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人物 > 居士人物 > 宋智明 > 正文

禅网应机语录

  作者: 宋智明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背景色: 未选择

禅网应机语录

若人虚心入禅海,尽向云天融一如;

反复参叩自荐机,发明本然更无奇。

如遇大逆缘,合向大逆中,

不求平静心,逆中方知真。

律已而无已可律乃为真律,利他不见他过乃为方便。

了了常照而显现一切。

照空之后非空,照照之时无照,言语难到,心智不测。

如千万镜相照时,何处生缘影?

若无缘心何生缘影?

一真大法界中何有能缘所缘?

平常人缘何得道?

若是真如,即遍一切,妙明之照,法界洞然。

不是缘影,乃是五光,妙显冲虚,灵然法尔。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全体如是,如是全体。

不会才真,若会即堕,

了指无月,天下太平!

分别而生见取与贪着凡夫之自然

不分别无贪无着者悟人之自然

顺逆自在、变化无碍乃证入之自然

故于身心反映中可知居于何地,

中间习气、智慧、化机与道力的差别

可了行人之不同

入禅者无拘其器,知禅者无异其心,分器者教乘也,宗下何来分器之辨?

上上根悟证同时,更无佛可成,无习可了,无生可度。

上根人一闻千悟,即佛而了,安养道业而自圆明。

中根人反复参叩,体究深入,终至豁然开朗,始知本来现成。

下根人依师契修、专一用功,心纯意专,时至心开,方合觉性不二之旨。

身心一如时,任运于不二之用;睡醒一如时,不计巳睡巳醒;一真无为时,空明大觉而常然。

信佛功德

信佛愿行

信佛智悲

信佛身土

佛法

信佛道力

信佛感应

佛光

信佛本有

信佛常寂

信佛遍现

信佛神变

信佛三德

信佛五智

信佛妙化

佛性

信佛圆证

缘理可以发菩提

缘德可以发菩提心

缘悲可以发菩提心

缘智可以发菩提心

缘愿可以发菩提心

缘见可以发菩提心

缘修可以发菩提心

缘行可以发菩提心

缘证可以发菩提心

如果你被师父的话所困,心思难安,那么真的心理有病,没有病的人怎么被人一说有病就真的有病了呢?看看自心,病在何处?

即觉无觉,不受而受,觉受印真如之用,即用即化,当体不住,朗然现前,猫不是虎。

凝心之后返照,照其真源,自然大定圆现。

 

香林禅师所说,悟道后因习气种子浅薄与深厚的不同,故于心境法中消融归真的过程也有时间的长短,有的人三五年成片不等,还有的人悟后立即广学与弘法,结果智散于境,性覆爱悲,久居尘劳而不证果。

因此见性后含养觉性,消融妄习,了缘无为,灵妙而照,直到心、身、境都融化为大光明藏,始得圆明成就!

如日出虚空,圆照本无照,天地共沐光,却无一点心。

开悟时空寂无念而灵知了了,信知此即本源性地,孕育圣果之胎也。

证悟时十方圆明而法尔周遍,证知妙道遍一切而化现无碍,具足无量功德。

心本住觉位,智照恒无为,法本无法见,尘尘显方便,无烦无净相,一任天真用,平等在缘中,佛魔同一性,不悲苦乐情,活泼随机现!

解悟的人“明道”去,却不求证悟!

未到恨不消,既到本无事。

不见六根,用处一真。

不是弃而是通透无碍、全体照用,故内不住于根识。

外不迷生境幻,一如圆现,方知本来如是。

悟在因缘时节,却不可谓天下人不悟!

若喜欢自然,也是着自然、落开心;若不被法缚,一切从自心中显现,则于法自在,与自然界的一花一叶、小松鼠又有何别?所以悟入平等之后,唯除其病而不废施药之用!

性戒:觉性本无杀盗淫妄,本无生故。威仪戒:即六根遇缘而用,自然清净圆活变化自在。一如中那有根本?

不违觉性根门净

大悲无着智无染

应机不恼众生

随处无生处处真

此喻禅者一切能舍,唯自己的见心不能舍,故如大象之头被挂而苦,此时他人难救,唯自悟彻而放下“禅见”、“悟见”、“证见”,方得自由而去,从此心中更无禅佛之见,随方显现,来去无碍。

什么也没有---此时应照知“什么也没有”的当下,不要分析悟与证。

理即是事,事即是悟,悟即是证。----理是体,事是用,不二是悟,全体一如,圆明妙遍是证。

没有也没有,无门真法门,随应彻了然,尘尘现无边!

活现石头寂静者成佛

不见石头善现石头者佛用

了石头非石头而达石头者如佛

于无无中,应须彻照无痕,化尽一切,故宜觉透心、身、境,及三空之证量。

宋老师: 后学常在一念来去之间似可顿然契入,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意识强造作出来的一个境界,但是却伴随着强弱程度不同的觉受,如无住,空灵,融合,安详,妙明,清爽,自然,...... 请问老师,如何化除这些觉受? 又如何更迅速地使觉性打成一片呢?

------雨后扫花落,空山草自青!

问:但问何为不相应?

---- 急急寻求、念念有在!

此“心”不是思虑的妄心,而是身心世界的绝对无二的体性,此性因无明妄想业识流变故妄现境界,形成相对的心物二元的虚相,若能顿脱根尘能所的对立,则即证入觉性空明的本体,此体虽空无一物,却具有五大种的能量,故能法尔地显现人生宇宙的万法,其中又有五智、五光等随起妙化之大用,自然成就一切功德事业。此即成道的秘密,若能悟而证入,则与佛同一圆满的无上菩提果位。

缘虑之心不离能所,虽知万法唯心,仅是理悟,故外境与心是对立的,禅人初悟虽知灵知妙性、本具万法,因未彻证故,仍受根尘所覆,故须以真照而化一切身心境界之障碍,化尽之时,方达法界全体圆显之道。

因此禅人不可以理悟为极则,因此时唯心所现正是六尘之影,实未达变现自在之境,故不要妄认已证入禅道,而应彻底消融,方起无边道用!

