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梁乃崇 > 正文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四

  作者: 梁乃崇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圆觉讲座《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四)   时间:2011年07月09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我们继续讲《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大家请看到106页。下面大部分是波斯匿王在发表高论。他本来坐都坐不住要离开的,讲到这个地方,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开始发表他的高论。我们就来看看他怎么说。   这个时候,波斯匿王的太子祇陀,听佛在前面讲了十善法,又讲了因缘果报的那些实例,扇提罗等等。听完了这些事情以后,太子祇陀就长跪叉手,向佛请问问题。   他说:「佛啊,您以前教我要守五戒。我现在想把这个五戒解除,来接受您的十善法。」他说:「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为五戒里面有一个戒酒,不可以喝酒,这个戒很难守,守不住就破戒了。」世尊就问他:「你喝酒的时候,有做什么坏事吗?」祇陀说:「我没做什么坏事呀!」他是太子嘛,这个国家里面一些大家族,有势力的那些人的孩子,他们常常会聚在一起。聚在一起就带一些酒和食物,大家就饮酒作乐,吃吃喝喝很高兴,没有干什么坏事啦!   他说:「我在喝酒的时候,就想到:『唉呀,我破了酒戒!』所以也不敢喝得太凶。所以没有做什么坏事。」佛就说:「那很好啊,你现在已经学会了这个智慧方便,晓得应变啦。如果世间的人,都像你这样子喝酒的话,那没有做什么坏事呀。你这样子喝酒没有罪,应该还要得到福报。人行善的话有两种,一种有漏、一种无漏。如果你行善是做了有漏善的话,你就能得到人天福报;如果你做的是无漏善的话,就能够了生脱死,得到涅槃的果报。」   「如果像你这样子喝酒,又没有做坏事,喝酒的时候心是欢喜的,心里面没有烦恼,这样的话就是善因缘。你做的是善事,就算是喝酒破了戒,还是善事;应该受到善的果报。所以你这样子来守五戒,没有犯戒呀!你一面喝酒一面想:『我可能破了酒戒。』这样更增加你的福报。所以你接受五戒,现在又增加了修十善法,那么你的福报会增加十倍;比只接受十善法还要增加十倍。」   这下子祇陀就没话说了,可是他的老爸在旁边就有话说了。接下来波斯匿王就发表他的高论了。波斯匿王说:「如果照佛您这么说的话,心只要是欢喜的就不会起恶业,这样子就叫做有漏善。我看不太对哟!」做国王的就是要唱唱反调。他说:「喝酒的时候心是欢喜的,心欢喜的话就不起烦恼:因为没有烦恼,所以不会做什么恼害恶事,就不会害到物,也不会害到人;那么身口意三业就清净,这就是清净之道。清净之道就是无漏业呀!」   我看到这个地方,觉得真是胡说八道。不过因为他是国王,所以佛也没有立刻反驳他,说:「你这个不对。」佛没有这个反应。所以波斯匿王就兴高采烈的发表高论。其实我一听他的话就知道,他根本没有搞懂有漏和无漏的定义,只听到这两个名词而已。   当然佛陀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跟他说:「有漏的定义是什么,你弄错了。