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经》
《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空宗的主要经典,也是大乘佛教中形成最早的一类经典,由般若部类的众多经典汇编而成。小品般若经又被七次翻译,译本分别是:东汉竺佛朔译的《道行经》一卷;吴国康僧会译的《吴品经》五卷;吴国支谦译的《大明度无极经》四卷;西晋竺法护译的《新道行经》十卷;东晋祗多蜜译的《大智度经》四卷;前秦昙摩埤、竺佛念合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大品般若经》译介的要迟些,到南北朝时先后有三个译本:西晋竺法护译的《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五卷;西晋无罗叉、竺叔兰合译的《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后秦鸠摩罗什、僧睿等合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
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船若经是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在桓帝中平年间(公元178—189年)所译的《道行般若经》十卷. 译介般若经的集大成者是我国著名高僧玄奘。他在晚年以极大的毅力编译了六百卷的巨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从而使汉译般若经得以完备。
中文名: | 般若经 | 教派: | 佛教 |
外文名: | Prajnaparamita-Sutra | 全称: | 般若波罗蜜多 |
“般若”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略称,是指一种大乘佛教的佛、菩萨所具有的不同于凡俗之人的智慧,它既是大乘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观察一切事物的准则。船若类经典在印度出现较早,大约在印度案达罗王朝中叶(约公元一世纪中叶),般若类佛经就已问世,龙树时代(公元二或三世纪)流行的般若类经典有《小品般若》和《大品般若》两种。所谓“大品”、“小品”是指两部《船若经》在篇幅上有大小长短的区分,而它们的中心内容是基本相同的。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船若经是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在桓帝中平年间(公元178—189年)所译的《道行般若经》十卷。
《般若经》在魏晋南北朝颇为盛行,并与同时期的玄学思想互相影响,互相推波助澜,以至在上层门阀士族阶层中更是风靡一时,当时的名士若不懂得一点般若学,就有失名士的派头,若名僧不能谈玄说理,也有损名僧的身份。《船若经》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后来形成船若学的“六家七宗”,可见影响之大。《般若经》这部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经典,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奠基之作,稍后出现的《华严经》、《法华经》及《涅?经》等都是在它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而各成体系的。唐代玄奘法师所译的六百卷本《般若经》,分为四处(集)十六会(编)二百七十五分(章),其中的第四会和第二会分别是《小品般若》和《大品般若》的重译。唐玄奘全译《大般若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学中大乘空宗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般若经》,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也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
