四十种不共法,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等。同时说明诸佛感得一百四十不共法的因缘。? 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发正等菩提心品》,阐述菩萨修学次第。?
『果』
果摄二地,「有余依地」和「无余依地」,论中各以三相施设建立。
二、摄抉择分(51 ~ 80卷)
此分共有十六地(除缘觉地),十六地的名称同本地分,依次为:
「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卷五十一至五十七):在八识中,着重谈了阿赖耶识,从八方面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谓依止执受、最初生起、有明了性、有种子性、业用差别、身受差别、处无心定、命终时识。假如离开阿赖耶识,这八方面都无法成立。又以四相建立流转,谓阿赖耶识的所缘境界、相应心所与转识的依赖关系,诸识的同时俱起。一相建立还灭,谓阿赖耶识的转依。在法相方面,广辨种种不相应行法、五十一心所及六种善巧(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相善巧)。?
「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等三地(卷五十八至六十一):在本地分的五门施设建立中,提出杂染施设建立,作进一步的说明。杂染有三,一、烦恼杂染:即烦恼的自体、烦恼的种类、烦恼的修断、烦恼的对治。二、业杂染:广明十不善业。三、生杂染:叙述三界有情及出世圣者种种受生差别,招感生死的原因,有情界中的种种痛苦,并指出做好国王的道理,和上中下士的不同。
「三摩呬多地」(卷六十二至六十三上):指出众生不能证得心一境性的原因,解释《随身念经》,二解脱(心解脱、慧解脱),眠缠,五种与定相违法(犯戒、无无间加行、无殷重加行、有沉没、他所扰恼),修定人有三种远离(住处远离、见远离、闻远离),五种厚重过失能为定障(忿、慢、欲贪、萨迦耶见、不能堪忍)等。
「非三摩呬多地」(卷六十三中):说明不能入定的原因及对治方法。
「有心地」(卷六十三中):用五相说明诸心差别,一、依世俗道理建立诸心差别,如前意地所说。二、依胜义道理建立诸心差别,概括诸识为阿赖耶识和转识两类。三、胜义道理建立能依差别,以阿赖耶识为所依,末那识为能依,并说明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的含义和作用。四、胜义道理俱有差别,八识的俱不俱起。五、胜义道理建立染净差别,阿赖耶识、末那识在三性中的性质,与烦恼相应不相应,诸烦恼种的对治。?
「无心地」(卷六十三下):阐明在缘缺、作意缺(心不在焉),未得(下界人未得上界定心)、相违(苦乐受不同时),断故(修道者已断的贪心),灭故(无想定、灭尽定),已生故,七种情况下心不得生。?
「闻所成地」(卷六十四):内容有三,一是广辨皈依:考察皈依的对象、皈依的种类、能皈依者的资格、皈依者应具的正行、皈依者所能获得功德。二是由六种理门略释圣教:一、真义理门,二、证得理门,三、教导理门,四、远离三边理门,五、不可思议理门,六、意趣理门。三是造论六因:一、欲令法义当广流布,二、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能入正法,三、为令失设种种义门重开显故,四、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五、为欲显发甚深义故,六、欲以种种美妙言词生净信故。?
「思所成地」(卷六十五至六十六):说有四种思议,一、事思议,二、有非有思议,三、因果思议,四、乘思议,特别说明如何如理思议诸法的假实有无。又各以五相建立有见、有漏、有染、世间、有为、所缘诸法差别。?
「修所成地」(卷六十七上):十六种修行方式。
「声闻地」(卷六十七至七十一):以五难成立无种性,辨十种声闻。引《月喻经》论证声闻人四种净妙法(具戒、具德、柔和、善法),指出比丘往信徒家要断除三种烦恼(结亲友家随烦恼、家悭随烦恼、有染心而行法施随烦恼)。解释《伐地迦经》所说的声闻人要对染净诸法善巧,应遍了知染净所依、杂染、清净三处。略说四谛法门,用摄等十三门抉择本地分律仪相应相,又以六十四门杂说境行果相。?
