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宋智明 > 正文

禅悟的直指 《信心铭》浅讲

  作者: 宋智明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信心铭》浅讲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整理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内容是《信心铭》,是禅宗的第三代祖师僧璨大师所著作的。那么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呢?因为这一篇《信心铭》是指导我们修行用功,怎么样才能开悟?怎么样才能成道的整个口诀的内容都在这里面,所以我们要去体会《信心铭》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名为“信心铭”呢?就是说修道的人信很重要。要相信三宝,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相信正法能够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成就,还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见性成佛,或者说一定能够往生净土,得到花开见佛的成就。那么这个信心从何而来呢?就是通过听闻佛法.通过观察,通过用功,通过自己的悟性来体会的。信心是要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提高的。信心很重要,能使自己在用功当中觉得很亲切,很相应,觉得自己的体悟很真实,不是虚假的.或者说不是别人那边听来的,是有自己的体悟,是自己里边证出来的。由于正确而真实的信心是证出来的,没有证出来的信心是不足够的。那么这篇《信心铭》,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去证这个信心,怎么去证我们的佛性,怎么去而我们的大道。这样的一个由信至悟一直到证的方法。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我们都要要寻求道.但是道是什么呢?谁都见不到,见到的不是道。道没有名称,道没有相貌,道没有方所,“道”在哪里?“道”不是一个东西,说是一个东西就不是道,道是说不出来的东西。那么道呢,真实存在,我们就在道里边。我们说话,走路,我们修行用功,都要在道里面。所以说到道,我们只能勉强地形容,“十方圆明”,十方世界都要是道,处处是道,什么地方不是道呢?有的祖师讲,道在大小便的地方,道在一切地方。道没有选择的,一切都是道的显现。那么这样的道,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最圆满的佛道,一切圣人走过的道,成就的道,我们去修证这个道有没有难处呢?如果你去分别、选择,到外面去找,那么的确是找不到,很难。如果你能够明白,你的自性,你自己,你的当下就是道!那么讲这个道的时候,不是道的概念和想法,你要悟到,自己体会到。当你体悟到的时候,这个道就不难了,不困难,因为道就在你的目前,你的当下,就在你的六根当中放光,因为你就是道,你不是身体,身体不是你的;那么你的感觉呢,也不是你的。那么在身体、感觉、思想的背后,那个“东西’呢,它永远存在。因为人往往被外界所影响,找不到它,迷惑了,覆盖了,就象牧牛图所讲的,牛走丢了。找不到

了。那么修道呢,要找到牛,牛是你自己家的。很多人骑着牛找牛,他找不到,原来每个众生本来就是,本来就是佛,所以说当你悟到这个道的时候,这个道就不难。你没有悟的时候,很难,要学很多东西,要拜很多师父,要修很多的法。修到后来,也许你修得正确,修得相应,你就悟道了。如果你修得不对,执着感觉,执着境界,那么你的道就悟不到,你就成不了道,所以说当悟道的时候,道是不难,因为道是当下,没有悟道的时候,道非常的难,干山万水,十万亿佛土隔得非常遥远。那么为什么说“至道无难”,而大家却不能成道呢?因为大家有拣择心,“唯嫌拣择”。一天到晚都在取舍分别,都在向外追求。都在产生种种的感觉,种种的心态,这样妄想那样分别,这个东西好吃好吃,天气好不好,人舒服不舒服,一天到晚在这个上面,别人对你好不好,别人讲的话,对你有利没有利,年龄大了,年龄轻了。等等一切都在分别拣择当中,一天到晚,一刹那一刹那之间,心呢,一直被你的妄想和境界所漂流,心在动荡当中。所以说你如果没有拣择动荡,没有取舍,没有分别,那么你的心是什么呢?心找不到。过去心没有了,现在心没有了,未来心没有了,你的心找不到。你的身体也找不到,境界也找不到。古人云:“无境界是真境界”。没有身心,没有世界,我们叫‘根尘脱落”。叫“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切都要了不可得。在这了不可得当中灵知了了,圆明湛寂,那么这个不是道之体吗?道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出现的,所以说“唯嫌拣择”,你不要去拣择。今天是什么境界,昨天又是什么状态,今天打坐舒服不舒服,坐了多长时间。我悟了没有?我见了佛见了光没有?如果这样去分别去拣择,就永远悟不了道。所以说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不要憎,不要爱。什么叫憎爱,世俗人有男女,有怨家,有亲人,他有欲,有爱,有憎爱的关系,人就会烦恼,就会造业。那么我们修道的人,如果心理上存在着顺和违。就是说舒服不舒服,你的感觉上,产生了这种分别,喜欢和不喜欢。我喜欢这样的境界,我喜欢这个时候的感觉,打坐很舒服,如果说你执着打坐舒服,那么你就是爱,如果今天坐不好,妄想特别多,我对妄想很讨厌,不喜欢它,那么就是憎,对妄想、境界、人事、违逆的感觉不喜欢,都是憎。做心地功夫的人,他都在念念中作用,返照心源,转变妄执,开朗心智,叫心地法门,在心上用。首先要做到境界与你不相干,所有的境界与你不相干,然后做到与你不相干,身体是你的用,是工具。外境与身化空后,再进一步就是在心上用。由心的照察,再进一步你悟到了,心上的念头,种种的妄想,和你不相干,不要管他,不要理他,不要觉得这个念头好,这个念头不好,有的人做了梦?梦到了好的梦,好的念头,他开心,梦到了不好的梦,他觉得不舒服,今天怎么做这样的

梦,那么这都是妄念,在妄念当中,你不要生起憎爱,不要去取舍,要平等对待。他们都是空花幻影,他没有实体,没有真实性的,你不要去管他,不要理他,不要憎爱。“洞然明白”,如果你能够做到第一境界上没有憎爱,第二对撼觉上没有憎爱,第三对心念上没有憎爱,然后你就洞然明白了。什么叫洞然明白?这个门打开了,你在房子里走出来了,原来的地方太小,小我、自私、执着、现在这些都没有了,你到了虚空里边,你的世界很大,在无念,空灵、无住的自性光明里显现。空灵、无住、你自己就悟到了。啊——洞然明白,洞然——你当时的心打开很广大,明白——明白自性,明白空的体,明白自性的圆明的用。空、明、觉。空是我们法身的体,他什么也没有,明呢,可以明显一切,我们能够看到东西,听到声音,很明显,这个明,我们说不但是见到光明——明的世界,也能够见到暗的世界,暗也是明,我们为什么能够知道暗呢?知道暗,也是自性的光明。自性的光明不属明暗,自性的光明能够分明,能够了知,能够显现,这叫自性光明。大家注意,不是说你见到了光,叫见性,这个和光、暗没有关系,是自性的一种分明。那么还有觉,就是灵知的觉性,能够觉了,能够觉醒,能够觉照,能够产生觉的力量,转化境界的觉力。能够以这个觉而能够显现功德,能够成道,这是觉。所以说,这个都是我们自性的明白,这个明白和别人没有关系,是自己明白。古人所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说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以后要印证,就是把自己的一种明白,通过一种方法,告诉师父,告诉有成就的人,我是这样明白的,这样的明白对不对?如果师父不在旁边,就和佛祖留下的经论印证,和佛祖开示对照一下,我这样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子的真实的境界,所以说明白很重要的,而且明白不止一次,要经常的明白,通过打坐觉照,在境界上练心,看佛祖的开示,都是一次次地明白,噢——原来是这样!非常相应。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毫厘有差”,差一点点,一毫一厘就天地悬隔了。用功的人,有的人会住在快乐里面,就是法喜充满,很快乐,很舒服,坐下不想起来,有的人住在无念里面,我一个念头也没有,很清挣,我就住在清净里面,这个地方都是无明妄想,都是住。你一住的话,恐怕就是很多年,不能悟道,不能证道,你要无所住,不住在欢喜,法喜当中,不住在光明当中,这个打坐的时候,一片光明,不住在这里面,也不要住在无念当中,也不要住在神通境界当中,一切境界都不能住,一住,就是毫匣有差。不住在别人的语言上面,不住在自己的思想或者理论上面,一种道理上,一种理上去对照,理也不可得。道理不