无漏的定义是什么。」没讲,一点反应都没有,继续听他发表高论,所以他讲得很开心。我想佛陀就是要他开心,然后他才会真正护持佛法。他说:「我以前去打猎的时候…」这个国王,就是以打猎当作一种游戏。打猎时忘了把厨子带着,在深山里肚子饿了想吃东西,结果左右的人告诉他,没有带厨子来。没有办法,马上就赶回去皇宫。   一赶回去,跟厨子说:「赶快拿东西出来,我要吃饭了。」这个厨子是他的大厨,叫修迦罗。修迦罗说:「没有东西啊,我现在马上做。」但是波斯匿王已经饿得发昏了,就要手下把厨子立刻拉出去斩了。从这里看出来,这个国王很霸道、很恐怖的。但是臣子们商议,只有这个厨子做的东西合国王的口味,现在把他斩了,那就找不到第二个人了,所以不能杀他。   他们正在谈论的时候,波斯匿王的皇后­­末利夫人知道了。这个末利恐怕是茉莉花的茉莉。末利夫人知道了以后,晓得把修迦罗杀了是不对的,她爱惜这个厨子,知道这是国王肚子饿的关系。她马上就准备好酒、好肉,还带了一些艺人;经里面常常有所谓的伎女,应该是现在我们所称的艺人,不是妓女的那个含意。皇后自己也沐浴,打扮得香喷喷的,就这么来了。   波斯匿王说:「我一看到我的夫人,这么端庄,这么美丽,又那么香喷喷的;带了酒啊、肉啊,还有好多艺人到我这个地方来,我马上就不生气了。为什么我不生气呢?因为末利夫人持佛的五戒,她是不饮酒的。以前要她喝酒,她都不喝;而且每个月有六天要斋戒吃素,所以我觉得很无趣。现在看她带着酒啊、肉啊,还有一些艺人,自己又穿得端庄美丽而来,所以我就很高兴的饮酒作乐。」   这个时候,末利夫人就派她的部下假传王命,告诉外面不要杀那个厨子。大臣们以为得到皇帝的命令了,所以就没有杀厨子。波斯匿王饮酒作乐到半夜才睡觉,早上一醒来,他就很懊悔,心里面很烦恼、很忧愁。夫人就问他:「你烦恼什么?忧愁什么呢?」王说:「昨天因为肚子饿,结果下令把厨子杀了,现在很后悔。这么好的厨子,全国就他一个,现在把他杀了,真是懊悔。」夫人就说:「你放心,这个人还在,没有被杀掉。你不要担心。」国王就说:「真的吗?你是开玩笑吧?」她说:「是真的,不然的话,你叫人把厨子叫来!」他就把厨子叫来,咦,真的没杀。他很高兴,忧愁就解了。   这个时候,他就拿这件事情来问佛。他说,他的夫人是要持五戒的,不能饮酒;每个月还要吃素六天。每天又都要守五戒,五戒是不能间断的。现在她又喝酒、又妄语,假传圣旨是妄语吧?这个八斋戒里面她已经犯了六戒。那么这个事情到底怎么说呢?她犯戒的罪是重呢?还是轻呢?   世尊就回答:「如此犯戒是大功德一件,没有罪。为什么呢?她是为了利益众生啊。如我前面所说的,人的善有两种,一种是有漏,一种是无漏。末利夫人所犯的戒,是入有漏善。」她犯了戒,还变成有漏善。「至于她没有犯的部分是无漏善。」用文字上来定义的话,就是「破戒修善,名有漏善」,「凡心所起」只要是从心里面所起的善,「皆无漏业」。我觉得这个地方,是佛陀在巴结国王,编造出来的。这里是随顺他,所以说这是无漏善。   祂说有一个部分是有漏善,有一个部分是无漏善,完全顺波斯匿王。我觉得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见人说人话。但是这个也可以看出,佛陀要度众生是多么体贴,不会一板一眼的说:「你这个地方不对。」要把你纠正,不是这样子。尤其他又是国王,这个时候让他开心,巴结、谄媚一下,这个叫做懂人情世故。像我的话就不懂人情世故,看到这个地方就给人家纠正,那就糟糕了。   这时候国王又跟佛说:「世尊您这么说的话,末利夫人饮酒破戒,因为不起恶心,反而有功德,也没有罪报。」既然对于皇后的作为是这么解释,这就显现国王的架势,一切的人民不应该也是这样吗?