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5卷;③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1卷。此经以阐述大乘境行果为中心,分序、胜义谛相、心意识相、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作事等八品。序品,即序分。其余七品为正宗分。正宗分前四品讲所观境,次二品明能观行,后一品显所得果。此经传到中国后,法相宗依《无自性相品》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教,并依心意识相品和一切法相品等,以三性说及唯识说,阿赖耶识和缘起说,为一宗根本教义。
圆测《解深密经疏》10卷(现存前9卷);道伦《解深密经注》5卷;令因《解深密经疏》11卷;玄范《解深密经疏》10卷。真谛有《解节经义疏》之作,现已不传;但圆测在其所撰疏文中曾有部分引文,经支那内学院辑成《解节经真谛义》1卷。藏译有无著撰、胜友等译的《解深密经略释》二百二十颂;龙幢撰、译者不详的《解深密经广释》40卷;圆测撰、法成译的《解深密经大疏》75卷等。新罗元晓、憬兴所作注疏,现已失传。(刘明渊)
修行过程第一阶段要修空、无相,求得解脱,第二阶段要证到佛性圆融,能够知道佛性如何应用,所以要学习唯识,这个识不是修行前或修行中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认知,而是自性所俱足的种种法相,及其各自性之功能,这就要学习,也是修行第二阶段的人所要修习的,所以说此经是唯识学的深层次经典。
其实「唯识学」天天讲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自性,这些名词都是从《解深密经》里来的,它阐述的佛性更透彻。从「心识」入门的,一定要认识佛性,然后产生神变,所以修行第二部份是修心识之用。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在《佛地经》里所讲的,都要以识起用,以智起用,因而《解深密经》很少人讲,但是要成佛的,须要探讨此《解深密经》。
弥勒菩萨是由「识」入门的,对「识」很有研究,讲过《瑜伽师地论》,也将《解深密经》里的二卷,列在《瑜伽师地论》里,论说「识」为何物?我们知道弥勒菩萨五亿多年以后,将到人间成佛,因为他过去修唯识,所以智慧比较超群,出生的时间是在人寿八万四千岁时,道德水准高,仅讲经说法三会,便能度几十亿众生成阿罗汉,成就无生法忍。你要了解《解深密经》的背景,当一个人想由空、无相法门成就,就要学习三论宗、唯识宗、成实宗等,所以《解深密经》是有相宗、瑜伽宗学者最主要的经典,此经典除前几品阐述三性的形相及如何空其三性悟解脱,最后学习瑜珈、地波罗蜜,然后偏重如来神通变化的运用等。
「心」和「识」是一致的,故能产生一切法,像上次我们所说的,在《佛地经》里,谈到如来的「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如何和合?如何成一味?就是要成就众生心中的或事业都能相应,这都要依「圆成实性」来产生「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所以佛陀等于是一个月亮,可以遍照千江水,千江代表每个人的不清净心,如果每个人的心清净,如同大海一样,大海和月亮无异,月亮可以遍照一切个别众生,大海可以容纳一切如个别众生的水,种种江、河,此等譬喻是静态映照神通,如来在《佛地经》已有阐述。当然佛陀也可以各别化成一切众生的江水、河水,这些都要从《解深密经》里的成所作事智来成就。所以在实修上不懂心,不能得解脱,便无法玩心通、神通。修行者起初不修空、无相、无愿观,得不到解脱知见,当然心的灵通变化也达不到这个境界。
佛法的修行过程阶段
