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释道安
译文
我从前在汉阳(即汉水之南襄阳)十五年,讲解《放光般若经》,每年讲解两次。后来到京师(今西安),将近四年了,也是每年讲解两次,未敢懈怠停止。然而每当讲到难懂的地方,由于首尾隐没,不知来龙去脉,总是放下经卷深思,恨不能面见此经的译者竺法护和无叉罗等。
恰好在建元十八年(公元三八二年)正车师前部王,名弥第,来到前秦,其国师鸠摩罗跋提进献梵文《大品般若经》一部,四O二札,其言有二万首卢,每首卢有三十二字,是印度人计算经文的方法。但仔细数之,只有一万七千二百六十首卢,残缺二十七字,合计五十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五字。印度僧人昙摩蜱执梵文本,竺法护译为汉文,并相互对校检查,慧进笔受。与《放光》、《光赞》相同的,就不再译出;对于《放光》、《光赞》漏译的经文,加以补正:其意思不同,而又不知谁是谁非的,则两者并存,并加以注释。总共为四卷,加上一纸二纸的不同,别为一卷,合计为五卷。
把梵文佛经译为汉语时,会出现五种有失于梵文原本的情况。其一,梵文都是倒装句,在翻译时,就要把它颠倒过来,以适合汉语的语法习惯,这是第一种有失于原本的情况。其二,梵文佛经崇尚质朴,而中国人喜爱文辞修饰,要使众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没有文采是不行的,这是第二种有失于原本的情况。其三,梵文佛经详尽细致,特别是叹咏的颂文,反复叮咛达三至四遍,不厌其烦。而现今翻译时要加以删略,这是第三种有失于原本的情况。其四,梵文佛经有「义记」,近似中国辞赋篇末总结全篇要旨的「乱辞」(「乱曰」),多是对前面经文的复述,文字上没有差别,因此有时千五百字地略去不译,这是第四种有失于原本的情况。其五,梵文佛经中,一件事已经讲完,但在讲述其他事项时又重复前述内容,因此在翻译时只译出前文,将后面重复的话一概删除,这是第五种有失于原本的情况。
佛经翻译过程中还有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形:其一,般若等佛经,是佛以「三达」(天眼、宿命、漏尽)之心,面对众生演说的佛法,必然要随顺当时的习俗,习俗因时代而变易,翻译时删改古代的习俗,以适应现今的习俗,这是第一种不容易的情形。其二,凡愚与圣贤的智慧有天壤之别,圣人之心不可测度,欲使千年之前佛的微言深义,翻译得使百代之后的愚民能够理解,这是第二种不容易的情形。其三,阿难诵出的佛经,离佛入灭不久,德高望众的大迦叶,还要令具备六通的五百罗汉,一再核实书写。现今离佛千年之久,而要以现今的思虑来衡量判断经文。当时具备六神通的阿罗汉尚且战战兢兢,不敢大胆地诵出佛的言教;现今都是未脱离生死的平平庸庸的凡夫,却要以愚思衡量判断经文,这岂不是不知佛法深浅的无知之勇吗?这是第三种不容易的情形。关系到这五种不合原经、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况,在把梵文译为汉文的过程中,怎能不小心谨慎呢?也许应当不译为汉文,直接以梵文进行传播,使人们自然通晓,又怎么会产生对译师们的翻译得失的嫌疑呢?这也未尝可知。
前人传译佛经,如支谶、安世高对梵文原经的审慎态度,是难得为继的。无叉罗、支越可说是对佛经进行巧妙地删削修改的人,虽然作得很巧妙,但恐怕一经删削修改,就伤害了原本佛经。如果认为《诗》烦琐重复、《尚书》质朴,而加以删削使之适合现今的文风的话,那必然是马融、郑玄所深恨的。
现补译的《经抄》,是想弥补前译中的杂乱。推寻经文的言辞旨趣,唯恐有失于经文的本旨。其中有方言古词的地方,就顺便在文下加以解释。补译的《经抄》,使得原译首尾相连,语句不通之处,如同两符相契合,两截相重合一样,相互贯通了。由此可见前人翻译中的严重失误,同时也为能够通达外域之盛会而欣喜。有了《经抄》,原对于九十章般若经的疑滞之处就荡然无存了,哪怕是毫芒之间也挑不出什么小毛病了。
礼敬一切佛:过去佛、未来佛、现在佛及佛法智慧。(这是印度礼敬般若的文辞。明,即般若智慧。印度的礼仪有四种:一是罽耶,二是波罗南,三是婆南,四是南摸。南摸,即屈体弯腰、跪下。此四种礼拜,对于拜佛、拜外道、拜国王、拜父母,都是通用的。礼敬父母称「南摸萨迦」,萨迦是供养父母的意思。)
摩诃(是大的意思)钵罗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是度的意思)蜜(是无极的意思)经抄。(印度佛经前面没有题目,题目皆称「吉法」,吉法是究竟的意思。这个经抄的题目是道安题的。)
原典
释道安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①序
昔在汉阴②,十有五载,讲《放光经》,岁常再遍。及至京师,渐四年矣,亦恒岁二,未敢堕息。然每至滞句,首尾隐没,释卷深思,恨不见护公、叉罗等。
会建元十八年,正车师前部王,名弥第,来朝。其国师字鸠摩罗跋提,献胡大品一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失(首)卢③,失(首)卢三十二字,胡人数经法也。即审数之,几十七千二百六十首卢。残二十七字,都并五十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五字④。天竺沙门昙摩蜱执本,佛护为译,对而检之,慧进笔受。与《放光》、《光赞》同者,无所更出也。其二经,译人所漏者,随其失处,称而正焉。其义异,不知孰是者,辄并而两存之,往往为训其下,凡四卷。其一经五卷也。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恶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⑤,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⑥,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正当以不开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大匠之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
前人出经,支谶、世高,审得胡本,难系⑦者也。叉罗、支越,斲凿之巧者也。巧则巧矣,惧窍成而混沌终⑧矣。若夫以《诗》为烦重,以《尚(书)》为质朴,而删令合今,则马郑⑨所深恨者也。
近出此撮,欲使不杂。推理言旨,唯惧失实也。其有方言古辞,自为解其下也。于常首尾相违,句不通者,则冥如合符,厌⑩如复折⑾,乃见前人之深谬,欣通外域之嘉会⑿也。于九十章,荡然无措疑处,毫芒之间,泯然无微疹,己矣乎!