清风明月时

无人空谷中

虚朗照天地

灵妙不守守

因着静故厌动,若悟动静不异,心净无着,即得无心而应,即真关无关。

既悟“无着”则不见动静的二边,于无着心也不起思量见。如此即率性而真,出入无碍。

请问大慈的菩萨:若有行者,意识所造的无分别与自性本有的无分别,怎么拣别?

山人:问得好!由意识产生的无分别来自于对文字义理的理解,然后形成坚固的“见”,并常以此“见”来制约自己,使意识恒处于无分别的状态,造成思想的滞碍,既覆盖了自性活泼自然的本面,又生起了不能入世与人沟通的压抑,于是人的精神受困于这一执“见”,并以此“见”来教导他人、指导用功,成为死水一潭。

而自性自显的无分别智,乃是剥离一切知见概念、对立比量后的赤裸觉性的完全照用,即如镜子照物一般的空明显现而却没有分别之动相,因此不同于意识建立一个无分别念的执取。

由意识产生的无分别念乃走向愚痴颠倒之路。

由自性离意自显的无分别智乃圆成佛道之本。

你是拿什么看现实?感性和理性 

----把感性化为无缘的大悲,把理性转为当下的真照。

你看清自己了吗? 没 有

----继续看真正内在的自己是什么?

你看经时明白了什么?明白一点但做不来

-----不断去通过观照经义明白自己的心灵世界。

道不二的统一靠什么吗?不知道

-----透出一切又圆摄无尽,靠的是智慧。

你思维过现实中的佛法吗?想过但是不明白

------看目前的作用处,发挥妙性于现实而圆融的人生。

 

明山人法安:

一、不敬佛祖及其言教,大有废除而后快,故常表现为反传统者。

请问:禅宗祖师,呵佛骂祖,是表现什么呢?

------祖师当机而破执,正为彰显佛祖无着妙慧,岂真指佛祖而呵骂?乃呵斥当人不了自心而妄见心外之佛祖,故与时人无知狂妄的乱破不同。

二、不以法印、智印而应于义理,反以自己的谬解为印。

请问:禅宗祖师所悟与佛同否?如何判别?

----以觉性真智印证于祖师,又以祖师之言句反照于觉性,相应不二,方为真判。

三、不通佛教名相正义,乱解乱用名相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请问:禅宗属教外别传,对名相常有另类别解,不合佛法吗?

-----若有别解必不违佛陀言教,更能契当时之机,用之即了,岂有定执己解而非他?

四、未明觉性实相之道,全以意识卜度为禅之道。

请问:如何才知禅者已悟实相,不落意识呢?

----言中知见不忘、情执难化,任一己之所立,相对于诸见,不知见本非见,言中无言,故落意识者往往高标己见而轻毁他言。

 

请问:以凡夫见,如何分别呵佛骂祖之行的真伪?

-----应以智悲德行、人生修养、当不当机等辨之。

----以觉性真智印证于祖师,又以祖师之言句反照于觉性,相应不二,方为真判。

请问:以凡夫之见,如何以觉性真智印证于祖师,以祖师之言句反照于觉性?

-----若有别解必不违佛陀言教,更能契当时之机,用之即了,岂有定执己解而非他?

请问:如此说来,禅者别解,为契当时之机,然多与原来名相本义不合,不就令人徒增混乱吗?

-----试举一段禅师别解带来的混乱言句看。

----言中知见不忘、情执难化,任一己之所立,相对于诸见,不知见本非见,言中无言,故落意识者往往高标己见而轻毁他言。

请问:禅者自证自信力强,为让众生起信故,每每有高标之现象,凡夫如何辩别真伪?

---如高标自己与其弟子,则为伪;如高标宗风、活用妙智,既解众缚,又不落情见、不坏教法、不谤它宗,则为真。

再问:然如南泉斩猫,丹霞烧佛,又如何说呢

-----此乃逆说禅法,不仅破尽众生之常见,且令于惊觉之际,顿悟本来,了相即性,直超生佛相待之境。

如:达磨大师破相论: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

然佛法中,斋之义,谓为过午不食也。

-------此乃心斋之义,非事相之斋也。禅者往往寻迹得本,即相悟宗,故借诸相而明心地,心明则相即非相,而又不妨无相而方便示相,此正禅者妙说也。

信州,鹅湖大义禅师,唐宪宗诏入麟德殿论义,有法师问:“如何是四谛?”

师曰:“圣上一帝,三帝何在?”法师无语。

-----此大义禅师以世间帝王而之帝而破四谛知见的禅说,使惯于佛理的法师顿失所守,故有破转之用。

禅人悟理不难,而如实证入不易,其中关键之处乃是认为一悟便至佛地,更无悟后觉照化习、了缘消迹的过程,结果执着于禅悟知见,狂枉放任,一切身心作用,仍然凡夫模样,三业不净、五智未开、虚明未显,反以为从此无事,不知此病一生,即断悟后真修之路,未彻法性之化转之妙能,故百年之后依旧轮回凡夫。

照体独立,心境一如,知之即了,了而无心。

禅宗的修学,是非常严格的,是不落次第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堪称为「禅者」。

-----禅的本旨确无次第,故称理而说,众生即佛,本无二致,但于实际之中,却有无量差别,故佛祖有应机之垂示,而行人有悟证之方便,若离此机用,何有言说?