并非懂一部经,就能什么都懂,要看修行者的境界、层次,什么阶段要修什么法,要看什么经。如果心还不清净,初学者《阿含经》要看,要证得断三结(得须陀洹果)、淡薄三毒(得斯陀含果)、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果)、断五上分结(得阿罗汉果,等于是永断三毒)。现在不要说证到阿那含、阿罗汉果,三结能修证到的话,也不能完全解脱,但起码有初步的解脱知见,此时就可以学《金刚经》,得到空有不二的中道观理念,学习大乘的实相观,悟得实相法樱
接着要学习「唯识学」,在「唯识」里介绍的都是六大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及前五识,六、七、八识的功能,若行者六、七识不清净,就有诸多烦恼起现行,这要用「大乘」佛法来修行。小乘不必讲那么多道理,若能去除身见、戒禁取、疑心病等,就能得初果。此疑包括自己心里的心病,和对佛教道理不认知的怀疑等。昨天有个电子信息说,有个有名的居士大德,号称禅宗,他说佛就是上帝,讲没讲上帝就是佛不得而知。但这个网友常常上网看他的文章,说这很符合他的意思,佛就是上帝,上帝就是佛,没有两样。把佛教看成神教,搞得不清不楚的,也有这种大德,道理没有搞懂,这也种属于对理的怀疑。
断三结才有须陀洹果位,行者不去讲内心的道理,断除身见,把身体执著断除,把身体看成就是我的观念断除,不守不正当戒律。释迦牟尼佛没有说的戒就不要乱守,不守狗戒、鸡戒,或者柴、米、油、盐 中,不吃油、不吃盐,这种怪里怪气的戒不守。淡薄三毒贪、瞋、痴,就有斯陀含果,要不要讲那么多唯识道理?不必!前五识、第六、七识、第八识等种种的功能,讲一大堆心病,讲归讲不去修,还是没有用,不如小乘的人,守戒律去修身心,反而可以很快成就须陀洧斯陀含、阿那含,甚至于阿罗汉果,末法时期,修得后两者是不简单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解深密经》的定位在哪里,要有相当的清净心及空证后,再来了解《解深密经》最好,若没有这样的境界,那就听一听,成佛及要成佛的人,到底在这部经里可以学到什么?
首先要了解《解深密经》之意义,《解深密经》梵名sandhi nirmocana-sūtra,sandhi (删地) 翻为「深密」,nirmocana (涅谟折那) 此翻名「解」,sūtra(修多罗)就是「经」。sandhi 是由sam+dha字形成变化来的,形成sandhi。sam有完全、全部之义,也有完美之义。dha有树干,转变成阴性dha有形状之义。总结sandhi 有连接、团结、联合、和睦、一致之义;也有大珍珠之义;也有接头、结节,关结、联接之义。nirmocana 由nir+mocana 所形成,而nir的原形是nis,当在元音或有声音字母之前时,就会变为nir,nis有往外、结合之义。mocana原字为moksana,原为解脱之意。合起来成为nir-mocana,能解、解说之义。sūtra,音译作修多罗,也有音翻素怛缆、苏怛罗,一般译为契经、正经、贯经。佛教圣典可总括为经、律、论三藏,经藏乃其中之一。
「解」可作「了解」,或者是解放心里非常深、且微细的心意识,把心结解开。「解」不仅是了解,用在实际上是对于法的解脱,Sandhi是深密,经名是这样,Sandhi nirmocana sūtra,称为《解深密经》,当然有的不是翻成《解深密经》,因此经总共有四个版本,每个人了解的意思不同,名称各异。《解深密经》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因为他中文、梵文都精通,所以翻的比较恰当。
《解深密经》略称为《深密经》,这部经仅五卷,古代的书,不像现在的一本、两本,是用竹子编成一串,在上面刻文字,不能刻太大卷,太大卷抱不动啦,刚好可以用双手展开来看。《大般若经》那么多卷,不是一个段落一卷,是以竹片容量来定,写到哪里算哪里,中间这一段未说完还是算一卷,卷与卷之间,意思还没有完结,还要由后接下去。这个品即是里面的章节,不能用卷来分里面的内容,用品目可以分,这一品的内容在讲什么?这部经就是如此。