波斯匿王就说:「最近我们国里面有一些事情,舍卫城中有好多豪族,都是剎利王公,都是可以当国王的剎利族,这个种姓阶级的。为了一点小小的争议和竞赛,就互相对垒起来;两派各自结盟拥兵打起来了。这两家都是这个国家里面重要的豪族,又是亲戚,这样子缠斗起来,劝也劝不听。」   波斯匿王非常的担忧,回想自己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个他父亲手下的大臣,叫提违罗。他的宗族很强,对这个太子很轻视、瞧不起,常常故意戏弄他,把他当狗一样戏弄。当时他受到这样子的对待很生气,想要把提违罗杀了;可是他没有这个力量,跟他父亲讲他父亲也不理,他心里面又气又恨,生活起居饮食都不正常,弄得人很憔悴。   他母亲看到他这么愁苦,就开导他,劝他,但是怎么劝也没用。他的母亲爱子心切,就要人带了好酒劝他喝,他不要喝。因为他们拜婆罗门教的天神那罗延天,那个天神是不准喝酒的。他说:「我们是以婆罗门为师的,今天如果我喝酒的话,恐怕会激怒天神,会被婆罗门处罚。」他母亲心想:「我这个儿子弄得心神不宁,这样子憔悴下去,恐怕会把命都送掉了。」   所以到了晚上的时候,她把宫门关起来,把所有的人统统请出去,连婢女都请出去。他母亲就跟他说:「天神也是有慈悲的,祂也会来救苦,婆罗门也应该是这样子的。你现在心里面这么忧愁、这么怨恨,这么搞下去你命都会没有。天神也是要救我儿子的命的,所以你应该要服药;这个酒就是药,可以把你的忧愁、烦恼消除,可以保全你的性命。婆罗门没有天眼,不会知道你的事情,就是你喝酒了,他也不知道。」就劝他喝酒。   被他母亲这样子劝啊劝的,他就喝了。喝了以后,真的不忧愁了,怨恨也没有了。他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好了,心里就很高兴,再召请了宫女、歌女,三七日,就是二十一天在那里饮酒作乐。经过这样子,他的恨意、怨恨的心就消失了。波斯匿王回忆起他做太子时候有这样子的事情,现在看到那些豪族在那里打来打去,就想到了这个方法。   他让手下的臣子去买好酒来,准备好多食物,把这些豪族的家族眷属全部请来,一起来讨论国家大事,双方各来了五百人。在皇宫的殿上,就奏上太乐,应该是他们最好的音乐;又请臣子准备了玻璃碗,那个时候有玻璃碗应该是满不错的,装了三升的酒,每一个玻璃碗里面都装满了酒。他自己先当众拿了一碗喝下去,好像在演电影一样;然后就说:「我们这个国家的大事,大家应该都希望把它做好,所以我们来开会,来想一下国家的大事。讲这些大事之前,每一个人先喝一碗,喝完以后再来讨论事情。」这个酒变成甘露良药了。   大家都很高兴,就喝起酒来。又听音乐、又喝酒,心中就很欢喜。大家在那里饮酒作乐的时候,这两家人,本来好像有仇一样的,互相杀来杀去,这么快快乐乐的喝酒以后,仇恨都没了,大家就玩在一起了。这个时候,看大家都和气起来,没有对立了;波斯匿王又拿出一碗酒来,跟大家讲话。所以要讲话的时候要拿酒讲话,像我们现在是拿麦克风,他是拿酒。   波斯匿王说:「士大夫是要修德的,而且这个德要历世相承。你们应该要遵守这个道理、规矩的,你们为什么会因为一点小事情,争闹到这种程度,打起架来呢?你们如果继续这样子的话,国家都会给你们搞乱了,我现在劝你们,不要再这样子闹了。」大家喝酒喝得好开心,已经和好了嘛,所以大家就说:「那就遵命啊!」就都同意啦。然后大家又喝酒,事情就解了。   所以波斯匿王就说:「你看,这些人在争闹,他们争闹不是因为酒,他们是因为其他的事情在争闹;但是因为有酒,所以他们就不争吵了,把这个争吵解掉了,得到了太平。这样子的话,酒不是有功劳吗?对一般人、对我的部属也是一样有功,不只是对皇后是好事,对其他人也是好事啊。」