------悟入化习之过程,并非次第而修证,乃是觉性妙化之用,故古德有:“顿悟须同佛,多生习气深”之说。

佛性常如如,非关悟不悟,因悟达净用,不悟逐迷情。1.末学最近遇到一些是非不分,只想与人在口头上争辩的意气用是的学佛者,末学要如何处理才能够圆满???

----应心平气和地运用智慧一一勘破其要害处,令其自知理短,尽量少引经论,应以灵活的语言显示真正的佛法。

2.为何现今有那么多学佛者都只喜欢与人做文字上佛法的争辩,但对于真正能深入体会佛意的修行者却很少呢,对于这些人要如何的引导他们才能比较圆融?

-----这是佛法普及、文字太多之故,如能以更妙的文字来化解世人对文字的意解,使之悟入自性,再安住于真修之道中。因此你一定要开显活泼的文字风格,使人人见而爱之,方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3.假如遭遇到禅门的狂徒,要如何去解决呢?因为末学常常在网路上遇到一些禅门狂徒,动不动就造口业毁谤别人,本人曾在讨论时被这种人骂下地狱,去死之类的话语.

假如遇到这种狂徒时,要如何做才能处理的比较圆满??

-----这种人不可与之论理,因彼等无诚心故,若要破他,应善变化莫测的禅机,并于此不立观点,随机扫荡,使彼无可攻击的落处,由是狂心顿息而知道妙。

仁者已悟性理,圆通法义,并有护教利生之大心,但未消融一切,故言存己意,未了妙显之道,故不能随机变化,望能空明朗照,任运流布,使无法之法印契无间!

破【生死不惑论】

能见闻觉知之性称为本性,本性不曾有生灭,时间亦不曾有间断,

----见性无性,无名可名;无生而生生不已,不灭而灭灭无间;无时间相,流变无穷。

地水火风四大的聚散与环境的变化,此种现象称之为生死轮回。

------觉性五光法尔具五大法界,显现万有,不离当体空明,故于生死轮回而变化自在。

若从本性来看生死轮回是幻生相,本性不曾有生死轮回。

-----觉性圆含,宛然妙显,故无角度可看,无幻相可见,本性与生死而不异。

唯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见闻觉知触境而生六尘缘影,妄为自心相,

-----若见众生之见,言尘缘之言,妄论虚相,即为背触之谈,于真性中本无此事。

至此流转于生死中,是名为无明。 仔细思维,生死与无明实同为幻生相,

------生死即涅槃,无明即真明,不可起于思维,不必幻中认幻。

非实有。 故圆觉经曰: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非不实有,故无明者,即真妙体上所显也。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无梦无醒,如如本际,无得无无得。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若了众生即非众生,无生不生中,何存妄见之心、何名轮转之义?

行者了达此事,即名出世间,

----了达此事,只生知见之理,于妄见中建立出世之情,若真了者不出不入,不了而了。

不违世法,亦不为世法所障,日理万机,不为世事所囿,日用而平常,

生而不为生惑,死而不为死苦,谈笑于生死之际,游戏于世出世入之间,

------无世法可违,无障碍可障,妙机无穷而不理,世事纷呈而妙显,不居平常之心,无生无惑,无死无苦,不以谈笑为高,不以游戏为得。

凡不为凡惑,圣不为圣迷,身虽在世,心无世出与世入,万般皆自在,

逍遥于生死之外,即是修行功夫。 本性不曾有生死,

----本无圣凡,岂落无惑,无在世之身,化为光明故;无住空之心,出入无碍故。无万般之自在,无逍遥之心在,无功夫可修,常有生死而妙性天然。

生死与无明皆为眼翳之所见,能保任使之不妄认即名修行。

----不存诸见,不落保任,本然一真,无行可修。

古德云:行不动尘,言不惊众,澹然安闲,常行恭敬,始堪保任,

----大动其尘,大惊于众,不得求闲,不生敬意,无法保任。

于一切违顺境界,心不动摇。

----行于违顺而心恒动而无违顺之染。

 

动念即乖啊!哈哈!

---法身大动于法界,故报化有无边之显现,一尘一沙皆妙明中显现之妙动也,非动念之动,更非不动之不动,若达大动不动之旨,始了禅妙!

本性非关有`无, 但处缘即有见闻觉知, 无生即无灭, 何来无生而生生不已,不灭而灭灭无间? 本无时间相, 但为惑于生死者说, 若得觉悟者, [当下]亦不存在. 

------本性中法尔“无”而又法尔“有”,缘即本性,故无处缘之对立,亦无见闻觉知之假名,无生无灭仅为体量,生生不已方是法尔妙显之相用,于相用中万法又灭灭无间、刹那化尽,不离不灭之性。于中亦不妨于时空无尽法界的差别,故曰:何期自性本具万法。

不知山人所云,,主题文意指出,误认四大为我身, 故随四大的聚散,妄为自己的生死轮回.

若不妄认四大之身, 何有生死轮回?

若要讨论则请针对主题,不要谈那些不得要领之论, 请用大家都能听懂的文字来讨论.

----因你妄见众生之轮回,故反显轮回皆本性之妙境,所谓众生常住涅槃,更无涅槃者。

为解[生死之惑],指出生死之弊, 妄认之因, 论虚以显实,以除[生死惑], 山人不解众生即是佛, 六尘本清净, 何可言?何不可言?

-----言中无言,妙在应机,机尽无言,故须了之。

山人之言差矣!本无无明,故亦无无明可尽,岂是无明即真明?

