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三昧王经〈月灯三昧经〉》、《法华经》、《如来秘密经》、《大方广庄严经》、《金光明经》。梵文原典的发现大约是在七十四年前一位英国外交官洪基恩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偶然中所发现。这对研究《楞伽经》之原始资料有很大的帮助。
《楞伽经》在中国四种译本中,第一次翻译本已经逸失,其他三译尚存。今顺着时代先后,略述如下:
第一译本:四卷《楞伽》是中天竺国昙无谶三藏法师,他于西元四一二年来华,在北凉之首都姑臧地方,于八年中译出。他曾经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何时译出《楞伽经》不得详知。因为昙无谶示寂于西元四三三年,大概是从四一二年即开始着手翻译,到四三三年之间译出此《楞伽经》罢。他被刺客杀死,时年仅四十九岁。现在所获得梵文原典想来也并不是昙无谶所依之原典。可惜,此译本今已散佚,无法对照。
第二译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一品,方便称为‘宋译’。中天竺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三藏法师于西元四四三年〈刘宋、元嘉二十年〉于丹阳只洹寺译出。于西元四三五年由海路来到中国,于航海途中,风停船止,不得继续航行,饮水食物不继,船上诸人不知如何是好?于此危急情况之下,由于求那跋陀罗之修持秘密法门,使令起风,顺着风势而降下大雨,因而大家免于饥渴而死。他所翻译经典中,另有《胜鬘经》、《鸯掘魔罗经》、《杂阿含经》等,于西元四六八年示寂,享年七十五岁。
第三译本:《入楞伽经》共十卷、十八品。北天竺国菩提流支〈‘觉爱’之意〉三藏法师于西元五一三年〈北魏、延昌二年〉洛阳永宁寺译出。方便称为‘魏译’距‘宋译’后约百余年。法藏大师曾于《入楞伽心玄义》中批评说:‘其十卷虽文品少具,圣意难显,加字混文者泥于意,或致有错,遂于明明之正理,以滞于方言’。然而,现今缺少‘魏译’之梵文原典,不知法藏所批评其短处是否确当?或者现存之原典上就是如此。翻译者必须具足第一卓越梵、汉文的能力方可融会贯通。毋宁说,菩提流支所用的梵文原本一开始就具有多少冗漫之倾向。又或因菩提流支为了帮助原典之通顺可读,混加了个人的一些注解,读者又无从辨别经典正文与个人的注解之差别,因此,《楞伽经》不但原文艰涩,而且在教义上同样的难解。若从文学的立场看,这也是初期之印度传道者于翻译中所带来的混乱状态之表现。
第四译本:《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十品,唐代于阗国实叉难陀〈此云学喜〉三藏法师于西元七OO年〈唐、久视元年〉至七O四年〈唐、久视五年〉于国都佛授记寺奉敕令译出,为方便称为‘唐译’。最初是‘粗译’,他因为必须回去本国省望年老的母亲,所以无法勘校。于西元七O二年,有吐火罗三藏法师弥陀山来华,此人住天竺二十五年,精通三藏,特别精通《楞伽》之玄旨。在当时帝王之敕令下,又请复礼、法藏大师等高僧协助,再勘译弥陀山之未定稿。武则天后并为之作序文。法藏大师对此译本评论说:‘详五梵本,勘二汉文,取其所得,正其所失,累岁优业,当尽其旨’,由此可见,第四译之文意内容超越过以前现存的二译本,并且文笔通顺、详实。
综观以上所说四种译本,最初昙无谶所译是西元四二O──四三O之时。再过十年,求那跋陀罗于西元四四三年译出第二译,都是四卷本,达摩传授于慧可者是第二译本。在经过不足一百年期间,于西元五一三年由菩提流支所译第三译本增加为十卷。又经过不足二百年,由实叉难陀于西元七OO年,在唐代译出有七卷,此七卷本之文意,在四卷本与十卷之中间。从初译到最后译本,在中国大约经过三百年左右。又日本南条博士之梵文原典出版是经过一千五百年以后之事。说到年代的经过,本来并无任何深意;但想到人生旅程六十、七十已经衰老,今看到《入楞伽经》自身所受到变迁,又不知道是暗示了什么?