在还没有讲经文之前,先要了解一些概念,如来藏净法界,是佛的境界,修证到佛的境界,才有真正如来藏可说,否则不要用如来藏这个名称。如来藏 (tathāgata-garbha) 是指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的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凡夫没有显示如来藏的真实功用,所以如来藏虽有,但不能显露。很多人喜欢讲如来藏,但却不知道如来藏为何义及其功能为何?它具足甚深微妙的神通变化与无量种智,所以只有佛的境界才有此名相。
我们心有病,不用如来藏这个名称,仅称为阿赖耶识(ālaya),ālaya 原形是āli,是藏、隐藏之义。ali 再细分,li是黏着、滞留之义,a 则有执取之义。阿赖耶识是无所不藏,又能执取其为业种,就是造业后它能无所不藏。而刚刚说佛的如来藏,是具「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可以合众生类,众生各别的体,有情、无情,都可以融合,让众生受用,这是他的受用身之用。证到佛性的人,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受用,自受用可以感召到清净佛净土,感召三十二庄严相;另一个为他受用,是给众生受用的,无论众生要不要,他的佛光能普照一切众生,若众生向着他就能受用,众生不向着他,被种种烦恼、心病所迷,佛光虽照他,他的受用身来给众生用,众生也不知道用。这一类众生都是心有大病,是常常为非作歹的人,是不修行的,或修行却具邪见、邪行之人。
有修行的人,忆念诸佛,他佛受用身会跟你合一,你心不净,慢慢心也会净,不必念佛,只要心观想佛像,一观想他心就能安详,因为佛的他受用身,有情、无情都包容,观想他当然就能和合在一起,不好的人心和合在一起,当然会清净心安。佛有这种智慧,可以和众生、一切有情、无情融合,这才是如来藏,净法界证得的人,才有办法做到。我们人都有心病,所以此识就不能称为「如来藏」,是业报身的阿赖耶识---业藏,起心动念和众生结的善恶因缘成,所以能无所不藏,形成未来的果报种子,种子会发芽、会受报。
目前只有《解深密经》提出「阿陀那识」这个名词,此名词与阿赖耶识有何不同呢?先来分析阿陀那识 (adana) 的梵文字义,dana 是捐赠、布施、施舍之义,a 是否定,所以adana就形成执娶不舍之义。这与阿赖耶识不同在哪里?「唯识学」讲阿赖耶识有三藏,第一能藏,把所造的善恶业种子储存;二所藏,所藏当然就存藏这个业种;执藏,执取种子为真、为我,因此随因缘果报去受报。所以阿赖耶识之功用,为内变根身、外化器世界,它会幻化,会变成正、依报之身与福禄寿等,所以阿赖耶识具有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处之万有法绪。
一般经典谈到阿赖耶识,唯独《解深密经》提出「阿陀那识」,其差别就在于前者执取善恶业,而后者执取修行中的善境界。两者都是能执取,但所执不一样。所以未悟行者的心识称阿赖耶识,开悟的登地菩萨,其心识称为阿陀那识。因学习佛法得菩提智慧,所以能以菩提智,不执取各种善的境界,这样就能破阿陀那识之执取性。
关于阿陀那识最有名的偈,我常常讲开悟就是像这样,「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里有这个偈,可以说明阿陀那识入微细心识中,如果打开进入深层里去,像瀑流一样,开悟的人翻种子就像这样,有的大翻啦!禅宗讲大彻大悟只有一回,那是大翻种子,所有种子都翻出来。若小悟千百回,打开一下,几天的妄想很多,然后又没有了。这种智慧就差一点,诸佛菩萨不敢让你全部打开,给你打开一点点,心乱一个礼拜,然后气没有了,心扉又关起来了。大彻大悟是身体全都开了,进入心里,体知阿陀那识非常深细,所以一切种子如瀑流,对于愚痴的凡夫,佛不敢跟他讲这个现象,听《解深密经》要有菩萨的境界,才听得进去,才能受用,这是第二阶段的修行。
