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认为,我们芸芸众生所居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净之物,是为“秽土”;而诸佛以其所行之功德及所立的各种誓愿力而成就的国土,则清净无垢,充满了光明和喜乐,因此称为“净土”。在诸佛净土中,尤以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更为殊胜。
据佛经中讲,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以黄金为地、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等种种宝物严饰阶道楼阁。还有以各种宝物装饰的栏楯、罗网和行树等。此国土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花,当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和宝罗网时,都会发出微妙的乐声,听到这些微妙的音声,众生即会自然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生于此国的众生,都有一心向佛之不退转心,他们没有诸般苦恼,唯有种种欢乐,因此阿弥陀佛的净土被称为“极乐净土”或“安乐净土”、“安乐国土”等。
如《无量寿经》就说阿弥陀佛国土“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本书以“安乐”为书名,明确地显示了本书的宗旨是在弘扬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教义。
作者
《安乐集》的作者,是隋唐时大力弘扬净土教的大师道绰。据唐代著名的佛教史学家道宣律师所作的《续高僧传·道绰传》说,他俗家姓卫,并州汶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另据唐代僧人迦才所作的《净土论》卷下“引现得往生人相貌”中作并州晋阳人) 。道绰生于北齐武帝(高湛)河清元年(公元五六二年),卒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享年八十有四。
道绰幼年时以能恭让而知名闾里。十四岁时(北齐后主武平六年,公元五七五年)弃俗出家,开始诵习佛教经典。
南北朝时,正是中国佛教涅盘佛性学十分流行之时,涅盘佛性学主要讲成佛的可能性、成佛的依据、条件以及佛的果位、境界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南北诸家所傅不同,各有师承。宋齐时北方僧人昙准到南方,听到南方涅盘师僧宗讲《涅盘经》,方审知此学南北各有特点。
北方的涅盘学流传可追溯到北凉的昙无谶译出大本《涅盘经》之时。北凉玄始十年(公元四二一年),昙无谶到姑臧(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应河西王沮渠蒙逊之请译出《大涅盘经》。此经宣说一切众生,包括断了善根的一阐提人,也都具有佛性。这一学说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公元四三九年,北魏太武帝平凉州,将凉州经像法事悉数迁入邺都(今山西大同),于是涅盘学开始在北地广泛流传。
孝文帝以后,北方傅习《涅盘》者更多。如智嵩曾以新译经论在凉地传授涅盘义旨,并着《涅盘义记》。四分律大师慧光亦曾着《涅盘疏》,其门人法上为一代名师,在北齐时曾任僧统。法上的弟子净影慧远更是齐隋门一代名师,学《地论》而兼《涅盘》,亦会着《涅盘经》十卷,所作名著《大乘义章》,常归宗于《涅盘》旨义。
受这种环境薰染的道绰法师,当然对《涅盘经》的研究也特别重视。现在我们虽然没有足够的资料来证明他对涅盘学研究的程度,但道宣在<道绰传>中说,他自出家以后,跟着老师学习诸部经论,特别对于《大涅盘经》尤为重视,重点弘传。他曾先后亲自开讲《大涅盘经》二十四遍,可见他对涅盘学之研究是花了很大的功夫。
除了《涅盘经》以外,他对大乘佛教的其他经论也有相当造诣。他所著的《安乐集》,为了劝引众生归向西方净土,曾广引诸部经论,以申明净土教义。据粗略统计,《安乐集》中所引的各种经律论释多达五十余部。除了专讲净土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之外,诸如《法华》、《般若》、《华严》、《涅盘》、《大集》等经,以及《大智度论》、《大乘起信论》、《俱舍论》等论都曾加以引证,可见他佛学见识之广博。
道绰法师后来又在太原开化寺师从慧瓒禅师,慧瓒禅师为当时北方禅学名宿,清约雅素,慧悟开天,道名远播。道绰在其座下修习空理,颇得禅味。
道绰法师对佛教最重要的功续还是在傅播和弘扬净土往生教义。隋大业五年(公元六O九年),他来到石壁玄中寺中(在今山西省交城县境内) ,寺为北魏、北齐时昙鸾法师所立,昙鸾在当时号称“神鸾”,一生精修净业,致力于净土教学的研究,所作《净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以及《略论安乐净土义》等,专门弘扬净土法门。他常在并州、汾州一带活动,得到许多信众的奉持和归依。道绰在石壁玄中寺见到记载昙鸾法师事迹以及显示其西方往生种种瑞应的碑文,心有感触,于是开始专修净业,大力弘扬愿求往生西方的净土法门。
在此之前,道绰法师就对净土教义及昙鸾大师的功绩给予相当的关注。他曾搜酌经论,加以融会贯通,以便甄别料简。自从在玄中寺见到记载昙鸾大师事迹的碑文后,便舍弃《涅盘》学及其他诸般讲习,一心修习净土法门,并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据《僧传》等史料记载,道绰法师后来声誉日着,远近闻名,道俗信众慕名而赴者日接不暇。
