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白话佛经 > 出三藏记集 白话 > 正文内容

出三藏记集 15 法华宗要序

  作者: 未知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15法华宗要序 

  释慧观
  译文
  本体实相是空寂清净的,精神是宁静专一的,一旦发动便离开清净专一,表现出精微和粗劣的区别。于是,心中的各种念头竞相涌现,世俗的欲望在脑中争斗驰骋。人心受世俗欲念遮蔽的程度有深有浅,昏暗与清明泾渭分明。因此释迦自觉悟成佛到演说《法华经》,便适应不同的众生,开启觉悟之道,所以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乘之别。
  三乘的分别只是方便说法的需要,并非各自真实独立,最终是要会合的,会合必然同一个源头,所以三乘归根到底只是一乘,唯是一乘,至高无上,所以称为「妙法」。偈颂云:「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最无有上。」佛说的此经典妙不可言,必须以形象来比喻,形象最美的要属莲花,而莲花中最秀美的是盛开时的白莲花,此经典是一切佛法中最微妙的,所以喻为盛开时的白莲花。
  以《妙法莲华经》作为经典,指明启发愚昧,不能谈论它的宗极,是阐释适应众生根机而方便说法的根由;把握宗极,不能秘而不宣,所以开示实相以显示宗旨目标。方便说法彰显,原有的迷惑执着自然消除;终极目标显示,对真理的体悟自然发生。由此而能使不同根机的众生会归一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同时并进。同时共进的三乘会归一致,就成为一佛乘的开始。觉悟的智慧成就圆满,是佛乘的鼎盛状态;泯灭幻相,使精神清净澄明,是佛乘的最终结果。
  虽然如来以无量方便为众生说法,然而有贯穿其中的主体,这个主体的根本,名为「智慧」。所以此经以真实智慧为本体,称为「微妙第一」。因此释迦牟尼佛一开始演说佛法妙音,便称赞佛的智慧极为深奥,于是,多宝塔中发出「善哉!善哉!」的声音,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偈颂云:「为了宣说佛慧的缘故,诸佛出现于世间,只此佛慧是实,其余二乘全非真实。」那么,佛慧是唯一真正实相,是成就万乘之体,微妙至足,是华开时最秀美的。虽然借花来表示其微妙,而实际上其玄妙之道是超出形象之外的;虽然称为精微,而其体相是没有精粗的。所以偈颂云:「此微妙法不可宣示,离开一切言语、形相。」
  因此,声闻、缘觉二乘所以止息思虑,补处菩萨所以断绝尘想,只有诸佛才能穷其究竟。所以无数如来感悟妙道而云集,已寂灭之佛振其遗存精神而显示妙果。信服佛法的奥妙,穷究精神的妙境,应该就是这部经吧!
  慧观我幼年诵习万法归于一乘的言教,长大后玩味贯通于佛法的要旨,然而对佛法要旨的思虑愈是精勤,佛法要旨愈加隐匿不显,因而常常面对灵鹫山遐想连篇,凝视关于佛教的撰述而感慨万千,实是由于枝末之说偏离了佛法的根本,错误的撰述背离了真正的佛法。
  有一位西域佛教大师鸠摩罗什,具有超群的胸襟和才智,有神奇非凡的悟解力,其学识如大海一样深广,其善辩妙语如玉珠一样散飞。沿着释迦佛的踪迹,传布释迦的佛教,秉持佛教的神圣之火,照亮众生沉寂的心灵,扭转将要衰微的佛教宗纲,拯救在生死中沉浮不定的众生,高举佛教的智慧之灯,来照耀中土之境。后秦弘始八年(公元四O七年),在长安大寺聚集四方研习佛教义理的僧人二千余人,重新译出《妙法莲华经》,并与众僧详细研究。罗什手持梵文佛经,口译为汉语,顺从地方语言,而不违背梵文佛经的本来旨趣。从文字表面所彰显的义理,已使人们领会大半,好比是用拨开云雾阳光普照,也不足以比喻。但罗什还认为,语言彰显而义理隐没,事迹展现而宗旨疏远。于是罗什又揭示言辞背后隐藏的义蕴,以适应人们探求奥义的需要,虽然我的愚暗之心未开悟,但已开始进入玄奥的大门。
  最高的善是平等的滋润,佛法雨露着重均等普施于众生,因此我仰而感怀释迦佛的累累嘱咐,低头感慨众生尚未同闻佛法,所以录述此经的宗旨要义,传布给未闻此经的人们,但愿佛教的*轮能运转到远方,运转到以前未到的地方,使十方众生一同觉悟,彻底通达一乘佛法,故此而为序。