《般若经》是以般若为指归,以空观为原则。其结果,使人们在禅法上致力于引发智慧、穷究实相。《般若经》贯彻大乘中观一切皆空的思想,提出要以“十八种观,令诸法空”。这“十八空”的归宿是所谓“自性空”,认为一切现象本质是空,没有自性,即没有独立存在的自体(实体)、主宰,毋须外在的根据,也不必求诸内心的帮助。般若智慧的应用,便是对现象世界达到空一切、一切空的认识。
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础,稍晚形成的《华严经》、《法华经》及《涅盘经》等都是在般若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般若经》把人们对现象世界的正常认识称为俗谛,即世俗的真理,认为这是“颠倒”的,“凡夫愚人”的认识。而人们又执著这种认识,从而产生种种贪爱,使之流转生死,不得解脱。而只具有“般若”这种智慧的佛、菩萨才能彻悟“诸法性空”的真理,这就是“真谛”。菩萨就是用“般若”这种智慧引导众生,从执著的迷妄认识中,领悟“诸法性空”的道理,摆脱生死苦恼,获得解脱。在佛教修行方面,《般若经》提出了“菩萨乘”思想。菩萨(梵文Eodhisattra的音译),意译曰“觉有情”,指修持六度,求无上菩提(般若智慧),利益众生,成就佛果的修行者。菩萨乘以广度一切众生为目的,即引导众生,通过六度修行,体语诸法性空的道理,成就佛那样的觉悟(佛果)。
《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就是“性空假有”。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自性,故称为“性空”。但“性空”并非虚无,虚假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虚假的现象就称作“假有”。“性空”和“假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获得般若智慧,才能在观察事物时,不为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能摆脱世俗认识的束缚,把握佛教真谛,达到觉悟的境界。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船若经》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缘起”说。“缘起”说是奠定“假有性空”思想的理论基矗般若所述的“缘起”是在小乘缘起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乘佛教思想以“十二因缘”为中心,宣传“业感缘起”。大乘般若由小乘所倡的“人无我”、发展到提倡“法无我”,并把“人无我”、“法无我”统称为“无自性”,用“无自性”去表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没有可以自我主宰、自我规范的本性和规律,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本质属性。般若所说的“性空”就是针对这种“无自性”而言的。由于用“无自性”的概念来说明一切事物现象,故即使小乘佛教所讲的“无我”更彻底,也改造了小乘“缘起”说本身。
《般若经》将世界上一切生灭现象和体现生灭现象的主体,都看成是由因缘造成的,离开了“因缘”,就体现不出“性空”之所在。《船若经》还将小乘的讲述以人生过程为核心的十二因缘说扩展为解释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因缘说。般若还反对将十二因缘和涅?视为实有其性的小乘理论,认为因缘本身就体现着无自性,故决不可当真地消灭一个世间世界和再生出一个涅?世界。《般若经》认为凡是因缘所生法,也都是“有”,因这是一种“无自性”,不真实的“有”,故被称为“假有”。根据“假有”理论,将他们所否定的一切,用另外一种形式全部肯定下来,既肯定现实社会一切秩序的“有”,也肯定了彼岸佛的世界的“有”。由于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因缘法”,故一切现象都是“假有性空”;但主宰一切事物现象的“因缘法”不是“假有性空”,而是真实的存在。