他为众讲解《观无量寿经》先后共约二百余遍,而且词旨明畅,比事引喻,对机应化,使听者都能各有所获。因此每当讲经结束,大众个个手掐念珠,口诵佛号,一时念佛之声,响弥林谷。即使偶有不信者,一旦接触道绰的风采,听了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净土教义之后,也都为他的滔滔雄辩和仪貌风度所折服。
道绰劝人念佛,以口诵阿弥陀佛名号为主。他要求道俗信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以麻豆等物计数,每念一声,便下一粒,如是念念相继,诵佛不辍,累积共得数百(万)斛。他又穿木变子为数珠用以计数,并将这种自己穿制的念珠送给众人,教他们念佛。除了劝导教化道俗众生称名念佛之外,道绰自己也勤于净业,精进不断。
相傅他自己经常面西而坐,六时笃敬,观想礼拜,从不缺绝。一有空暇,即口诵阿弥陀佛名号,据说他自己每天要念佛七万遍。由于他的身体力行及勤力教化,山西晋阳、太原一带的道俗男女,望风成习,七岁的小儿都会诵念阿弥陀佛名号。于是,净土教义在社会上很快地流传开来。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形成和发展,与道绰法师及其弟子善导的功绩有很大关系,因此道宣也在《僧传》中赞叹说,寻求西方往生的净土法门能广泛流傅,是由于道绰法师的缘故啊!
入唐以后,道绰声誉日隆,甚至远在京师的唐朝皇帝也听了他的名声,曾亲自驱车到玄中寺访问道绰,为文德皇后之病祈愿。道绰法师晚年仍然神清气朗,容光焕发,并不断以念佛求生西方之义教化众生,孜孜不倦。唐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四月入寂玄中寺。因其常年所住的玄中寺,属西河汶水之地,故后人又称他为“西河禅师”。
道绰直接继承了昙鸾一系的净士思想,以口称诵念阿弥陀佛名号,愿求西方往生为修行特点。受其教化者遍及并州、汾州等地。其入门弟子有道抚、僧衍、善导等人,而以善导最为杰出。后来善导在长安盛弘净土念佛法门,以称名念佛为主要修行手段,在社会上广行教化,成为中国净土教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道绰自四十八岁改信净土教后,唯以弘扬净土念佛法门为己任。他一生重念佛修行,所以他的著述留下的并不多,道宣在《僧传》中说他曾着《净土论》二卷,统谈龙树、天亲,迩及僧鸾、慧远,并遵祟净土。此《净土论)即是现存藏中的《安乐集》二卷。《唐书·艺文志》记道绰的著作,有《净土论》二卷及《行图》一卷。此外,日本《东域傅灯目录》卷下记道绰另苦《观经玄义》一卷,然这些著作,除《安乐集》外,现都不傅,因此《安乐集》一书成为我们研究道绰的佛教思想,以及研究中国佛教净土宗发展史的重要资科。
版本和内容
《安乐集》一书问世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唐代道宣法师评论此书是“明示昌言,文旨该要,详诸化范。”(见《续高僧传·道绰博》),因此在唐代甚为流行。宋代以后则不见著录。近代南京金陵刻经处曾有单刻本行世。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三册中也收集了这本书。唐代以后,《安乐集》传到日本,引起日本净土教徒的重视,纷纷进行研究,并有多种注疏本出现。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亦将本书收集于第四十七卷(NO.1958)
《安乐集》上下两卷,共分十二大门,每一门又分若干部分加以立论辨析,称为“料简”,所以全书共有三十八番料简构成。中心思想是将佛的一代说教,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以圣道门为难行道,以净土门为易行道,劝谕众生信归弥陀,愿求往生安乐世界。全书以《观无量寿经》义旨统以贯之,着重于破除异义,弘扬净土教义。
《安乐集》上卷共有三大门。
第一门从所处的时代和众生的根机来说明净土法门易修易行。书中说,假如教义与时机相应,就容易修行证悟,反之则难以入门。书中认为现时众生,因离佛陀时代久远,故而正应当忏悔修福、称念佛号,才能灭罪得福,求得净土往生。
接著书中又详细说明了阿弥陀佛及其西方净土的果位功德。道绰判定,阿弥陀佛是报身佛,他昕教化的极乐庄严西方净土,是由阿弥陀佛所行功德感应受报而成就的报土。故而西方极乐世界的果位上通诸佛、菩萨,下达世俗凡夫。智浅机劣之徒,只要信奉弥陀佛愿力,一心称念佛的名号,必能往生西力净土。
第二大门主要告诫凡是希望将来往生西方净土的信众,必须先发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指欲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大愿心。道绰认为只有先发此菩提大心,才有可能修得往生。因为菩提是无上佛道之名,因而此心广大、究竟、长远、普备。道绰在此门中还批评了大乘佛教其他一些派别对净土门的异见,最后又着重强调称名念佛的方法和效用。
第三大门再次明确指出净土法门是时教相应的方便法门,是末法时朗的易行之道。书中以龙树《往生论》为依据,认为在末法时期若想以自力修成佛道,有如陆路行走,比较辛苦,故是难行之道。若依佛的愿力,修习各种净业,愿求净土往生,好像舟行水中,较为易行,故称易行道。他说在当今末法时期,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他还宣称,即使会经造恶之人,只要能够盘意专精,常能念佛,就会消除各种障碍,定然得到往生。这一门是全书的重点,是《安乐集》净土思想的要旨。下卷各门几乎都是围绕着这一门所说的内容进行反复论证,并加以多方发挥的。
