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南传佛教人物 > 恰宓禅师 > 正文

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2)

  作者: 恰宓禅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2)

然后讲到第二种,也就是纯粹修毗婆舍那内观,他一下手就直接修毗婆舍那,也正是现在各位在修的方法,因为各位并没有先修舍摩他禅定,直接一开始就来修内观、观察身心的现象,所以是纯粹的毗婆舍那修行法。为什么各位必须来修这种纯粹的内观法呢?因为大家没有足够的时间能用在修行上,大家有多少时间呢?有的人只有三天、五天、有的人只有一星期、两星期、乃至五个星期,所以大家只能够靠这种纯粹内观法,才能够在修行期间得到相当的成就。当一个修行者他的心能够专注不散观察在修行目标上大约一两个小时,这时候你可以说这位修行者已经达到境边定。但是纯粹直接修毗婆舍那的人,他不是靠这种境边定,他所靠的定力是什么呢?就是瞬间的定力--当修行者专注观察腹部上下起伏的瞬间、他专注观察目标,就具有这种瞬间的定力。但是腹部的上升下降并不能持续很久,上升下降它的时间大概是持续多久呢?因为根据医学,我们人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大概是十四到十六次,所以说算起来腹部上升的时间大约是两秒钟、下降的时间也是大约两秒钟。有少数的人他的呼吸特别短,也许他只有半秒钟,所以这样的人他比较难观察到腹部的起伏上下、比较容易累、比较辛苦。但是也有些人他的呼吸特别长,他腹部的上升或者下降也许可以持续到三秒钟、四秒钟,他能够观察上、上、上五六次之多,不过大多数普通的人,腹部上升的时间大约是两秒钟、下降的时间大约是两秒钟。当他们来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上下、上下这样子一直观的时候,一分钟内大约能够观三十次,但是各位不要去算它,因为这样会让定力分散掉。所以当你观察腹部上升的时候,你的瞬间定力大概持续了两秒钟,接著就改观腹部下降,又持续了两秒钟。然而虽然是瞬间的定力,如果你能够一个接37

一个继续观察每一个生起的目标不间断,这样子你的定力就会越来越加深,比如说你能够专注的观腹部起伏持续五分钟或者十分钟,这时候你的心变得非常的平静、安宁;乃至你这种平静安宁的情况能够持续到三十分钟、四十分钟,这就表示你的心相当的专注、很少往外跑,也许在这三十分钟之内,心跑出去三到四次而已;而且当你的心往外跑的时候,你能够马上觉察到、你马上观察这个往外跑的心,心就立刻回到腹部的起伏。心能够持续专注观察目标三十分钟,你的心就是达到心清净三十分钟,这时候和专注的定心一齐生起来的内观,就非常的锐利,能够洞察、透视到身心的真相,于是你能够达到某一阶段的内观智慧

所以我们说奢摩他修行者他是藉著境边定或者不动定来达到心清净,而纯粹内观的修行者他是藉著瞬间的定力,来达到心清净。境边定和不动定都有能力能够超越烦恼、五盖,而注解上讲到瞬间定力能够达到和境边定相同的深度,也就是说瞬间的定力具有能够同样超越烦恼和五盖的能力。

有一些巴利文的学者坚持说因为奢摩他修行者才能达到境边定和不动定,所以只有奢摩他修行者才算达到心清净。因为这些学者不了解瞬间定力能够达到和境边定一样的深度,因此他们坚持说纯粹的毗婆舍那修行者不能够达到心清净,因为纯粹毗婆舍那修行者不能达到境边定和不动定。你觉得怎么样呢?他们讲得正确吗?喔,你希望他们讲的是错的,不是这样子,你应该是亲身体验到他们是错误的,因为你是内观的修行者,你已经多少能够体会到心清净的滋味,也许再过两三个星期,你的定力更深的时候,你更能够达到更深程度的心清净。在《阿毗达摩论》第一部份的注解里面很详细的解释瞬间定力,而且在《清净道论》当中也讲到,专注观察四大的修行者,他们能够藉著瞬间定力而达到心清净。这四大是修行者所熟知的,四大是什么呢?就是构成身体的四种物质组成,第一是地大、第二是水大、第三是火大、第四是风大,虽然把它翻作地水火风,但是它们不是真正的地、或者水、或者火、或者风,因为它们的特殊性质很接近这些字,所以如此把它翻译。

地大是构成身体固体的部分、水大是液体的部分、火大是温度、风大是具有动性的一切现象。地大的特殊性质是坚硬和柔软,不久大家也能感受到身体的坚硬性质或者柔软性质,当你在走路修行、在行禅当中,你能够很专注的观察脚步的移动,开始你能够感觉到很轻、走路的时候很轻,渐渐的你发现你不必用力脚它自动在走,然后你也不必用心去观照,心自然而然跟著脚步一直观察下去,这时候你感觉非常平静、

38

非常快乐、你心里面非常满意,甚至你不想停止,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直走下来一点也不感觉到累。因为你心非常专注、定力够深的时候,你感觉到轻、你感觉到不必用力去、脚自动在走路,好像是一个机器人在那边走。这代表什么呢?你看到一个机器人在走代表说你不再把走路的这种动作认为是一个人、或者说认为是我、我在走路。然后渐渐的你会感觉到好像走在一堆棉花上,因为这时候你的脚变柔软、地板也变得柔软。当你走路的感觉很柔软,你不再觉得说是走在任何个体的物质上面,然后你渐渐感觉说好像走在空中一样,脚好像没接触到地板。有时候你感觉好像你离开地面两尺的高度在走路一样。当你感受到脚步柔软,那就是感受到地大的特性,这时候你发觉只有脚步柔软的感觉、还有观察柔软的心这两样存在,你不再感觉到自己脚的形状、或者自己身体的形状,这就表示说透视地大柔软性的内观已经破坏掉人、我、众生的错误见解,也就是破坏掉我见。

然后渐渐的当你在观察脚步举起、提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不断观察的时候,有时候你感觉到你的动作有反弹性–当你举起脚的时候,脚突然弹起来,这时候你很惊讶,因为你没有预料到脚它会自己弹上来;当你跨出脚的时候,脚它突然向前跨出去,你自己无法控制,你会很惊讶是谁把我的脚往前推;当脚落下去的时候,脚是一下子向下掉,你本来是想把它慢慢、慢慢落下,但是它一下子就掉下去,这就表示你了知风大它吸力的作用;有时候当你的脚落下去之后,立刻又反弹上来,这是风大将脚弹上来,因为在你的脚和地板之间有风大的存在,当你把脚向下压的时候,风大就把你的脚反弹回来。有时候脚并没有真的反弹,但是你感觉到有反弹的感觉在你的脚和地板之间,这就表示你内在的智慧透视到风大的特性,然后能够破坏人、我、众生的执著。有人、我、众生的执著,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种子,如果你把这个种子去掉、把人/我/众生的执著去掉,你就能够灭除一切的烦恼。

最后愿大家都能够去除人、我、众生的执著,达到灭苦的目标。

39

十天如果要修行证悟阿罗汉果来说,是不足够的。在西元四世纪的时候,斯里兰卡有一位大长老,是一为佛学非常丰富、学问非常好的一位长老,他有一千位以上的学生。这些学生当中有许多学生都已经证到阿罗汉果,但是这位长老本身连最初步的内观智慧都还没有证到,因为他没有将他所了解的佛法实际上拿来修行。有一天有一位证阿罗汉果的学生提醒他,让他了解到他自己还是个凡夫、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这位长老感到很惭愧,所以有一天早上很早,他不告诉任何人,就离开他的佛寺进入森林里面去修行,希望能够证到阿罗汉果。他很精进的修行了三天,一点结果也没有,他乃至心也还无法安定、无法专注观修行的目标,但是他很有耐心,继续修行了三年,仍然是一点结果也没有;又继续修行了九年,仍然一点结果也没有;十年、十一年、十二年,一点结果也没有。但是他并不放弃,到了一天晚上半夜的时候,当他正在走路修行、在行禅的时候,他突然感觉到很失望,他想到自己修行这么多年,连道果一点也没有沾上边、一点也没有证道,他觉得很悲伤,所以就哭泣起来。他为什么哭泣呢?因为他还没办法证到阿罗汉果,所以他伤心哭泣。在这座森林里面,有一位女神听到了这位长老在哭泣,就想要来提醒他,所以这位女神来到长老的附近,然后也大哭起来、而且大叫起来;长老听到了哭声觉得很奇怪,他自己就停止哭泣,然后问到说谁在那里哭泣?因为这时候已经是半夜,他看不到任何人。这位女神就回答他说,长老啊,是我在哭泣!长老问她说为什么你要哭泣?这位女神回答说,因为我看到和听到你在哭泣,哭泣能够令人证到阿罗汉果,因此我也学著你哭泣!长老听到之后感觉到很惭愧,他告诉自己说,看吧,连这位女神也来提醒你:证不到阿罗汉果哭泣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平静下来,心变得很安定,渐渐越来越能专注。因为女神的话提醒了他,这时他既没有快乐的心情、也没有悲伤的情绪,完全是平静安定的在修行。这位女神可以说是他的老师。他心平静下来之后越来越能专注、定力越来越深,渐渐的他能够透彻的观察到一切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于是他一步一步、一层一层的证入到内观的智慧,然后证到初果、二果、三果、一直到四果阿罗汉。他修行了十三年才证到阿罗汉果。

最初他认为自己的学识很丰富、已经是大长老,应该三天的修行就能够证到阿罗汉果,所以他进入森林,打算修行三天就要证到阿罗汉果,结果并没有像他的预料这样子能达到,他一点结果也没有。但是他并不离开森林,继续很有耐心的修行,三年、九年、十年、乃至十三年,不离开森林,因为他的目的是要证到阿罗汉果,所以他一

40

点也不放弃,一直到第十三年的一天半夜,他终于证到阿罗汉果。

这是我之所以起头的时候说十天是不足够让各位证到阿罗汉果,但是我们应该学习这位大长老他的精神,不达到目标绝不终止。我们各位修行者也应该持续的精进努力修行,无论是十天、二十天、三十天、六十天,继续不断、很有耐心的精进修行,一直到至少你证到初果须陀洹为止、乃至证到四果阿罗汉更好。虽然你能够一直留在这里证到阿罗汉才离开,但是我本人却无法留在这里等你证到阿罗汉,我必须先回缅甸去。