可得,境界不可得,感觉不可得,一切要超越,一切都不住,这样的话,才能和我们的真实本性相应。所以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有很多人修行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产生了一个执着,结果他就走错路了,走错路了之后,就形成了一些理论,或者一些宗派,结果呢带下来的人呢,也只能到了这里,但不是真正的开悟,也不是真正的成就,不能成道,就是因为他住在这个地方。我们的法身,我们的本性是一无所住,任何境界都不停留,无来无去,不生不灭,不能有任何作意和观念。所以说“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什么现前?你现在看到茶杯是什么现前?欲得现前,你要时时刻刻体会到“现前”。不是茶杯现前,是你的自性现前。道在现前,茶杯就是道,一切万法就是道。你见到的东西不是东西,你见到的世界也不是世界,但是他能够显现世界。古人云:“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后来昵,“山又是山,水又是水”。金刚经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茶杯、水瓶这些叫诸相。若见诸相非相,你见到相,不作相见,不作内外见,不作一切见而见,一切见不生,一切见不灭,能够了知,能够知道他是杯子,但是不作杯子见,不作杯子想,不落在他的上面,即使杯子被人拿走了,也不会有一点感觉,不会去分别.自己的肉体走了扔掉,没有什么依恋的感觉,因为不作相见,佛来了,不开心,佛走了,不烦恼,魔来了,不恐惧,魔走了,不会说胜利,庆幸自己胜利了。魔和佛是一如的。一如平等一体的,生和死也是一如的,众生和你是一个整体,就是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没有分别,没有区别,所以说“欲得现前”,你想得到悟的大道,大道现前,那么你就“莫存顺逆”。你的心里边,不要存着顺和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切万法都是道,那么你不要觉得这个法对我有利,这个事情对我没有利,我一定要这样生活,一定不能那样生活,一定要住在这里,不能住在那里。我一定要活多长的寿命,我一定要怎么样,一切都是自性的显现,所以都没有定法。心中没有定法,染污的事物你不住在上面就不染污,好境界你住在了上面就变成了执着,变成了业,变成了自性的染污了,善事也会成为染污,但是你心中没有善没有恶,如果你心中有善于有恶,那就有业。你的心中没有善恶,没有是非,在这世界上,你没有一种顺和逆的分别心,顺或者逆,你的心里边没有。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违和顺相争。一天到晚,自己和自己在那里商量,在那里斗争,通过境界的反应,老是会想,这个事情好不好,这个事情是染污是清净。对我有利没有利,老是在心里边思考、矛盾、执着,始终在心里面在争论,在斗争.结果呢,成了心病,心里边有一块

东西,这块东西一直在那里,有一块心病在那里.修道的人呢,心里边丝毫不留东西,无论过去怎么样,无论现在怎么样,未来怎么样。过去的不属于你自己的,过去的全部都要没了,没有什么罪,没有什么福报,也没有什么根基不根基的,根基好坏,过去了都没有了,现在的是空的,现在是什么?现在什么都没有。现在除了能够说话,能够听话,能够做事的,什么都不是你的,现在什么都不执着,什么都不分别,现在就是现在,就在这个当下,什么也没有。那么未来怎么样?未来不是你能够预谋、能够考虑的,不是你能够计划的。未来是开放的,让未来放开,你未来怎么样——放开!明天你要是往生了,明天就走,明天要发生什么样事情,让他发生,对未来,不忧虑,不执着,让他放开,怎么样都行,明天怎么样都行,不要为未来担忧,所以说,心里面就没有病,心没有病就是解脱,就是清净。所谓的解脱不是身体的解脱,是心念的解脱。所以禅宗四祖初见三祖僧璨时问:“愿和尚慈悲,乞予解脱法门。”即我想求个解脱法门,那时三祖反问他:“谁束缚你呢”?谁把你束缚住了?他说无人束缚我啊,那么“何更求解脱?”你为什么还要求解脱呢?这时道信言下大悟,就悟到了无缚无脱的自性本空的境界。谁束缚你啊?你要知道,所有的束缚都是自己的执着,自己不执着了,谁都束缚不了你,别人打击你只是打击你的名声,剥夺你的财产,或者影响你的亲人,或者摧残你的肉体,但是你的心灵,它能够打击吗?能够影响吗?你的心灵是空的,什么都没有,但是它是存在的它是活的,它具备一切。所以说,解脱就是心灵的解脱,是自己解脱,没有别人能够使你解脱,自己解脱了就是道,就是出离这个世界了.就是能够成就清净功德的地方,所以说违顺相争,就是心病。离开违顺,没有违,没有顺,没有好天气、坏天气,没有这个人对你好,那个人对你不好,没有这回事,如果你还有这个在,你肯定内心会矛盾、会斗争。会烦恼,会痛苦,就有心病了。

不识玄智,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不识玄智,如果你不开悟,不悟到我们的本性,没有悟到法界的真理。圆理没有悟到,那么就是徒劳念静。你整天在打坐,想让自己静下来,定下来,那个没有用。这种定的功夫,这种止的境界,即使你象水一样清,但是你只是水,不是虚空。你的水一点波纹都没有,你的水能清到看到底也没有用,是死水一潭,死水不藏龙,死水是没有用的。你要象虚空一样,而且是有灵知的虚空,活泼泼的虚空,能够显现一切的才有用。所以说“不识玄智,徒劳念头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当你真正悟到玄智的时候,玄,很玄妙的,不是思想概念

能够领悟的,是自己亲自悟到的地方。那么,你证到了以后,你的心智就‘圆同太虚”,你的本性的“圆”,就象太虚一样。灵知妙性能够包括十方世界,能够具足一切功德,他是广大而圆明的。圆觉经里面讲,“圆明了知,不以心念”。圆明,在家里面是圆的,出门在外也是圆的;吃饭也是圆,睡觉也是圆。无论在哪个地方作用,你的心都是圆的,因为你的心是空的。你的空,能够圆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是你的显现,像镜子一样,镜子是圆的,他能够照东西,照这里也是圆的,照那里也是圆的,到这里是空的,到那里也是空的。是他所显现的,我们的心是这样的现出来,显现张三,显现李四,这个镜子都能够显现。我们的心灵是这样的显现,不在大小。极大无外,极小无内。也就是说没有大小,这个圆明的自性是没有大小的,不能用大小来比量他。所以说“圆同太虚”。

无欠无余。没有欠什么,没有缺少什么,他里面都有,他就是道,就是法,就是佛。一切功德都在里面,没有什么欠缺,也没有什么多出来。除了这个以外,没有更高的道,更高的法,一切万法全体是道,他都在里面。这就是“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为什么证不到这个佛性?为什么?因为“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因为我们一直有这个习惯,一直有取舍,这个好,那个不好。这种感觉对,那个感觉不对。这个人是我的亲人,这个人是我的怨家。一天到晚都在取舍,取舍境界,取舍身体、感觉、取舍自己的心念。在自己的心念里面取舍,因为“良由取舍”,喜欢不喜欢,要这个不要那个,“所以不如”如就是空,如就是一如就是平等,如就是不动。你有取舍就不空,你有取舍就不能一。就不能做到一。一就是平等一致。因为有取舍,所以你就不能做到不动心。心一动就是业,就是缘起了。我们凡夫,他一直动,所以流浪生死当中,如果你能够做到不动的话,生死就没有了。生死就歇下来,自性的圆光妙用就能出现。所以说“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不要随逐有缘,就是说那个地方有缘,那个人对你好,你不要跟他跑,不要喜欢这个境界,喜欢这个人。不要追逐有缘的境界,没有缘不缘的。缘是空的,缘是外在的因缘,条件。如果你执着外界的对你有利的,对你好的人,对你感觉舒服的境界,好象说,这张床我喜欢睡,这个东西我特别喜欢吃,有的人形成了习气。这件衣服我最喜欢穿等等,你就执着于你的有缘,这个缘你就住在上面,就会种下生死的因,最后你就离不开。临终的时候,你会放不下,死了以后,你还会去找这个缘,还会到那个地方来。人就是