下卷共分九大门,主要内容是紧紧环绕第三门中提出的思想,大量引证中国佛教历代高僧的事迹以及佛教经论加以说明。
第四大门主要叙述自北魏至北齐的六位高僧所行劝修净土法门之事。并引证《华严》、《涅盘》、《般舟》等大乘经论来说明念佛三昧为修道入圣之要门,以及修习念佛三昧的种种不可思议之功德利益。
第五大门反复比较难等、易行二道之优劣,强调说明秽浊之世,唯有念佛修行,求生净土,才能早证无上菩萨。
第六大门引诸经论,说明十方世界诸佛净土以西方净土最为殊胜。因为西方净土教主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与此土众生特别有缘之故。唯释迦佛怜悯末法众生,所以特令此净土经典住世,故凡夫众生应当一心向往求生西方。
第七、八、九诸门主要从修道功用、果报之真伪、众生的苦乐、善恶及寿命的长短等角度,将娑婆世界与安乐世界加以反复比较,以说明往生西方净土比在此土修行具有更大的功德利益。
第十大门以十方诸佛劝归净土来说明安乐国土的不可思议。
最后两门再次劝导一切众生应依善知识发心向西,求生安乐净土,并引《十往生经》以叙述念佛往生的种种行业。最后作偈普劝同归,共成佛道。
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及价值
在众多佛教经论中,《安乐集》一书篇幅并不大,但本书弘扬净土教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净土信仰和往生方法的理论,并大量引证经论,不断破除不利于净土教义发展的各种思想障碍,使得净土法门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中,为净土宗的创立和发展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后来,道绰的弟子善导作《观经疏》(即《观经四帖疏》,也作《四帖疏》),就是以《安乐集》的净土思想作为理论基矗因此《安乐集》一书在中国净土宗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此书的最大缺点是体系比较零乱,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唐代另一位净土教僧人迦才评论此书“虽广引众经,略申道理,其文义参杂,章品混淆,后之读者亦踌躇未决。”(见迦才《净土论》序)。
第一大门中有九番料简,主要说明净土法门易修易证应时应机而广劝修学;并说明《观无量寿经》,《观佛三昧经》等以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为宗,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王。又说明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报身报土,阿弥陀佛净土的地位通于上下,上至菩萨,下至凡夫,都可以往生,而且弥陀净国的领域还超出三界等。
第二大门三番料简,主要说明凡要往生净土的人,须先发菩提心并批评大乘中人对于无相的偏执异见和认为净土法门是别时意语等。
第三大门四番料简,主要是教相判释并显示全书的正旨:初明难行易行二道和自力他力两种法门而说明净土教法是他力易行,次明劫时大小不同,三对大乘佛教分作圣净二门。引《大集经》、《大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说明有此难易二门的原因。后更征引经教证成劝信求往,以下各门,根据此门所判分别解说。
第四大门三番料简,主要在引证中国高僧所行的净土法门作为示范,并说明诸经多明念佛三昧,行此念佛三昧必获种种利益。
第五大门四番料简,主要说明难行道须修行万劫:易行道净土法门随寿长短,一生即可至“不退位”。此土修禅全靠自力,难入易退;彼土修习禅观有佛力护持,位阶不退等。
第六大门三番料简,主要说明十方净土惟此安乐世界最为殊胜,并说释迦佛正法、像法、末法的年代,最后诸经随灭,特留此经止住百年,所以应立志求往。
第七大门两番料简,主要说明此土的厄缚和彼土的解脱,以及此土和彼土修道用功轻重和获报真伪的比较,而劝修净土。
第八大门三番料简,主要引经证明,并提出弥陀、释迦和安乐世界、娑婆世界的比较,而劝舍此土,祈求往生。
第九大门两番料简,说明在此娑婆世界中虽有苦乐二报,但乐少苦多;弥陀净土则有善无恶,有乐无苦。又此土寿命大期不过百年,弥陀净土则寿命长远不可思议。
第十大门两番料简,引经证明西方净土不可思议。此土众生修行艰难且缓,诸佛大悲,劝以所修诸业回向西方以成大益。
第十一大门两番料简,劝一切众生依善知识作向西意,并说明净土受生的殊胜。
第十二大门一番料简,主要引《十往生经》为证,以劝往生西方,并作颂总结,以功德回向一切。
主要宗旨
本书撰述的主要宗旨在破除异义,显示净土法门的道理。隋、唐之际,一般人对净土有两种看法:首先以为净土观像称名是堕于有相之见;其次认为《观经》十念成就之说是别时意趣。当时的大德如地论、三论、天台诸师虽皆讲说《观经》并有所撰述,然大都各弘本宗,不过以净土为辅。他们解释经义,就不越出各自宗义的范围。如净影、嘉祥诸师都主张弥陀净土为化身化土。天台家又分净土为四类,实际上都是三身三土的变相,不过随往生者的品类而别。作者认为这些说法,非是净土本宗之义,因而分别加以料简。
核心思想
本书在彰显自宗方面有几点比较突出的思想:一、圣净二门,二、十念成就,三、末法思想。
本书将一代佛教判为圣净二门劝信求往,第三大门正显此意。大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不得圣道、净土二种胜法,长劫以来轮回生死不得出离。圣道一种今时难证,因为去圣遥远,而又理深解微,难修难证。当今末法时代,只有净土一门才是方便之路。