在缅甸有一些年轻人,年纪轻轻就很好要修行,一些少女也许只有十七岁、十八岁,或者才十几岁的沙弥,他们来到修行中心里面很精进的修行,一个月、两个月、乃至更久,清晨三点半就起床开始一天精进的修行,持续整天没有间断。到了晚上十点本来是可以回到宿舍去睡觉、休息,但是有的人他们继续留在禅堂精进修行到十一点、十二点、乃至隔天清晨一点,如此的精进修行。各位也可以来学习他们精进的精神,正如我告诉各位的,我们的定力必须持续至少十分钟以上、乃至能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更好。在这二十分钟各位定力持续、正念在观照修行目标的时候,你就很可能能够得到不平常的经验、新的发现、非常好的修行结果,不论是在你静坐的时候、或者经行的时候、或者是观察日常生活的时候。所以我经常要求大家一切动作尽量要放慢,要观察得越专注、越仔细越好,因为至少十分钟持续不间断的正念对于修行者能够得到深的定力以及清晰的内观力有很大的帮助。

西元大约第六世纪或者第七世纪在斯里兰卡有一位长老,他在森林里面修行正念、内观修行了三年。有一天一群年轻的比丘来顶礼他、向他求教,他必须对这一群年轻比丘讲话。当他开始要讲话的时候,他很快一下子将手举起来、然后又慢慢的将手放下、然后又很慢很慢/很有正念的再举起手来。年轻的比丘问他到底在做什么?长老回答说,诸比丘,自从我来到森林里面修行,我没有做过任何我没有正念观照的动作,但是刚才我要对你们讲话的时候,我一时忘记了正念观照、一下子就把手举起来,我马上觉察到自己忘掉了正念,所以我就很有正念的、慢慢的将手放下,然后重新很慢、很慢、很有正念的将手再举起来。年轻比丘说像你这样的修行者必然很快就能证到阿罗汉果。然后这些年轻比丘回去之后,长老继续他的修行。在注解上讲到,过不了几天,这位长老果然证到了阿罗汉果。因此各位在观察一切日常生活的时候,不要遗漏掉任何的动作,一切都要正念观察;如果你遗漏任何动作、没有正念观察,你应

41

该训练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在做这项动作,要正念的观照,然后你就很有希望能够证到阿罗汉果、或者至少初果须陀洹。所以我经常要求各位要专注的观察日常生活一举一动越来越仔细。

持续而稳定的正念是很有助于定力的加深和内观的变锐利。有一位修行者在面谈的时候告诉我,他以前对于行禅、走路修行以及观日常生活的修行法有怀疑,但是现在他在行禅还有观日常生活上,都有了亲自的体验,所以他的疑问去除掉了,正如昨天跟各位讲的,在你行禅、走路修行的时候,如果你能够很专注、很准确观照脚步的移动、走的很慢,也许在几天之后,渐渐的你就能够透视到风大的特殊性质–风大的特殊性质是移动、动作、振动、伸、缩、支持。

在这里各位必须注意的是,各位所做的记号、内心所观、所做的这项记号举起、跨出、落下,记号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心必须很清楚的知道、很清楚的观察到一切的移动。但是这些举起、跨出、落下的记号,能够帮助各位的心更专注观察目标。也有一些修行者他内心不必要做记号就能够很专注的观察目标,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不用做记号也是可以。但是对于一般的修行者来说,如果内心不做记号,很自然的精进的力量会越来越弱、正念的力量也越来越消减,所以定力渐渐消散掉,心就往外跑、心不能安住在目标上,因为你精进努力的程度不够,这时候你的内心就必须要做记号观察举起、跨出、落下,尤其是最初修行的人,在观察修行目标的时候,需要在内心做记号,因为如果不做记号,就无法专注的观察目标,除非你已经到达第四层的观智、或者第六层、或者第十一观智,有相当深的定力,也许你能够不需要做记号。当你走路修行、在行禅当中,很专注观察脚步的移动,定力变得越来越深,你感觉到脚举起的时候是一系列很小很小的举起动作;同样的跨出的时候是分成一系列很小的跨出动作;落下的时候是一系列很小的落下动作。

当你成熟的内观力能够透视到风大的特殊性质,你不再感觉到脚的形状或者身体的形状,这时候你所观察到的只有一系列的移动和观察的心,但是如果你的定力还不够深,你仍然见到脚的形状、身体的形状,你仍然还有人、我的概念–我的脚、我在走路。但是这种人、我的概念已经变得微弱/不是那么样强烈。当你定力更加深的时候,透过内观力了知到风大的特性,然后就能够去除人、我的概念,这时候就达到了第一层的内观智慧,这是一种能够分辨名色差别–名就是心理作用,色就是身体作用。能

42

够分辨身心现象差别的内观智慧。

在这里必须简单介绍身体现象和心理现象它们的两项性质,在巴利文的注解讲到当修行者了知名色差别时、也就是了知身心现象的差别,他就了知了特殊性质;当他了知了特殊性质非常清楚的时候,就能够去除掉人、我的概念;再进一步他就了知了身心现象的共同性质,这时候他一点也不执著一切的身心现象。特殊性质是每一种各个不同、每一项身心现象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质、个别性质;而共同性质或一般性质是相同的,一切身心现象都具有三种性质,就是无常、苦、无我。

在修行内观的时候,大多数时间修行者都必须接触到身体的四大、都在观身体的四大,所以在这里必须要介绍给各位,要了解到四大它们的特殊性质或者说个别性质:风大,它的特殊性质是移动、动作、震动、伸张、收缩、和支持。大部分修行者是观察风大的作用。地大,这里的地并不是指土地本身,而是一切固体的成分;地大的特殊性质是坚硬和柔软,有时候修行者也能够经验到这项特殊性质–你有时候会感到脚步有坚硬的感觉、或者身体有坚硬的感觉、或者脚步有柔软的感觉、或者身体有柔软的感觉,但是必须是你定力够深的时候才能有这些经验。如果定力还不够深,那么即使这些特殊性质是存在那里、而且你也专注的在观察,可是你仍然还不能够觉察到这些特殊性质:比如说当你举起脚的时候观察举起、举起、举起,这时候心跑掉了、胡思乱想,你觉察到心胡思乱想,可是这时候你感觉到为难,你会开始怀疑说我现在是应该先把脚放下来、然后观察妄想,还是我现在就要观察妄想?这时候你应该先把脚放下来,但是你必须很有正念的慢慢把脚放下来,可是当你把脚放下之后,妄想可能已经消失掉了;不过有些时候妄想非常强,当你把脚放下之后、妄想仍然存在,你就要很有正念、很有精神的、而且稍微快的来观妄想、妄想、妄想,直到妄想消失,你再继续走路。

然后说到水大,它特殊性质是液化或者黏稠性。当你修行定力达到相当的程度,你感觉到脚有黏黏的感觉,有些修行者他停下来看自己的脚,结果他什么也没有发现,这是因为他感受到的是水大的特性、是一种内在的性质。有时候修行者会流眼泪,流眼泪这种液体化的作用,这也是水大的特殊性质;有时候当你感觉到眼睛流泪,你很有正念的慢慢举起手来、慢慢的用衣角要擦眼泪,但是事实上并没有眼泪流出来,这只是内在的感受、感受到水大的特殊性质。

43

然后火大,它所代表的是温度,特殊性质是冷、热。有时候修行者会感到身体某一部份冷或者热,这就是火大的特殊性质。多半时候行者是观察到风大的作用,比如在走路的时候脚步移动,都是风大的作用。但是当修行者的定力还不深、还不能很准确观察到风大的特殊性质,这时候还有人、我的概念;但是当定力够深的时候,这时候就没有脚步的形状、也没有感觉到身体的形状,只有脚移动的现象、还有观察的心;这时候内观的智慧很深、很清晰的分辨出身心这两种现象,这时候不再有我、众生的执著,这就是分辨名色差别的第一观智。

心的认知作用,是心的特殊性质,然后它除了认知的作用之外,它有引起下一念心生起的这种作用。当你的定力够深,你发觉一系列小的举起动作、还有一系列观察动作的心,这时候你不再认为心是恒常不变的,因为你观察连续的小动作一个接一个生起、消灭/生起、消灭/生起、消灭,观察的心也是一个接一个生灭、生灭、生灭,你不再执著说这个移动是一个人、或者我、或者众生:生灭的心是我、是人、是众生你都去除掉,这时候你达到见清净–这是七种清净当中的第三种,因为内观的智慧透彻了知身体的特殊性质和心理的特殊性质,所以能够去除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而达到正确的见解、正见,就是见清净。但是大家必须了解到这只是暂时的去除,指修行者他专注透视到身心特殊性质的时间内能够去除这错误的见解,但是一直到修行者修到第十三观智之后的道智,那时候修行者才是完全根除我见这种错误见解、那时候才是永久的去除。

时间到了,最后祝福各位能够根除我见种错误见解、这种一切烦恼的根本原因,每个人都能够达到离苦的涅槃

44

今天将继续跟各位讲解见清净。我们讲解了戒清净以及心清净和见清净的一部份。在修行观的过程当中有七种清净,七个阶段,你必须一层一层提升你清净的程度。第一是戒清净、第二是心清净、第三是见清净、第四是除疑清净、第五是见道与非道清净、第六是见证道智清净、第七是见智清净。在你修行内观的过程,必须经历这七种清净,必须达到道智和果智,然后你能够证到初果须陀洹。这也就是我之所以告诉各位内观的修行者不应该以得到相当的禅定、定力达到相当的深度,而感觉到身心平静安宁祥和快乐,得到这些就感觉满足,因为这些平静安宁,是当你定力保持相当深度的时候就会发生,但是当你的定力消失、你不在定中,这些平静安宁的感觉也随著消失掉。如果你不以这些平静安宁的感觉就觉得满足,你继续很稳定精进的修行内观,你必然能够了悟到身心的真实本质、透视到身心的真实本质,你就可以达到一层又一层的内观智慧。