到底还是一个国王,所以有那个见解,下面他还有:「你看看啊,这世间一般的升斗小民、奴婢啊,还有蛮夷人;他们也是因为节日啊,或者在酒店里面聚起来时喝酒,喝了就欢喜。没有喝酒的时候都不会想要跳舞,喝酒以后,不需要人教就要跳舞。这些升斗小民,一喝起酒来,就会拿起简单的乐器奏起乐来,大家喝酒、跳舞、听音乐。人因饮酒则致欢乐,心欢乐时不起恶念,不起恶念则是善心,善心因缘应受善报。那他们喝酒应该就会得到善报;想要得到善报,只要喝酒就得到了。」他的意思就是这样。   不但这样,这国王的见解是比较广的:「就算是猴子喝了酒也会跳舞。」猴子怎么会喝酒呢?有些水果放着,就自然发酵变成酒了,猴子吃了以后就会头晕,一晕起来就集体的跳起舞了。在有些树林里面会看到这些事情,我就听过有些猴子喝了酒跳起舞来的事。「猴子都这样了,何况人呢?就像世尊您所说的,施善就善报,施恶就恶报。如世间人,因为前世有布施、种福德,所以今生就富有。今生富有了以后,看到贫穷的人就吝啬不给,因为吝啬不给了,这个因缘就受到饿鬼报。或者有这个世间的人,有男有女长得很漂亮;男人长得漂亮的,女人就爱他,女人长得漂亮的,男人就爱她。如果有一个外加的力量,要把这样子相爱的男女分开,不让他们合在一起,那他们就苦恼了。那么像这样子造成的罪,到底要算给谁啊?那个业报要算到谁的头上啊?」   「末利夫人因为前世做了布施,现在得到好报。那么世尊,您为什么还要让她持五戒,每个月还要行斋戒,六天吃素又不喝酒。所以她也不打扮得漂漂亮亮,也不会去听歌跳舞,也不会去注意她老公长得多帅。这样子的话,她所做的就是没有施善,就是施恶,就要得恶报。那么她前辈子所种的善,得到的好报,你教她修持这个五戒,不是害她吗?」这个波斯匿王,我觉得满有意思的。「那样子是没有帮助的呀,她这个好命是因为她前世的布施,又不是她持五戒,每个月斋戒六天得到的,您要她做这样子的苦事干什么?」   佛就告诉波斯匿王:「大王啊!您给我的这个指摘不对。」祂说:「末利夫人小的时候,我就教她守五戒、修智慧,所以才有今日的德,才有现在的这个修为。她不但自己得度,而且还能度你国王,她才有这个功力呀。这样子的功力应该算谁给的呢?末利夫人因为我教她,她就如同我教的去实践,所以才有现在的智慧方便啊。若没有我这样子教她,没有她这样子的修为,遇到您国王这样滥杀无辜,这么胡作非为,她就没有办法、没有智慧来处理、面对了。她现在有这个能力,来解你的这些胡作非为的事情,是因为她小的时候,我就教她守五戒,做这样子的修持,而有了智慧方便,所以才有这个能力的。」   祂说:「就像一般人家有了小孩,希望这个小孩将来能够成就,就会把他送到学校去读书。学校里面,老师教导的时候都有规矩的,如果你不照规矩、不听话;学校里教你文艺书疏、人望礼仪,就是洒扫进退这些,教的时候你如果没有遵守,在那里乱来,学校会处罚你的,会不准你吃饭、不准你睡觉,就有各种处罚。这么一做下来,有些犯了规就被罚,它是有一个制度在那里的。这样子的话,大家学习起来就有规矩、有秩序了。这些小孩,他们因为怕被罚,怕被棍子打屁股,所以就专心的学习。专心学习了,长大以后就变成有学问,就可以教人、可以做事,就有才能了。」   祂说:「末利夫人奉斋持戒的道理一样啊,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你不经过这样子的修持,怎么可能变得有功德、有才能。」释迦佛继续举例,祂说富楼那──当时祂的一个大弟子;富楼那是一个妒嫉心很强的人,他因为嫉妒的关系,他嫉妒什么?我猜想应该是别人的学问很好,很有学问,他就很嫉妒。因为嫉妒的关系,他也想要很有学问;所以他就跟他的夫人、父母、儿子脱离,跑到深山去修炼、去学。