南摸⒀一切佛、过去未来现在佛如诸法明!(天竺礼般若辞也。明,智也。外国礼有四种:一罽耶、二波罗南、三婆南、四南摸。南摸,屈体也,此跪也。此四拜,拜佛、外道、国主、父母,通拜耳。礼父母云「南摸萨迦」,萨迦,供养也。)
摩诃(大也)钵罗若(智也)波罗(度也)蜜(无极⒁)经抄。(天竺经无前题,前题皆云「吉法」,吉法,竟是也。道安为此首目题也。)
注释
①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是对《放光般若经》和《光赞般若经》的补译。《出三藏记集》卷二载:《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一名《长安品经》,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出。东晋孝武帝时,天竺沙门昙摩蜱执胡大品本,竺佛念译出。
②汉阴:汉水之南的襄阳。
③首卢:又译作首卢迦、首卢柯、室路迦等。印度计数经文,不论经文长短,皆以三十二字为一首卢进行计算。(编按:首卢意译为颂)
④此处计算似有误,应为五十五万二千二百九十三字。
⑤叵阶:不能达到,不可测度。
⑥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⑦系:继续、承接。
⑧窍成而混沌终:原出于《庄子·应帝王》中的寓言。寓言云:南海之帝名儵,北海之帝名忽,中央之帝名浑沌。浑沌待儵、忽甚好,儵与忽筹谋报答浑沌的恩德,便商议说,人们都有七窍用来视听、饮食和呼吸,而独浑沌无有,我们帮他开凿七窍吧!于是一天开一窍,七天之后,浑沌死了。此寓言说明,对于事物要任其自然而然,不要人为地去改变它,如果人为地去改变它,就必然会伤害它,弄巧成拙。
⑨马郑:即马融、郑玄。马融(公元七九——一六六年),东汉经学家、文学家,遍注《周易》、《尚书》、《毛诗》等先秦诸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境地。郑玄(公元一二七——二OO年),字康成,东汉著名经学家,从马融学古文经,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
⑩厌:相称、符合。
⑾复折:被折断的两截重新连结时相互吻合。
⑿外域之嘉会:可能指印度结集佛经的盛会。
⒀南摸:又译为南无、那谟等等。意译作敬礼、归敬、归依。
⒁无极:无限快乐的极乐世界,即涅槃彼岸。
20长阿含经序 释僧肇 译文 佛教的最高真理是离开...
19大涅槃经序 凉州 释道朗 译文 《大涅槃经》这部...
12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释道安 译文 我从前在...
16法华经后序 释僧叡 译文 《妙法莲华经》是诸佛...
附录 《出三藏记集》总目录 卷第一 〈出三藏记集...
18毘摩罗诘是(堤)经义疏序 释僧叡 译文 这部经典之...
13大品经序 长安释僧叡 译文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
源流 由于《出三藏记集》是一部综合性的经录,包...
编序 敲门处处有人应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是佛...
6阴持入经序 释道安 译文 「阴持入」是人世间深重...
附录 《出三藏记集》总目录 卷第一 〈出三藏记集...
解说 本书选译了三十一篇序文,其中一篇是僧佑的...
源流 由于《出三藏记集》是一部综合性的经录,包...
31比丘大戒序 释道安 译文 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法...
30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 未详作者 译文 拘夷国的...
29十二门论序 释僧叡 译文 《十二门论》是实相学...
28百论序 释僧肇 译文 《百论》是通向佛心的途径...
27中论序第二 释昙影 译文 千变万化的事物无不有...
26中论序第一 释僧叡 译文 《中论》有五百偈,是...
25大智释论序 释僧叡 译文 一切事物都是生灭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