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又称四弘誓、四弘愿行、四弘行愿、四弘愿。略称四弘,或称总愿。
(术语)梵语僧那,译曰誓愿。诸佛有总愿别愿,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以所愿广普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缘四真谛而发此四愿也。
四弘誓愿
止观大意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也。二烦恼无数誓愿断,是缘集谛,而断无尽烦恼之愿也。三法门无尽誓愿学,是缘道谛,而学无尽法门之愿也。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是缘灭谛,而成无上佛道之愿也。往生要集上末曰:‘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数誓愿断,三法门无尽誓愿知,四无上菩提誓愿证。’
心地观经七曰:‘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就有情住持三宝,大海劫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
【四弘誓愿】 一未度者令度二未解者令解三未安者令安四未涅盘者令得涅槃
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一卷。略出二十科法门。皆是别明菩萨所行。诸佛证法。故从弘誓而辩也。所以凡夫二乘法中。虽有慈悲。而并无弘誓之德者。若凡夫人。既不识四谛十二因缘。虽修慈悲。止是为大福德。生梵天中。受梵王果报。此于众生。无出世利益。岂能因慈悲。树立弘誓之功。若是二乘。虽知四谛十二因缘。所修慈悲。但为自调。其心欲于一世尽苦。独入无余。既不能久处生死。荷负一切。岂能因慈悲。而起弘誓之德。今菩萨善达四谛十二因缘。怜愍一切。同于子想。故能为众生。久处生死。发心荷负一切。共入涅槃。是以必须大誓庄严。要心不退也。此四通言弘誓愿者。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菩萨摩诃萨。以慈悲缘四真谛。运怀旷阔。自要其心志令一切众生。同证四真实究竟之道。故云四弘誓愿也。菩萨若以诸法实相之慧。发此四愿。即是发菩提心。万行之本。灵觉之源。是以一切大士。由斯弘誓。曩劫修因。十方大圣。缘此四愿常处生死。广度众生而不永灭。今明不共之法。先从弘誓为始。意在此也。
一未度者令度此弘誓缘苦谛而起
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今明苦者即是生死也。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谓六道众生。所禀阴入界身。果报既粗。有形质分段之成坏也。二变易生死。谓罗汉辟支。及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虽无分段粗报。犹有细微因转果移。变易生灭之所迁也。若一切未度二种生死苦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度故云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此弘誓缘集谛而起
故缨络经云。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今明集者。即是烦恼润业。能招聚生死。烦恼润业有二种。一四住地烦恼。润分段生死业。能招集分段生死苦果也。二无明住地烦恼。润变易生死业。能招聚变易生死苦果也。若一切未解此二种集者。菩萨发心。愿令得解。故云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此弘誓缘道谛而起
故缨络经云。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今明即是能通涅槃之正助道也。有二种正助道。一偏缘真谛。修正助道。此道但得至小乘尽苦涅槃。二正缘中道实相。修正助道。此道能到大乘大般涅槃若一切未安此二种道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安。故云未安道者令安也
四未涅盘者令得涅槃此弘誓缘灭谛而起
故缨络经云。未得灭谛。令得灭谛。今明灭谛者。即是业烦恼灭。生死苦果灭也。有二种业烦恼生死。一分段生死业。四住地烦恼。灭。则分段生死苦果灭。即二乘所得灭谛也。二变易生死业。无明住地烦恼灭。即变易生死苦果灭。诸佛及大菩萨所得。不共究竟灭谛也。若一切未得此二种灭谛者。菩萨发心。愿令得灭。故云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今四种弘誓所缘四谛。与前声闻中明四谛。有半满异。前但明半字有作四圣谛。今明满字无作四圣谛。所以二种四圣谛合明者菩萨之道。教门不同。若是三藏教通教。所明弘誓。但缘有作四圣谛而起。若是别教圆教。所明弘誓。通缘有作无作二种四圣谛而起。故约弘誓分别四谛。半满异于前也
概述
佛法讲:
诸经论述及四弘誓愿者,所说颇有异同。然近世我国佛教界,则多犬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句。兹略述如下︰
《道行般若经》
《道行般若经》卷八〈贡高品〉云(大正8·465c)︰‘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洌’《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云(大正9·19b)︰‘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盘者令得涅盘。’又,《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谓菩萨有二十庄严法,其中第一是为度未度者大誓庄严,第二是为解未解者大誓庄严,第三是为安未安者大誓庄严,第四是为未得涅盘者令得涅盘大誓庄严。以上三经所说皆同。
其次,《长阿含》卷八〈散陀那经〉云(大正1·49a)︰‘瞿昙沙门能说菩提。自能调伏,能调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脱,能解脱人;自得灭度,能灭度人。’此说与上列亦大致同义。然此等经文皆不称之为四弘誓。在《不退转法轮经》卷三、《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四、《佛性论》卷四等书中,则仅出四弘誓之名,而未说明内容。
《菩萨璎珞本业经》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云(大正24·1013a)︰‘所谓四弘誓,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盘令得涅盘。’此四弘誓愿系约四谛而言,与前述《道行般若经》等所说不同。尤其以第三弘誓为安于道谛之意,更是大异。《法界次第初门》卷下对此说曾有详解。
依《摩诃止观》
依《摩诃止观》卷十(下)之意,空见之阴界是苦,十使等是集,念处等是道,四倒破是灭,约此而起誓,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量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知,无上菩提誓愿成。由此说亦可见及约四谛之义趣。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云(大正3·325b)︰‘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此说亦约四谛,然而以后三者为自利,唯初誓为利他,则大异于《璎珞本业经》等说。依此可知,四弘誓之说或随着时代不同而逐渐变迁。
此四弘誓愿乃一切菩萨均应发起的誓愿,因此成为佛教修行通规,而广行于诸宗。但诸宗所诵之偈文稍有异同,如禅宗依《六祖法宝坛经》,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真言家依《佛顶尊胜陀罗尼诵仪轨》及《受菩提心戒仪》等书所说,诵‘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学,如来无边誓愿事,无上菩提誓愿度成’五句,此亦称为金刚界之‘五大愿’。至于天台家则唱‘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量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知,无上菩提誓愿证。’
着相(佛教解释) 着相是一个佛教术语,意思是执...
沙门 (佛教解释) 沙门又作娑门、桑门,起源于...
世尊(佛教解释) 佛陀十号之一,《四十二章经》...
辟支佛(佛教解释) 辟支佛,辟支迦佛陀(辟支迦...
五阴-简介 【五阴】 一色阴二受阴三想阴四行阴五...
口业(佛教解释) 口业 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
六根(佛教解释) 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
白骨观(佛教解释) 白骨观是佛家修持法之一,为...
苦海 拼音:kǔhǎi 释义 (1)道教佛教指尘世间的...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
心佛(佛教解释) 心佛 1.依心成佛的意思。 2...
化缘(佛教解释) 化缘 化缘,佛教术语。佛教认...
心地(佛教解释) 指人的存心、用心; 佛教语。...
少欲知足(佛教解释) 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
斋日(佛教解释) 斋日:斋日也就是指斋月中某一...
调伏(佛教解释) 调伏 调是调理的意思,调理身...
苦行 苦行 苦行(,Tapas)印度系列宗教包括印度教...
礼赞(佛教解释) 对某事物或人物的赞美现代汉语...
道场(佛教解释) 梵文Bodhimanda的意译,音译为菩...
礼拜(佛教解释) 礼拜 “礼拜”条第一义为: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