穿草衣,忍耐饥寒,立下了誓言,要学会当时的九十六种经书记论,要悉令通达,做不到的话,就不再跟父母妻儿见面。   他为什么会这样搞?佛陀很厉害一看就知道,他根本是因为嫉妒心促使他这样做的。他要下苦功,要有学问,如果修不好就不出来。这么学了二十年,一切都通达了,又回到王舍城。因为他觉得自己通达了,他有一个很奇怪的行径;头上戴了一个火炬,胸腹绑了一个铜做的盔甲,在路上这样走。而且自己这么唱说:「我」一切智至我所,而谓我言……这个意思就是说释迦佛,「释迦你们这些沙门,竟何所知?你们懂什么?」他的行为就透露出来,他去学这些学问,他的初发心是嫉妒。   因为他的初发心是嫉妒,所以当他学成的时候,就说:「你们算什么,你们哪里比我行?你们懂什么?释迦你们这些沙门懂什么?」这就是自傲。结果释迦佛就指着他说:「你这个痴人。」然后就说了一个颂:「若多少有闻,自大以憍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说你这个大痴人,你多少听了一点点,懂了一点点,就这么自大起来了。就像一个瞎眼的人,头上戴了一个火炬,把别人照亮了,自己还是看不见。用这样子来责骂他。   富楼那一听这样子的指摘,一下子惊吓到,就醒悟了。马上就把这个火炬、还有身上的盔甲拿下来,五体投地拜在释迦佛的面前,忏悔、悔过。他为什么那么快,一下子就忏悔、悔过呢?他前面二十年所学的学问还是真的,变成多闻了,真正有智慧的多闻,所以被这么一指摘就惊醒了。当然这是有智慧的。也有人这么学了以后还更狂妄,完全不会忏悔,也不会认为自己错的,那个就是真的痴人。   一被指摘以后就惊醒了,这个是有智慧啦!因为他已经真的得到智慧了,他是一个利根的人,所以拜下去还没有站起身来,就断掉了三界的漏,也就是出三界得罗汉果了。就这么一下就得了,这就是智慧的力量。他那么苦修,做出来的事情还是这么蠢,可是一被指摘的时候,他的智慧就发挥力量了。就这么快,一下就得了罗汉果,出了三界。   祂说:「就好像你要牵象或者牵牛,它是随着牵着的钩走,你只要把那个钩一带,大象就会跟着转、跟着走。智慧就好像牵大象的那个钩,如果没有这个钩,你要那个没有训练的大象走,它不会听你的,你怎么使唤得动它。所以能够这么轻巧的就可以使动大象,这个钩就是智慧。所以说『随钩而转』。大王你要知道,学习都是靠禁制,控制、忍受五欲的煎熬,然后才变得通达无碍。这样子的学习,学到的智慧就称为无碍智。无碍智具有四辩,富楼那具有这样的四辩才,这些辩才都是苦学来的,都是接受戒律的限制,苦学而得的。」   所以释迦佛就说:「夫慧解者有七德才,何谓为七。第一信才,第二精进才,第三戒才,第四惭愧才,」你看这个惭愧,这个是很重要的。「第五是闻才,第六是舍才,七是定慧才。」总共有这七个才,你看这七德才的第一个就是信才,「信」是一个才能耶,很多人就是不信,那就没有信才;样样都怀疑,就得不到信才,就没有所谓信才的这件事情。   第二是精进才,要努力不懈。第三戒才,就是要能够守戒。第四惭愧,惭愧原来是一个才能。我们现在很多人都以为惭愧,好像我还需要惭愧,表示我比较差劲,好像我做了坏事才要惭愧。错了,惭愧是一个才德、才能,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富罗那没有惭愧才,他怎么可能得到罗汉果,得不到的。第五闻才就是多闻,知识广博。第六舍才就是能够舍得下。第七定慧,就是定慧均等的能耐、能力。一般人大概会把定慧当作是需要修习的才能,一个功德、才德,这个固然是,但是这也不过跟信才、精进才,其他的才德同等而已。并不是只有这个才算才能,其他不算;不是,其他都算,平等的。   释迦佛就再告诉波斯匿王:「末利夫人虽然是女生,但是才高智博,不同于一般人;而且很谨慎自己的身口意,一心专修智慧。