「菩萨地」(卷七十二至八十上):本地分《发心品》、《自利利他品》都有抉择,叙述菩萨的十种发心,四种恒常随护心,九种正行,对五种有情众起邪行名无哀悯,五种无堪任性有情。《真实义品》,抉择诸法真实义,有五法三自性。五法:谓相、名、分别、真如、正智。先释辨体,再以诸门分别。三自性: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论中以释名、辨体、差别、三性与五法关系,三性与三无性,依止、作用、有无、染净等方面分别三性。《威力品》、《成熟品》、《菩提品》、《力种性品》,以五因缘说明菩萨威德不可思议,有十法行能令菩萨成熟有情,大菩提五种相(自性、功能、加行、转、还),六相略摄如来功德(圆满、无垢、不动、无等、能作有情利益事业、功能)。《布施品》,以施、戒、见、心、语、智、垢七种清净,说明菩萨惠施乃能清净。《持戒品》,抉择三聚净戒?等。《菩?萨功德品》,指出有十种无颠倒道能证得一百四十种不共佛法,引《解深密经》除序品外的所有内容,论证大乘境行果的理论依据,证明大乘佛教是佛所说。?
「有余依地」及「无余依地」(卷八十下):有离系等十四门,回答住有余依及无余依涅盘声闻人的境界。
三、摄释分(81 ~ 82卷)
此分分为十三门:
一、契经体有二(文、义);
二、释经方法有五(法、等起、义、释难、次第);
三、契经文有六(名身、句身、字身、语、行相、机请);
四、契经义有十(地义、相义、作意等义、依处义、过患义、胜利义、所治义、能治义、略义、广义);
五、经教的形式有十二(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
六、等起有三(事、时、补特伽罗依处);
七、义有二(总义、别义);
八、释难有二(自设难、他设难);
九、次第有三(圆满次第、解释次第、能成次第);
十、法师十相(善于法义、能广宣说、具足无畏、言词善巧、善方便说、具足成就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无有厌倦、具足忍力);十一、说者与听众(处五众中宣说八种言);
十二、安住听者,令住恭敬,无倒听闻;
十三、略广赞佛,谓讲经前必先称扬佛德。以上为说法者条件、说法时注意事项及经教知识,作为法师,如能具足通达这些道理,则能成就种种胜利。
四、摄异门分(83 ~ 84卷)
分为白品与黑品。
白品(善法)用四偈说明,第一偈有师等八门,第二偈有智等十五门,第三偈有如来等十门,第四偈有欲等九门。
黑品(不善法)用一偈说明,有生老死等十一门。?
五、摄事分(85 ~ 100卷)
抉择三藏众要义,一、契经事,二、毗奈耶事,三、摩怛理迦事。契经众要事义择摄,论曰: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长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注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出入息念、学、证净等相应。
此中蕴等及其排列次序,正是这部分所阐述的内容,下面依次说明。
1.行:行即是蕴,用十一偈说明。第一偈有界等十一门,第二偈有略教等十一门,第三偈有想行等十一门,第四偈有速通等十门,第五偈有因等六门,第六偈有断支等七门,第七偈有二品等十一门,第八偈有二智等四门,第九偈有诤等七门,第十偈有无厌等八门,第十一偈有少欲等十七门。
2.处(十二处):用八偈说明。第一偈有安立等八门,第二偈有无智等十门,第三偈有道等八门,第四偈有离欲、未离欲等八门,第五偈有因同分等九门,第六偈有作缘等十二门,第七偈有上贪等十二门,第八偈有一住等十二门。
3.缘起:用四偈说明。第一偈有立等九门,第二偈有异等七门,第三偈有触缘等八门,第四偈有有灭等六门。?
4.食(四食):有一偈,以安立等五门说明。
5.谛(四谛):有一偈,以如理等十二门说明。
6.界(十八界):以四偈说明。第一偈有总义等四门,第二偈有三七界等八门,第三偈有诸受自性等八门,第四偈有受生起等六门。
7.四念住:以四偈说明:第一偈有沙门等八门,第二偈有安立等九门,第三偈有先诸根等五门,第四偈有邪师等九门。
8.四正断。?
