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是明代高僧蕅益大师于1647年依据天台宗解释佛经的方式撰写的对《佛说阿弥陀经》的精要解释,阐明阿弥陀经的宗旨是信愿行(念佛),奠定了净土宗的理论基矗被收入大师自己编辑的《净土十要》作为第一要。
要解,是灵峰老人所著。为弥陀经最紧要之注释。文不繁而义丰,辞虽简而理玄。乃十方诸佛之心要,净业经藏之骨髓。要者、紧要也。文中要处虽多,略不出三。(一)心要。即破缘影之妄心,显即境之真心,为自性弥陀之本体。言心、有乎多种。一曰肉团心,即吾人所指胸腔者是。此属肉团,系色质,有生灭败坏,非吾人之真心也。二曰缘影心,因尘而有者是。缘前尘而起思量分别。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此亦非吾人之真心。以其因尘则有,离尘则无故也。三曰真如心,乃即境之真心。此心非肉团,非缘影,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竖穷横遍,不可思议。一切世出世法,皆唯此心所成。诸法所生,因心成体。古人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者,即此心也。今之所谓心要者,即指此而言也。此要解中,将此心要之义,切实解明,故曰要解。(二)境要。乃破缘影之妄土,显即心之真境。今之学者,稍具世智,执着偏见,谓自心即净土,自性即弥陀。须知伊所谓之唯心净土,乃将缘影之妄想,作唯心之净土。当知十万亿佛土外决定有一极乐世界。所以云,生则决定生。而十万亿佛土外之极乐,即我心内之极乐。以我心竖穷横遍,无一土,无一法,不在此心中。故云、去则实不去。明乎此,方可与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否则、必落于缘影妄想。后文云一切庄严,皆弥陀导师行愿所成。亦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岂不可叹。此要解中,将此境要之旨,发挥透澈,详为解释无滞,故曰要解。(三)法门要。有事、有理。约事则净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横超三界,带业往生。胜过一切竖出法门。如虫钻竹筒,竖出则须依节而出,甚难甚难。横钻出洞,则甚易甚易。约理、则心境圆妙。一句弥陀,圆具三观十乘,无不该摄。此要解中,将此法门,为一切法门之最要意,分明解出,故曰要解。然此三法,举一即三,全三即一。一三圆融,不可思议。明心要,能生正信。明境要,能启切愿。明法门要,能立实行。后云,能念之心,不可思议。以其即心即佛故。斯即心要也。所念之佛,不可思议。以其即佛即心故。斯即境要也。念一声,一声不可思议。乃至念百声,千万亿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以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斯即法门要也。具释此三要,故曰要解。释法题竟。
要解先以天台家讲经的惯例述五重玄义,一解释佛说阿弥陀经经名,二说明本经以实相为正体,三说明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逐段解释经文要义。主要阐明持名念佛殊胜:“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阐明应当深信弥陀愿力、名号功德和众生心性本不可思议。
近代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对《弥陀要解》有极高的评价: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有此经以来之第一注解。(增广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其开首《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注释:其开首:指《净土十要》的开头。
信愿行三,《十要》中皆悉详示。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重玄义中,第三明宗,发挥三法,最为精详。其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况后生浅闻薄解,便欲指斥,冀其超越乎哉?以萤光而较日,多见其不知量也。惜哉王生,何苦如此!(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弥陀经》当依蕅益《要解》。《衷论》诠释,多有任己见,违经旨处,不可依从。(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若欲研究,《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增广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弥陀要解》,为自有此经以来之妙注,实为修净业者之指南。其书载于《净土十要》之首。《净土十要》,乃大师采净土著述之最契理契机者,汇而成之。共十种,故名《十要》。以《要解》注经,故居其首,乃尊经也。(增广卷一复郦隐叟书)
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增广卷一复尤弘如居士书)
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增广卷三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若欲利人,弥陀要解,可谓一字一珠。(续编卷上与魏梅荪居士书十六之十五)
要解一书,汝尚不满意,谓其学问不及莲池。然古人所证,吾人何敢妄拟。若论要解之义理扼要,实为千古所未有。(三编卷一复慧清居士书)
而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第一妙解,乃古今绝无而仅有者。切勿以等闲视之,则幸甚。(三编卷三复王尊莲居士书)
蕅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自云: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歧仲,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亲金氏梦观音菩萨抱儿授之而生大师。大师七岁即茹素,十二岁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誓灭佛老二教,开荤酒,作《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时阅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幡然认识到以前的错谬,将所著的《辟佛论》付之一炬。二十岁,注解《论语》,注至“天下归仁”文句时,不能下笔,废寝忘餐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其年冬,父亲亡故,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心,每日持诵佛名,尽焚文稿二千余篇。二十三岁时,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觉”,心生疑团:“为何有这样的大觉,竟如此推崇空界?”闷绝无措,自感昏沉散乱颇重,功夫不能相续,遂于佛像前发四十八愿,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二十四岁时,梦中礼拜憨山大师,恳请上乘佛法。时憨山大师在曹溪,不能往从,乃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出家,命名智旭。
二十五岁时,入径山坐禅参究。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极处,身心世界,忽然消殒。因而了知这个身体,从无始劫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坚固妄想所现的影子,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不是从父母生的。这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无不通达。久之,则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注脚。越一年,受比丘菩萨戒,遍阅律藏。
二十八岁时,母亲病笃,四刲肱不救,痛切肺肝,丧葬尽礼,誓住深山,掩关修道。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功夫,求生西方净土。尔后,多次结坛闭关念佛(或持往生咒),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师身体力行,广学专弘,扭转当时轻视净土之势,莲风一时大振。
五十六岁时,大师示疾,遗命身体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陆禽鱼,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跏跌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
圆寂三年后,门人如法荼毗。启龛,见大师跌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俱不坏,与鸠摩罗什大师的舌相不坏,同一徽信。门徒们不忍遵从遗命,便奉灵骨,建塔于灵峰。
蕅益大师著述宏富,凡四十余种。净宗著述主要有《弥陀要解》、《灵峰宗论》以及大师亲选的《净土十要》等,都是净宗修学的经典之作。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
金刚手菩萨 “金刚”为密宗术语,梵语vajra,巴利...
宝积简介 《大宝积经》,梵名Mahā ratna kū?a sūtr...
《毗婆尸佛经》,佛教经典,收录于《大正新修大...
法灭尽经经书实物 佛教经典,主要内容为佛陀在涅...
一卷。唐·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静编。又称《...
简介 总十卷,又称《入于大悲大方等大集说经》、...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简介 《付法藏因缘传》也称做《付法藏传》,或《...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一卷,中国北周时代印度...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分二卷八品,唐代佛...
佛经名,佛说蚁喻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1.《雨宝陀罗尼经》,又叫《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
八大灵塔名号经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扬八大...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佛经名,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