因为有智慧,所以就解脱了。她以智慧来解悟天下,就是帮助其他人;譬如你国王就被她帮助了,没有她的帮助,你可能就把这个厨子杀掉了。你看这个多重要。」   所以就再说了以下的这个偈子:「闻为金翼鸟,威势武力强,闻为行宝藏,所在相利益,闻为大桥梁,济度众苦厄。闻为大船师,济渡生死海。多闻令志明,以明智慧增,智则博解义,见闻行法安,多闻能除忧,能以定为欢,善解甘露法,从是得泥洹。闻为知律法,解疑亦见正,从闻舍非法,行到不死处,仙人敬事闻,诸天亦复然。捡心不放逸,积闻成圣智,慧能散忧患,亦除非邪衰。欲求安隐吉,当奉事明者,盲从是得眼,如暗中得烛,开导世间人,如明将无目,是故应舍痴,离慢豪富乐,务学事明者,是名积聚德。」   世尊说完了偈子,又告诉波斯匿王说:「波斯匿王啊,你今天的福德,聪朗博义,皆由前世亲觐明师。」你前世有拜到明师,跟一个明师学。而且「谦苦奉侍,习学所致。」是受到了善知识明师的教导,你今生才有这个福报、福德的。因为这个因缘的关系,让你今生为国王,而你做为国王,智慧明达,陆宜抚接,世间难有。你做得还不错。「是故我说,般若智慧有四种义。」所以我说般若智有四种道理,哪四种道理?这个般若是甘露,般若是良药,般若是桥梁,般若是大船。祂在前面第十五页里讲的,般若就有这四种比喻。「你们想要学三乘修行的话,想学大中小三乘佛法的话,就要学般若智慧;就可以离开三恶八难的苦患,得到人天的快乐果报。总而言之,你要求一切的福德的话,都应该要学智慧方便。」   「如我前面所说的那些例子,像阿逸多王,勤苦习学,智慧力故。后来虽然有失德,接受了人家献给他的一百个美女,然后胡搞所以就失行、失德,堕入了三恶道中。可是他在三恶道中,常识宿命,识宿命故,改恶修善,速得解脱。感致诸天,济接供养,以智慧力为诸天师,以是因缘我说般若有四义。」所以般若智慧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这边的智慧啊,一般人恐怕不知道惭愧、悔过也是一种般若智。有些人博学多闻,然后就贡高我慢,一点都不会惭愧、也不会悔过,那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方便。有智慧方便就会晓得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如果不知道自己做错,不会悔过、不会惭愧,就是没有般若智慧。   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听到佛这么说,他说:「喔,那智慧方便的功德、因缘,就很重大啰。」所以他就很欢喜,他的太子、皇后、群臣士民,一切来听的大众,都了解了这个道理;大家都恭敬的对佛礼拜。做完礼拜以后,又回坐在座位上。你看,他们坐得多牢靠,前面一下子都坐不住;现在佛讲了那么多了,他们还坐在那里。   这个时候,国王就叉手说:「如佛所言,『世人修善凡有二种,一有漏善,一无漏善。』有漏无漏,二义归一。」这两个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世尊,云何说差别耶?」这个国王很有意思的,跟他说有漏、无漏,然后他说,有漏无漏应该是一样的,那你为什么要说有漏无漏,又把它分开,分成有漏无漏的呢?道理就只有一个啊!   佛就回答他说:「人有二品,人有两种;一种是利根,一种是钝根。为这个钝根的人说二种善,对钝根的人要说两种,有漏善、无漏善。利根的人就不说两种了,为什么呢?众源泉流,终归一海。钝根之人,诸根暗塞,是故为说分别法耳。」喔,这个佛陀实在会拍马屁,祂说:「啊,有漏无漏是为钝根人说的,你喜欢只有一个,这样子的话,你是利根人啊!」