仔细思维,生死与无明实同为幻生相,非实有。故生死即涅槃,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你若悟无明即真明,则必不立真见而逐妄情,因无明之妄当体即真故,如果须破无明见真明者,岂是了手好汉、宗门正眼?

-----佛说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何况圆觉?觉即了经,岂可执文成义?无生岂有意?本空即诸法,法立于心岂是清净?法生于见岂是解脱?故妄不在法,而在见、执之心也!

请平常人连起来一读:

了达此事,只生知见之理,于妄见中建立出世之情,若真了者不出不入,不了而了。

无世法可违,无障碍可障,妙机无穷而不理,世事纷呈而妙显,不居平常之心,无生无惑,无死无苦,不以谈笑为高,不以游戏为得。

本无圣凡,岂落无惑,无在世之身,化为光明故;无住空之心,出入无碍故。无万般之自在,无逍遥之心在,无功夫可修,常有生死而妙性天然。

不存诸见,不落保任,本然一真,无行可修。

大动其尘,大惊于众,不得求闲,不生敬意,无法保任。

行于违顺而心恒动而无违顺之染。

-----若于此时不化,形成坚固之见,佛亦莫救也!

彻证不二之际,圆明十方,一切作用,都无非是法身本具之大能,此大能妙显一切万法,故十方世界恒于法身体性中大动、大变,无穷无尽,一切相即性也,若以为有一个不动之性的存在,只了得一半,未尽水即月、尘即佛也。

山人所言, 全部在支持末学之论, 末学看不出山人立论于何处?

---山人无立论之地!

应机未必在无言,有言亦得,方名真自在 .

机尽岂唯无言?有言亦能尽,

随缘应机, 有言无言, 皆得大自在.

----因仁者会得佛法,故欲大自在于言句之中!

识本心者,有言无言`有念无念,总名不动念.

若不明此义者,有言无言`有念无念皆名动念.

----山人无义可明,故不在动与不动里!

言:[彻证不二之际,圆明十方,一切作用,都无非是法身本具之大能,此大能妙显一切万法,故十方世界恒于法身体性中大动、大变,无穷无尽,一切相即性也],其实也不须讲的那么高深,总说仅此一颗平常心而已,离此皆是幻,幻证`幻圆明`幻身`幻法`幻世界.

------可知仁者居平常心而起幻观矣!

空谷绝音

平怀妙寂

山海月映

天然一片

八不中道的禅义:

不生不灭----生处不生,灭处非灭,于无生灭中,道性恒显生灭变化。

不来不去----来无来相,去无去相,于无来去中,道性自在来去无碍。

不断不常----断而不断,常而非常,于无断常中,道性流变妙化无尽。

不一不异----一无一体,异非异境,于无一异中,道性照了无边法界。

来也有道,去亦是道,不来也是道,不去亦是道,是名**(中道).

_______此师所释巳住于来去之相,因八不之旨乃在于破二边之相执而宛现觉性之中道。故有“来”不是道,有“去”乃至“不来”、“不去”也不是道。

依据佛经所说的,世尊的中道义在于(适合).

世尊曾经说过:修行好比?#123;琴,琴?#123;太紧或?#123;太松,所谈出的音乐皆不优美.唯有适中即是(中道).而修行亦复如是.

-----此中道为二边调适之道,非龙树中观道,山人所述为超中观之禅道。

生灭、来去、断常、一异,无非是人类存在的因素,众生分别执着而成妄,觉性转为无明,若能破一切两边之执心,则化无明为觉性光明,此光明法尔显现一切两边的境界与作用,方便称为“道性”,此性非名相可一表,故无可妄见,只是称性而妙用无边。

不一不异----一无一体,---至小无内,故不存“一”之体性。

异非异境------于差别境中,不存差别之见,故不存“异”之现象。

,于无一异中----即觉性光明。

,道性照了无边法界-----自然圆照无碍。

顶礼老师:

开悟指的是悟到了什么?如平时说的小悟无数回,大悟十八次。他们也是一种开悟吗?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悟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悟,不再迷惑。不再生死。悟后还有迷的可能吗?请老师开示!

答:悟知真如缘起中道不二的道理是“理悟”或叫“解悟”。

悟入空寂灵知觉性之体的现量是“体悟”或叫“明悟”。

悟达空明不二妙圆遍照的果量是“彻悟”或叫“证明”。

一次一次地明白理体与事用称为“小悟”。

顿了一真之中心境、事理、圣凡、迷悟之不二称为“大悟”。

彻达一切诸法无非称性而现、现而全是妙明之德用称为“彻悟”。

如悟而未证都有迷失的可能,故生死依旧,若证悟觉性全体大用,则不妨于生死中得大自在!

“知”与“证”的差别:

1、喻明:知矿中有金为“知”,掘而得其用为“证”。

2、悟灵知妙性本有为“知”,于根尘一切处全体显现大用为“证”。

3、“知”者业识习染未净时的领悟根尘中的佛性,“证”者尽净微细习种,透出圣凡一切障碍,于生死、涅槃而自在变化。

于“知”而“了”其知,知了则照用无滞而达证。“证”融“知”而无痕,“知”离“证”则非真知。

如夜明珠暂埋土中,出则依然照耀。

若能彻底消融根身,则更无埋入之时,自能透出一切,显照无碍。

任何知见立知都有矛盾,空有性相显密诸说也有极大差别,实本无定法,各据本位之智眼,称性发挥,应机说法,方便引诱,令自开智慧,自见本性而已。因此不必入世尊言句中妄辩对错,更不必带有个人的情绪,应发挥自心的光明以自己的语言而利众。