这样,为什么有的人会住三恶道,他平时的缘,就是缘于三恶道的境界。有的人为什么到天道去,他平时的缘是福报的事业,善德善事,他到天上去。有的人死了以后,再做自己子女的子女,再投胎,为什么?他对他自己的子女特别执着,因他的所缘,做他的孙子去了。做他的家里人去了,这就是轮回之因。你喜欢养狗的,可能转世就做了狗,因为随着你的所缘,就跟着这个缘跑了。那么净土宗呢,也要有缘,缘在佛上面缘在净土上面,缘得越多越好,你临终一口气不来,他就到那里去了。其他我都不想了,就是想西方,想到阿弥陀佛,好,一口气不来就到西方了,因为你的缘在那里。那么禅宗不主张这样的缘,他要你把缘都歇下来都空掉,化空以后随缘显现;你不住,不住在任何一物上面。那么这就是法身全体.就是道,一切净土功德与化显妙用,一齐显现。“莫逐有缘,”以后,还要进一步“勿住空忍”,不要住在空忍上,不要落在空上。落在这个无生忍上,空忍也可以说定,无生无念空的定上,什么也不能说,我什么都不想,我什么都不管,我住在空里面。住在定里面,什么都不动,那么这又是死了。又落到这个空忍上,又不对。这个两头都不住,就是大中道。不住有,不住空,两头都不住,又能够显现有,又能够显现空,这两个之间没有缝,没有两个东西,不但是没有两个东西,说是一个都不是,连一个也没有。所以说禅宗在这里不许你开口,无法可说,说不出来,说出来的都不是。“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一种平怀,一种,只有一种没有二种,这个一种,自己体会,就是自己当下的一种,除了这个,没有其他东西。说话的是它,走路的是它,吃饭的是它,一切一切的时候都是它。就是一种,都是它。那么就像洞山祖师讲的“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显现,是梦幻的境界。没有什么可以说。当你有一天真的能体会到什么都没有说的时候,当你做了什么事,而什么也没有做的时候,你的心很平常,时间、空间都不作意分别,肚子饿了就吃饭,也不会在里面嘀咕:啊呀,我肚子饿了,怎么还没有吃饭啊!不会想这样的问题,如果你这样一想,你就有事了,事情就来了。如果你吃的东西特别喜欢吃,多吃一点,吃得太饱了,那就又有东西在了,你的心里边没有东西,很平常很自然,如果你累了,想睡就睡,不要故意很精进。故意执着于用功,也不要故意太多的想……生死无常,我要抓紧。你的心里面没有这些,这很自然,该打坐就打坐,该做事就做事,该睡觉就睡觉,别人来了,你随缘应付,说说话。心里面没有东西,没有话,这些话都是因为别人需要,别人需要听什么,你就给他讲什么,但是所有的话都不是你自己的,也不会说这是我的真心话,我的话一定要这样

对你讲,没有话。你知道这些话都是梦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做梦一样。在这个梦当中,我们是一个醒的人,醒过来了,但是众生还在做梦,我们要给他说梦话。你不给他说梦话,别人对你有看法,别人对你不理解。反而把你当成一个不正常的人,你要随顺他们说梦话,但是你不攀缘,你不执着。好象是雾一样,是烟一样,飘过去就没有了。它不停留,留不住的。所以说,“一种平怀,”非常平常的胸怀。“泯然自尽,”泯然,就是灭,消亡。什么执着、烦恼,什么业,果报,任何事情到了你这里,都没有了,到了你这里都消融了,都空化了,都不留痕迹了。什么叫生死?就是你留下的痕迹,你吃过的东西,你碰过的人在一起,然后,你执着了,留在你的心里面,这就是留了生死。以后出现的时候,你会受到自心所造的业报的影响,当你一种平怀的时候,任何事物,任何心念,到了这里,就像水都流到大海里面一样,无论是河里的水,阴沟的水,流到大海里面都变成大海的水了。都消融了,你没有自己了,所以说“泯然自尽”了。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二边,宁知一种。

有的人说,我妄想很多,拼命的念咒,把妄想压下来。把妄想止下来,把妄想当作敌人。那么这样的修行就不了义。他不知道妄想和真心是不二的,妄即是真,真即是妄。他们是一体的,只有你不执着于妄,不要想到是妄,不要怕他,也不要跟他走,也不要想到什么内容,不管他,不要去止他,不要用一个方法去对抗他。例如念咒来对抗他,那么自己心就是没有对象了,妄想自然会歇下来。因为你能够知道妄想的,就是妄想的源头,如果不去知,妄想就没有了,他就歇下来了。你要“止动归止”,想定下来,止下来,想自己化空,偏偏不空.所以说“止更弥动”你越止它,它动得越厉害,妄想就更多。所以说你不要有意去止他。应了妄即真,直入心源。

“唯滞二边,宁知一种。”因为你滞在二边,滞,就是停留。粘着在二边,空和有,静和乱,好和坏……你滞留在二边的话,你永远也不能悟到一种,这个一种是代表我们的本性。你的心里面一天到晚,如果你没有二边的话,你去体会,你念咒,这个咒你认为是什么呢?如果你只认为咒是法,你是心,你针对心来念咒,那就有二边了。如果你觉得我很舒服,我有一个心去感受舒服,这是二边。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是苦的,极乐世界是快乐的,就叫二边。你要不落二边,不停留在二边,在家出家,好境界不好的境界,是亲人是怨家,你都不能落。当然了,粗的境界去了以后,我们要去体会细的境界。细的里面的变化,在细的里面,你再不住在二边上,你就能够悟到这个本性,根尘就能脱落了。所以说“唯滞二边,宁知一种.”怎么知道一种呢?如果你没有留在二边上,一

种就出现了。所以说佛教导我们说“不二法门,”要体会到不二,你见到了东西,比如说你见到了杯子,这个杯子不是你见到的,你要知道,他也没有来,你也没有去见。不去不来,不见而见,不来而来。声音也一样,声音没有来,你也没有去听,如果你有心去听,你就有个能。你听到的声音的境界就是所,有能所。他没有来,你也没有去听,但是,你的当下分明了知,这个声音,这个声音里面的内容,虽然了知,又不分别好坏,不执着他,但是自性相应。这样去听,这样去看,这样去走路,走路的时候,你身体没有走,心也没有动。但是你毕竟在走,走里面你不见动相,不见烦恼相,不见内外相,不走而走,不行而行,你要任何时候都是这样体会,才和大道相应。在行住坐卧,或者语言,或者做事情当中,根尘相对一切时候,都要这样去体悟。在这个种种的过程当中,没有动乱,没有内外,没有来去,你的心这个时候明白,这个明白是一个,没有两个,只有一个明白,然后以这个明白去用一切。这个明白,也是空的,他什么东西也没有,但是就是明白。这要去体会。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一种不通,”如果不能领悟到不二,不能体会到一心,不能证悟到本来面目的真心,那么你这个一种就不通了,你不能以一种来圆通一切,不能以一种来说话做事。楞严经讲“唯一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六和合不分别以后,又回到一精明这个一灵的真性.那么如果一种不通的话就“两处失功”了,两边都失功。执着善也失功,执着恶也失功,执着空也失功,执着有也失功。失功就是失去他的功德,两头都没有功德,不是真正的用功,都用错了,无论你执着在哪一头,都是错的。你这样去体会,执着这也错,那也错,无论执着在那一头都是错的。如果你能体悟到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可得,都没有住,都没有停留,那么你的这个一种,他就圆通了,就能显现。“遣有没有,从空背空。”什么叫遣有?你如果怕有,想把有遣除掉,那么你就沉没在有上。有的人比如说,我不要钱,我讨厌钱,那么这个人偏偏对钱很计较。有的人讨厌做官的,不喜欢做官的人,那么他里边就有做官的执着.有的人说,我很持戒,我吃素,怎么怎么样,好,那么你就执着上面不知道,无形当中已经执着上面了。所以你怕有呢,偏偏住在有上。你怕生死,偏偏生死对你影响最大。你怕这个人,这个人往往离不开,你越怕他,越干扰你。越影响你,为什么?你有这个在!禅宗讲,你有这个在,有一位禅师,一个比丘尼来见他,他把自打扮成女人相,那个比丘尼看见了说;“喂,你怎么有这个在?”师父就说了,因为你有这个在,那么一见,你就动了,就执着了。因

为你有这个在,所以我呢示现这个来教育你。不要有这个在,你不要觉得我是女的,女人相没有。没有这个东西。维摩诘经里面也说,十二年,天女坐在维摩诘上空,十二年当中,我见女人相都要了不可得,没有这个东西,所以说,遣有的时候,就没(mo)在有上,你要是“从空”就背向空,你要想空,随从于空,要观照空,越想空,越不空,就违背了空了。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他连空都没有,妙有呢,连有都没有,妙有非有,能够体悟到真空妙有的话,大道就能体现。所以说我们不要反对什么,不要讨厌,不要标榜,不要执着,不要认为自己是修行人,自己是吃素的人,自己是修法的人,修大法啊……等等,不要标榜这些,你有标榜,你就落在上面了。而且你也不要追求这个空,也不要追求道。道就在当下,就在目前,当你放弃一切不执着的时候,它就出现了。当你执着的时候,他又远了,越走就越远了。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多言,讲得太多,说话太多,因为你说话,你就要去分别。说话多了,你的内容就多了,想的问题就多了,所以说多言多虑,考虑很多,想得很多.一个事情出来,总要这样想,那样想,不是直截了当,我们的真心是平直的,不用想来说,想出来的话都是颠倒的。语言要恰到好处,语言要尽量地减少,不要多说,所以说多言多虑,转不相应,越来越不相应了。转,你越讲的多越想得多,越走远了,有的人,佛法还没有学好,就想当法师,当老师,给别人上课,在外面宣扬佛法,但他自己没有悟道,他讲得越多他越不悟道。他就障碍住了:被文字、被境界、被那种思想所障碍住了。因为他管得太多,想得太多,他对外太多。他就不能照顾自己的心,照顾不了。所以说用功的人,要照顾自己当下,不要管外面,外面不用管,外面没有人,天下没有一个众生。没有一个境界,心里边时时刻刻安住在当下的本位上。所以说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语言、文字、道理、思想都没有了,空了。一天到晚没有一句话可以说,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想,没有一个道理可以去考虑,没有一个人可以在心里边牵挂。什么都没有,找不到,没有可以说话的内容,没有可以考虑的境界,什么都没有。一天到晚,找不到一句话,找不到一个道理,一个境界,没有地方可以说话。好,这样的话,无处不通。到处都是道,大道通长安啊,到处都是道,到处都是佛法,到处都是活泼泼的。自性的智慧,他就能够开朗。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什么样叫归根得旨呢?这个话里面,大家要去体会,这个根,就是我们的根源,本