次为十念成就,出自《观无量寿经》:“佛说下愚凡夫,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此种说法,当时通论之家以为是别时意趣,谓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之因,非即得生净土。作者在第三大门第三番料简中,着重说十念相续称佛名字一定往生;因为佛的本愿在以名号摄受众生,众生称名就可以与佛愿相应。这样来发挥称名的意义。
再次为末法思想。佛灭五百年后,中印度佛教徒遭受了迫害。一部分大乘学徒以此为背景,就有佛正法入了末法的说法,强调未来的希望,于是西方安乐净土的信仰,逐渐抬头。中国净土宗的勃兴和印度相似,仍以时代动乱佛法被摧残为背景。在北周武帝(公元561~578)灭佛之后,佛教大受摧残,北方原来注重实践的佛教徒就更有这种末法时代的感觉,而盛行净土他力往生的信仰。本书在第三大门里根据《大集经》说:“末法时中亿万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这正说明净土宗的信仰和末法思想密切的关系。
本书虽不是解释《观无量寿经》之作,但主旨不外发挥经义,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善导作《观经疏》(即《四帖疏》)就以此书为基矗
又本书于中唐时期(712~805)传入日本,后日僧法然(1133~1212)宏扬净宗,即依据它而提出宗门独立的主张,因而在日本的净土宗和净土真宗都重视它,以之为一宗的圣典,注疏也极多。
卷上 唐并州玄中寺释道绰撰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
今先就 第一大门 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
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
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轨。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诸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时会听众,力励发心。
第四、辨诸经宗旨不同。
第五、明诸经得名各异:如《涅盘》、《般若经》等,就法为名;自有就喻,或有就事,亦有就时就处,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就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法名也。
第六、料简说人差别。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自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神仙说,五者变化说。此《观经》者,五种说中,世尊自说。
第七、略明真应二身,并辨真应二土。
第八、显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也。
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坐禅三昧经卷下意?) 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是故《大集月藏经》(大集经卷五五意) 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又彼经(大集月藏经卷一一、一七、二六等意?) 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 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
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谘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
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 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第二、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者,于中有六:
第一、《大集经》(卷一一意) 云:“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
第二、《大智度论》(卷一) 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第三、彼《论》(智度论卷二八意) 又云:“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是故阿难白佛言:‘舍利弗、目连,何以所得智慧神通,于圣弟子中最为殊胜?’佛告阿难:‘此之二人,于因中时,为法因缘,千里不难,是故今日最为殊胜。’”
第四、《无量寿大经》(卷下) 云:“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第五、(大经卷下意) 云:“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教。”