其中应知:

1、佛依二谛说法,即对立矛盾的圆融。

2、差别的法用,乃契理契机之必然,故于众生份上难以圆一切而成一致之论。

3、阿赖耶识乃真妄和合,在凡则为妄识,在圣则为真性,但转其名,实不异体,故辩者未圆会其宗。

4、论辩以发挥妙见为本,而不可指责对方,故言不能触,而以智消融之。

从成就者体现众生之妄执的阿赖耶识,全是真性,但立识的目的却是为了破妄,因识中含有染污种子故,有能藏所藏的对立故,有执此为我的固见故,所以要转识成智,化妄归真,一旦净除染性,则当体即是妙明真心,本来不二,却有迷悟、真妄之别,故于达人份上识性即是真性,若未了达,则须除却识相迷执方显真心。由此可知,圣人随方立名,应机施教,本无实法予人,故若能了达真义,何妨异名并说. 染污的浊水-----阿赖耶识----带妄----现妄业相。

除污的净水-----妙真如性----全真----现功德相。

圣见众生浊水中净性----阿赖耶识即真性----示以复净之道。

凡见佛言执妄即是真----阿赖耶识仍染污----迷而不得归真。

若悟佛法不在名相而在开智眼而复净性,则必知佛言的作用之旨,会旨归宗,无复辩矣

告二位仁者:各各自看自心:当下之用是真心是识神?如何体现?说话还用分别之意想吗?何谓妄识即真?何谓立一真字即过生?

道人唯观自心,若非机缘,何得妄语已是而他非?一立对错,早失身丧命去了!

后学见状,不发一语,净明山人会么?

----枯!

如果不会,后学抚掌,会么?

---欺!

如果不会,后学喝茶,会么?

---倒!

如果再不会,后学一路打趁净明山人,会么?

---惜.

不会?后学丢下棒子,会么?

---粘!

还是不会?后学见此,只好摇摇头,径自走回方丈室了。

---痛!

以上七重公案,供养净明山人。也请净明山人,除却佛经祖语,发挥自己真实见地处。不过后学先叮咛净明山人:明暗双双的时节,有真、有妄,真妄和合似一,可要分清楚才是,可不要囫囵吞枣,真妄不分,到那时候,后学只好摇摇头了。

----禅海石火!

明白仁者欲以意会禅,却不知禅若意会则坠,又欲以经教证明,又再落名言之中。既不了禅机之妙,又妄生评判,故知不但不明禅,且于教与禅的不同风格、悟与机的不同体现都未弄清楚,故开口必障人之慧目。

如真明白请发挥山人所答一字禅的妙指!

坏禅道之法:

以佛之言破佛言

以繁复义破净心

以境界限定智慧

以经验鉴别活机

以公案套用现实

以执见增益狂慧

以诤论引人颠倒

以神秘摄入魔境

以实法令人住着

以乱破使人退失

以自举令人盲从

以死文字污正眼

以教派局限真行

以现成句定纲宗

---山人:禅宗与教下不同,贵在当机照用,若将禅无目的地讨论辩诤,就会失去禅的不立文字、不涉教相、直指人心、引导开显的风格,令入谈论义理,妄生是非,仁者与净堂之诤不知使多少人感到茫然与累。

1.禅宗公案里有证悟祖师的开示以及错悟祖师的开示,若不告诉学人此中差异,学人如何分辨错悟祖师的邪知邪见?若不知道错悟祖师的邪知邪见,又如何建立禅宗的正知正见?若无法建立禅宗正知正见,很容易被错悟大师所笼罩,导致所修、所证与佛相悖。若真是如此,学人将轮回生死永无出期,乃至大妄语,未来世受无量苦报,能不慎乎?

----若仁者能证悟通达诸祖开示,那就不必引文论辩,应一一披露心智,发挥妙能,于诸众生错解处,一一消解化归,令自性本心而不被祖语佛论所惑,照天照地,何必以未尽之智执区区之文义而妄生诤论?见人之过亦即已过,故应方便引导,令入性地真智,若未到智光圆照,专为辩诤而用,岂非佛门外道?

----祖师机用无尽,善参于自心则可,若借此来辩论则有过失,何况智未过人,德无摄人,言未方便,使人不能接受,且真妄一体,唯用心有异,悟人不离根识,只透出声色而灵妙无住,此中有何言句与实法可得?

禅不能应机,行不能圆明,言不能超然,禅道亡矣!

----应机则智开于无边法界,善用则境显于无量妙用,一真赅佛祖而无余,圆明照当机而无差,性地具本有花果,借法流灌清净智水,众生入此门而真机开发,个中无知见与妄立,仁者知之乎?

山人本无法,应机而有说。

汝见如山高,知见似海深。

佛经火生光,祖语尘外垢,

吾心本有智,何须负山海?

算沙徒自困,再来困世人,

如是颠倒行,何如化无痕?

破阿赖耶的染污性而不能开显识体真如净性,则名邪破,因不能令人证入如来藏本具功德故。但仅对凡夫确立阿赖耶的真性,而不善化分别染污的习气,则名偏提,也不能令正视目前实际识中蕴执。

二位代表了相反的立场,但都是佛所说义,如能圆融观待,善转不二****,则可应机说法无碍!

1. 既然唯识之性本真,为何「妄尽而真亦不立」?难道佛所说唯识之性-真心如净明山人所说是虚妄的?若如是,则堕入断灭空,是断见外道。

---若于本真中生一“真”见者,即堕魔窟!

2.既然妄尽而真亦不立,为何后时可以「悟真性」?前后文颠倒,岂不怪哉?