二、关于“本无”说。“本无”,后来译作“如”、“真如”与“实相”、“真实”等词,在般若学中都表示“性空”的意思。小乘诸派将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看作实有其体的真实存在,这使佛教思想日益僵化,使宗教本身丧失适应社会需要的活力,呈现逐渐衰落的危机。大乘般若认为“经法本无”,否定了小乘把佛或佛经语言概念实体化的理论观念。“本无”的原义,就是对视假象为真实的否定,人们对于“本无”的认识,只能通过对世俗的一切认识的彻底否定来获得。这样,“本无”就是事物现象的本质,这种本质只有在对现象的彻底否定中才能体现出来。当然,“本无”也不能离开现象去获取,因为“本无”正是通过现象的不真实性得以体现的。《船若经》把“本无”思想应用于具体范畴,形成“无妆、“无得”、“无相”、“无生”等观念。“无妆是指不住于“名言”;“无得”指思维对对象的“自性”无所得;“无相”指思维不执着于“事相”;“无生”指思维视现象无生灭变化。
三、关于“方便善巧”。佛教教义的宣传与推广,离不开“方便善巧”,即灵活应用。般若和“方便善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般若是成佛之母;“方便善巧”是般若的具体运用;没有般若,“方便善巧”就失去原则目标,而没有“方便善巧”,般若就不易推行。故《般若经》甚为重视“方便善巧”,认为没有它,就有堕入小乘的危险。“方便善巧”是连结世间与出世间的纽带,也是大乘区别于小乘的重要标志之一。
佛祖用二十二年的时间,说般若经方面的经典,共有十部:《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般若意为智慧,只有智慧启用,才能洞澈宇宙人生真理,迈向觉悟佛果,充而广度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佛祖用那么长的时间说法般若经的原因。(摘方海权香严居士法语)
金刚般若经
序
胡吉藏法师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斯乃是三观之虚明。一实之渊致。昔仙人苑内未耀此摩尼。今长者园中方洒兹甘露。良由小志先开故早驰羊鹿。大心始发方驾此白牛。斯乃正教之供范萨埵明训。非云非雨德润四生。非日非月照明三界。统万行若沧海之纳众流。荡纷异若冬霜之凋百草。若具存梵本应云跋阇罗般若波罗蜜修多罗。此土翻译金刚智慧彼岸到经。明无累不摧称曰金刚。无境不照目为般若。永勉彼此名波罗蜜。经者训法常也 。
金刚般若疏卷第一
胡吉藏法师撰
玄意十重。一序说经意。二明部傥多少。三辨开合。四明前后。五辨经宗。六辨经题。七明传译。八明应验。九章段十正辨文
问佛以种种因缘说摩诃般若。今有何等义故演说是经。答摩诃般若广为菩萨说菩萨行。此经为诸大人略说大法。如经云。佛告须菩提。此经为发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故。问曰云何为诸大人略说大法。答曰佛法无量。略说因果则总摄一切。因者所谓菩萨真实大愿真实大行。言大愿者如经。菩萨住般若心中欲遍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盘。而实无所度。言大行者如经。菩萨不住于法而行布施等一切诸行。而无所行。若不以般若心发愿则愿不成愿。若不以般若心修行则行不成行。是故菩萨欲修愿行要须般若。是名因义。所言果者。菩萨以行无所得因故得无所得果。无所得果即是如来实相法身。如经。不可以诸相得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为法身。今欲为诸大人说此因果故说是经。复次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真实分别利益功德故说此经。如经云。佛灭度后后五百岁。般若中能生一念净信。外为诸佛护念。内得无边功德。胜舍大千珍宝亦胜舍恒沙身命。复次为欲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是经。第一义悉檀者所谓诸法实相。灭一切戏论过一切言语。亦无所过亦无所灭。譬如火炎四不可触的无所依止。如经。不可取不可说。谓不可取心行断。不可说言语灭。即是第一义悉檀。复次以大悲心受请说法。故说是经。如法华云。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盘。尔时梵王稽首劝请。众生根性为上中下。愿开甘露门为演说法。是以如来便趣鹿苑说乎四谛。乃至祇园演于般若。问曰昔鹿苑说四谛可为梵王。今祇园演于般若。