当你在观察身心现象的时候,你能够如实了知身心现象,你的心就不再受任何身心现象的影响,心渐渐的变得非常的平静安宁、非常的祥和快乐,这时候我们应该来比较经由单纯修行禅定所得到的平静安宁、和经由修行内观所得到的平静安宁,这两种有什么差别呢?修行内观所得到的平静安宁,在你得到平静安宁的同时,你也了悟到身心的真实本质,因此即使你不在修行的时候,譬如说你回到家或者你开始你的工作,你仍然能保持平静安宁,因为你一回想到你在修行内观的过程中所了悟的真理,你觉悟的那个境界立刻现起来,好像在你当初了悟的那时候那么样的清晰。所以即使你在家里或者在工作当中,只要你能够回忆你在禅修当中的悟境、那种高品质的内观心境,你就立刻感觉到很平静安宁。这就是禅定修行法以及内观修行法,这两种所得到的不同结果。所以各位不应该以相当的定力所得到的平静安宁为满足,必须继续精进修行内观,才能得到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深的内观智慧,一直到证悟到道智与果智,这样子大家就是真正的安全了。

昨天以及前天我解释过心清净,当修行者的心持续专注在目标到相当程度的定力,他的心就从烦恼和五盖当中清净出来,这时候他达到了心清净。在《大念住经》里面佛陀将法念处分成好几章,其中的一章是讲到五盖,什么是五盖呢?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了,大家还记得吗?第一个是贪欲盖、第二个是嗔恨盖或者嗔恚盖、第三个是昏沉盖(昏沉还有懒惰)、第四个是掉悔盖(掉举不安还有后悔)、第五个是疑盖、怀疑。如果你的心中还有这五盖当中的任何一项,你的心是被染污的,因此你不能专

45

注观察修行的目标,唯有你的心完全从这五盖当中脱离出来、完全没有这五盖的染污,这时候心得到了清净。只有在心清净、定力到达相当深度的时候,内观的能力才能够透视到身心的真相而达到内观的智慧;也就是说内观的智慧是从你得到心清净之后才开始,如果你的心还不能专注在观察目标,你就还不能够透视到身心真相、不能达到内观的智慧。如果你的定力能够深到某种程度、达到了心清净,这时与定力同时生起来的内观力变得很锐利,就能够洞察到身心的真实本质。

已经跟各位解释过,在各位走路修行、在经行、行禅的时候,你观察举起、提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当你的心非常专注、观察得非常准确,心能够持续专注五分钟、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达到相当深度的定力,你开始了知到举起的移动、还有观察举起的心,你能够分辨出客观的移动:举起、提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以及观察每一个过程中的心–这是主观察的观察的心,这时候你就具备了第一观智,叫作色心辨别智。但是如果你的定力还不够深就会我举起脚、我正在观察脚举起的动作,我跨出脚、我正在观察跨出的动作,我将脚落下、我正在观察落下的动作--在观察的过程中,脚的每一个移动都有我的成分参杂在里面,观察的心也有我的成分在里面,你认为这些身心过程都是我。然而当你的定力越来越深,你开始分辨出客观的脚的移动以及主观的观察心之间的差别,你了知的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深入,乃至于你定力更深的时候,你完全没有感觉到脚步的形状、完全不见到脚的形状,乃至进一步你完全感受不到自己身体的形状,你所了知到的只有两样事情:只有移动这种身体过程、还有观察的心这种心理过程,你了知身心这两项过程非常清楚、非常深入,你亲身体验到这两种自然现象,这时候你不再认为说移动的过程是你自己或、者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众生,也不再认为观察的过程是你自己、是人、是众生,这表示洞察身心真相的内观智慧已经破坏了人、我、众生的错误概念,这时候你的了解是正确的了解、是一种正见,因为你按照身心现象它们真实的面貌去了解它们–这种正确的见解叫作正见,因为人、我、众生的这种邪见已经被第一观智、色心辨别智所破坏掉了。

同样道理,当你在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动作像说伸出手、弯曲手、举手、放手,如果你只是用普通的速度将你的手伸出,你并没有慢慢的伸出你的手,你就只能够很普通的观察、很肤浅的观察伸出的动作,你的了知是很肤浅并不深入,你很难了知伸手这个动作的真相,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动作放慢,你的心也就无法很专注、很深入、很准确的观察伸出的每一个过程,所以你对手伸出的过程你的了知都还有我的成分:

46

我在伸手、我在弯曲手、我站起来、我坐下、我在披袈裟、等等。如果你能够把动作做得很慢、很慢,观察伸出的动作,你内心作意念观说伸出、伸出、伸出,不是只有观五六次而已,你必须观察到十五次、乃至二十次以上:伸出、伸出、伸出,慢慢的观,而且要越来越慢,当你动作做得越慢的时候,你的定力越深,因为你能够很深入、很密切的专注观察手的每一个移动。当你的定力深到某一个程度,比如说五分钟、乃至十分钟,深深的专注在观察手伸出,这时候你感觉到有某一个东西在那里移动,不是手、也不是你自己,是某一个东西,你无法将它认定是某一个物体、或者是某一个人;你感觉到某一个东西渐渐移出去,你不认为说那是你自己、或者说那是属于你、或者与你有关,这就代表了五蕴是丝毫与你无关的现象,你不再认为说那是你自己、或者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众生。这时候表示你了知了身心现象它们三种共同性质当中之一,就是无我。藉著观察手伸出的动作,你就能够去除人、我、众生的邪见,这就是见清净–你得到正确的见解。

有时候你观察手伸出去的时候,慢慢伸出–观察的很慢、很仔细的时候,你发觉到只有移动的现象,这里面没有任何物质存在,这时候你是照著移动的样子在观察移动,这种移动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所以你去除了人、我、众生的这种邪见,你也是得到见清净。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尽量把每一个动作放慢,这样子你才能够很清楚的观察一个接一个的动作,乃至于你能够观察到一连串分开的小动作。要做到这样子并不困难,如果你对修行能够生起兴趣、对觉悟能够生起好乐心,你就能够做得到!你要尽量尝试精进的来观察,将日常生活做得越慢、观察得越仔细越好,然后你就会成功。如果你不将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放慢,你认为这是不必要的、你认为不用做得那么慢,这时候你就不能很努力、精进的来观照/不能够很深入、专注的来观察,于是你就不能够透视到身心的真相,不能够达到见清净。

修行者可以经由两种方式来了知身心的现象,一种方式是透过了知特殊性质或者说个别性质,另一种方式是了知共同性质或者说一般性质,如果你能够了知这两种性质其中的一种,你就达到了见清净。譬如说在日常生活观照的时候,你观察吃饭的时候的一切动作观察得很慢、很仔细,你就能够了知到这两种性质其中的一种,你能够觉悟到身心的真相。在佛陀第一次说法所开示的《*轮经》当中,佛陀教导了四谛的道理(四胜谛)以及三种觉悟四谛的方法,佛陀开示说,苦谛就是五蕴;五蕴也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如果我们将这五蕴归纳起来,可以把它归纳成两

47

种,也就是身体和心理–第一个色蕴就是身体,第二到第五:受、想、行、识这四蕴是属于心理作用。所以苦谛其实就是身心这两方面,一切的身体现象是苦、一切的心理现象也是苦,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不能够恒常不变、不能久住,一切身心现象都是刹那、刹那在生灭,都是无常。但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们是无常、不了解它们是苦,所以我们认为它们是一种快乐的、是一种可以享受的、可爱的;我们认为它是一个人、是我、是众生,于是我们就会受苦。所以佛陀说这些身心现象都是我们必须透彻了知的–必须了知身心现象是苦,这样子我们就不再认为说它们是快乐的境界、是可爱的境界;不再认为说这里面有一个人、有一个我,没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的执著,就不会生起贪嗔痴慢疑种种烦恼,我们就不会因此而受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在一切身心现象发生的时候,照著它们发生时的样子去了知它们。我们如果想要洞察、觉悟到身心的真相,我们需要相当深度的定力,比如说至少十分钟;我们如果要有相当深度的定力,必须要我们的正念能够强而有力、相续不断,如果你能够保持你的正念一个小时以上,你的定力就能够相当深、能够到十分钟;你能够保持正念整天不断,那是更好。但是正念要能够持续不断,它的条件是我们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精进,很专注、很准确的来观照。如果我们的精进力不够、内心懈怠,正念的力量越来越弱,定力也就削弱下去,我们就没办法觉悟身心的真相;我们没办法觉悟身心的真相,我们就会认为它们是人、是我、是你、是众生–这个人、这个我、这个你,他就会贪爱他的家人、他的财产,贪欲就生起来;这个人、这个我、这个你,他有欲妄想要做总统、做总理、做国王、做王后、等等,所以一切贪欲、一切嗔忿、骄慢、嫉妒、等等这些烦恼就生起来,那么这个人他必然要受苦。这些烦恼之所以生起,就是因为不能了知身心的真相,因此为了要灭除一切的烦恼,我们必须专注的来观察、了知身心的真实本质,就是要达到见清净。

当你继续修行内观,进一步你能够了知到因果的关系,这就是达到第二观智–你能够了知因果法则的内观智慧。当你能够很轻松、容易就能够专注观察身心现象,比如说你在观察腹部起伏上下的时候,你观察到有腹部的上升才有你观察腹部上升的心,有腹部的下降所以才有你观察腹部下降的心–腹部的上升是因,观察的心是果;腹部的下降是原因,观察的心是结果–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就没有果。如果腹部的上升渐渐模糊、乃至消失掉,就没办法产生观察的心;下降也是一样。这时候你了知到身心的因果关系–身体现象为因,产生观察的心理现象为果。

48

今天时间到了,还没有完成的部分,明天再继续。最后祝各位都能够透彻的觉悟到身心的真实本质,每个人都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49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二年一月八日在澳洲坎培拉第十一天的禅修。昨天跟各位解释过能够了知因果关系的内观智慧,以及讲到了七种清净,这七种清净前几个:第一个是戒清净、第二心清净、第三见清净、第四除疑清净。第二的心清净可以经由某种深度的定力而得到,当你具备某种深度的定力,你的心就能从五盖和烦恼当中清净出来。第三个见清净,可以经由分辨身心差别的内观智慧而达到,这种能够分别身心现象差别的观智是第一观智,叫作色心分别智、或者名色分别智。第四个除疑清净,可以经由了悟因果法则的观智而达到。