---岂不知悟于真性无性之妙旨?

3.既然悟真性一真一切真,所有一切法都从真心起,亦即一切法都是的真心体性,为何净明山人说它「无真无妄」?若说它是「无真无妄」,那佛说法49年岂不成妄说?

----何一法而不真?唯万法皆真,故无一真性可得。

4.最后,听吾偈言:「悟前说真妄,悟后妄亦真,知妄从真生。从此用真妄,利乐诸有情,生死无穷尽。」

---破偈曰:悟前舍妄求真,悟后真妄双泯,法尔圆现无碍,随机变化莫测,无度而度化无尽,无生而生生妙生。

2. 1. 语言是真心所生、所显的法,由个人七转识分别而形成诸有情共通的符号,非是心灵的符号,莫错会。

---禅人以识来论体量,便多一层见垢,因不知八识皆心灵也,唯功能不同而已!

但以唯识论禅必堕知障!

2. 因此证悟祖师所说话语,直示真心,非是语言就是真心本体,但不离真心本体,非一非异故。对证悟祖师而言,话语直示真心,非常亲切。对那些以意识心思维解知的大师等而言,因无体验故,只能用笼罩语笼罩初机及无正知见佛子而已。因此对证悟祖师而言,并无诤论,唯有意识思维解知之未悟之人才有诤论可言。此尚且如此,况明心见性乎?

---若生二见岂是悟人?草木一一真如般若,何况智光之语言?棒下之机不识,妄以识情论法,可怜愍者也!

3. 1.诚然佛语祖言有何过失,但祖师有证悟及未证悟之分,岂可含糊笼统一笔带过?若不从证悟及未证悟祖师言语中体会其中差异,学人将如何分辨真假善知识?又如何增长自己差别智?

----你是否胜过历代祖师?而妄生评判?真正善知识善用方便而引导众生,何可令入历史的诤论中而徒乱其心智?

2.诚然各人认识不同又有何过,不过后学却要问:各人认识到底有没有符合世尊圣言量及圣教量?若不符合世尊圣教量及圣言量,佛弟子应摧邪显正,否则滥好人不加简择,世尊正法必为邪法所湮灭,学人岂可不察?若如净明山人作法,世尊正法必亡矣!

---各人依不同的圣教量而起诤,岂非自毁佛法?若能圆会,则于理量可消,更于证量印入,则法法皆圆妙矣!岂不见涅槃追说追泯之会?

3. 既然净明山人说「过在执已是而斥他人之不是」,为何经典明明说阿赖耶识是真心,净明山人却说它是妄心、妄识,岂不是过在于己?岂不是过在于己执己「不是」为「是」,而斥他人「是」为「不是」?岂不是颠倒之行也?如是颠倒行,也难怪净明山人会将阿赖耶识当作妄心、妄识了。又大乘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识);恶慧不能知:藏(识)即(阿)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识),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净明山人岂可睁眼而说瞎话?因此后学以前就蹲请净明山人好好读大乘密严经、成唯识论不是没有道理的,不知净明山人是否真的去恭读一番?待恭读后再来言语也不迟,是耶?非耶?

---既阿赖耶全即真心,何必取二名?此乃执一废余之妄说。

唯识早年巳读,请明白仁者于唯识立论:“识性与识相的真妄义”来以自己的悟入述。

4. 1. 若于「于一切法中无须起分别抉择之心而能了然明鉴无差」,是离念灵知之意识心所摄,何以故?不离能所故,不离有一法境及能知「无须起分别抉择之心而能了然明鉴无差」之境,非是大集经所云「无觉无观是名心性」之真心也。

---真性无念之真智都不明,岂非乱破?无觉观时岂是木头?为何无了然彻照之用?

2. 真心于一切境显现,学人于参究中,一念慧相应而找到真心,是不离能所而找到真心,待找到真心时,却发现真心本来离于能所。因此于一切境「无须起分别抉择之心而能了然明鉴无差」,只是禅宗所说冷水泡石头而已,亦是鬼家活计,亦是楞伽经所说:「意识境界分段计着生」,有何尊贵可言?因此净明山人种种诸说,都落入意识心中,落入我所中。

---一念相应慧找到的乃是识解,一念脱落时才见真心,见真心时无真心可见,唯虚明朗照寂寂无为,岂是冷水泡石头?

---带情见而论法者,必入邪伪!

1. ----今人入古则泥迹,禅人执言则立见,己是他非则蒙尘,活机不识则死守,破不应机则无智,傍依自举则颠倒。

2. ----真明自性者见即无暇,一切都是真性显现,不假道理言句,而直示妙智而举示!

3. ---禅人若不自具智慧而依经作则,可谓真悟乎?又不能直显智慧却借经斥人,可谓明道者乎?

于分别、不分别而不之,不可以名名、不可以色色,一如无可指,不异无可陈,只如是而已!

5. 只见其文,未悉其旨:

既见色即见心,何处有色?

既心不自心,何处存心?

心色既无,何处可立?

既不立于色心,时人见个什么?

则知一如无如,瓦解冰消而全然!

祖师岂有言乎、见乎?