  原典
  法华①宗要序
  释慧观②
  夫本际冥湛,则神根凝一,涉动离淳,则精粗异除。于是心辔竞策③,尘想诤驰。翳有浅深,则昏明殊镜。是以从初得佛,暨于此经,始应物开津,故三乘别流。
  别流非真④,则终期有会,会必同源,故其乘唯一,唯一无上,故谓之妙法。颂曰:「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最无有上。」夫妙不可明,必拟之有像,像之美者,莲华为上,莲华之秀,分陀利⑤为最,妙万法而为言,故喻之分陀利。
  其为经也,明发蒙不可以语极,释权应之所由;御终不可以秘深,则开实以显宗致。权应既彰,则扃(局)心自废,宗致既显,则真悟自生,故能令万流合注,三乘同往。同往之三会,而为一乘之始也。觉慧成满,乘之盛也。灭景澄神,乘之终也。
  虽以万法为乘,然统之有主,举其宗要,则慧收其名。故经以真慧为体,妙一为称。是以释迦玄音始发,赞佛智甚深,多宝称善,叹平等大慧⑥。颂曰:「为说佛慧故,诸佛出世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然则佛慧乃一之正实,乘之体成,妙之至足,华之开秀者也。虽寄华宣微,而道玄像表,称之曰妙,而体绝精粗。颂曰:「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二乘所以息虑,补处⑦所以绝尘,唯佛与佛乃能究焉⑧。故恒沙如来,感希声以灵(云)萃⑨,已逝之圣,振余灵而现证。信佛法之奥区,穷神之妙境,其此经之谓乎,此经之谓乎!
  观少习归一之言,长味会通之要,然缅思愈勤,而幽旨弥潜,未尝不面灵鹫以遐想,临辞句而增怀,谅由枝说差其本,谬文乖其正也。
  有外国法师鸠摩罗什,超爽俊迈,奇悟天拔,量与海深,辩流玉散,继释踪以嗣轨,秉神火以霜烛,纽颓纲于将绝,拯漂溺于已沦,耀此慧灯,来光斯境。秦弘始八年夏,于长安大寺集四方义学沙门二千余人,更出斯经,与众详究。什自手执胡经,口译秦语,曲从方言,而趣不乖本。即文之益⑩亦已过半,虽复霄云披翳,阳景俱晖,未足喻也。什犹谓,语现而理沈,事近而旨远。又释言表之隐,以应探赜之求,虽冥屝未开,固已得其门矣。
  夫上善等润⑾,灵液尚均,是以仰感嘱累⑿,俯慨未同,故采述旨要,流布未闻,庶*轮遐轸,往所未往,十方同悟,究畅一乘,故序之云尔。

  注释
  ①法华:即《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据学者研究,此经典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的古印度。此经传入中土后,先后经过多次翻译,现存有三个译本,即: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东晋时期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隋代阇那崛多、达摩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而世代广泛流传、讲解注疏,多据罗什译本。此经译出后,遂流传开来,与前此译出的《般若经》和稍后译出的《大般泥洹经》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的三部主要经典,南北朝时期注疏此经达数十家,成为一门专门学,至隋代智顗据此经立说而创天台宗,直称为法华宗。此经传入朝鲜、日本后,流传也盛。在日本,六世纪的圣德太子为此经撰写《义疏》,九世纪来华留学僧最澄归国后创日本佛教的天台宗,十三世纪日莲据此经创日莲宗,现在的创価学会等教团亦专奉此经为宗旨。
  ②慧观:俗姓崔,清河(河北清河)人,幼年出家游方受业,先适南方师从庐山慧远,后至北方访教于罗什,罗什卒后,辗转荆州等地,刘宋元嘉(公元四二四——四五三年)中卒,年寿七十一。著有《辩宗论》、《顿悟渐悟义》、《十喻序赞》等。
  ③心辔竞策:心辔喻心绪。竞策,竞相鞭打。喻各种不同的思想情绪相继出现、相互争斗。
  ④非真:此经〈方便品〉云:「如来但以一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意谓三乘是方便说法,非真实本质,真实本质定一佛乘。
  ⑤分陀利:印度语称盛开的白莲花为分陀利。
  ⑥读佛智……叹平等大慧:《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莲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
  ⑦补处:候补意。前佛寂灭,后佛补其位,如弥勒佛为释迦佛之补处菩萨。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
  ⑧乃能究焉:《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佛告舍利弗:「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⑨云萃:云集汇合。
  ⑩文之益:指义理显于文表,即文字晓畅地表达了义理。益,同溢,溢出。
  ⑾上善等润:意取《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⑿嘱累:见《妙法莲华经·嘱累品》中云:「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而作是言……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