我们有哪些怀疑呢?我们的怀疑很多,我们会怀疑我们自己的存在,或者说是不是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存在,这是最主要深刻的怀疑。《清净道论》的注解上讲到当我们还未能了悟到身心的因果关系之前,我们会怀疑过去或者说前生是不是有我存在、是不是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人/众生;我们也会怀疑说现在、今生是不是存在著一个真实的我/一个恒常的人、我、众生;然后我们会怀疑未来或者是来生是不是仍然有我存在、是不是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人/我/众生。然后如果你修行之后,藉著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你能够了知到因果法则的差别,你就不再有怀疑–你不会怀疑现在、过去、未来是不是有人、我、众生的真实存在。

昨天解释到修行者他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修行当中分辨出因果的关系,比如说当你观察腹部的时候,起初心常常会跑掉、常常会胡思乱想,你必须要密切的观察胡思乱想的心,一直到胡思乱想停止,然后你回来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当你渐渐能够很准确、很密切的观察腹部的起伏,从腹部开始上升的时候就一直观察,观察到上升结束;然后从腹部开始下降的时候就开始密切观察,一直到下降完成。心越来越专注在腹部的起伏上下。你如果能够持续的努力观察,定力就会越来越深,内观的力量也就会强而有力,然后你了知到腹部的上升是一个单纯的过程,观察腹部上升的心又是另外一个过程;然后腹部下降是一个过程,观察腹部下降的心又是另一个过程。于是你能够分辨出身体现象--这个客观现象、还有心理现象--这个主观现象二者之间的差别,分别得非常清楚分明,这就是达到了第一观智,叫作色心辨别智。这时候你不会将腹部的上升、下降这些移动认为是你、或者是人、或者是众生;同时你也不会将观察腹部上下的心认为是你、或者是人、或者是众生–这两种都是身心的自然现象而已,你非常透彻分明的见到这项真理,然后如果你能够继续很认真努力、很老实的修行,然后你能够进一步了悟到因为有腹部的上升才有观察腹部上升的心生起、因为有腹部的下降

50

才有观察的心生起,这样子你就是正确了知道因果关系–腹部上升的这种身体现象是因,才会引起观察的心这种心理现象生起、是果,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就没有果;同样道理,腹部下降才引起观察的心生起–腹部的下降是因,观察腹部下降的心是果;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也是一样:当你从座位站起来的时候,你慢慢的站起来,然后观察站起、站起、站起,观察得很慢、很有正念、很准确、很密切;当你要坐下去的时候,你观察坐下的动作:坐下、坐下、坐下,也是很准确、很密切、很慢。渐渐的你了知到有站起来的动作,才有观察的心生起;因为有坐下的动作,才有观察的心生起–所以站起来的动作是因,观察站起来的心是果;坐下的动作是因,观察坐下的心是果。如此你就具备了了悟因果的观智。

在你行禅、走路修行的时候,起初你的心常常往外跑、常常打妄想,你必须观察胡思乱想、这个妄想的心,一直到胡思乱想停止,然后你才继续走。如果你不能慢慢的走、把脚步放慢,你就无法很准确的观察每一个脚步的移动,有时候你的心只是在观察你所做的记号、而不是在观察脚步的移动,当你觉察到这个问题,你必须更努力的、更准确的来观察脚步的移动,而不是在观察你内心所做的记号–如果你能够持续精进努力在观察,你就能够开始分辨出身心这两项过程的差别:脚步的每一个移动是身体的现象,观察的心是心理现象,你分辨得分非常的清楚,这就是达到了第一观智:色心辨别智。然后你继续精进的观照,渐渐的你了知到有脚的举起这种动作才引起观察的心生起、有脚跨出的动作才引起观察的心生起来–一定是有目标生起,才有观察的心生起来;如果你的定力还不深,你还不能觉察到动机;当你的定力够深了,你发觉到脚举起之前,必然先有令脚举起的动机存在,这时候你觉察到这个动机、想要举脚的动机,你就观照说动机、动机,或者观照说想举、想举;然后当你发觉脚要跨出之前,先有想要跨出的动机,这时候你要观察动机或者观察想跨;落下也一样:落下之前必然先有想要将脚落下的动机,你就要观察这个动机说动机或者是想落–因为先有动机才有动作,动机是因、动作是果,一切的身心现象互为因果,这时候你了悟了身心的因果关系、或者说主观客观的因果关系,然后你能够很专注的观察脚的每一个移动,而且你很清楚的了知道每一个动作的动机,于是你可以观的非常的仔细,你就能够这样子观:动机、举起;动机、提起;动机、跨出;动机、落下、接触;动机、压下–这样反覆不断的随著动作在观。

有时候当你观察动机观察得非常的分明,你会发现当你观察想要举脚的动机,才

51

观察完,脚它自己举起来了–你会发觉很讶异脚为什么没有受你的指挥它自然而然举起来;然后当你观察了想要跨出的动机,观察说动机或者观察说想跨,才观察完,脚它自动的跨出去了,你会吓一跳到底是什么力量把脚往前推的呢?然后当你观察想要落脚的动机,观察说动机或者是想落,你观察完之后本来想把脚慢慢放下,可是当你动机一观察完,脚一下子就落到地面下去,你非常讶异这个脚为什么突然一下子落下去的动作;这时候你发现到脚的移动是自动在进行、丝毫没有受到你的控制,然后你有时候感觉自己好像是木偶一样、有时候你感觉自己好像是上了发条的玩具在走路一样–你丝毫不必用力、丝毫不必去控制,你的身体自动在走路;然后你发现了在命令你的脚走路的、在命令你的脚举起/跨出/落下的那是动机:如果没有要举脚的动机,脚不会举起来--有了想要举脚的动机之后脚才会举起来;然后没有想要跨脚的动机,脚不会跨出--因为有想跨出的动机,脚才会跨出;同样的有想要将脚落下的动机,脚才会落下;有想要将脚往下压的动机脚才会往下压。你发现造成脚每一个移动的是动机,你自己根本不必举脚、不必跨脚、也不必落脚;因为有动机所以脚举起、因为有动机所以脚跨出、因为有动机所以脚落下,完全不受你的控制;所以你发觉没有一个人、一个众生在举脚、跨脚、落脚,当你定力够深的时候你就会亲身经历到这种现象,虽然事先你并不知道这方面的佛法理论。当你经验到这些现象,你没办法解释它们,但是你亲自经验了,你才是真正了知的人--亲证的经验是最重要的。

这时候你了知到要举脚、跨脚、落脚所需要的只是动机–有举脚的动机所以脚举起,同样的有坐下的动机,所以你坐下来;有想看的动机,所以你眼睛去看;在你吃饭的时候,有想要选择食物的动机,所以你才会去选择食物–每一项动作之前必然先有动机,如果没有动机,就不会有任何动作发生,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有相当的定力,我们才能觉察得出每一项动作之前的动机,这也是佛陀之所以会说动机就是业,因为动机造成动作的发生:当你有善的动机,你就会做出善的行为、做出善业;当你有恶的动机,你就会做出恶的行为、造下恶业。所以善的动机造成善业、恶的动机造成恶业,因此说动机就是业;现在大家在做善事还是恶事呢?善事。为什么这件善事会生起来呢?因为你有善的动机–大家在这里听闻佛法是善的事情,因为你有听法的动机,所以你才会来听闻佛法;现在假设说在你静坐的时候,有一只苍蝇在你的脸上爬来爬去,本来你应该观察爬、爬、爬,但是有时候你可能会忘了观照;你在静坐的时候本来定力很好、心很平静,可是因为这只苍蝇飞到你脸上爬来爬去,把你的定力

52

破坏掉,你内心很生气,所以你一掌过去把苍蝇打死了,你打死苍蝇这件事情是善业还是恶业呢?是恶业,为什么呢?因为动机是恶的、因为你发生了生气这个烦恼心理,所以你起了一个恶的动机、一掌把苍蝇打死;恶业会带来恶果,善业会带来善果–当你这么一想的时候,你就觉得很后悔,你发现说,唉,我打死了苍蝇、造了这项恶业。所以生气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让我们起恶的动机;现在造下的恶业,将来就会遭受恶果。因此有动机才引起动作,当你观察修行当中以及日常生活中一切的动作,你很清楚的觉察到动作之前的动机,这时候你就具足了了悟因果法则的观智–你是经由自己亲身的经验,完全来了悟因果法则。

再说现在我在讲解佛法,你们大家在听,你们是必须要有心才能够听,是这个心在听法,然后要请问大家,是什么因素造成这个听法的心生起来呢?有人说听法的动机,是的,但是你假如现在耳朵聋了,虽然外面有说法的声音、你也有听法的动机,你能不能听到说法呢?不能!所以如果想要让这个听法的心产生出来听到佛法,必须有哪些因素呢?必须要有说法的声音、还有正常的耳朵、还有听法的动机,还有没有呢?假设我现在坐在一间用玻璃门窗封住的小房间对你们大家说法,你们能不能听得见呢?不能!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声音传导出去!这时候如果我在玻璃上钻一个洞,你们能不能听见我说法的声音呢?可以!为什么呢?因为空气经由这个洞将我的声音传送到你们的耳朵。所以你的心要能够听见说法,你所需要的是声音、正常的耳朵、听法的动机、还有空间–这四样条件是你听到外面声音的必须的条件、也就是必须的因缘。一切事情、一切事物是条件下的产物,都是必须靠条件来造成,也就是靠一切因缘和合而产生。一件事情生起来必然会消失–有生就有灭,而一切生起的事情必然是有它的条件、有它的因缘和合才产生的,所以因缘和合的事物就是有生有灭的,不是因缘和合的事物,它就是没有生、没有灭,所以因缘和合的事物有生灭、不藉因缘和合的(涅槃)就没有生灭。

时间到了,最后祝各位经由内观修行法,都能达到不藉因缘和合的涅槃。

53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九日。昨天跟各位讲解了哪些内容呢?讲解了因果、解释了了悟因果法则的内在观智,那是属于哪一种清净呢?是除疑清净,能够灭除我们的疑惑:我们对于过去是不是有恒常不变的我存在、现在是不是有恒常不变的人/我/众生存在、以及未来是不是有恒常不变的人/我/众生存在,这些内心疑惑。