来面目,祖师西来意。当你归到这个根的时候,你就得旨了,古人讲得旨,禅宗的宗旨,你就悟得了,证得,证得这个真正的旨意了,就是祖师西来意,你就悟得了。这个全凭自己用功体悟到,哪一天你真正归根的时候,找师父印证,是不是真的明白了?归根了,你讲出的话,你的智慧,是不是相应真实了?什么叫“随照失宗?”如果你有心去照,有心去感觉,有心去体会,那你就失宗了。宗趣就失去了。你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大道。你有心去找大道。有心去找本性,有心找一个感觉,找一个真实的地方,想想,本性是在不在啊?在哪里啊?又失去了方向了。找不到了,随照失宗。要它自然显现,不要有一个心去找它,不要有一个感觉去感觉它。一感觉就错了,他出现的时候是自然的。一有心就错了。所以说须臾返照,胜却前空。须臾是片刻,一刹那。所以说你打坐用功念咒,世界没有了,身体也没有了,一片空,在这个空上面千万不要认为,这就是本性,这就是佛性,这个空不是本性,在这个空上面去返照,谁知道空啊?谁知道空?在这里面看,一直看一直看,谁知道空?这个时候突然之间参透了明白了,空也没有了,这个明白了怎么样呢?我不能告诉你,这个你自己去明白。那个时候会是怎么样呢,自己要去体会。所以说“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就是说超越了,胜过了前面的空,你修行到后来,一定会体悟到这个空。不一定在打坐当中,在睡觉中,在平时的任何处都可能.修行最重要的门就是空门。你要走过这个空门。所以说你平时不能执着,你要放下一切,你没有走过空门呢,你的功夫不能真正的相应。所以打坐打坐,在舒服不当中是不空的,在光明当中也是不空的,到后来什么都没有了,外面没有了身体没有了,都空了。你的体会就是一片空。在这个空里面,还要进一步的做功夫——谁知道空?这个时候不用念咒了。也不要去感觉空,要去体悟,返照谁知道空?不断去体悟,谁知道空?去体悟,去看,去看这个知道空的东西。看看,看久了后,空突然没有了,这个时候,你就明白了。所以说“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但是如果你住在空上,在空里面显光明,在空里面见佛菩萨来了,空里面有佛号的声音,或者咒的声音,虚空都是,空里面有很多的变化,神通变化,境界变化多得很。是什么东西呢?都是妄见。虚妄的见,因空而生见。因见而现境界,在这里面如果执着的话就起了流浪了,就颠倒了,就走错路了.所以说前空的转变,先是有空了,但是他住在上边,就起变化了。佛菩萨也好,光明也好,境界、神通、声音都来了。甚至过去生的冤家等等,种种境界都出现了。而这些出现,你要知道,都是妄见,虚妄的见所显

现的境界。因为走错路了,往外走了,没有往里边走,就是这一点差别就差得很远。“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一句话就是说,你不用去求真,不要去求一个真实存在真正的大道,不要有心去求,因为你求的心就是妄想,就是执着,你以妄想的心去求真、求道、求不到的。所以说“唯须息见。”把你的知见歇下来,把你的分别歇下来,把你的妄想歇下来,都歇下来,歇得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法不立,什么都没有,在空里面再去回照。也不是去求,而是去看,看那个知道空的是谁啊?去看,不断地去看,绵绵密密地去体会他。这个在禅宗来讲,就是参话头。参!参一念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谁啊?就是这样参的,参到有一天,走路不知道走路,吃饭不知道吃饭,一直这样参下去,突然之间,桶底脱落,灵光独耀。自己就明白了,这样的明白,才是彻底的明白。当然,修心中心的,不一定是这样参,这个参,是其中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还有一种,你只管念咒,念到一定的时候,他就脱落了。脱落的时候,没有“空”也没有“有”,见到本性,这个也是可以的。但是有的人往往脱落以后见到的是空,不是本性,这个地方要分别,要师父印证一下,他自己要知道,还有没有这个空在,如果有空在,就不是了。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这句话更重要了。二见:是真,是妄?是空,是有?这个叫见。见到空,见到有,见到真的,见到假的,等等。这个见,任何的二见都不住了,都不停留了,不停留在这个两种对立的见上,是空,是有,是内是外,是好是坏……等等,都没有。都没有的时候呢,这个时候慎勿追寻,不要再去找了。你就这样就明白了,不要再去找了,再起一个心去找,象元音上师讲过“一把擒来”。这个当下就是。因为二见不住了,没有空,没有有,没有内,没有外。如果这个当下不是,是什么呢?就是了。所以说,你不要再去追寻了,就是这个当下。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才有是非”,在里面心想嘀咕:“是不是啊?对不对啊?”好,“纷然失心”,又失去了。又不是了,这句话就告诉我们的口诀,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有是非,不要有对不对啊?是不是啊?不要管它,不要理它,即使你当时没有到,你不要理它也会到。你一理它又不是了,又走出来了。又退回来了。所以说纷然失心,你就失去了你的本性了。

“二由一不,一亦莫守.”二是哪里来的呢?二是由一有的,你的一性、一觉、一知,这里面有的。要是你二没有了,留下来一个“一”,这个没有大小,没有内外的“一”,你知道明白,就是“这个”。但是这个一也不要去守他。有的时候问;养道怎么养呢?保

任、保护怎么保呢?不是说你作意守着它,只是不染污。不要染污它,不要动心。一动心一凛觉,不动了,一向外一执着,放下,不要去,又回来了。回来之后怎么样呢?什么也没有,很平常,很自然,心地里边很平直,说话不用概念,不用思想,直接流露出。你就明白了。所以说一也不要守。守住一呢,那又死在里边了。又不活了,这个要注意。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一心,这个一心,他所有的东西,就是灵知了了。这个灵知了了的东西,他没有生灭。他没有生心,没有动念,他就在这么一片当中。那么什么叫“万法无咎”一切万法,它没有过错。不再在事事物物上去认定是对是错,它没有过错。世间的一切的众生,一切的境界,一切的因缘,它这里面都是自性的显现,没有对错。这个要悟到,没有对与错,没有好坏,没有罪,没有福。过去七佛的偈子里面都讲,在本性当中,没有罪,没有福。这个道理过去的祖师讲得很多。比如:“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前境空的话,心也没有。罪福如幻起灭,罪福就象幻化一样。过去的诸佛都要是这样的。他说,“见身无事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你能够了得身心本来是空的,当然没有空的见,那么这个人和佛有什么差别呢?他就是佛。所以说里面过去的佛,祖师都是一样的.叫一鼻孔出气。你悟到这里,就是一鼻孔出气。象拘那含摩尼佛偈里面讲:“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智慧的人开悟了,他能够知道罪性是空的,万法没有过与罪,坦然不怖于生死,他不怕生死,没有生死。这些都是悟道的话,证道的话。这个将来可以作我们印证的。所以悟了以后还要看看《指月录》,印证一下。当你一心不生的时候,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作意分别,万法无咎:没有过失,没有罪恶,没有影响。这个时候,天堂地狱都空了,都是空花幻影。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无咎,就是没有过失,无,就是没有法的存在,那么心没有可生的心,也没有可以作为的心,心也不可得。没有能生的心,没有作意的心.心本空而现空花幻影。这里面要体悟到这个境界,这个地方就是禅宗的真正“悟”的地方,真正“道”的地方,就是密宗的大手印,大圆满金刚乘的地方,就是真正的道。那么这个道,自己要去体会。所以说悟道的人,他就了知了,一切生死涅槃等同空花,了不可得。他对任何人,任何境界,他不会说这个是好是坏。他知道都是显现的作用。在自性当中没有区别,象虚空这么广大,他不会说我要这个不要那个,我们的地球,日月星辰都在虚空里面,一切众生