何阙受请。答曰梵王所请非止小法。如来受请本为大事。大事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是。复次佛欲集诸法药愈难愈玻故说是经。所以者何。一切众生有二种玻一者身玻谓老病死。二者心玻谓贪嗔痴。自有生死已来不得般若药故。无人能治此玻佛以般若金刚摧破二玻故说是经复次欲增诸菩萨念佛三昧故说此经。一切众生虽欲念佛不识如来多堕邪观。如经。以色见我音声求我则堕邪道不能见法身。法身者以正法为身。故秤法身。故华严经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正法性者则是实相。斯经盛明实相。即是盛明法身。故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为斯观者名为正观。异斯观者名为邪观。复次欲显示中道拔二边见故说是经。如经。发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菩提心者即是道心。道谓正道。发正道心。岂堕断常。若堕断常。即发断常心。是则不名发正道心。今欲令诸菩萨发正道心断常观息故说此经。复次欲说异法门异念处故。故说此经。昔说善门不善门记门无记门常无常苦乐等念处。今欲说非善门非不善门非记门非无记门非常非无常念处。如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复次欲转众生深重鄣故说此经。下云。应堕恶道以受持经故。三恶道消灭当得三菩提。如是种种因缘。并是依经文及影龙树大论故说般若因缘。问曰为何等位人说是经耶。答曰有人言。般若是高位所行。我等凡夫岂预斯事。故望岸自绝。今谓不然。此人乃是无碍法中自作障碍。可不悲乎。若言般若必在高位。高位之人本自不堕恶道。何俟习行方得离耶。今经言。欲不堕恶道不生卑贱家。欲世世人天净土受乐乃至究竟大般涅盘。须学般若。此意乃明应堕恶道者行般若故不堕。故从薄地凡夫已上乃至十地已还。皆须学般若也。复次有婆薮盘豆弟子金刚仙论师。菩提流支之所传。述亦说般若缘起。所以说般若者为断众生十种障故。言十种障者。一无物相障。二有物相障。三非有似有相障。四谤相障。五一有相障。六异有相障。七实有相障。八异异相障。九如名义相障。十如义名相障。此之十障障于般若。八障般若一一障中皆对十障。所言无物相障者。众生久劫已来著我我所多滞有玻是以如来说一切法皆毕竟空。但禀教之徒闻毕竟空便起邪见。谓无因果则失二谛。此之断见障于般若。为此障故佛说斯经。如经。菩萨不住一切法行于布施等一切诸行。故以万行为因法身为果。所以虽毕竟空而因果无失也。所言有物相障者。前是断见。今是常见。禀教之徒既闻菩萨行因得果。便谓因是能感果能酬有能行之人所行之行。是则无见虽泯有念还生。故名为障。为是障故说般若治之。如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则非菩萨。见有法相非法相亦非菩萨。虽复行施三事恒空。因果宛然而未曾感应。类如空中种树。亦同空里织罗。岂得闻有便起常见。所言非有似有相障者。禀教之徒闻上菩萨不著有无。而便生异见。若使有无皆不可得何得有万用不同。故如六尘异对四大互反。以有万用故知不无。问曰云何名为非有似有。答曰譬如阳炎非有似有。众生所见万用之有。此所见有非有似有故秤为障。云何治之。还以喻破。譬喻如阳炎虽复似有而实非有。所见之有亦本自非有。如经。一合相者则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下梦幻泡影亦是破之言谤相障者。或者闻上第二有物相障法体是空。次闻第三万法用空。便谓生死涅盘众生佛性一切皆空。作此空见便谤佛性。所以者何。今辨空者生死虚妄。可得是空。佛性非妄。是故不空。是以经言。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般涅盘。此经下文云亦非无相。非无相者。正明佛性非是无性相。问曰涅盘可明佛性。般若何有此说。答曰涅盘明佛性。般若未明佛性。此是诃梨门人作如此说。今婆薮弟子明般若佛性乃是眼目异名。是故般若亦明佛性次第五第六一有相障异有相障者。此即一异相对。斯之一异。通内外两计备一切诸法如僧佉计一世师计异尼乾子计亦一亦异若提子计非一非异。斯之四执皆障般若。又如学佛教之徒。或言二谛一体异体。或言相续假故一。实法灭故为异。如此定执亦障般若。云何治之。如下文说。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亦应云。如来说异散相则非异散相。但凡夫贪著见一合相亦凡夫贪著见异散相。