昨天也解释了我们在行禅、在走路修行当中,如何来体会因果关系–有时候身体现象作为因、心理现象作为果;但是有时候心理现象作为因、身体现象作为果,我常常喜欢拿行禅这件修行来作例子,因为这是很容易理解;虽然我已经拿行禅、走路修行作例子来说明我们是如何证到内观智慧的种种情况,但是昨天仍然有一位修行者来问我说我们行禅、我们走路修行有什么利益呢?也许这位修行者听法的时候有一点困,因此没有了解我话中的意思。我们在说当你在行走修行的时候,观察脚步的跨出、举起、落下、接触、压下,当你观察得非常专注、非常准确、非常密切,心就渐渐少往外跑、渐渐跟随著脚步的移动,定力越来越深,你感觉到脚很轻、你感觉到脚移动的情况以及观察的心,分辨这两种作用很清楚–脚移动是一项单纯的自然过程,观察的心是另一项单纯的自然过程,所以你能够清楚的分辨身体现象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差别;在你没有了知身体现象、心理现象都只是单纯的自然过程之前,你会误为它们是人、是一个我、是一个众生,当你正确的了知身心都只是单纯的自然过程,你就不再认定它是一个人、一个我、一个众生,因此你驱除掉我见,这就是第一观智:第一层的内观智慧,叫作“色心辨别智”。当你继续精进修行,你的定力更深的时候,你开始了悟到因为有脚举起的动作,才产生观察举起的心;因为有脚跨出的动作,才产生观察跨出的心;因为有脚落下的动作,才生起观察落下的心;因为有脚接触地下的感觉,才产生观察接触的心;因为有脚向下压的动作,才产生观察压下的心,于是你发觉到脚移动这种身体现象是因,观察的这种心理现象是果–身体现象造成心理现象的生起、心理现象因为身体现象才产生,一个是因、一个是果。

然后刚开始要发觉动机的存在是很困难的,虽然每一个动作之前必然有动机存在,但是刚开始你还没办法觉察到动机,如果想要清楚的觉察动机,必须要将脚步放慢–如果走得太快,没办法察觉动机的存在,因为你的心一直忙著观察每一个移动、一个接一个的移动,所以不能仔细观察,也就见不到动机的存在;因此你必须将脚步放得越来越慢、越来越专注观察–当你脚步很慢的时候,你可以很平静、安祥的来观察每一个移动: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很稳定、很平静;因为你不急躁,

54

所以当你很平静的时候,你很清楚的观察到每一个动作之前都先有那个动作的动机生起,所以举起的动作之前先有举起的动机、跨出的动作之前先有想要跨出的动机,于是你就变成这样子观察:动机、举起;动机、跨出;动机、落下、接触;动机、压下。但是如果你的脚步跨得太长,你还是没办法观察到动机,因为当你一步跨得太长之后,你前脚落下的时候,后脚已经离地举起了,你观察到的只是举起的动作而不是动机;所以脚不能跨得太长,每一步跨出去只是一脚掌的长度就可以,所以前脚落地的时候,就是刚好接在后脚脚尖的前面;于是你前脚站稳之后,后脚才开始准备要举起来。渐渐的你能够察觉到想要举起后脚的动机,因此你就观察动机、举起/动机、跨出等等。当你继续精进修行,定力越来越深,你开始觉察到动机和脚的动作是很清楚的分开。当你观察想举脚的动机,观察得很清晰分明之后,脚才举起来;当你观察想跨出的动机,观察得很清楚分明之后,脚才跨出去–这时候你能够很分明的辨别出动机和动作之间的差别,于是你了解到动机是一项单纯过程,举起、跨出等等动作是另一项单纯过程,于是你了知到因为有动机所以脚才举起、因为有动机所以脚才跨出。接下来,你定力更深的时候,你发觉到当你观察想举起的动机,你的脚自动的举起来、一点也不受你控制;当你观察想跨出的动机之后,脚自动跨出去,好像有人将你的脚往前推出去一样、你自己一点也不用费力;当你观察想要落脚的动机之后,脚一下子落到了地上,好像被人向下拉下去、你无法控制,即使你想将脚慢慢的落下,但是你办不到;于是你了悟到脚的举起、跨出、落下、等等动作不是你的工作,是它们自己在进行--是动机造成脚举起、动机造成脚跨出、动机造成脚落下,于是你清楚的体验到动机是因,脚的举起、跨出、落下是果,于是在这里心里现象是因、身体现象是果。

但是有时候一项心理现象作因,然后另一项心理现象作果:当你生气的时候你怎么样观照呢?生气、生气、生气,这时候生气是身体现象还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但是为什么你能够观察生气、生气、生气呢?因为这时候你正在生气,是不是?所以因为你有生气的心理作用,才引起你观察生气的这种心,这时候就是心理现象作因–生气的心,观察的心理现象是果:心理现象是因、另一项心理现象是果;同样的道理,当你的心胡思乱想的时候,你应该怎么观察呢?观察说妄想、妄想、妄想,或者说想、想、想–这时候你妄想的心理作用是因,才引起你观察的心理现象是果。

55

今天时间到了,只有三十分钟的时间。最后愿各位都能够明显的分别因果关系,每个人能够达到自己的修行目标。

56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二年一月十日。昨天跟各位解释过当一个修行者他的定力够深的时候,他是如何体验到身心的因果关系;但是如果他定力还不够深、他还没有达到心清净,就还不能够了悟到身心的生死本质,唯有他达到相当的定力、心清净之后,譬如说他能够至少持续十分钟专注在观察目标,这十分钟的持续不分散,使他的内观觉悟力变强、变成锐利,能够透视到身心的真实本质;因此达到相当深度的定力,对于觉悟是很重要。然后如果你定力想加深,你就必须保持正念不间断,至少能够持续一个小时的正念不间断,你能够达到整天正念都相续那就更好。然而在现在你还不能达到整天的正念持续不断,如果你能够继续精进修行,也许经过四个月你能够达到正念持续整天不断;因此你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很努力的观照一举一动,然后在你静坐当中乃至于行禅、走路修行当中,你必须要精进的观照,尽量能够让正念在你每一座的静坐或者是行禅当中,能够保持不间断;如果有妄想来的时候,必须要提起正念准确的观照妄想、妄想、妄想,渐渐的你的妄想会越来越少,因为你定力越来越深,当你的妄想变少的时候,就表示你的定力变深。当你在观察妄想,观察说妄想、妄想、妄想的时候,你发觉妄想是一个心理过程,观察的心又是另一项心理过程–事实上任何一项心理现象,它并不是单一的动作,而是有一系列迅速生灭相续的心念在作用,现在你或许还不能够体会到这个心念生灭的迅速,以后当你继续精进修行,你或许能够体验到。现在你会发觉到妄想是一个过程,观察的心是另一个过程,在你最初修行你还不能够发觉到说妄想的心是一个过程、观察的心是另一个过程,那时候你会认为说我在打妄想、我在观察,然后你必须很专注、很有精神、很准确、而且稍微快速的观察妄想:妄想、妄想、妄想。

当你定力够深的时候,你会发觉到妄想心是一个过程,观察的心是另外一个过程。这一期禅修当中有两位修行者来问我:有那么多目标可以观察,为什么你只叫我们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呢?虽然我在佛法讲座当中已经解释了如何来观身体的种种现象以及心理现象,可是这两位修行者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来问我,这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抓到修行方法的重点,我问他们是不是已经听过我所讲解的修行原理,他们回答说听过;他们虽然已经听过,却仍然提出这个问题,可见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在这里要继续讲到当你在观察妄想、妄想、妄想,你发觉有两项心理作用存在:一项是妄想的心,另一项是观察的心,你会以为这两项心理作用同时在发生–一个心理作用是妄想心,另一个心理作用是观察的心。事实上同一时间内不能有两项心理作

57

用发生–当妄想心生起的时候,观察的心不能生起,必须等妄想的心消灭掉,观察的心才能生起;然后观察的心会消失掉,妄想的心又再生起,于是妄想心和观察心是相间生起的,没有任何两个心念能够同时发生;它们只是一念接著一念,非常迅速的在生灭相续,所以佛陀开示说没有任何譬喻能够用来形容心念生灭的迅速程度,在巴利文的经典注解上讲到一眨眼的时间内有数以千万计的心念在生灭,这就表示心念的生灭太快了、没办法用譬喻来形容;因为心念生灭太快,当妄想心和观察心相间生灭的时候,你会以为它们是同时发生的。

当你很专注在观察、定力越来越深,在静坐和在行禅当中,都有很多新的发现,所以你心里感觉很快乐;你这个快乐的心念也是迅速生灭的,但是你不能感觉到快乐的心念一个接一个迅速在生灭,你所感到的只是快乐。在你的静坐当中,你定力加深,内心感觉快乐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有别的修行者走过你的身边,他走路时不小心发出了一些噪音,使你的定力破散掉,于是你心中快乐的感觉渐渐变弱乃至消失,然后什么事情发生了呢?生气接著发生了,你开始感觉到生气;而生气的心是在快乐的心消失之后才接著生起来的,但是有时候你不感觉到快乐的心消失,你感觉到在你还快乐的时候,生气的心生起来–事实上快乐的心已经消失掉,如果快乐的心不消失,生气的心就不能生起来。然后你就观察生气的心:生气、生气,你才一观察,生气的心就消失掉;因为你的定力够深,虽然有一瞬间的破散,但是当你在起正念观照,你又重新恢复了你的定力,然后你渐渐的又感觉到很舒畅、快乐的心又生起来。在这里很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出来,快乐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如果快乐是恒常不变,当你们修行了十多天之后,定力越来越深,你开始有快乐的感觉,那么你应该不再会有生气、失意、郁闷、等等一切不愉快的心理;但是因为快乐是无常的,快乐消失之后你还是会有其他不愉快的心理产生。其实不只是快乐,一切的心理现象都是无常、都是在念念生灭当中,所以当你观察妄想:妄想、妄想、妄想,这时候妄想的心和观察的心并不是同时发生、而是相间发生–当你感受到有两项心理作用存在,一项是妄想的心、一项是观察的心,除了这两项心理作用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现象存在,这时候你就是达到了第一观智:你能够分辨主观的心理作用和客观的心理作用。今天时间到了,明天继续。