也都要在我们的本性里边显现。本性没有拒绝他.本性对一切都是平等显现的,都是实相。佛教里面讲实相境界,中道实相,这个中道实相是包容一切的,显现一切的。所以说,在此中间,既一法不立,但又不舍一法,一切法都又具备。这就是一种圆,一种圆满。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镜,能由镜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能随境灭,这个能就是能所的能。自己的感觉,自己的主观的意识,境灭了,能也随之而灭了。能是哪里来?是由境界来反应的。境界没有了,能也没有了.反之“境逐能沉”,能没有了,境界也就没有了。它们是相对的,都是镜子上的痕迹。一个是见分,一个是相分,主观、客观的对立。我们的六根感觉是能,外面的六尘是境界,他们是相互作用的。所以说从这里面你就会体悟到,如果把外境放下来,你里面的心也空了。如果你心空了,外境也没有了。他是相互的关系,所以说“境由能境,能由境能。”这个境是因为你有心思,分别才有境界的反应,境是由能而境的。能呢,是由境而能的。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妄想?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境界反应过来。相互的关系。“欲知两段,”你要想知道两段,那么,元是一空。内也是空,外也是空。能是空,所也是空。所以说过去祖师讲到:能所双亡性即真。能所双亡的当体之性就是真,没有能,没有所。如果误会了,执着一个能,他认为能够说话的就是本性,但是你有个能,有个所,这个能还不是见性。能也没有了,才是见性。

一空同两,齐含万像

这唯一的自性本空的一空呢,同时也具备条件着这个能和所,具备着你的身心和世界,齐含万像,一切万法,森罗万像都在这里面,都具备。而这个空性的空不是死的,活泼泼地能够显现万像。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在显现的一切万法当中,不见精和粗,精是精细的物质,粗是粗浊的境界.如不执着于精粗的境界,无精粗也就没有偏党。精与粗是一种现象,在这里面你不去分别哪个是精,哪个是粗。所以说“宁有偏党”就没有偏党,偏党就是偏向一边。偏向这边,偏向那边,你没有。你不偏向清净的地方,也不偏向污染的地方,不偏向世间法,不偏向出世间法。一切地方都不偏,没有偏向。也没有党同,没有聚一种观点形成党派。到此,祖师的知见、宗派的立处,都一一打破。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大道的体性,非常的宽广圆融。非常的圆满具足,这是大道,所以说他没有容易也没有难。也不执着容易.也不执着难。在庞居士的公案里,庞婆说;“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说大道很难。庞居士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他说容易。那么大道呢,不是难也不是易。所以他们的女儿庞灵照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说肚子饿了吃饭,困了就睡。没有容易也没有难,如果悟了大道了,就知道了,既不容易也不难。因为没有这种对立的感觉,对立的分别。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小见,知见偏小的人,心量狭窄的人,智慧不高的人,他就是像狐狸一样多疑,怀疑心很重。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开悟,怀疑这个法门是不是大法,是不是自己能够成就,怀疑师父是不是悟道的人或者证道的人,老是怀疑,那么转急转迟,越是急就越迟,修得越慢。智慧高的人,他知道本来是佛,知道一切显现都是自性的作用,那么他心就不急,他就定下来了。定下来了,当下就是。所以说没有容易,也没有难。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如果执着的话,执着境界.执着法,执着自己的功夫,执着自己的知见,无论执着什么,一旦执着就会失度,就会因执着而失去正确的度量。就是说这个度是和道相应的一种智慧和方便。比如说,你打坐,你想早一点开悟,就拼命的念拼命的念,反而偏离了。如果你打坐念咒的时候,无心而念,念等于没有念,不觉得自己在念咒,不觉得在打坐,不觉得坐在这个地方,不觉得有什么境界好与不好,没有这些想法,那么你就不执着,不执着就和道相应。执着的话你会念咒的时候执着咒,有境界的时候又执着境界,有什么感觉的话又执着感觉。然后,执着了一些光明或者一些境界,就说:“噢!我开悟了。我达到了。”就是把执着这个拿出来用。那么他就偏爱了。所以说“执之失度,必入邪路。”必然地入于邪路,邪道里去了。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放之自然,放,放开。比如说拿一个东西,不要拿得太紧。让他自然地拿,轻轻地拿着。念咒,做人都是这样,要顺应自然。心里面不要执着,不要着急,不要控制他,让他真正的无心无为,让他自然。所以放之自然,体无去住,我们的本体,是法界之性,这个体没有去,也没有住,无来无去,没有停留,所以说体无去住。“任性合道,”任性,任运之性。任运就是随种种缘起,随种种变化,你的心不动不

变。契入本性显现的那种智慧光明,那种清净无为而合于大道,自然合于大道,所以说逍遥绝恼,很逍遥,修行不作修行想,吃饭不作吃饭想,说话不作说话想,非常地逍遥,没有什么另一个目标。没有什么一个东西来影响你,来控制你,而使你的心产生了一种执着,他是很逍遥的。所以说逍遥绝恼,没有烦恼。烦恼来自什么?来自商量,一商量就有烦恼了,如果你都没有商量,时时刻刻都在当下,那么你就没有烦恼了。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执着念头,控制他叫系念,盯着他,死死地抓住他,那么你就违背了我们的真性,这个真性是自然无为的,你就违背了。“昏沉不好,”如果你让他昏沉,那也不好。你的内心就不觉醒,不清朗,内心觉醒,清朗、明明白白才相应。内心糊里糊涂,那就修不好道,修一百年也没有用,不能落入昏沉,所以说“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不要劳神,不要劳累精神,做什么事,都是出无心,看书也是一样,不要掉在文字里。做什么事也是一样,打坐也是一样,要养精神,养一股清净的精神,养一股安乐的精神,养一股空灵的精神,这个精神要养的不能劳神。一劳神,修行又偏了。如果修得好,精神很饱满,精神越来越广大,越来越清朗,那是修得对了。非常清朗,非常有智慧,所以说“不好劳神,何用疏亲.’不用分别硫和亲,这个人和我疏远点,这是我的亲人,就拉在身边。这些人与我无缘就不理他,这就起执着心了。疏亲的对象可以用在人上,感情上,也可以用在事物上。比如,我喜欢这个东西就把它珍藏起来,舍不得给别人,自己不要的东西,好,你拿去吧,我不用了,这就有疏亲了。我们对于任何人,任何事物,甚至对于自己的身体,对于自己的境界,都没有疏和亲,没有疏远和亲近的那种反映,那种执着。如果有疏亲就不自然了,就有做作,就有执着,就会在这个事情上有取舍。所以说何用疏亲。

欲趣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这句话很重要。你要想证到一乘的大道。一乘,就是没有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叫三乘。一乘就是无上的佛道,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是明心见性的大道,你要想悟入大道,见到自己的本性,那么你对六尘不要厌恶,六尘境界不要讨厌,无论是什么人,什么事情都不要讨厌,但是不要落在圈套里面,不要受他迷惑,不要受他染污。不迎也不拒,不要迎接他,也不拒绝他。他在等于不在,你自己在也等于不在.在等于不在,行等于无行,说等于不说,对于任何六尘和境界不要产生厌恶,不要讨厌,一讨厌,你就造业了,就烦恼了。无论是什么人什么东西,什么境界,你都不要讨厌,任何人来

人去,任何天气、任何事物,任何的境界,你都不讨厌的话,不厌恶的话,那么你的心和佛的心就一样了,和佛的正觉的心就一样了。你就觉悟了,你就解脱了,你就无碍了。境界对于你来讲是六尘无碍,你就获得自在,甚至对于魔也不讨厌了,但是你可以示现入魔境界,也可示现折服他,骂他都可以,但是你的心里边并没有讨厌他。因为这个魔也是我们本性显现的,也是空花幻影。何况是人,各种各样的人也同样是,都是我们的本性显现。空花幻影,在自性当中,了不可得。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智者,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无为,没有作为,一切都是因缘的显现。他不造作什么,不造业。无为呢,就变成自然了,就是平常自然,清净解脱,安住在觉性的本来面目上如如不动,所以说智者无为。而愚痴的人呢,处处束缚。很多的思想、考虑、烦恼、执着,造业,他一直在那里闹,一辈子都在那里闹,闹来闹去也没个什么结果,这是愚痴的人,他自己被自己束缚了。