第一阶段是修空观,丢垃圾,修小乘的内心不净,解除烦恼,然后悟到空,有解脱能力了,再来学《解深密经》,如果能开悟最好。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起心动念,常常执著,佛陀恐怕众生起分别心,执著这些念头就是我,所以对于凡夫不开示,现在开示是针对菩萨程度来说的。很多同学,课也听了,坐也打了,妄想习气还在,还离不开这个我,执著这个念头就是我,没有念头还要去找念头,来安住这个新我,起念后还说「好加在」它还在,这是智慧不够,无法了解真正自性。有位同学打电话来说,有一天他悟到心、性是什么样子时,痛哭流涕,哭了好久好久,众生如此迷糊、无明,不了解心、性是什么?《解深密经》就是讲心的,有一个章节讲心意识,一个章节讲三自性,心、性这两个懂了,便可以观它们无性,这样就自在无碍,就能面对一切境。
阿陀那识和阿赖耶识,为何到修行后期会不一样,《解深密经》是世尊涅盘不久前讲的,代表把众生带到一个境界后,再讲更深的法,让你了解一乘佛法。《法华经》是在涅盘之前八年说的,把三乘方便说,导入一乘佛法,这才是真佛法。早期世尊所说的,因为弟子像小孩还不会走路,就教他出左脚,出右脚,站稳了再走,这时讲《阿含经》,守戒,断习气、毛病,等到差不多,心、行为好一点,就跟他讲方等经,小乘戒律和大乘经典之间的一些法,讲性空缘起的道理,差不多根基成熟后,再讲《般若经》,学习一切境界、一切相,都不要执著,如此才能超越、解脱,讲空有不二的道理。最后讲一乘佛法,《解深密经》是在讲快进入修行尾声的法。
唯识基础篇讲义的图,八地以上菩萨心地称为阿陀那识。八地菩萨相当于阿罗汉的解脱境界,阿罗汉能够不再受生,他们的阿赖耶识不称阿赖耶识,要称为阿陀那识。七地以前菩萨与凡夫,染污阿赖耶识的功能还在,还在执取六根、六尘、六识,执取六根触、十二入、十八界产生的一切万法,有执著者那是凡夫或不究竟者,不管是世间禅定行者,或者是真正的凡夫、鬼神、非人,都是一样的执著万法,都有根尘识和合之后产生的烦恼。七地以前菩萨若是没有这些了,就是七地以上菩萨了。八地菩萨没有烦恼了,阿罗汉没有烦恼了,但阿罗汉他们还是执取偏空,执取空解脱,也就是他的阿陀那识在执取空相。《解深密经》之前,我们先了解阿赖耶识和阿陀那识有何不同?为什么到后期,世尊才提出阿陀那识这个名词呢?
本经适于中期大乘经典,本来是唯识宗的重要经典,可是是世尊快涅盘时讲的,为何变成中期大乘经典呢?世尊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阿含经与律藏较多,导致小乘人认为这才是有记载的真实经典,所以很多小乘修行人,知见不足,起来排斥一切大乘经典。因为从龙树菩萨弘扬《大乘起信论》以后,大乘经典才慢慢弘扬开来。早期的修行人,讲到修行一定依《阿含经》,有些大乘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在其它空间所说,像《华严经》是由龙树菩萨从龙宫里记忆回来而传的。
所以大乘经典,是佛陀在另一个时空讲的,同样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他的化身去天上所说,参与者都是菩萨级别。很多初学的,没有飞到另一个时空去听的那种能力,因此大乘经典和小乘阿含经有分别。这些都是佛陀所讲的,你要看内容。一个有正确知见的人,要看经典里讲的道理对不对,这样就知道这部经是真的或是假的。
这部大乘经典属于中期,大乘经典出现算中期弘化,本经是唯识宗的重要经典。何谓「唯」?唯者遮偏有。何谓「识」?识者遮偏空。因为怕你执著一切空,所以要讲识让你认知,如果一切都是空,那石头不也有佛性吗?当然石头也有佛性,但真正的佛性,不是把念头打死一切不想,不让它感应一切因缘,不是这样的。因为修行人初期没有定力,故要先修空,修行有次第,修到空后再回到有,此有为真有,非假有。如果讲真正自性感知因缘的法,要说真也可以,要说假也可以,为什么?因为一切法因缘生,都是幻化而成,执著它会成为果报的因缘,不执著它就解脱。这时是真有也可以看成假有,没有修到空观的人,起心动念都是妄想,那根本是假知,假中之假,妄中之妄,怎么可以相信?