四卷《楞伽》最具特色,只有〈一切佛语心品〉一品,梵本、七卷本及十卷本之《楞伽》具有第一品乃至到第十品以及十卷楞伽更详分为十八品。依印顺导师在《华雨集》之‘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释题’中说:
‘入楞伽经,凡十卷,分十八品。除第一〈请佛品〉、第十七〈陀罗尼品〉、第十八〈总品〉,余十五品与宋译相当。’
在《华雨集》《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释题》之三‘文义次第’中说:
‘传说《楞伽经》有大本十万颂,一百五十品,虽确否难知,而现存《楞伽经》,则似为残本。大慧发一百八问,而所答不多;经末无流通分,题〈一切佛语心品第一〉,并无余品。〈楞伽正宗科判:第一、总问略答直示佛心一大科文,这与第二渐问广答渐入自心之一大科文完全是分开的二种不同的经文体裁。〉多氏〈西藏多氏着《印度之佛教史》说〉传系火后之一品,皆为残阙不全之证。〈多氏谓那烂陀寺所藏《楞伽经》,火后仅存〈如来心品〉,则宋译但作一品,犹是梵本之旧〉。唐、魏二译,前有罗婆那王〈请佛品〉,后有〈陀罗尼品〉、〈偈颂品〉,亦不足以言足本,就中唐译〈偈颂品〉,非本经〈制断肉章〉以前所有。而魏译作〈总品〉,则制断肉章以前重颂,除百八句颂以外,亦全部含摄在中。此〈总品〉,应为总集《楞伽》重颂而别行者。所有偈颂,应并有长行问答。虽长行有所阙佚,而以总行,犹得传诵不失,乃附于残本之后。唐译见部分偈颂重出,乃删去之,改名为〈偈颂〉。此虽无古本可勘实,以理论之,其演变当如是。’
但铃木博士则持相反的立场说:
‘四卷宋译本确实是保存《楞伽》之原型,而七卷本及十卷本,经过了百年、二百年以后,在原始《楞伽》上添加了不少。只从外表看,不能骤下判断;但读到添加之部分,看出其内容,感知到在后代有所添加。关于这一点,说到圣典的开展发达,一切并非是单纯化的。或者从其内容意义方面看到中间具有变化行迹之路标。’
宋译之四卷本《楞伽》比较接近原型,这可从七卷本、十卷本对照来看,发觉到很多不同点。第一发现到,四卷本并没有各品之分类。七卷本分为十品,十卷本分为十八品。四卷本仅存有〈一切佛语心品〉,而又分为之一、二、三、四。法藏在其所着的《入楞伽心玄义》第八〈部类传译〉中说:
‘依所见闻有其三部,一、‘大本’有十万颂,《开皇三宝录》说:在于阗南遮俱乐国山中具有楞伽等十大本大经,各十万颂。二、‘次〈中〉本’有三万六千颂,如此所翻诸梵本中皆云三万六千偈,经中某品,即备答一百八问。如吐火罗三藏弥陀山亲于天竺受持此本。复云:西国现有龙树菩萨所造释论解此一部。三、‘小本’千颂有余,名楞伽纥伐耶〈纥利陀耶〉,此云楞伽心,即此本是,旧云干栗太心者,讹也。其四卷本,就中人更重略之耳。’
根据以上所说,《楞伽经》有大、次、小三种卷本;但此三本与历史上的所翻译来华之三种译本又不尽相同。唯宋译四卷是否就是指‘小本’千颂有余之‘楞伽纥伐耶’,不免有所疑问。所以在法藏之《入楞伽心玄义》之七〈释题目者〉最后说:
‘何故《楞伽》都名〈佛语心品〉者,准下文,此经一部俱是‘楞伽心也’。佛语者,准梵语正翻名为佛教,于佛教楞伽中此为中心要妙之说,非是缘虑等心,如般若心等,此是满〈全〉部之部〈原文是‘都’,恐是‘部’之谬也〉名,非别品目。’
法藏很明显的以四卷《楞伽》为三种译本之‘精髓Essence’,七卷本与十卷本都没有这种倾向,因为后二本的品目各各别立,而四卷本没有,尤其是说到‘就中〈国〉人更重略之耳’之句中可以意会到得此中之意义。
法藏说到‘次〈中〉本’时,顺便说到:‘复云:西国现有龙树菩萨所造释论,解此一部’。
根据印顺导师在《楞伽经亲闻记》中否认此说。他说:‘说到弘通,先从印度说起。传说龙树弟子们有宏扬如来藏的思想;但在提婆所作颂中没有见到。又,龙树诸论中亦未引证过。一直到护法时代才提倡六经十一论的说法,所以此经是唯识宗所依之经典,亦可见此经是属于后起大乘。’可是在印度唯识宗到了安慧、月宫诸论师时代时,唯识家才弘扬此经。在无着、世亲所作诸论中亦未引用此经之文句。在印度只有中观家清辩论师曾以此经解释中观空义。其弟子静命及再传弟子莲华戒都一致说明中观与唯识相通并不相违,‘唯识是世俗方便,中观是胜义究竟’。但到了月称论师即大大反对此一主张,说此经为非了义说,与中观格格不入。可见同一宗派思想,前后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应注意到‘经同论别’的论题,同依一部经,可分出多种的思想。唯识家以此经属中道义,中观家取其中部份空义是说明八不中道,因此此经在印度后期大乘中曾宏通一时。
从上文看来,后期中观家曾依此经解说八不中道义。但不是初期中观家初祖龙树曾作本经之释论。所以在《华雨集》〈一〉之本经《释题》之‘传译与宏通’一节中特别提出:‘在印度,或谓龙树门人,有弘如来藏法门者。菩提流支译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及小乘四宗论,似可证成此说。然以流支所译《二十唯识论》,题作《楞伽经唯识论》观之,则《楞伽经》之名,纯以译者意加,不足信也。’后文又说到:‘其中观学者,则清辩广引《楞伽》以证空义。静命师资,则依《楞伽》以为贯摄唯识、性空二家之证。月称则以《楞伽》为唯识见,非了义之中道也。’这与引证前文《见闻记》所说完全是一致的。
楞伽经全文原文:【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
楞伽经和楞严经是什么关系?区别是什么? 《楞伽...
北凉译:昙无谶所译,四卷 《楞伽》是中天竺国昙...
第一部分 序论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
楞伽经简介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 卍:生灭是识,不生灭...
一、本经的异译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
经文: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
楞伽经全文原文:【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
如来藏思想的一个简单表述,即认为众生皆有一个...
从八识看《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 《楞伽经》主要...
一、本经的异译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
惟贤法师 一、概论 (一)《楞伽经》要义 佛语心为...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
妙境长老 2002年于法云寺禅学院 《楞伽经》的四种...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
经文: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