故诸佛菩萨检此一异。究竟无从名破一异。第七第八实有相障异异相障者。此之两障执教执相。以为一双。言教执者。上来六章事并皆空破除。惑者便云。如其无者佛何故说。以佛说故则知不无。由如色法。如其是无不应说色。以说色故则知非无。以执佛说言法实有故名为障。云何治之。如下文说。菩萨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若有六尘云何不祝以不住故则知无六。如来虽说有六但假名字。云何执于假名便言实有。异异相障者。惑者云。若诸法但有假名无实体者。云何诸法各各有相。如见鹄知池见烟知火。名为标相颈细唇粗底平腹大。是瓶体相。角[绛-糸]垂壶。是为牛体相。既有此诸相。不应但有假名。作此执者即名为障。云何治之。如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若实有相云何可离。以其离故则知无相。第九如名义相障。第十如义名相障。所言如名义相障者。惑者云。若诸法无有相者云何有名。以有名故则知有相。如以火名召火则得火来不得水至。以水名召水则得水来不亦得火至。故知有名以表于法则法体不无。作此谓者即秤为障。然此第九与第七障不同者。第七则执于佛教以生迷著。今则直寻相名言有物体所以为异。云何治之。如下经云。说微尘则非微尘。如聚微尘则成细色。如聚细色乃至成于世界。虽有世界之名而实无其体。乃至虽有微尘之名而实无其体。既无其体焉得有名。如肇公云。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应名之实。名无得物之功则非名。物无应名之实则非物。非名非物名物安在。第十如义名相障者。惑者言。若诸法无体。云何众生受用万法。既其受用则有万法之体。以有万法之体则有万法之名。以体证名故祥为障。云何治之。如下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内心外境悉无所有。云何言有法体以体证名耶。问曰此之十障般若治之。今为当用此释。为当不用。答曰若必言有。惑是能障。解是能灭。还是生灭观。义即是障也。便须破之。若言般若为能破障为所破。为见故破。不见故破。为独故破。为伴故破。如此检责即不见惑之可灭解之可生。此即非解非惑无生无灭。如此事了悟始名般若也
第二重明般若多少。问曰般若波罗蜜凡有几种。答曰备探南北遍捡经论。部数不同。第一有二种。出大智论。第四十一及九十九卷云。般若有二种。一共声闻说。二但为十地诸大菩萨说。下位之所不闻。今诸部般若多是共声闻说也。第二有三种。三种者释论第六十七卷云般若部云般若部傥有多有少有上中下。谓光赞放光道行也。旧云。光赞有五百卷。此土零落唯有十卷。或分为十二卷。有三十七品。即是上品。次放光为中品。道行为下品也。放光有二十卷。是古大品。道安法师所讲者。今新定本有二十七卷。或为二十四卷。对小品为大品。于前三部实应是中品也。道行即是小品。有十卷。即有新定本。有七卷。释论七十九卷云。般若义乃无边卷数有限。谓小品放光光赞既前列。余二同前。而以小品名代道行也。故知道行即是小品也。第三明四种般若者。长安睿法师小品序云。斯经正文凡有四种。多则十万偈。少则六百偈。此之大品犹是外国中品耳。随宜之言复何足计其多少。虽习四名而不列数。有人云。当以金刚足前三部以为四也。然金刚止有三百许偈。睿公云。少则六百偈。故知未必用金刚足之。次明五时般若者。出仁王经。初云释迦入大寂定众相谓言。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天王问波若光赞波若。今复放光斯作何事。既列四种于前。第五最后说仁王护国般若。又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或在仁王末记云。五时波若者是佛三十年中通化三乘人也。第一佛在王舍城说大品般若。小品从中出。第二佛在舍卫祇洹精舍说金刚波若。本有八卷。淮南零落唯有格量功德一品。别为一卷存其本名亦云金刚。第三佛在祇洹说天王问波若。大本不来汉地。此土唯有须真天子问波若七卷。法才王子问波若三卷。四天王问波若一卷。并出其中。第四佛在王舍城说光赞般若。成具道行广净。此三部从光赞中出。第五佛在王舍城说护国波若。次流支三藏云波若应有八部。第一部有十万偈。第二部有二万五千偈。此之二部犹在外国。第三部有二万二千偈。即是大品。第四部有八千偈。即是小品。第五部有四千偈。第六部有二千五百偈。此之二部亦未传汉地。第七部有六百偈。即是文殊师利波若。第八部三百偈。即是此金刚波若。又言。有光赞大空道行等流支三藏云。此皆十万偈波若中一品。非是别部。今以释论验之。不同流支所说。释论云。波若部傥有多有少有上中下。云何言光赞道行非是别部耶。又大论第百卷云。如此中波若或有二万二千偈。大波若有十万偈。诸龙天宫有千亿万偈。以其寿命长远念力坚强故堪闻多说。人中寿命短促忆识力弱止有少许文字。若尔岂局在五时限现于八部耶。