58

今天是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一日、在澳洲坎培拉的禅修。今天跟各位继续说明除疑清净。昨天最后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当你静坐的时候,你的心跑掉、胡思乱想,你就观察说妄想、妄想、妄想,你很有正念、很有精神的观察妄想的心。在这时候好像有两个心理作用同时发生:妄想的心还有观察的心;事实上不然,妄想的心消失掉,观察的心才能生起来;然后这个观察的心也会马上消失掉,接著妄想的心再生起来–如此这两项心理作用是相间隔的这样生起,但是因为它们的生起、消灭太迅速,我们没办法觉察到。

我所提的问题是,当你观察妄想的心观察得非常清楚分明,这时候除了妄想心和观察心这两项心理作用之外,你是不是还能发现其他任何现象、其他任何恒常不变的事物存在呢?大家想看看,再举一个例子:当你在观察腹部起伏上下,观察得非常专注/非常密切、定力渐渐深,你能够很清楚分明的观察到腹部上下的过程–从开始上升、到上升的中间、到上升的最后;从开始下降、下降到中间、下降到最后,你都观察得非常的清楚,这时候除了客观的腹部上下起伏以及主观的观察的心之外,你是否还能发现其他事物存在呢?请根据各位在静坐当中亲身的经验来回答、请大家回想自己静坐当中非常专注/密切观察腹部起伏的时候所得到的经验。喔,你说当定力够深的时候,你只见到腹部起伏这种身体现象以及观察的心理现象、见不到其它的事物,你是不是根据你亲身经验而说的呢?喔,你是根据理论说的、不是根据你自己的亲身体验说的。大家必须回想自己的经验、从自己亲身经验中来找答案。你会发现当时全世界只存在腹部上下的移动以及观察的心,你甚至完全没有自己身体形状的感觉、没有自我的感觉;进一步当你的定力更深,你会发现腹部上升、腹部下降都是一系列分开的许多小动作,一个消失接著一个生起来、一个在消失一个再生起来,这样生灭、生灭相续不断;这时候你会认为说身体现象是恒常不变的还是无常变化的呢?是无常变化的!因为你亲身体验到身体现象是在迅速的生灭、生灭当中。渐渐的当你定力更深,你还能够发觉到观察腹部上下的心也是一个接一个迅速在生灭当中,所以观察的心理作用也是无常的。

然后说到当你在经行的时候,你观察到每一个动作之前,你都很清楚的觉察到动机的存在,所以你就变成要如此的观察:动机、举起;动机、跨出;动机、落下、接触;动机、压下–你很仔细、很密切的观察,渐渐的你会感觉自己的脚步变得很轻。然后当你观察举起的动作时,你发现一个接著一个小的举起动作相连发生;当你观察

59

跨出的动作时,你发现一个接著一个小的跨出动作一个接著一个跨出去、跨出去相连在发生;落下、压下的过程也是一样。在我们这一期禅修当中,至少已经有四五位修行者在他专注经行的时候能够体验到这种现象,这时候你能够说脚步举起、跨出、落下这些动作是恒常不变的?不能!你是否根据理论而这么说的呢?是根据自己亲身的体验这么说!所以举起、跨出、落下这些动作是无常的,我们能不能认为说它们是恒常不变的呢、它们具有恒常不变的性质?不能!修行者如果能够付出足够的精进、持续的来修行,必然能够经由自己亲身体验而了悟到这种无常的本质。当我们发现它是无常,我们还能够认为他是一个常一的人、一个不变的我、或者一个真实的众生?能够这么认为吗?不能!他既然不是人、我、众生,所以他也不是你、也不是我,因此他们必须是他们–这里的意思是它们就是举起、跨出、落下本身,是很单纯的身体现象、身体过程。

然后我们来看动机这一项心理现象,动机是不是恒常不变的呢?不是!然后观察动机的心是恒常不变还是无常的呢?是无常的!大家可以注意到,观察的心生起来之后立即消失掉,然后下一念观察的心又生起、然后又消失掉–这必须在你定力相当深的时候你才有办法观察到,如果你定力还不深,你发现你观察脚步举起这个观察心过去,然后接著脚步跨出这个观察的心再观察;但是当你定力相当深的时候,你发现观察脚步举起的时候,观察的心念并不是单一个,你发现观察的心是一系列不断生灭的心念相续在生起,是迅速在生灭当中的一连串心念组成的–这是非常有趣的发现;然后你能够说观察动机的心和观察举起的心是同一个心、可以这么说吗?不能!因为一个心念在观察动机,这个心念它的作用是认知动机,然后这个心念会消失掉、下一个心念生起来,它换成观察举起的动作,这个心念就是认知举起的作用,因此观察动机的心、观察举起的心是两个不同的心理作用。所以说观察动机的心也是无常的。

有一些修行者他很仔细、很密切观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这时候他经验到观察的心一念接著一念生灭相续的。在这里要跟大家说的是当你观察经行时:动机、举起;动机、跨出;动机、落下、接触、动机、压下,这时候你会发现只有两项过程在进行:一个是脚步移动的这种过程、另一个是观察的这种心理过程,这是一点;另一点是说,没有任何身体现象是恒常不变、也没有任何心理现象是恒常不变–一切身心现象都是无常的。一般人所认定的我这个概念–这是一种恒常不变的性质,然后我们在这里观察到身体现象是无常的,所以它不是一个我、一个人、一个众生;心理现象也是无常

60

的,所以它不是一个我、一个人、一个众生。当你在经行的时候,你能不能发现有任何的我、人、众生呢?不能!所存在的只有身体现象和心理现象各做各的功能–风大的作用它的功能是动作、移动、震动、支持;心理作用它的功能是认知–认知身体的这一些移动。然而有一个法则让这些身体现象、心理现象各自进行各自的功能,这是什么法则呢?就是先有动机然后才有动作的这一项法则:因果的法则–因为有想举脚的动机,所以才有脚的举起这项动作发生;有跨出的动机所以脚才跨出;有想落下的动机所以脚才落下;然后当脚接触到地面,这个接触的感觉不需要动机,因为当脚落下到达地面自然就接触到地面、就有这个接触的感觉;然后脚有向下压的动机,脚才会向下压、才会有这个动作,然后接著走下一步,是谁在走路呢?如果没有动机,你能不能举脚?如果没有动机你能不能跨出脚呢?如果没有动机你能不能走路呢?不能!是动机在指使这些脚的移动。动机是一个人吗?是不是我、是不是你呢?不是!所以在经行的时候你能不能发现到有一个人、一个我、一个你呢?没有!只有因果法则存在,有因才有果,因果互相关连在产生作用,在这里找不到一个人、一个我、一个你。如此在我们现在、今生在走路当中找不到一个人、一个我,你能不能说在过去生的时候,有一个人在走路呢?不能!你能不能说在未来生的时候,有一个真实的人在走路呢?不能!如果你不能发现人、我的存在,你发现了什么呢?只有因与果!当你能够深入了悟到因果的法则:在现在世没有人、我、众生存在,在过去生也没有人、我、众生存在,在未来世也没有人、我、众生存在,于是过去、现在、未来有没有我存在的这项疑惑也就解除了。过去、现在、未来这三者都没有人、我、众生的存在,所存在的只有因果。

这样子说明清楚吗?清楚!因为大家大家多少都有一些亲身的体验,如果你能够继续精进修行、能够达到更深的内观智慧,大家将会更加的法喜充满。这里讲到的这一项分辨因果关系、了悟因果法则的观智是第二观智。我们如果想要了悟这一项观智、想要达到这一项内观智慧,就必须很专注、仔细的来观察在经行当中以及日常生活中每一项动作之前的动机,这就是我之所以常常教大家要尽量能够多观察动机;在面谈的时候我也常常问大家能不能觉察到动机、或者问说能不能发现动机与动作之间的关系,但是大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大家还没有亲身经验;有些人已经有了亲身的经验,但是还不很清楚分明,继续精进的修行,不久大家将能够很清楚分明的观察到动机,到时候大家就能够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61

在静坐的时候,当你发觉到腹部上升相当明显的时候,你必须观察它,因为这是一个现象生起来了,就是你观察的目标;在这里你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你必须做的只有观察这件事情–观察任何一项当下产生的身心现象,因为有腹部上升这个现象生起,就是你的目标,你必须观察它。当腹部上升完成之后、不再上升,但是接著腹部开始下降,你必须观察腹部的下降,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现象,是你观察的目标生起来,所以你必须观察。这是很简单、很清楚的经验,大家必须按照一切现象它的自然面貌去观察它们。

然后说到日常生活的观照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都要做得非常的慢、要观察非常仔细,比如说为什么你要走到餐厅去呢?因为你有想吃的欲望,当你觉察到想吃的欲望时你必须观察它;走路时必须观察;走到餐桌前想要坐下时必须观察想坐的动机;然后坐下的过程:坐下、坐下、坐下必须观察;伸手要拿刀叉或者伸手取食物、收回来、放盘子上等等,一切动作都必须要观察。大家是不是有仔细的在观察呢?如果大家有按照规矩仔细观察,大家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目标必须要观察,譬如说你想伸出手去拿盘子,你发觉到有想伸手的动机,你要观察这个动机:观察说动机、动机或者说想伸、想伸;然后在伸手的过程你要观察手的移动,观察说伸出、伸出、伸出;接触到盘子你要观察说接触、接触;想要拿盘子你要观察想拿的这个动机,观察想拿、想拿,然后拿的过程拿、拿、拿;接著你想要伸手去拿叉子,你必须观察想伸手的动机:想伸、想伸或者说动机、动机;伸出的过程观察伸出、伸出;接触到叉子观察接触、接触;想要拿叉子的时候观察想拿、想拿;手握起来想要拿叉子的过程观察握住、握住或者是拿、拿,等等。因此你的心是观察一项目标还是观察许多目标呢?其实每一瞬间心只观察单一项目标,但是你的心并不久久停留在这一个目标,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其他的现象、其他的目标生起,心必须接著观生起的目标;然后心也并不久停在这一项目标上,因为还有下一项目标又再生起,心必须再观;如此你会发觉到因果关系,什么样的因果关系呢?所做的动作或者产生的目标、现象是因,然后引起观察的心是果,我们能不能说目标发生之前,观察的心早已经存在那里呢?不能!那么什么时候观察的心才会生起呢?就是当目标生起的时候观察的心才会生起,所以目标是因,观察的心是果。