“法无异法,”法是没有高低等的差别的,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大道,是没有异法的。但是众生“妄自爱着。”自己喜欢的法就会爱着,不喜欢的法就会讨厌,但是法的本身,它是空的,只是人的想象,想象的思维作用.例如水,我们看到的水可以喝,那么可以被我们所用,但是鱼看到水,就是他的家,鱼在水里面就是家一样。水没有变化,但是感觉不一样。牛呢,把人看得很大,那么鹅呢,把人看得很小,人还是一样,没有变化,他们感觉就不一样。佛看世界是这样的,众生看世界又是那样的。这个世界是没有定性的,都是虚幻的显现,不同的体会.天上的人,他吃同样的饭,福报大的人,他看到饭,颜色也好,味道也好;福报差的人呢,他吃起来颜色也不好,味道也差,也有区别.修行修好的人,他看到的人都是佛菩萨。如同样吃一碗饭,他得到的味就不一样,他里面的营养也高内容也不一样。造业的人呢,他看到众生都是坏人。那么他吃最好的东西也会变成业气.也得不到好处,也就没有什么智慧气可言了。所以在这个世界上里面所显现的东西都是业力所现,悟道的人,就本性所现,所以法无异法,妄自爱着,众生贪爱执着.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拿着心去用心,非常累,非常辛苦,他不知道这颗本来的心,就是佛,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说用心用错了.拿这个心去找心,骑着牛找牛,故心用错了。念咒的心,那个原来的地方,那个源头不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吗?本来就是,不要拿这个心去用心。变成两个心了。你看到茶杯,看到这些东西,都是你的心的显现。没有两个东西。所以说不要拿着心去用心,要无心而用。无分别而用,才能和本性相应。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就是说你迷惑了,产生静和乱,寂就是静寂,寂的境界,或者空或者是很平静,那么在他的对面就是乱意、散心、颠倒。都是因为迷,产生了寂和乱的二边的感觉。那么悟了以后,就没有好恶,没有好不好了。都是一样的,一切处都是佛法,都是道,所以说,一切的二边都是比量来的,都是斟酌来的,考虑、商量、计较,分别来的。没有比较世界上不存在好坏。比如茶叶的好坏,我们通过比较,这个茶差了,喝了以后再喝好的茶,觉得这个茶好,比那个好,都是比较起来的。高和低,善和恶都是比较起来的,没有比较就分不出来,没有比较玉、宝石和石头都是一样的价值,因为人类喜欢宝石,认为宝石好,这个石头大家都不要,觉得没有什么价值,那么才产生不同的一种作用,不同的显现。所以说都是人的斟酌.执着来的。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梦幻空花”都是梦幻空花,“何劳把捉”不要执着他不要把捉他,不要留在你的心里边,成为你的影子。

无论是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是和非都放下,都不可得.修道的人修得好的,得到好处,他没有觉得好;遇到了不好的境界,他没有觉得不好,他心没有动,也没有是非,别人讲是非,他不讲是非。别人说他好,他不开心,说他不好,他不烦恼。他不动心,一时放却,都放下了。

眼若不眠,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眼睛如果不睡,眼睛就是智慧的眼,智慧的眼如果不迷惑,不颠倒的话,那么一切梦就没有。如果我们睡觉了,如果你眼睛没有睡着,很清楚,那么就不会做梦了。如果我们修行开悟了,智慧开了,那么一切境界来了,你不会迷惑,不会做梦,不会被他影响。所以说“诸梦自除”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如果你能够体悟到万法是一如的话,你就体悟到了这个万法里面最玄妙的地方,最真实的地方,就是诸法的实相,中道的理体,诸佛菩萨安身立命的地方你就体会到了‘你就找到了。这个时候,你站在很高的意境上具有很高的智慧,很高的证悟当中,忘缘了,没有什么缘,你没有执着于任何的人,执着于任何的法,你的心里边就没有缘,没有条件。站在很高的地方,就是说在空灵的世界里边,你再也没有什么东西会拉动你,你的心里边再也不会放着什么东西,留着什么东西,留着痕迹,都没有了。这个就是我

们悟道的人,证到真实地方的时候,真实的醒悟,真实的安住的地方,就是说真正安心了,真正明白了,真正超越了。那个地方在哪里呢?不在天的上面,就在你的当下。他不在里面,不在外面,不在任何一个地方,但是你自己知道,没有对立的,没有缘执的,没有痕迹的。这个时候没有名称,不知道叫什么,不知道说什么,但是自己心里明白,自己有智慧,但是不叫做智慧,自己有光明,但是不执着光明,有道通而无所用。一切都是平常而自然,没有生,也没有死。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这个时候,万法就象大圆镜一样,圆照一切,都要显现出来。宇宙这么大,都在这里面。就象摩尼宝珠一样。所以“万法齐观,归复自然,”这里面都是很自然,又回到自然里面来。任他生,任他灭;任他来,任他去,但是你那个体性,一如的体性,如如不动,就是这样,空灵一片,十方圆明。所以说“归复自然”。这里面,神通也没有神通的想法,智慧也没有智慧的知见,一切都是自然显现的,众生有求就应,没有求就这样,求也是不动,不求也是不动;生也是不动,灭也是不动,化成百干亿也没有变化一点点,没有变化。弥勒佛,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化身都很多,但是他没有动,没有生灭没有来去,只是因为众生的感,他才应。感召佛菩萨的威德,他才显现,但就佛菩萨来讲,他如如不动,他没有分别,一切众生都在他的光明当中,他没有分别这个那个,众生好坏是非,他都没有分别,随你的量,得你的利益,你要做多少功德,得到多少的利益,你自己会得到感应。如果你都不做功德,你就得不到利益。佛菩萨就象钟一样,你敲他,他就响,悟道的人也是这样,你敲他,他就响,因为他没有自己,他是自然而然的。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泯其所以,没有什么“所以”。“所以”也没有了,为什么会这样?没有了。不可方比,世间任何一个语言,任何形容,任何境界,没有办法比方这样一个境界。道人的心是无心之心,无境之境,世间的任何思想概念,任何科学哲学没有没法比拟.没有没法比,说不出来。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止动无动”,动没有了,那么就没有动了,动止了,止也没有了,就是说也没有止需要止下来,也没有动而起动相,动和止都不可得。“两既不成,”两个,动和止都不成立,都没有出现,都没有形成,一还在那里呢?一也没有了。一何有尔,一也就没有了。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究竟空极万法的源头,深入法身的源底,就是透彻宇宙的本源的时候,“不存规则,”规则都没有了。我们知道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有种种规则,有种种制度,许多的定律,象物理学、化学,人类社会都有许多定律,在这里都没有了,都超越了,同时也都消融了,所以说没有规则。

契心本等,所作俱息。

契心于平等互利的境界,这个心则广大无量。一切平等。在这个广大无量平等的当中所作的都歇下来,没有所作。没有能,也就没有所,为什么?什么事情都没有。所以说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圣人当然是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这是金刚经所讲,就无为言,他没有做什么,什么都不作,但是什么都不做,他的作用最大,潜移默化,自然感应,对众生的利益最大,无形当中给众生加持,给众生的利益,真是不可思议。但是你一旦有作为,你就执着在这个作为上,你不广大,你就被他限制住了。象观世音菩萨,他什么都没有做,但是你求他,他就应。闻声救苦,他就来了。阿弥陀佛在西方,但是他的光是无量的,无量光,我们就在佛的光里面,他没有说我要度你,但是你念他,他就放光了,他就到你的头顶上来。他来了吗?他在平等性当中没有来,但是你能见到他来了。如果你的心很清挣,就觉得他放光了,佛就来了,自然感应,自然了知众生想什么,需要什么,如果你守着自己不了知的话,那么你的悟还不够,悟还不彻底。如果你悟得彻底的话.众生就是你的显现。那么众生到了你这里来,你会了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缘没有缘,需要什么,自然知道,自然能够对他指点帮助。尽管你的心里面没有缘份的执着,但在作用当中,你又恰到好处地去帮他,去做一些随缘的事情。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狐疑净尽,任何的狐疑,怀疑心,好象狐狸一样的怀疑心都没有,彻底没有了。正信调直,信心非常的具足,非常的神圣化,非常地自然平直,非常地充满智慧,在光明、清净一片当中,这个心非常的平直无曲。正信调直,具足这个信心,智慧、功德,平等。都在里面。“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这时候一切都没有留下,一切都不留,身心世界都不留,过去未来都不留,无可记忆,去记什么?不用记,去想什么?不须想。“无可记忆”记不住什么东西,不用去记,用的时候自然用。这正是真空之境的实证。

虚明自然,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虚明白然,不劳心力。”它是虚明白然的,虚是什么?象虚空一样,明是光明。象虚空一样的光明,自性当中,象虚空一样的光明透彻而朗照!自己会照啊!这就是照用,

自体上的照用,朗照法界。朗照万法。“不劳心力,”不要劳累心力,不用他自然会用,自然会说,自然会做,里面都有,所以说是“虚明自然,不劳心力”

不是思量的地方,不是想象的地方,不是考虑的地方,不需要,他自然会流露出来。古人讲: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活水源头来。问君,问你,为什么会这样,问君哪得清如许,能这么清净,这么自然,这么无为自在。为什么呢?唯有活水源头来,因为有活水从源头里面流出来的,活泼泼的智慧水,清净的水,从这里面流出来。所以说,“非思量处,识情难测”。分别的识,意识,识情测不到,无法测量他。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念不二。你要想早日相应的话,早日成就的话,只讲了两个字“不二”。你去领悟不二,悟什么?就是悟一切万法都是不二的。自己和别人,善恶,是非一切都是不二,如果你哪一天悟了不二,你就开悟了,明白了,悟了不二,你就没有分别心了。你就不打妄想,你就非常清净。你里面就有智慧。金刚经讲不二,维摩诘经也讲不二,心经里面不还是讲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不二吗?都是不二的境界,你要去体悟不二。哪一天体悟到了,你就开悟了。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不二都是一样的,每一个圣人,每一个修道的人,开悟了,他悟到的地方都是一样的。这个不二的地方没有差别,这个不二的地方就是超越了相对的能与所、主观与客观,对立面没有了。

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其他修道的人,其他世界的圣人,都要到这个不二的地方来,也就是说,不二是宇宙的道,人生的道,当你悟了道的时候,都能够体悟到不二,讲出来的道都是一致的,没有区别的。皆入此宗。那么这个宗是什么样呢?