第三辨开合。问余经曾无再说。何故波若诸部无量。答佛经无量。来汉地者盖不足言。但今唯见波若多部未见余经多耳。而今且论波若多部者。众生入道要由波若。所以者何。一切凡夫未得道者皆由有所依著。波若正破众生有所依著。故说无依著之法。波若是真实忏悔故。诸大乘经辨真实忏悔皆依般若。如普贤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大涅盘亦云。若闻无作无受。王之重罪必得除灭。问诸经各说无所得法各灭重罪。云何独言诸经灭罪皆依波若。答诸大乘经虽并是无依无得。但波若多作无依无得之说正破众生依得之玻余经不尔。至如涅盘正明常无常。法华明会三归一之法。华严广明菩萨因果德行。不正辨无依无得。为是义故众经说得道之与灭罪要须波若。是以般若有多部不同。取其大要。众生常有依得之玻是以如来常说无依得法。如二夜经云。佛从得道夜讫至泥洹夜常说波若。五时之与八部何足为多。问般若五时为五部。华严八会何故不为八部。八会既合为一部。五时何不合为一部。答通而为论皆得相类。今不尔者。华严八会此义则前后相成。如前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大小相海。此即浅深次第因果相成。故得合为一部。五时般若非是浅深次第前后相成。故各开五部
第四重明二经前后。问摩诃般若金刚般若何者前说。答云开善法师。会稽基法师。姑苏华山颜法师。大领师等。皆云。如仁王所列前说摩诃次说金刚。更以两义证之。一者大智论云。前未说菩萨行。今始欲为弥勒等说菩萨行故说波若。若前已说金刚波若。则是已说菩萨行。不应言未说也。二者金刚波若经初云。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属诸菩萨。未说摩诃般若。则未有菩萨。云何付属护念耶。今说摩诃竟方有菩萨。故后说金刚般若始得明护念付属菩萨也。次有人言。前说金刚后说大品。何以知之有三义三文往证。三义。一金刚是破相之名。十二年中名有相教。受字之徒生分别相。封执难祛。佛初开此经明无相深理破彼相著心。故假金刚强喻空解。二者说此经。止集千二百五十比丘等不广集天人菩萨。正为将明甚深空理化著相众生。欲令亲近弟子在前悟解。因此得便传教义成。便声闻助佛扬化。菩萨理中近佛事迹更远。又欲令菩萨转教。声闻望岸而退故。前为常随佛者说于此经。三者形小故有大。前说此经甚略。未广明菩萨万行。名为校后演放光般若。此始复广明无相解万行差别。名为摩诃般若。以此义往推故知。金刚般若是第一时说。摩诃般若次在第二。次文证亦有三。一者此经下文须菩提问佛云。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若尔前已说大品。无量众生得信悟解。转教说法。善吉于大品教门曾无此疑。今至此经方复致问。在义难解。二者善吉领解云。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若尔前佛说大品。岂不能说经转教耶。得言不闻深经。若闻而未悟。岂能转教。三者善吉答佛。不应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若尔前已闻大品。云何执色相是佛。若生此执非谓解空。故知直执昔日相教故谓色身为佛。而开善举两义为证。今须释之。一者大智论云。说摩诃已前未明菩萨行者。此是未广明菩萨行耳。非不已略说金刚。二者云。未说大品故未有菩萨善付属者。此事不然。今明。佛初成道以三乘度人。岂无菩萨付属。弥勒即是其人。以文义往推故知前说金刚波若也。今明。此之二释未可专判。随宜之言复何可定其前后。或可一时具说多部。或可一部具经多时。至大品中更当委释
第五辨经宗。问此经以何为宗。答释者不同。有人言以无相境为宗。所以者何。明此经正遣荡万相明无相理故以无相之理为此经宗。有人言。此经以智慧为宗。自有二说。一说云。慧有二种。一者因中智慧。二者果中智慧。今正以因中智慧为此经宗。凡有四文为证。一者大品初云。欲得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此意言。欲得佛地智慧当习因中智慧。二者劝学品通劝三乘学般若。此经未说二乘作佛而劝令学般若。证般若但在因中非是果也。三者释论初云。为弥勒等说菩萨行故说般若。故知是般若因中之行。至果则转名万德。四者释论四十九卷云。因中名般若。菩萨成佛时转名一切种智。