这里讲有,是已经证到空的人,有能力不起心动念,有人想你,心就感应,这是因缘起法的有,不执著它又是空,要做到这样,不要在理念上论空有、有空,要在实质上了解,把心摄住不起,不胡思乱想,住于空,吃饭就吃饭,工作就工作,心不起就是空。如果有因缘,此因缘包括人、法、心念,人来的话,心、自性先感应,然后产生心。坏人是什么心,还没看到就觉得心毛毛的,自性感应产生心的觉受,知道周围有众生,这个众生不怀好意,这是自性起心念,它是有因缘的。
若无因缘来的法,那是五蕴,五蕴所现非真。《楞严经》云,五蕴非因缘,非自然性。因为不是因缘法,故无自然的自性相应,什么和他相应?邪自性、邪真如相应。色、受、想、行、识,一切佛经总在讲五蕴非真,色身没有,一切物质不能当真,觉受、感情的领纳作用,是你养成的。若是真的,应该每个人都这样,为什么你比较喜欢某方面,不喜欢另一方面,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这当然是假的,胡思乱想的,或者是微细的心识里的行蕴。
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虚幻不实的,不能执著它。如果学到空,心常住空不起,因缘来起了念,起了感受,这是实有,实有可是不能当真,当真就要轮回,所以要用空来观它,用般若智讲就是无所有、不可得,这样就不会搅和进去。凡夫就是有因缘来,感召起了法,一头栽了进去,所以烦恼就起了。
唯识宗在阐述这两个道理,心已经有点清净的人,才能来学习《解深密经》。此经不是在讲六大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大部份人谈唯识,只讨论名相,无实质意义。要进入唯识有相宗、瑜伽宗、三论宗,要有相当的修证。就是已悟到空,再来讨论这些经典,才能受用,不然只是学些名相而已。唯识宗建立直接的理论,皆来自《解深密经》,刚才提到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一切皆无心性。空性应因缘起法,观空,无所有不可得,故有相等于无相,有性等于无性,这是成佛解脱的境界。
密在有了空性,因缘来起法,有能力不执著它,第一个不说它真有,若真有和世间天神境界差不多,还是会再轮回。感觉了说它没有,一切法由自性起,一切法因缘产生心法,不能观为有。观它有那个样子,但跟我没关系,有是你的事情,但我不认为是我的事情,如此超然的心态,唯有佛法才能谈论这些。
故《解深密经》提供给唯识一些理论根据,唯识属法相宗。我们所说的空,一切因缘所起的法,这是法相,我们常说法的生起过程,自性空相,平时无法,连自性亦不存在。当一个人出现在我的范围内时,不是眼睛先看到,自性先感觉,自性便升起,空性产生法性,产生法相,人是色,是物。感觉有两种,一是身,身要近距离才能感觉,或者有灵通,非人也可以感觉,他来了或没来,这是身识。一般看物相都是以见性,眼睛是根,见性是自性产生的性,眼根不见得能看东西,能看东西的是见性,法性产生法相,眼识开始认知法相。物来,第一产生见性功能,此时法相还没产生,如果见性同时看到时,即是我们所说的阿陀那识---佛性,佛性不必透过眼睛来看。
佛性有时讲八识,阿赖耶识,物相先现于心中,佛性先觉知,人的觉知较慢,佛性先去映照外境,虽然还没证到佛的境界,也有这个能力。眼睛先看到,是什么东西不知道,因凡夫和它不相通,然后见性起,产生法性、法相,此法相用眼识来认识它,眼睛出现法相于心中,眼识依托八识所现法相为其所缘,所现人的影像,不是来自于实体、实相。你看东西,看到东西不是眼睛看到的,是自性看到,眼识再依托八识而见,以前讲阿赖耶识,现在讲阿陀那识。
一个没有眼睛的人,能不能看得见东西,一般人看不到,有神通的人就可看到,像阿那律陀尊者,眼睛瞎了,怎么看?他用见性,见性是什么?用空性、自性来看东西。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天上其它星球,因为我们不空,妄想、习气、毛病一大堆盖住了此功能。但我们也有这个能力,近距离可以了知,远距离没有办法。你修一点点,比如说这个不是人,是非人,你睡觉闭着眼睛,可以看到有个影子闪过去,凭什么看到,是第八意识见性看到,眼睛也没有睁开,是在睡觉,或闭着眼休息要睡不睡时,知道有个非人穿过去,显示不是眼睛看到的。正常人用眼睛当镜头照进来,眼识发挥功用时就像镜头一样,照到这个东西,取自于这个相,所以说它是幻化的。
经典讲得很多,一切法都是幻化,你就不相信,你说怎么幻化,确实有这个人,人不是你看到的,因为这个人映现在你心湖里,然后见性去抓来让眼睛现这个相,这是真的吗?如果真的应该像照相机镜头对着这里就好了,进去变成倒立,那个不真。何为是真?一切都不真,讲自性功能,要认知一切法都是心中所幻化的,不要当真,人还是有实体的人,故有实相。圣人要解脱,观它为非相。《金刚经》里一直强调这个道理,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