祂又把他捧回去了,好会捧。   这时另外一个麻烦来了。尔时国王太子祇陀,他就对世尊说:「十善戒法,有差别也,同一义耶。妄语戒义,一耶?多耶?若一义者终不可持,若差品者,愿佛说之。」哦,这个是反的。你如果说是,不是一个,那我就不知道怎么做了,我不会做,我没有办法做。如果是有差别的话,我愿意接受。这两个父子是唱反调的。   佛告之曰:「妄语有二,一重二轻。何谓为重,若受戒人,不修智慧,愚痴无智,不能教化兴隆佛法。为是之故,人所轻慢,不得供养,贫穷困苦;为供养故,外现精进,内行邪浊,展转相教,宣向诸人,比丘苦行精进,得禅境界。或言见佛见龙见鬼。如是之人名大妄语。犯是罪者堕阿鼻狱。」妄语有两种,一种重,一种轻。   重的是什么呢?如果一个受了比丘戒的人,不修智慧;他不修就愚痴无智。因为愚痴无智,就没有办法教化人家,也不能兴隆佛法。因为没有能力,所以人家就轻视、看不起他,就得不到供养,因此就穷苦潦倒。为了想要得到供养,他就装得很精进;表面装得很精进,内心里面是有邪见的。用这样不正确的这些见解去教别人,又向人家宣传,说某某比丘苦行精进,得到禅定境界;又说他见到佛、看到龙、看到鬼,这样就是大妄语。犯这样子的妄语戒,罪很重,会堕阿鼻狱。   另外有一种妄语,就说:「我能够杀人;或者有能力杀人,能够把你破坏;或者答应人家到期要还多少钱,要给什么东西,失约给不出来,让别人心里面怀恨。」这样子的妄语是轻的。这样做也是犯戒,堕小地狱。其余只是为了调戏说的话,还有一些自己的歪理说一说,或者是藏匿、隐匿不报的那些事情,或者是有的说成无,无的说成有,这种小事都不算犯戒。平常人做的,这种事都不算。   太子听了以后就说:「好,我愿意受十善法。」佛言善哉!甚大随喜,宜知是时。佛就告诉他:「好,你这个疑惑已经消除了,那么就算传你了。」   好,时间已经到了,经文还剩一点点。我们还有一次,那就下一次再讲了。今天就到这里。   【现场问答】   问:每当我看到漂亮的女生有丰满的胸部时,都会想去触摸她的胸部ru房。请问这是行淫吗? 师:是。这个是意业,是。   问:十善法中,于一切众生起清净意,不起淫行。这一切众生有无包含自己的太太?若有包括,则已婚夫妻该如何修这一条?   师:好,这里就告诉你,对自己的太太起了你以为的淫行,那不是淫行,那是清净行。那不是淫行,那是清净行。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很实际,也问得很真实。我想我的回答应该也很清楚。   问:既然宇宙是唯心的,业力可否视为就是念力?众生心念活动之力。 师:是的。   问:因果报应源自业力,可否解读为因果报应,源自被害者的报复念力,与受恩者的报恩念力?   师:可以这么解读,可以这么去看。但是这样子的说法并不完整。原因就在于何为心?心是什么?你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知道你对心有你的一个认知和定义,有一个认定。但是我知道你的认定,要去了解我刚才给你的回答是不够的,所以我只能说,你可以这么看,至于实际的状况,是超出这个范围的。   问:是否能多开示有漏及无漏? 师:不需要,因为这边的有漏和无漏是客套语,是应酬的话。所以你不需要认真。佛陀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场合,所说的应酬话、客套话。这里没有要为有漏和无漏做严格定义的区分,所以我们这边也就大家一起来客套一下就好了。好,谢谢各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