如果你了悟了因果的法则、了解这世界上所存在的只有因和果,你就不再存著有恒常不变的人、我、众生的概念,大家有吗?所谓的人这是被大家认定是恒常不变的,

62

从他出生一直到老死他都是不变的那一个人;但是当你观察身心现象,你是不是能够发现任何任何恒常不变的人、事、物呢?没有!你会认为这些身心现象是人吗?不会!那么这个人存在哪里呢?这个人既没有产生出来、也没有消失,因为当你要观察所谓的人这个时候,你所发现到的是生灭无常的身心现象,你无法发现任何恒常不变的人,于是你去除掉有人、我、众生的这种错误观念、了悟到身心的因果关系,就能够去除我见;然而你在哪里能够发现这个因果呢?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你都能够发现!如果你仔细观察,你都能够从而达到这项内观智慧。

所以说静坐有利益吗?经行有任何的利益吗?这边说的是有正念的经行、而不是散心的经行。观察日常生活有利益吗?有无穷的利益、莫大的利益!那么你们应该怎么做呢?你们应该在静坐、在经行、还有日常生活中提起正念观察一切身心现象,然后你就能够保持正念整天持续不断–你能够达到这样的功夫。当然各位现在或许还达不到,但是如果你付出足够的精进来修行,你必然能够达得到;但是单靠努力精进还不够,你还必须要是有持续毅力的精进;只是持续的精进还不够,还必须有相当的耐性。所以精进、毅力、与耐性这三项,是修行者要觉悟身心真理最重要的条件。当你能够付出足够的精进努力,但是你没有耐性、不能忍耐,还是不能保持精进–你必须训练自己的耐性【录音带至此即停止】

63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二日,要继续跟各位解释除疑清净、了悟身心现象、因果法则的这种观智。昨天讲到了当修行者的定力够深,能够分辨身体现象与心理现象的差别,然后进一步能够透视到身心现象的因果关系。

当修行者在观察腹部起伏上下的时候,专注观察相续不断、定力渐深,他就观察到只有到腹部的上升这项动作以及观察它的心;然后只有腹部下降的这个动作以及观察它的心--每一个当下只观察到腹部移动以及观察的心这两项自然过程。当他定力相当深,他甚至完全没有感觉到腹部的存在以及身体的存在,在这个宇宙当中,他只发现腹部的起伏移动以及观察的心这两样,除此之外一切都不存在。因此根据他亲身的经验,他能够判断除了身心现象之外、没有其他恒常不变的性质存在,所存在的唯有身体现象跟心理现象这两种;然后当他观察腹部上升的时候,他开始见到一连串很小的上升的动作:一个小动作生起来立即消失掉,接著另一个小动作生起然后又迅速消灭,如此迅速的生灭、生灭–他亲身体验到这种生灭无常的本质。当他的定力更深,他发现观察的心也是一念接著一念迅速的生灭、生灭–一个小的上升的动作生起,观察的心念也随著生起,然后动作消失,心念也随著消失;又有一个小的上升动作生起,观察的心念随著生起,动作消失,观察的心也随著消失,所以这时候他了悟到心理现象是生灭无常,于是他不认定说腹部上下的移动是恒常不变的人、我、或者众生,然后他也不认定观察腹部的心是恒常不变的人、我、众生;而且正如前面所了解除了腹部的上下移动以及观察的心之外,没有其他事物存在,所以这时候他就能够判断说,一切的身心现象是无常,都没有人、我、众生;而除了身心现象之外没有其他现象存在,身心现象本身又是无常,因此根本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性质存在–没有所谓常、一、主宰的人、我、众生、灵魂,这时候修行者就是很明显的了悟到无我的这项真理。

一切身心现象有三种共同性质,就是无常、苦、和无我,因此这个时候就是非常清楚的了悟到第三个性质无我这个性质。然而有一些思考的人他会提出一个问题,他问说:如果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人、我、众生、或者灵魂,那么人死了之后是什么东西再去转世投胎到下一世的身体呢?假设没有任何东西转世投胎,那么人死了之后生命就永远结束了,不是吗?这是一些思考者、思想家他们认为是问题,但是对于内观修行者来说,他经由亲身体验,一切身心现象相续生灭不断这些经验当中,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是很容易就能回答的。尤其是西方人他们常常会问到这一个问题,乃至有些修行者他自己本身已经能够体会到身心现象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这种情况,但是

64

他仍然会有这个问题,虽然他们本身已经无法发现任何恒常不变的性质存在,可是他还是免不了要怀疑。在这边就要跟各位解释,当你在经行当中、定力够深的时候,你见到一些分开的小的举起的动作,定力更深的时候,你见到许许多小的举起的动作是一连串生灭相续--你见到一个小的举起动作生起来又迅速消灭,这时候举起的这种身体现象是不是从此断绝了呢?不是的!还更有下一个小的举起动作生起来,然后它迅速消灭,又有下一个小的举起动作生起来,你很深刻明显的了知道这种现象。

观察的心也是一样,有一些修行者甚至发现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动机,那就是发现到动机然后是一个小的举起动作,然后又是一个动机/又一小的举起动作、又是动机/一个小的举起动作–就是他们觉察到了在这些小的举起动作中间的每一个动机,但是这是非常、非常困难关察到的,这要必须相当平静的心、相当深的定力。这里要说的是当你观察一连串小的举起动作,这时候是同样一个心念不断生灭在观察、或者是一连串许多不同的心念生灭在观察呢?是同一个心还是许多不同的心呢?你的经验是怎么样呢?有一些修行者已经经验到、有一些修行者还没有这种经验,根据佛教的心理学–《阿毗达摩论》:心理现象发生的速度比身体现象发生的速度还要快七十倍,因此在一个小的举起动作生灭的时间里面已经有七十个观察的心生灭过去–有一些修行者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种现象。我要说的是心理现象一个接著一个生起消灭、生起消灭,中间并没有间断过、并没有停过,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在观察的时候,有时候就观察动机、伸出、伸出/动机、握住、握住/动机、拿起、拿起;这些动机是同一个还是不同的呢?是各个不同的动机!动机是心理作用,这许多不同的动机是否有中断过呢?没有!一个接著一个的动机生灭、生灭相续不断,中间并没有断过;这里我们也许会想到为什么下一个动机或者下一个心念它会生起来呢?为什么会有下一个小的举起动作生起来呢?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当现任的澳洲总理退休之后,澳洲是不从此就没有总理了呢?不是的!会有新的总理上台!为什么新的总理能够上台呢?我们可以很直接明白的这样回答:就是因为现任总理下台,所以新任总理才能上台;如果现任的总理继续执政,新总理就不能上台。因此当一件事物消失之后,下一件事物才能生起;接著这个事物又再消失,又有另外一件事物接著生起;一个动机消失之后,下一个动机才能生起;一个小的举起动作消失之后,下一个动作才能生起。于是要问大家:新的事物生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旧的事物消失了。为什么新的心念会生起来呢?是因为旧的心念消失–旧的心念消失是因,造成新的心念生起是

65

果。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根据自然法则,一件事物消失之后,并不是从此灭绝,必然有下一个事物紧接著生起来,这是自然的法则。

在佛陀时代有两种见解,第一种它是执著一切都是恒常不变,这一种见解它执著有一种恒常不变的性质:当一个人死了之后,他所具有这种恒常不变的性质并没有死,这种恒常不变的性质或者说是灵魂离开他的身体而转世投生到下一世他的身体。我们如何来判别这种见解是正确或者是错误的呢?要根据你们修行内观的亲身经验来判别、而不是根据理论。在我们实地修行观察一切身心现象,我们了知一切的身体现象都是生灭无常、一切的心理现象也都是生灭无常,所以是不是有任何身体现象或者心理现象转世投胎到下一世呢?如果是恒常不变的东西,他就能转世投胎;如果是生灭无常的东西,那是不能转世投胎的。因此有没有任何身心现象转世投胎呢?没有!那么假设有任何恒常不变的东西存在,这样的东西能不能转世投胎呢?能!但是根据大家的经验,除了身心现象之外,能不能找到任何恒常不变的东西呢?不能!因此是什么东西转世投胎到下一生呢?喔,你回答说是因果,因果是不能转世投胎的,因为因果是生起之后又迅速消灭,因此因果不能转世投胎。我们要说的是并没有任何东西转世投胎到下一世,你同意我的说法吗?