9.四神足:共有半偈,以勇等五门说明。?
10.五根:有一偈,以安立等四门说明。
11.五力:有一偈,以思择等六门说明。
12.七觉支:有一偈,以立等七门说明。
13.八正道:有一偈,以初内、外力等五门说明。
14.出入息念:有一偈,以障随惑等九门说明。?
15.三增上学:有一偈,以尊重尸罗等五门说明。
16.证净等:有一偈,以安立等五门说明。?
毗奈耶(律)事要义择摄( 卷九十九至一百上),有一偈,以利聚等十门说明。
摩怛理迦(论)事要义择摄(卷一百下),用二偈说明:第一偈指出造论释名的方法。先略序事,叙述流转、杂染二十二事,还灭清净十九事。后广辨,以异门等四门广辨其相。第二偈有聚等六门,又十八门,略述摩怛理迦所有宗要。以上诸门摄尽三藏众要事义,故称摄事分。?
今人吕澄先生的《杂阿含经刊定记》,认为抉择契经的摩怛理迦(本母),是依《杂阿含经》的次第而造的。印顺法师有《杂阿含经论合编》,将摄事分与《杂阿含经》作了对照合刊,可知,摄事分与《杂阿含经》渊源有自。?
从以上提要,可以发现《瑜伽师地论》五分内容的组织关系。本地分通说十七地,摄抉择分进一步抉择十七地的深奥道理。此二分是所说,使人明了诸法事理。摄释分辨明讲经方法和诸经仪则,是能说的方式。连同前二分共为所说内容及能说方法,是一般的通说。摄异门分解释诸法名义,会通各种异说。上面四分阐明所诠教法,摄事分特明能诠的三藏,显示能诠与所诠的不同。
印度注释中最古的一种为最胜子等撰,有汉、藏两种译本。汉译《瑜伽师地论释》1卷,简称《瑜伽论释》,唐玄奘译。现存藏译本有《菩萨地释》,德光撰,燃灯吉祥智、戒胜同译;《菩萨戒品释》,德光撰,慧铠、智军同译;《菩萨戒品广释》,胜子撰,慧铠、智军同译;《菩萨地释》,海云撰,寂贤、戒胜同译。
印度注疏中最古的一种为最胜子等撰,有汉、藏两种译本。
汉译《瑜伽师地论释》1卷,简称《瑜伽论释》,唐玄奘译。
现存藏译本有《菩萨地释》,德光撰,燃灯吉祥智、戒胜同译;《菩萨戒品释》,德光撰,慧铠、智军同译;《菩萨戒品广释》,胜子撰,慧铠、智军同译;《菩萨地释》,海云撰,寂贤、戒胜同译。
现存有唐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16卷(为第1~66卷的注释)、《瑜伽论劫章颂》1卷(为七言颂),遁论集撰《瑜伽论记》48卷,清素撰《瑜伽师地论义演》40卷。另有敦煌本《瑜伽师地论分门记》(已印出6卷)和《瑜伽论手记》(已印出4卷),均为唐法成讲述,听者笔记而成。近代有欧阳竟无撰《瑜伽师地论叙》2卷。此外,尚有20~30种注释已散佚。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
金刚手菩萨 “金刚”为密宗术语,梵语vajra,巴利...
宝积简介 《大宝积经》,梵名Mahā ratna kū?a sūtr...
《毗婆尸佛经》,佛教经典,收录于《大正新修大...
法灭尽经经书实物 佛教经典,主要内容为佛陀在涅...
一卷。唐·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静编。又称《...
简介 总十卷,又称《入于大悲大方等大集说经》、...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一卷,中国北周时代印度...
简介 《付法藏因缘传》也称做《付法藏传》,或《...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分二卷八品,唐代佛...
佛经名,佛说蚁喻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1.《雨宝陀罗尼经》,又叫《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
八大灵塔名号经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扬八大...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佛经名,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