实相是有个人,要看成不是一个人,那你就客观看,这个人就叫做实相,如果不客观看这人的话,就是妄想执著,没有看到它是非相,没有看到空的一面,所以就主观意念讲,就是有念,有念就有喜好、厌恶想,然后产生欢喜心、厌恶心。Rain 来了,可以两、三天前去排队入场,有什么好看的,你喜欢啊!就有这种人。讨厌的人来就非常讨厌,这是主观意念的习气,没有看实相为非相,把它观空,这就不能称实相,是你的业力,我们要了解一切法都是幻化。
心更是众幻叫做妄,幻化本来不实在也是妄,现在种子种了一大堆,你记得妈妈的影像,想到她,她影像就现起来,也是人影啊!但妈妈在哪里?没有,或者在遥远的地方,但你还是可以想起她,这是种子化现的,是妄中之妄,是胡思乱想。因为妈妈不在眼前,见性也没有看到,是用妄想心勾起的影像,这是没有因缘的,妈妈没有在面前,怎么有她的影像,故说不是因缘法,不能用自然性相应。法起的过程是这样,非自然性,就是妄想,胡思乱想,邪真如相应,这是妄中之妄,没有修行的人就是这样,或有修行的人,认假为真也是这样。
看到初禅天的境界、玉皇大帝的天上境界,你执著为真,还是有个实境,映照于心中,你执著它,我有这个能力,我可以看,然后一直训练这个能力,你就会死掉,不会学到佛法最后的清净自性。《基础篇讲义》一直在讲,清净法界如何?有四身---化身、自性身、应化身 、清净法身 。自性清净,化一切相、一切种种物相,也可以自受用,他受用,自受用是报身,他受用是应化身。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懂唯识,了解这个道理,不会把想的、看的都认为是真的,这样就会很自然地走到无所有、不可得,这种般若智慧能观一切相。
过去所造的恶业,杀人放火,现起来时可以坦荡荡看着它,因为它是虚妄的,过去的事情,过去事情不在了,因为它是虚妄,执著它就变为真的,业也是这么形成的。法相宗,法的升起过程如此,如果很强调这个,不能用客观的心去看它,那你就是凡夫啊!如果是圣人,虽有因缘法起法相,认知了,或五根接触六尘,所现的法相,都可以客观地看它,这样就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很自在摆脱外在第一阶段修行六根尘的烦恼。甚至于进一步,看内在妄想、习气所起的第七识执著,把它视为不真实,这是法相观空。法相分内、外,外境是有实境,内心根本是虚幻不实,种子而已,起现行都能观这些法相不真实,对外可以解脱,对内可以不受它影响,不害怕,不起恐怖心。
瑜伽行派是真正打坐修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这些都要依靠经典来体证,若不讲经典,这个相怎么起?怎么可以超眼看天界境界?怎么看到光?可以看到什么?这些是怎么来的?都是自性映现而来的,要了解这些道理,才是学唯识的功夫,不要光论名相。《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讲的,好厚的一本书,都在讲心和九次第定修行境界,现初禅还有什么习气,现二禅、三禅还有什么毛病,你的执著还有什么现象会发生,那你不能执著,要解脱的话,要有般若智慧,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这些都是在瑜伽行派里讲唯识时该有的认知,《解深密经》的道理。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
金刚手菩萨 “金刚”为密宗术语,梵语vajra,巴利...
宝积简介 《大宝积经》,梵名Mahā ratna kū?a sūtr...
法灭尽经经书实物 佛教经典,主要内容为佛陀在涅...
《毗婆尸佛经》,佛教经典,收录于《大正新修大...
一卷。唐·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静编。又称《...
简介 总十卷,又称《入于大悲大方等大集说经》、...
简介 《付法藏因缘传》也称做《付法藏传》,或《...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永明延寿阐明唯心思想的著作。一卷。收在《大正...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分二卷八品,唐代佛...
佛经名,佛说蚁喻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1.《雨宝陀罗尼经》,又叫《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
八大灵塔名号经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扬八大...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佛经名,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