6. 证法身本位者,始称道人,安住一片清净性光中,一动心即染覆,故有住于洁白地上不敢起身之说,所以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如能不怕染覆,于境缘中起大机大用,不断练心,于动中不动,于染中不染,于众生心中坐大道场,觉性明照,自他不二,在一切作用处,变化权示,方便无量,人谓之动,而实无动心处也。

此开他受用三昧,中间有一段练心透境、起应妙随的过程。

7. 三渗漏:

觉性于意根显了作用处不可落于净染、圣凡、自他、空明等微细二边之渗漏。

觉性于慈悲方便作用处不可落于逆顺、苦乐、正邪、轮涅等微细悲情之渗漏。

觉性于语言应缘作用处不可落于智愚、法义、真妄、虚实等微细观待之渗漏。

8. 于不动体上,巳了净自心幻尘,但于入世作用处,正是大动大显之时,故于机感动用中,仍有偏失不圆之漏,曹洞宗归纳为意、情、语三方面的界外之漏,即不带烦恼性的落处。临济于作用处又有三玄三要之纲宗,皆是本位大机大用的妙动。

9. 知见多者遮说可却其妄虑,心性纯真者直示以令其开解。

10. 禅宗:遮说为宗师的妙手段,直示为宗师的一线道。

密宗:遮说为印证的瑜珈风,直示为印入的加持道。

11. 大圆之道无禅密!圆明之中无尽说!

12. 通达语言,明照机境,直心流出,不着古今。

13. 本有之用用即新新不已---不泥古今定则故。

本不离家家即不归而归---处处路途处处家。

14. 应深观自心、体现佛法,非广非深,朗照无碍!

15. 不见不除天真性

无上无下寻常心

16. 觉性于六根现量中自然显现六尘境自知无碍、明彻遍了、不落痕迹。

17. 于教理回照自心本源者即直趋宗下,

于宗下研究文字道理者即沦落教下。

若能即教了教而智眼分明,于宗超宗而活泼自在,

则为了手的汉子。

18.

中道者一切边邪皆中正不二、圆融一体、不可思议之圆中,故天台云: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无不中。

19. 悟证觉性巳与一切佛祖同印法界,巳得全体不二加持,今后随方印证,开显十度妙德,圆成三身五智,即与佛无异!

20. 了欲之性本寂,不生欲见,不着欲受,身心明净本乐,则自超欲境。

21. 此中有化转的妙意,贵在觉性化照此欲之源,顿化为脉中光能。

22. 于觉性一合妙相中,空乐不二而独朗,全体一如,始证在欲行道之力!

11、 阴神---定中识阴出游,纯为精神幻境,从心意妄觉产生。

阳神---见实执我而修定,摄精气神成丹,从中脉出而化身变形,带细物质能量,功成为仙,但仍不离生死变异。

意生身---知我、法空而于未证法身前,由定光变现意根成意生之身,与阳神类似,但已悟空性,唯于现用时仍有分别执着,故须净消意生方证法身,开显报身功德,随类应化。若滞意生身而起作意,即使以慈悲教化,终令自他皆滞化城,难超有海。

净土生身---净土乃佛圆满功德所现,信愿相应而往生者,即常在佛光之中而成莲花上童子之化身,即与佛化不二,故得不退转而成佛。

本尊身---观修本尊法而证三密相应者,便自成本尊身,具本尊一切功德,于法界中往来自在,与诸圣同住净土,示现众生心中,加持引导,令其伏惑开智而相应成就。

圆明身---无相圆净,遍融一切,觉性空明,含无量德,常住本性净土,自然随缘示现,不同众生所见各异,而于自性更无有异,唯一圆光无极,尽未来际无有穷时。

12、

天台圆教判为初信至十信之间相似即佛位,未证法身前的变易身。楞伽经分三种意生身,皆从识性变现而立,非从法身本位而显。

13、 人于三关中由于没有传承者的指示与加持,

又兼教理未圆与菩提心未真,有可能产生三

种偏差与三种魔境,这在目前汉地行人中极

多,请各位根据实际情况一一指出偏与魔的

境界。

14、 三偏:

1、见偏:以意解道理、指认妄知、死守一能为见地,没有真达离念超解的无见之见地,故为见偏。

2、境偏:或入空性之境为真而守此空无,或着灵明之境而作意用之,成空有两边分离境证,故为境偏。

3、证偏:证一如不二之时,守此一证以为究竟,并常用此变化,起意身、神妙,但于此中,得证之心未亡,故为证偏。

15、 三关三魔

1、见狂魔-----知见摄入魔力,形成魔见狂论,谤三宝、破因果、断善根、斥正修,用种种理论破坏修行人的正见,玄说惑人、狂言惊人,乱评佛祖开示,使教禅密道出现混乱。

唯无见无我、无着无智能破,因超一切知见故。

2、境邪魔-----进入邪魔阴境,被神异、光影、邪空、邪灵、假佛、邪智、邪力、邪乱等所迷惑,并信以为真,执为胜境,住于其中,常行邪法,并以此惑人。入此者无论如何用功,皆被魔境所摄。唯空一切境,寂灭无为,法尔无住,灵明不昧,不落一切能破。

3、证魔道-----因我、法不忘,修道力充,生起成佛作祖知见,并于出神中与人斗法,欲降伏一切,而独称尊,此时于光明神用境中被魔所摄,自见自身化作佛,并显相似净土之境,于是自谓得道或某佛再来,于时现爱见慈悲相,说相似法,广行教化,世人不知,求师传法,信入魔力,结果皆失心智,困于魔境。唯以不着佛见、不立师见、不以道自得、不住功行道果境,则于不动法尔中而自无碍解脱。

16、 邪类出现人间必有三种现象:

(一)说尽一切好话,让人相信他(她)是世上最善良、最关心人类疾苦的人,但讲善时必带感情而使人着意而颠倒,讲理时使人迷理的玄奥而失智,一旦破文字言说迷惑,便难以自拔。

(二)必以治病、化灾、解难、满愿等为实际上的诱引人上勾的方法,甚至令其见种种境界、开神通,并以见到自己的元神为见性,并许以开悟、往生、成道等,一旦迷入,不由自拔。