第六、《无量清净觉经》(卷四意) 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开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是故《无量寿大经》(卷下) 云:“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者。 如《涅盘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 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生,于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经不起诽谤,深生爱乐。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若有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
何以故须如此校量者?为彰今日坐下闻经者,曾已发心供养多佛也。又显大乘经之威力不可思议,是故《经》(北本涅盘经卷六、南本涅盘经卷六意) 云:“若有众生,闻是经典,亿百千劫,不堕恶道。何以故?是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故知闻经生信者,皆获不可思议利益也。
第四、次辩诸经宗旨不同者 : 若依《涅盘经》,佛性为宗;若依《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为宗;若依《般若经》,空慧为宗;若依《大集经》,陀罗尼为宗。今此《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若论所观,不过依正二报,如下依诸观所辨。
若依《观佛三昧经》(卷一意) 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第四大门中,有三番料简:
第一、依中国三藏法师,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详审圣教,叹归净土,今以劝依。
第二、据此经宗,及余大乘诸部,凡圣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者得种种功能利益不可思议。
第一、依中国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余五翳面墙,岂宁自辄!但以游历披勘,敬有师承。何者?谓中国大乘法师流支三藏;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则有惠宠法师;次有大德寻常敷演,每感圣僧来听,则有道场法师;次有大德和光孤栖,二国慕仰,则有昙鸾法师;次有大德禅观独秀,则有大海禅师;次有大德聪慧守戒,则有齐朝上统。然前六大德,并是二谛神镜,斯乃佛法纲维。志行殊伦,古今实希。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要门也。
问曰:既云叹归净土乃是要门者,未知此等诸德,临终时皆有灵验已不?
答曰:皆有不虚。如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偏见生也?”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位,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
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国。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幡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余之大德,临命终时,皆有征祥。若欲具谈往生之相,并不可思议也。
第二、明此彼诸经多明念佛三昧为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后六就缘依相明念佛三昧。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
金刚手菩萨 “金刚”为密宗术语,梵语vajra,巴利...
宝积简介 《大宝积经》,梵名Mahā ratna kū?a sūtr...
《毗婆尸佛经》,佛教经典,收录于《大正新修大...
法灭尽经经书实物 佛教经典,主要内容为佛陀在涅...
一卷。唐·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静编。又称《...
简介 总十卷,又称《入于大悲大方等大集说经》、...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简介 《付法藏因缘传》也称做《付法藏传》,或《...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一卷,中国北周时代印度...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分二卷八品,唐代佛...
佛经名,佛说蚁喻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1.《雨宝陀罗尼经》,又叫《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
八大灵塔名号经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扬八大...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佛经名,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