宗非延促,一念万年。

这个宗,不是延,不是促。延就是延长,很长时间,促就是很短。他没有长,没有短,一念就万年,万年就是一念。也就是说,他超越时间的。一旦开悟了之后,一直到尽未来际都不离这个当下,都不离这个觉性,这个觉性没有能照所照,他没有父母,他也不会死亡,他永远是这样,永远是清净朗照的,永远是空灵无住的,这个地方只有自己明白,他不生不灭,他没有轮回。那么佛菩萨的种种显现,都是在本性上的一些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本性中永远化现作用,所以说“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无在,他不在任何地方。不在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不在家里、不在外头,不在身体里面,不在身体外面,不在天上、不在地狱,他没有地方。打坐的时候,当你无在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了.当你打坐的时候,身体没有了,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什么都没有,但是也不是空,灵知了了。那么你就明白了,明白本性了,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没有地方,但是无所不在,他吃饭的时候,他就在吃饭的地方,说话时候,他就在说话的地方,听声音的时候,他就在听声音的地方,耳朵的地方,他在一切地方。他可以上天,可以下地;可以到极乐世界,可以到娑婆世界,无所不在,可以随意变化显现。你没有成道之前,你开悟了之后,这个本性就在你的作用的地方,叫六根门头放光。在六根门头,时时刻刻都是它。但是你不要染污,不要执着。不要讨厌六尘的境界,不要起心动念,不要分别取舍,如如不动,就是这样清挣觉照。心中什么样都没有,清净一片,这个时候,你就在这里,但是这个地方没有东西,叫无在,但是又无所不在.可以说话做事,什么都在这里面,都是他的作用。所以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十方就在目前。目前就是十方。十方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你的目前。也就是说,你的目前就是道,当下就是道,这个本位就是道。不在其他地方。而这个地方一直到永远都是这个地方。他没有来去,没有变化。你要体悟到,他没有什么东西,就是灵知了了,觉性清净。然后,你会体会到,他是一切的主宰,他是一切的源头。你说话,做事都是他,你睡觉也是他,但是只要你不覆盖,不昏沉,他就是一直在那里,灵知了了,明明白白。所以十方就是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小的地方,如微尘就是最大的宇宙。因为什么?极小也是本性,最大也是本性,本性没有大小,所以说,小即是大,大即是小。都是本性的显现。“忘绝境界”,然后,忘大小忘天下,心中什么都不用去记,都忘记了,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绝,超越了一切境界,心中什么境界都没有、分别也没有,过去未来也没有,你心中真正是一丝不挂。真正的了无痕迹,真正的没有住着,没有东西。所以说“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极大的宇宙,就同于极小的微尘里面。佛经里面讲:微尘里面转大*轮,芥子里面纳须弥山。一个佛的毛孔里面有无量的世界。 我们就在这样当中,这个本性是不可思议的。他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这个大和小,近和远,它都是一个掩体,极大极小就是同体不二。“不见边表。”不见边和表。边;边缘的地方,表是表层,都见不到,就是小,

小到极点,连边表都没有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身体存在是有,一切存在是有,其体本空,也就是无,就没有么。你的家,你的存在于一切存在里面,你什么都没有,你不觉得有这个东西在,你不觉得有存在。你不去执着这个存在,你的心里面什么都没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你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都能显现作用,喝茶的时候就喝茶,赵州讲,吃茶去,吃粥去,你不是有么?无就是有。说话、做事.一切都是有的。所以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不落两边。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如果你不是这样的话,你没有体悟到这一层境界的话,你没有体悟到道是平常无为的话,你没有超越有无对立的话,那么你不要守它,你不是开悟见性。你“必不须守”,不应该守在这个地方。守在这个地方,就是死水一潭,就会住在这个上面了。如果你真的是到了这里面,你要绵密保护,你要守护你的真心,你要安住你的本位。时时刻刻这样用功,叫悟后真修。这个时候,念咒也得,不念咒也得,打坐也得,不打坐也得。生也好,死也好,来也好,去也好,都是本性的作用。只要守住本性,守住无为,无事,守住不执着,守住不着相,那么安然得道,自然能够得道。越来越殊胜。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你怎么去分别一和一切呢?你的心里面没有一,也没有一切。你的心里面的一,就是广大的圆满,圆具一切法:你心中的一切,就是你的显现的无量的世界,无量的差别,无量的作用。所以说这无量的差别,无量的作用,就是你的一性的显现。这是一真法界的体现,就是本来面目的显现。所以说一就是一切,一切也就是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只要你能够这样,你能够体悟到这样的不二,能够这样时时刻刻地心无所住,安住不动。所以祖师讲:你如是我也如是。弟子开悟了,他说你这样,我也是这样啊。这个叫传灯,印证你的心地。师父修到了这个地位了,你体悟到了,然后通过方便引导弟子也开悟了,证到了这个地位,他就对弟子讲,如是如是,你这样,我也这样。就是这样如是如是地印证。如果你已经这样子体悟到了,“何虑不毕”?何必要考虑你成不成就呢?毕,毕业,成就圆满,你肯定会圆满,会成就,会达到究竟的无上大道。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最后他又归回来了,他说你的信心就是不二。你能够体悟到不二,这个信心才是真实的信心。你的信心中.从理解的不二开始去用功,从用功里面,悟到了不二,建立了真实的信心。在悟到了不二来行这个信心,去作用。在事事物物上去体悟作用,所以说信心就是不二,不二而证实了你的信心,

盲语道断,非去来今。

言语道断,这里面说不到。语言无法说,三世诸佛在这里无法向你开口,古人也讲,向上一着,千圣不传,传不下来,你证到了,他才给你讲,如是如是,你这样,我也这样。你没有证到,他无法给你讲。因为这个地方说不出来。所以说“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这个当下。这个当下,永远存在,不生不灭,但是他又没有在,因为没有东西,没有相。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样。他是没有面目的面目,他是没有境界的境界,他是没有智慧的智慧,他是没有作用的作用。他就是这样,没有很多很多的内容,但是他又包括一切一切,所有的都在里面。他是很神妙,但是不觉得神妙。在别人看来很神妙,他自己没有一点神妙。他非常的平常。象赵州讲,有人问:“什么叫赵州桥”?赵州说:“马也过,驴也过”。很平常,就是让他过。让他自然

刚才我们讲的是《信心铭》,大家回去体会。不要落在这个文字和道理上,在实际当中去体悟。下面我再举几个例子说明心地法门的见与行,让你们去参究、去体悟。

世尊,释迦牟尼佛有一天,文殊师利菩萨在门外站着,不进来,佛讲;“文殊,文殊,何不入门来?”你怎么不到里面来呀?不入门啊?文殊菩萨说:“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叫我入门?”他说我不见一法在门外呀,为什么说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叫我入门?为什么要叫我入门呢?请大家去体会这个话的意思。在此体悟中,你去体会,如果有一个门内,有一个门外,是不是二?你自己去体会,你自己的家有个门内,有个门外,是不是二?有一个自己的人和别人是不是二?这样去体会。

再讲第二例。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因迦达婆王献乐,就是他供养世尊的一种音乐,其时,山河大地皆作琴声。山河大地整个都是音乐的声音,这个时候,迦叶尊者起舞,他就跳舞了,迦达婆王问曰:“迦叶岂不是阿罗汉,诸漏已尽?”他说迦叶尊者他难道不是阿罗汉吗?他诸漏已尽,不应该有跳舞的习气呀!那么“何更有余习呀”,为什么会有这个习气?佛讲他没有余习,你不要谤法,他不是习气,他也会跳舞。那么迦达婆王他又抚