故般若不属佛但属菩萨。又云。般若成佛时转名萨般若。佛智穷坚极利。即是金刚萨波若。今既说波若。故知但明十地无漏。所以是因中般若为宗。有人言。从初地以上终乎佛果。皆平等悉为经体。此则因之与果并为经宗。即开善旧用因慧中。复有二说。有人言。但取无相实慧以为经宗。故胜鬘经云。金刚喻者是第一义智。有人言。实智方便智悉为经宗。故大品二周之说具明二慧。有人言。境之与智合为经宗。故瑶法师云。语经宗极则以实相为宗。明圣心则以妙智为主。是故境智合为经宗。问如斯等说何者是实。答有人言。皆有道理悉是佛语故。有人言。如此诸说并悉失般若意。又有人言。唯我一解是。余释尽非。如庄严云。因名金刚果非金刚。以因中断惑果地不断。开善云。因果俱金刚。因果俱断惑。故云佛智断佛菩提智断。今明般若无一定相。如大火炎四边不可触。岂得各定执。今当一一责之。若言境是波若。而今般若于汝正是智慧。云何辨于般若不以般若为宗遂取非般若为宗。次责问若以智慧为宗者。大智论云。般若深重智慧轻保今既说深重般若。何故不取深重般若为宗而取轻薄智慧为宗。次问若取因中智慧以为般若。是亦不然。所以者何。经中有种种说。或云因名般若。果称萨般若。或因果悉称般若。如大经。三德之中有般若德。故知般若亦是果名。不应偏执。次问若言始从初地终至佛果通取因果为宗者。是亦不然。释论云。有人言。漏无漏慧皆是般若。有人言。但无漏慧是般若。龙树无的取舍。何因缘故而汝偏执。又问若言般若通因果者。何故释论但云是因。斯则得通复失其别。次责若言境智合为宗者。亦应境智合为般若。于汝义中。智是正般若。境是相从般若。亦应智是正宗境是相从宗。此与前说更复何异。次问若言七家皆是者。此不识得失耳。如愚痴盲人不知道路通与不通皆言是道。故复为失也。次问若言庄严为是开善为非者。开善亦以开善为是。庄严为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竟谁是耶。如大品云。是见实余妄语耳。问山门解释与他为同为异。答若求由来众解若得。可问与今义同异。求竟不可得。将谁同异耶能如此。不同不异不自不他无依无得。一无所祝即是般若之玄宗也。作上解有所依祝皆非般若宗也。今明般若无有定相。随缘善巧。义无不通。而正般若未曾境与不境智与不智乃至因与不因果与不果。方便随缘。在因名因。在果名果。在境名境。在智名智。故果因境智必得名悉得。如肇师云。原夫能境智因果者岂境智因果之所能。良以非境非智能境能智。非因非果能因能果等耳。而今就文为论。一往方言。般若非因非果正以因果为宗。问以何义知因果为宗。答经及论文并作此说。经云。发菩提心住般若乃至无住相布施。如此大愿大行即是因义。次得如来无为法身。即是果义。论文至信者章中云说因果深义。于彼恶世时不空必有实故知明因辨果事已究竟。然后方明信受。故知因果为此经正宗耳。
......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
金刚手菩萨 “金刚”为密宗术语,梵语vajra,巴利...
宝积简介 《大宝积经》,梵名Mahā ratna kū?a sūtr...
《毗婆尸佛经》,佛教经典,收录于《大正新修大...
法灭尽经经书实物 佛教经典,主要内容为佛陀在涅...
一卷。唐·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静编。又称《...
简介 总十卷,又称《入于大悲大方等大集说经》、...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一卷,中国北周时代印度...
简介 《付法藏因缘传》也称做《付法藏传》,或《...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分二卷八品,唐代佛...
佛经名,佛说蚁喻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1.《雨宝陀罗尼经》,又叫《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
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
八大灵塔名号经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扬八大...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佛经名,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