(三)以摄力控制人,令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完全信服,一切听从,然后开始出现奇特境界,进入神经分裂状态,此时人体中的元神即被吸去,脸开始发黑,人不久于人世了。这种人心目中只有师父,其它师父一概不信。而师父被邪持,则相信自己就是佛菩萨,是来世上救人的。

迷哉众生界!境中被魔所摄,自见自身化作佛,并显相似净土之境,于是自谓得道或某佛再来,于时现爱见慈悲相,说相似法,广行教化,世人不知,求师传法,信入魔力,结果皆失心智,困于魔境。唯以不着佛见、不立师见、不以道自得、不住功行道果境,则于不动法尔中而自无碍解脱。

17、 一、了悟佛性本具一切功德,不于此心体外有所修、有所得,空觉明法尔圆成,自然体现,一任平常,佛亦不居,生无可度,其性无为而显了无碍,妙明天真而随机方便,此为禅门正道!

明正道者必了迹无为、自在应化,更无自我的存在,亦无有为利生的作意,一切出于自然。

二 、理虽明白,亦证空性,但不明法尔,于空性中起作意观,现起带妄功力与光明,并住于其中,不断体现,形成一股极大力量,并自得、自居、自以为善利天下,无意中被《圆觉经》中四相及四病所困,虽有加持、度化之力,但仍不免自高标榜,居于功境中而被魔持。此人一出,必能惊动凡夫心,以至于五体投地。但识着知为禅门外道、正落于禅病中。

识神即中阴或现识,元神即第七识,即内自我,带有命根气的能量。

18、 理体净,缘趣异,不了异,则被惑。刻意地称扬自己与自己师父的善德,即堕自我标榜,

故意地轻毁其它宗派与他人的见行,即堕讥他恶事。

真正的佛门弟子绝不如此轻率行止,应对机而说法,

附佛邪外似言佛法实不明根本宗旨,言之必乱人心。

19、 外境不入,内尘不出,心如墙壁之不动,于不动时,觉照不昧,此际了然,可以入道矣!

20、 是你,是我,是众生,谁也不是

是这,是那,是所有,什么也不是

-----正可于不是处体达,“不是”那是真正的本地风光!

21、 为有情,为佛性,为究竟,没有为什么

-----那不是空寂无相、灵明不昧的时光么?

22、 禅中不是我,平常不是他。有时了了明,无时在缘中!

(它不在外,也不在内,在了了分明时,在难以言说中)

------于无言说处,照了目前,牧牛去也。

23、 大海之中一杯水

------知

杯底脱落化无痕

------了知

24、 知是理到,了知乃悟到。知,还有这个在,了知,知与理全消。

25、

禅--全在应机而活用,不契机而示,则为滞碍,故若能令人悟入,一切法皆可灵活照用,随机而指点,并不可于言句、方法上分高低。

密--重上师、重传承、重次第、重加持、重经验、重相应,传持之道全由上师引导深入、依经验口诀而修,直到成就与上师同样的证量。

教--弘宣经论、开演教义、教化人心、广播正信、引导发心、圆解至理、明达修途、确立果德,因此教贵教化人心而不断导入正行正果。

26、 走过了是谁的一关,就要看当下的“是什么?”了,密密无间、清净无为地看这一念的当下,到底是什么?

不向外问,不作理会,不起分别,直直地显了这一念,是什么?

27、 不妨今日临机大活。----古今一辙!

28、 也许此时行人有许多个为什么:

本来清净-----为什么还要觉照?

本无生灭-----为什么还有念起?

本来具足-----为什么还未圆成?

本无来去-----为什么不能一如?

本无身心-----为什么不了空寂?

本有智慧-----为什么不会机锋?

本具神用-----为什么不开神通?

本明常照-----为什么不能遍知?

本来如如-----为什么还须安住?

一一透开,正可拔云见月,明彻无惑。

29、 本来清净-----为什么还要觉照?

答:即照无照。既无照体?哪里有照?

合:净镜相辉!

本无生灭-----为什么还有念起?

答: 即念无念 念体即空,哪有生灭?

合:尘刹无尽!

本来具足-----为什么还未圆成?

答: 不了体相用,本无体,本无相,本无用,即体无体,即相无相,即用无用。

合:古树新花开!

本无来去-----为什么不能一如?

答: 不了一切皆空,即无来体,也无去体,故不能一如。

合:不离亲朋!

本无身心-----为什么不了空寂?

不了身心即空。

合:昧却目前!

本有智慧-----为什么不会机锋?

不了机锋即空。

合:未达平常!

本具神用-----为什么不开神通?

不了无心而应即是神通

合:别有所求!

本明常照-----为什么不能遍知?

不了知知离知。

合:不识当务!

本来如如-----为什么还须安住

不了安住无安住之体,安住即空。

合:游子归家!

 

30、 此去不见风尘客,满目青山无无见,

天然一幅本来景,独赏水月岁自寒。

31、 禅理启智眼,眼明而无可执之理,

事修达证悟,既证而无可修之法。

32、 心不存见,见起即顿了;

法不住修,修时本无修。

33、 祈愿

34、 三十初一心心不异

合眼开眼本来如斯

新旧无限只在目前

圆照了惑天真独露

-----祝诸仁常住本位随缘自在!

以教释禅者死水难活

以禅化教者法眼洞明

禅以无言而善用活句

教以归源而扫荡文字

会言教之旨圆成智观

了禅机无痕照用无滞

35、 自然安住,不须努力,

觉性与阿弥陀佛不二,

不取相,不立见,

烦恼起处当下化尽,

来去作用,

全然无为,

如是即入念佛三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