琴三遍,又弹琴了,这个山河大地也在跳舞,也在发出音乐的声音。那么迦叶尊者亦三度作舞,又跳了三次。那么王曰“迦叶作舞,岂不是习?”就是说迦叶尊者他跳舞,难道不是习气吗?我弹了三次,他跳了三次。佛说:“实不曾作舞。”他没有跳舞。为什么说摩诃迦叶尊者他没有跳舞?那么王曰:“世尊何得妄语?”佛啊,你为什么讲妄语,明明看见他跳舞了,你说他没有。佛说不妄语,你弹琴的时候,山河大地木石尽作琴声,他们都在发出琴声,难道不是吗?王曰:“是”。佛说:“迦叶亦如是。”迦叶尊者也是这样,山河大地都是琴声,那么,山河大地是无情的东西,他都发出声音,那么迦叶是有心吗?他有情吗?他在跳舞吗?他没有跳舞。所以实不曾作舞,王乃信受,他相信了。那么这段话里面,你会有什么体会呢?别人问你,你做事吗?你在烧饭吗?你说我做事了没有?我在烧饭没有?你有这样的想法没有?你去体会,你在打坐吗?你在修行吗?如果你有我在打坐,我在用功,我在做饭,我在洗衣服,我有这个在,那么这是什么情况?是什么样的知见?你在这里面去体会。

世尊因外道问。有一天世尊因为外道来问法。外道怎么问呢?他说;“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他说不问有,也不问无。世尊良好久。就是说坐着不动,一句话都不说,停在那里。外道叹曰,外道就赞叹了,“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他说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把我的迷惑的云散开了,驱逐开了,使我得入,我悟入了。我明白了。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你叫佛怎么讲,佛要是一开口就会落在有无上。叫佛怎么讲?当你体悟到,不问有言,不问无言的时候,当你体悟到你说话不是有说不是无说的时候,那个时候,你怎么去体会?那么那个外道这样赞叹以后作礼而去,他顶礼以后就走了,他开悟了。

阿难尊者就对佛讲:“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说: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根利的人见机便悟,所以称赞而去。

世尊因有异学问,有个异学,就是外道学者他问;“诸法是常耶”?诸法是常吗?世尊说:不对。又问:“诸法是无常吗?”世尊说也不对。异学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对我?”就是说为什么不回答我,为什么不给我一个肯定的指示。那么佛怎么讲呢?汝之所问,皆为戏论。你的问题都是戏论,没有真实的意义。世界的任何语言,任何道理,讲来讲去的,都是戏论,没有真实的意义,不要去执着他。不要肯定他,不要落在语言的圈套里。不要落在上面去。

世尊有一次在一棵尼拘利树下打坐。有两个商人来阿问世尊,还见车过否?”。世尊

啊,你有没有看见有一辆车过去。佛曰:“不见”。我没有见到。别人到你家里来,别人经过你这里,你见到吗?如果你见到了没有见到,什么样人都没有见到,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那么你的见就真了。如果你今天见这个,明天见那个,心里都是东西,那么你的心就乱了,就不真了,真性就被盖住了,复盖了。“还闻否?”那个商人又问:你还听到吗?听到车的声音吗?“不闻。”我也没听到,闻而不闻。没有听到。“入禅定否?”你是不是入定了?所以听不到,见不到。佛说“我不禅定。”我没有禅定,我没有定在哪里,“入睡眠否?”是不是你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佛说;“我不睡眠,我没有睡着”。这个商入就赞叹了:“善哉,世尊乃觉而不见。”觉,有本性当中觉照分明,但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不固定在什么地方,不在定里面,不在睡眠里面,也没有跟境界跑。你这样去体会,慢慢你就会体会到了。

我们讲这些祖师的文字,或者佛的故事,这是一种方便的引导,敲门的砖。你拿着砖头就去敲自己的门,自己去回光返照,自己去体悟这个大道。这个大道,老师不可能给你,全靠自己的用功,不可能依靠在任何的地方。不要依靠老师那里,不是完全靠老师帮助你,指点你,加持你。而应在老师的指点下,要真正做到一丝不挂,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落。同时,又要用一种智慧去观照,去悟,去体会。这两者要统一起来,用功的心要专注而不执着,用功的当时,又有智慧去显现。要明白,不是不明白.时时刻刻在明白。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当你不在任何地方的时候,你回光返照,在不留下任何东西的时候,你去看自己的面目是什么?不留下任何东西的时候去看。你如果去看那些东西就太多了。看里面新的东西,看身体的变化,个外面的世界……那么,这个里面有无量差别,太多太多了,你是看不清楚,越看越糊涂.你要歇下一切来看,歇下了内外、对待,歇下了种种妄念,什么都不去管,这个时候你回头看看。如果做不到,你就在打坐里观照,你就一心念咒或时时觉察。或者说念咒的时候,念咒的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全部的咒就是心,全部的心就是咒,心咒无去分。没有心也没有咒,只管念,在你无分别的心里面,停止的心里面无念而念。这样的话,念到一定的时候,自然能够契入真实的地方。在平时的时候,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正无的时候连无也没有。或者再修一些彻却的方便。呸!一天当中可以修四十次。念一声呸!或者断!什么也没有。空灵一片,经常这样去锻炼。见到境界,或者说你要做事情的时候,不要起内外的分别.不要觉得你在做事,不要觉得有好有坏。不要有自私,不要有自己的执着。不要怕染污,不要怕障碍。一切的障碍就是究竟解脱。只要你不被障碍,你的自

性清朗、光明、自在。心无所求,不向外面看。不住在里面,时时刻刻就这样觉照。开始的时候,用功不要太急,要自然,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上座用功。到后来入定了以后,就在定里面,不受时间的影响。后来开悟了以后,坐和不坐是一个样。睡觉不睡觉是一个样,只是你要守住你的真心,空灵无住,时时刻刻就这样安住不动,自然而然地就能够成就大道。自然而然地能够透过境界,自然地能够消融习气,自然能够开发自性的功德,自然地和佛祖把手共行,佛祖的语言就会印证你,自然会有体悟到真实的地方。所以做功夫是一步步来的。最最重要的,用功要知道方向。明白这个道理,要对道,对我们的本性,生起强烈的信心.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开发它。一切众生也都有佛性,但是他被无明迷惑了,我们要慈悲他。我们悟了以后有智慧来点拨众生,使他开悟,引导他们走出轮回。一切一切都在本性上安立,在本性上显现。离开这个,没有佛法。千经万论,佛说了四十九年没有说到一个字,就是因为每一句法都是为了本性,为了开发我们的本性。当明白了以后,法就不在外,法不从外面来,自性里面本具一切法,本有一切法,不从佛那边来,而佛的话,佛讲的境界都是给你方便印证的,指点你。当你真正明白了以后,讲来讲去都知道,都是这回事,都在这里面,但是又有干差万别,无穷无尽。象源头的水都是一样的,但是流出来后可能成为小溪的水,可能成为河水、湖水,可能成为大海的水,可能结成冰,可能放在家里面,我们喝茶用,可能做成药、药水、酒水,什么水都有,都是水,都是从这里来的,你只要找到水,知道水的本质,那么你就好了,你就把握住了。知道一切的水都是这个水,你就用这个水,这个水,形容为道,源头,一切的水都是你镜子里的显现,山谷的回音。你要在这里面去体会,离开大道就不远。所以古人讲道在目前,不要向外找,不要在境界上去执着。所有的境界都是虚幻的,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或者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或者说是一合相。宇宙是一个总相,你时时刻刻念经,打坐,都要这样去体会。体会到了,自己明白了,不知道对不对,可以找师父去印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师父,问一下,我这样对不对?不对的话,破掉,不要!继续再来,再用功!这样经常的破,经常的上来,慢慢地功夫就纯熟了,智慧就圆满了。要通过这个过程,不能老是执着自己的功夫,执着自己的感觉。如果多少年都不问法,不请教,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偏差的执着,会落在这个上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觉得自己有功夫了,有智慧了。其实,没有对照过的智慧不一定是真实的,到后来出的偏差就很远,非常的复杂,很难消除,不

再听别人的话,觉得别人讲的话和他自己一有不对,就觉得你是错的,我就是对的,会产生这样的执着。这就很危险,所以,要经常的印证,对照过,把自己的体悟讲出来。求师父印证,指点。这样修行就快。修得好的人,他变化很快,人整个都在变,着相修行的人,几十年了变不了什么,还是老样子,那就没有修好。修得好的人,身心世界都在变化。他的智慧在变化,境界在变化,他一直在变。但是开悟了以后,变和不变对他来讲没有分别。

2003年6月16日于香风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