然后我们要回过头来观察脚步举起的时候,一系列小动作生灭相续,它是如何一个生起、消灭之后接著有下一个生起来?还有我们观察的心是如何一念生起、消灭之后,接著有下一念的生起呢?澳洲总理是如何旧的总理下台接著有新总理上台呢?当我们仔细观察之后,同理的我们可以拿来看,当前生临死的时候,最后一个心念消失之后,接著是否有任何东西生起来呢?是的,必然会有另一个心念紧接著生起来,因为这是自然的法则–当一个心念消失之后,必然有另一个心念进紧接著生起来,大家能够理解吗?因此根据自然法则,当前一世最后一个心念消失之后,必然有另一个心念紧接著生起来;这一个紧接著生起来的心念,不是发生在前一世这个人的身上,而是发生在下一世人的身上,于是一个新的生命产生了。所以是否有任何一个事物从前一生转生投胎到下一生呢?没有!只有因果关系在相续进行。什么是因呢?前一世最后一念的消失是因,后一世最先的一念产生是果;因为有前一世最后一念的消失,才有后一世最先一念的产生。如此我们是不是还需要有任何事物在转世投胎呢?不需要!一切都是因果法则。这就是我之所以说如果各位能够亲身体验因果法则,对各位研究佛法有很大的帮助、各位将得到很多的利益;如果你不能经由你的经验了知到下

66

一世最初一念的产生、与前一世最后一念的消失二者之间的因果本质,你必然会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东西在转世投胎;唯有你能够体验到一系列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身心现象,你才能够知道下一世的新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大家了解吗?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是否能够产生下一世的新生命呢?是的!然后我们当我们说到一个人执著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事物转世投胎到下一世,他就是“常见”,佛陀说常见是错误的,因为大家都能够体验到身心都是刹那、刹那不停生灭,没有任何事物是恒常不变、每一件事物都是无常。另外一个见解是说有一个自我是暂时存在、死了之后完全消失,因为他死后身体败坏掉,那个暂时存在的自我也随著身体而败坏掉–死后就没有下一生;既然死后没有下一生,出生之前有没有前生呢?没有,生命只存在胎盘和坟墓之间,这种见解叫作“断见”–佛陀也否定这种断见,因为人死后并没有任何自我败坏掉,当亡者最后一念消失之后,紧接著有下一念立即生起;为什么下一念会生起来呢?因为前一念消失–前一念的消失是因,引起下一念的生起是果,所以没有任何东西转世投胎,你同意我吗?这是佛陀所开示的。

常见是错误的,断见也是错误的,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呢?身心现象都是刹那、刹那生灭无常,身心互相依靠、互为因果,这种因果关系才是正确的。佛陀教导十二因缘的法则:一切都是缘生缘灭,前念灭、后念才生这种缘生缘灭的法则;而且一件事情要生起并不是单靠一个因缘、而必须靠四五个因缘才能够生起,因此即使前生最后一个心念消失了,并没有下一念生起来,譬如说证到阿罗汉果的圣人,当他最后一念消失之后,就不会再有下一念生起,因为阿罗汉他不再生死轮回,如此是不是就违背了自然法则呢?因为自然法则是前念灭必然有后念生起,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下一念的心念要生起来,还需要有一个因缘、另外一项因缘,那就是必须要有还想要继续存在的欲望,必须要有这种贪爱,每个人都想要继续生存、没有人想要死,这就表示每个人都有想存在的贪爱,在前一世最后一个念消失之后,这种想存在的贪爱,它的力量就造成下一世最初一念的生起–我们可以说因为我们想存在,所以我们有下一生,或者说因为我们贪爱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有下一世的生命;而证到四果的阿罗汉他完全灭除了贪爱、他完全没有想再生到下一世的欲望,因此他死后不会再有生死。所以在这里我们又发现了一项因缘,总共两项:下一世最初一念要生起来,必须要前一世最后一念消失以及想继续存在的贪爱,然后还有外一项因缘,那就是业–业就是造作或者是行为:善的行为得到善的果报,恶的行为得到恶的果报,所以善恶业的力

67

量也是造成下一生生起的因缘。这三项缘造成下一世的生灭。

时间到了,所以大家必须观察经行时举起的动机、跨脚的动机、落脚的动机、以及其他时候每一项动作的动机,要观察得很明确、很清晰,这样子大家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了悟这些道理。最后祝各位能够得到彻底觉悟而脱离一切的痛苦证得涅槃。

68

今天是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三日。昨天解释了修行者如何去除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有否恒常不变的人、我的这种疑问/疑惑。当修行者正确的了解今生的因果法则,他就能够判断现在、过去、未来都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人、我、众生,在这个宇宙当中只存在著因果关系,如果你已经了知了下一世生起的原因,那么你就能够去除我见–下一世之所以生起,是因为前一世最后一念的消失以及想要继续存在的贪爱,如果你没有想继续存在的贪爱,你就不会再生死轮回–今生继续存在的贪爱作为因,能够引起来生最初一念生起;但是今生这一个贪爱并没有转移到来生去,因为这个贪爱生起之后迅速就消灭掉,它是无常的、不久存的,它无法到下一生去,但是它能够引起下一世的生起–这个今生继续存在的贪爱作为因,下一世的生起、有下一世的身心现象生起来这是果。没有任何东西从这一生移转到下一生去、没有任何东西在转世投胎。然而什么是贪爱的原因呢?如果没有这个继续存在的贪爱,我们就不会再生死,像阿罗汉圣者他完全灭除一切贪嗔痴烦恼,没有再生死的贪爱,所以他不会再生死轮回。那么贪爱的原因是什么呢?佛陀开示说,贪爱的原因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了身心现象的本质。因为对身心现象的无知,于是将身心现象误认为是人、我、众生,因此产生了萨加耶见、也就是我见–有这种我见存在的时候,这个人、这个我就有贪爱/欲望想要继续存在。对于身心现象的无知–这个无明是因,错认为有人、我、众生这种我见是果。然后错认为有人、我、众生这种我见作因,继续存在的贪爱作果;继续存在的贪爱加上前一世最后一念消失作因,后一世最初一念的生起是果。所以充满痛苦的下一世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对身心现象的无知,换句话说就是不明了苦谛;因为佛陀开示说身心现象是苦谛,只要你还有身心现象,你必定会受苦。所以身心现象是苦或者是苦谛,对于身心现象的无知,也就表示对苦谛无知。因此如果你想去除继续存在的贪爱,首先你必须去除无明;如果你想去除无明,你必须彻底了悟身心的真相,也就是了知了苦谛。

在佛陀第一次说法所开示的《*轮经》当中,佛陀说身心现象是苦谛修,行者必须完全了知;完全了知了苦谛,就是得到了觉悟、就是了悟了身心的真相–佛陀的意思就是说,除非你能够了悟身心现象是苦谛,否则你不能灭除一切的痛苦。因此如果你不了解苦是苦,你会误以为它是乐、是可爱的,你就会对它生起执著;当你对苦生起执著,你当然无法脱离痛苦,正如在修行当中,如果你贪著经由禅定所引生的平静、安宁、快乐,你就害怕失去它们,你想牢牢的抓住它们、抓住禅定当中这些快乐的感

69

受;因为你这种贪著,你就无法达到高层的内观智慧,因为你对禅悦贪著,就阻碍了你的进步。这些禅悦的现象和究竟离苦的境界相比较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是因为你不了解,所以你贪著它们,你不再精进努力更求上进、更求证到高的内观智慧,你就一直停留在那个阶段。然而这种禅悦的境界也是无常的,当你的定力转弱,这些平静、安宁、快乐的感觉消失了,于是你的心情跌到了谷底,你必须从头开始努力专注观察目标才能令定力再次加深;同样道理,因为你不了解身心的真相只是苦,因此你执著它们;当你执著这些苦、这些身心现象,你就不会努力想要脱离他们,因为你认为它们是快乐、是可爱的;因为你没有了解苦是苦,所以你不能付出足够的精进努力来修行、来灭除这些痛苦。如果你真正了解了这些身心现象是苦、是苦谛,你想要脱离它们;因为你想脱离它们,你就能够找到一些令你解脱痛苦的方法。

当你能够真正了悟到身心是苦、是苦谛,你就是灭除了无明、灭除了对身心的无知;当无明灭除之后,你就不会再有想继续存在的贪爱;因为你了悟了身心现象只是苦,你不会有想再有来世的贪爱。要去除对身心现象的无明,你必须正确了悟身心现象的真相都是无常、苦、无我,如此你就能去除无明–这种正确的了解叫作“正见”。正见是八圣道分当中的第一项。你正确了解了苦是苦,这种正确了解、这种正见,能去除无明,你就不再有想得到来世的贪爱,于是你不再生死轮回。

正见是去除无明即贪爱罪重要的因素。然而你如何才能正确的了解身心的真实本质呢?有一个方法,这是佛所开示的方法,叫作中道–在佛陀第一次说法的《*轮经》当中也开示到中道这一个修行方法,佛陀说,诸比丘,在世界上有两种极端,哪两种呢?第一种是沉溺在感官的享乐里面,第二种是自我虐待的苦行,这两种极端都无法令人离苦,所以你们不应该去做,那么你们应该做什么呢?应该修行中道,中道是什么呢?中道是由八圣道分所组成–八圣道分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八圣道分的内容–第一个正见、第二正思惟,这两项是包含在智慧的这一组;第三正语、第四正业、第五正命,这三项是包含在持戒这一组里面;第六个正精进、第七正念、第八正定,这三项是包含在禅定这一组里面。如此八正道分可以归纳为“三学”,就是三种训练:第一种训练是戒学,第二种训练是定学,第三种训练是慧学。这八圣道分就是使众生能够离苦的中道,所以佛陀说如果你能够修行八圣道分,你就能解脱一切的痛苦。当你具备正见,你就能够去除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无明;然后你也就能去除无明所引生的贪爱,如此

70

你能够解脱一切的痛苦。佛所开示的这个中道,就是道谛,是通向离苦境界的道路这一项真理;如果你能够藉著内观的修行法、正念修行法而实践八圣道分,能够正确的了解身心现象,正定就能生起;当正确了解身心现象之后,你就不会再贪爱它们,所以你没有想要再有来生的贪爱。因此要去除无明与贪爱,你必须正确了解身心现象或者说名色–名是指心理现象,色是指身体现象。名色,或者说身心现象就是苦谛,这项苦谛是必须完全了解的。

为什么你会想要去除无明以及贪爱呢?因为你想解脱一切痛苦。那么你如何才能去除无明与贪爱呢?就是要藉著正确了解苦是苦。你如何才能正确了解苦谛这项真理呢、你能了解苦就是苦呢?就是要藉著修行八圣道分、也就是四谛当中的道谛–通向离苦的道路这一项真理。八圣道分当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正见–也就是正确了解苦的真理:苦就是苦;然后你就能去除无明;去除了无明之后你就是去除无明的果、也就是贪爱;当去除了无明与贪爱,你就解脱了一切的痛苦。

然后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贪爱呢?你应该把它推出我们的身体外面、还是继续增长贪爱呢?我们必须破坏它、去除它、超越它,因为它是苦的近因,是应该跟它完全毁灭掉的–这是佛陀在《*轮经》当中所开示的。在缅甸有很多修行者都能够背诵巴利文的《*轮经》,但是多数的人并不了解经中的意义,他们背诵的目的只是为了要得到功德。这部《*轮经》是非常重要。佛陀说贪爱是必须灭除掉,如果不灭除贪爱,它会造成身心的痛苦;如果有任何人想要解脱痛苦,他必须灭除贪爱–我们对贪爱我们要完全灭除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